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哈尔滨城郊老碉堡

立交桥两侧的老碉堡

立交桥两侧的老碉堡

哈尔滨东南隅拉滨线(滨江—拉法)与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交叉的铁路立交桥两侧,各有一座残存的老碉堡。虽然碉堡内已空空荡荡,但钢筋水泥外壳依然完好。老碉堡建于日军占领哈尔滨初期,其身世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为加速占领整个东北,牵制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立即抢建以长图线拉法站为起点,经新站、五常、平房等站至哈尔滨市滨江为终点的拉滨铁路。其目的是沟通滨北、齐北铁路,与北朝鲜各海港连接,便于掠夺黑龙江资源,加速向东北运兵,为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作准备。

1932年6月,拉滨线路基工程动工,1933年6月,分别由三棵树、拉法两站向中间铺轨。这时,日军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在三棵树站南8公里157米处(现立交桥址),拉滨线必须跨中东铁路滨绥线,即架设立交桥,方能进入哈尔滨市。当时的中东铁路,名义上中苏合办,实际上完全由苏联控制,日军在此处架桥,必须要征得苏联的同意。早在1932年12月,日军在该处勘测立交桥桥址时,曾遭到苏联的严正抗议。日军考虑到与苏联的复杂关系,向中东铁路递交了书面文件,但是不等苏联正式答复,于1933年5月13日,在日军武装部队的掩护下,仅用40个昼夜,便强行架起铁路立交桥,将铁路伸进哈尔滨。

交桥南侧的老碉堡

交桥南侧的老碉堡

为防苏联的武装干涉和立交桥竣工后的治安,日军在建桥时,分别在立交桥两侧建起坚固的钢筋水泥碉堡,驻扎守桥部队。当时,这里曾出现过世界铁路史的一大奇观,即桥上铁路归日本管;桥下的铁路归苏联管,互不干涉。只是桥下的中东铁路的火车,每天都要在日本军人刺刀下通过。这种现象,直到1935年3月,日本以1.4亿日元强行收买中东铁路后才结束。由于该立交桥是拉滨、滨绥两条铁路的咽喉,此后老碉堡一直由日军看守,直至日本投降。

据原管辖此桥的三棵树工务段的老同志回忆,1945年“八.一五”日本人投降后,附近屯子里的老百姓出对日本鬼子的义愤,一举将老碉堡内部设施捣毁,使其成为空壳。老碉堡顶部残缺部分,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附近人民公社的社员为获取钢筋,用大锤砸“老碉堡”水泥墙留下的痕迹。由于墙体坚固,难以破坏,只好草草收兵。

老碉堡近景

老碉堡近景

两座碉堡高矮不一,桥北侧的高4米,桥南侧的高6米高。笔者曾两次进入老碉堡内考证,两座“老碉堡”内径均为3.5米,水泥墙体厚55公分,裸露在外的钢筋粗25毫米,水泥中含有河流石。碉堡周身布满瞭望窗和射击孔,且错落有致,可由高、中、低三个高度对外瞭望和射击。几处瞭望窗口,至今残存着当年的铁挡板, 只因几十年的风雨的侵蚀,已变得锈迹斑驳。

老碉堡瞭望口锈迹斑斑的钢插板

老碉堡瞭望口锈迹斑斑的钢插板

铁路立交桥旁老碉堡,侵华日军的铁证!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