中东铁路“三十六棚”那些事

1896年,沙俄通过 《中俄密约》攫取了在我国修筑“东清铁路”的权利,1898年,东清铁路筑路工程在我国东北地区全面动工。

中东铁路总工厂机修车间中俄工人合影

中东铁路总工厂机修车间中俄工人合影

1898年6月9日,沙俄在哈尔滨松花江边修建东清铁路附属工厂,称东清铁路临时总工厂。工厂多是中国人,大都是铁路沿线失去土地的农民。临时总工厂的工人劳动强度大,居住的环境非常艰苦。工人们住在阴暗的帐篷里,饥寒交迫,瘟疫横生。冬天更是无法生活。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在工人张永贵的带领下,工人们同厂方及铁路当局展开了斗争,要求建工棚, 1903年,东清铁路当局在工厂附近扩建,搭成36个人字架的棚子,专供工人居住。此后,人们俗称这里为“三十六棚”。

1907年,扩建后的车辆厂改名为东清铁路哈尔滨总厂, 辛亥革命后改为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也称三十六棚总工厂。

上游号机车

上游号机车

1907年5月14日(俄历5月1日),在工人吴泰的倡导下,为了纪念自己的节日,这天随着午休汽笛长鸣,工人们纷纷离开工厂奔向松花江边,为了避开沙俄军警阻挠,他们渡江到太阳岛上集会。大会由俄国工人伊凡诺维奇主持,会场群情高涨、工人高呼“五一万岁”“劳工神圣”等口号,并提出改善生活待遇,实现8小时工作制等要求。数千中俄工人在自由、欢乐的气氛中度过了自己的节日。这次纪念“五一”劳动节,是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一次,对以后中国工人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1918年2月28日,中东铁路职工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号召“团结联合中国工人,为反对中俄人民共同敌人而斗争。”哈尔滨总工厂工人于同年10月建立了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这个工会的建立,为领导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的工人,在反对沙俄残余势力的斗争中发挥了作用。

中东铁路总工厂锻造车间烟囱和机修车间

中东铁路总工厂锻造车间烟囱和机修车间

1920年3月13日,中东铁路工人发动罢工,要求沙俄原来任命的铁路局长辞职,中东铁路总工厂工人首先罢工,斗争非常尖锐激烈,迫使局长霍尔瓦特下台。

1924年夏天,共产党员吴丽石受党组织委派,到“三十六棚”发展党员,并于1925年5月,建立了中东铁路第一个党支部。

1929年8月,郭隆真受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委派,到“三十六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扩大了党在哈尔滨和中东铁路的影响。

1935年,日伪当局从苏联手中收买了中东铁路。同年3月23日,日本铁道省派员接收了总工厂。将厂名改为北满铁路哈尔滨铁道工厂,从厂长到系主任,职场场长、各工头及管理人员都换成日本人。将中苏合办时的8小时工作制改为10小时,取消了原来的一切福利待遇,中国工人遭受大小工头和警护队的监视和欺压。

3

中东铁路时期水塔

1937年4月,将机车修理人员和设备移交给伪满铁道总局在哈尔滨成立的三棵树铁道工厂。

1943年5月,伪满铁道总局撤销后,哈尔滨铁道工厂隶属日本哈尔滨铁道局管辖。

日本投降以后,铁路总工厂改称,中长铁路哈尔滨铁路工厂。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工厂承担了繁重的军工生产任务。1952年改为铁道部哈尔滨机车车辆厂,后又改为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厂,为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修复各种车辆3000多辆,还制造了数百门大炮等武器装备,为解放东北乃至全国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视察了哈铁路工厂,给工厂及全市人民带来极大的荣誉和鼓舞。

4

1978年,哈尔滨市政府开始动工改造 “三十六棚”,如今 “三十六棚”原址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2002年,适应城市规划和自身发展需要,从市中心整体搬迁到市郊。同年年6 月,工厂通过债权转股权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正式挂牌为中国北车集团哈尔滨轨道装备公司。从此,昔日的“三十六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改革发展之路。

王树元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曾在《人民铁道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铁道报》 、《哈尔滨党史》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联系方式:307174705@qq.com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