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大话哈尔滨,人文生活倡导者
始于2009年的城市文化爱好者社群
————–
哈尔滨,这里是我的故乡,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要用最大的热情来保护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美,
我自认为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
将这些生活中的爱、力量和美好世代相传
大话哈尔滨(imharbin.com)创建于2009年初(首篇文章发表于2009年5月24日),是一个以搜集、整理、宣传哈尔滨历史文化故事为主要内容,以倡导人文生活为主要途径,以多作者博客为主要网络展示形式,以增强哈尔滨人与城市之间情感联系为主要目标的非营利公益网站。
截至2022年,大话哈尔滨(imharbin.com)在城市文化类自媒体中,是东北三省仅存并保持更新的城市文化群博客网站、是国内已知唯一持续13年以上非营利城市文化群博客网站、是黑龙江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文化爱好者社群,以及哈尔滨历史文化与城市风貌的主要互联网展示窗口之一。
1 发展历程
1.1 源起
2009年,彼时的哈尔滨正在经历一场“如何申办2018年冬奥会”的社会大讨论。当时正在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读研究生的孙勇(长河)也在思考如何为此做一些贡献。在初步查阅了一些材料之后,孙勇发现自己虽然身为哈尔滨人,却对自己故乡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此他准备从自己擅长的网站制作入手,希望可以多整理一些城市故事,并通过网站的形式发表呈现,便于日后举办冬奥会期间作为志愿者向国内外游客宣传。同时,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吕娜(Lorna)刚回哈尔滨工作不久。吕娜当时已经是长春著名人文地理博客“长春漫步”的作者,她利用学习空余时间写了百篇城市游记,并组织大量线下活动,是长春城市文史研究会、“长春志”的主要成员。在考虑回哈尔滨工作的同时,她也在考虑在哈尔滨复制“长春漫步”的经验,打造一个类似的城市博客。一个非常巧合的机会,吕娜在网上找到了孙勇的个人博客,并留言询问合作事宜。二人一拍即合,在2009年初开始进行网站规划,2009年4月15日注册了域名imharbin.com,网站于5月下旬正式上线,首个网站名为“漫步哈尔滨”。
1.2 初创
网站建立以后,2009年~2010年为初创阶段,在初创阶段主要完成了对网站内容规划、团队调整以及低成本运营策略等方面的建设,具体如下:
2009年5月~2009年9月,网站名为“漫步哈尔滨”,明确网站内容以历史建筑介绍与踏查为主。受到中国记忆论坛黑龙江版块资深历史建筑爱好者的支持,共同发起“城市人文讲坛”(首届为漫步哈尔滨主办,第二届为哈尔滨市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主办);与“科学松鼠会”一起办了线下科普沙龙。2009年9月下旬,吕娜工作发生变动,去北京的新媒体公司工作。同时建立新网站“城市漫步”,将原“长春漫步”和“漫步哈尔滨”并入其中作为子栏目,imharbin.com网站名称由“漫步哈尔滨”改为“你好·哈尔滨”并沿用至今。
2009年10月~2009年12月,网站为单作者城市生活类博客;
2010年1月~2010年12月,网站更名为“大话哈尔滨”并沿用至今。网站迎来新编辑,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生卢汉雄(劳斯),创办“瞳孔记录”专栏,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尤其受到大学生读者的欢迎。
在此阶段,明确了网站以最低成本技术措施运营的具体方案,这既是限于缺乏资金预算的现状所迫,同时也是日后能持续11年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发展阶段
网站发展阶段为2011年~2013年,在此阶段,明确了团队的主要协作模式。此阶段内,网站开始受到本地媒体关注,《新晚报》、《生活报》、哈尔滨电视台等本地媒体对大话哈尔滨进行了多次报道。我们也尝试性地组织了讲座、沙龙、徒步等多种形式的线下活动。
2011年1月~2011年12月,扩大瞳孔记录团队、组织多场文史知识线下讲座;
2012年1月~2013年4月,与黑龙江文保志愿者团队深入合作,推出历史建筑知识系列专题;
2013年3月~2013年12月,进一步扩大编辑团队,明确团队远程协作模式。
1.4 成熟阶段
从2014年至今,网站进入发展成熟阶段,具体包括:
自媒体平台方面,除网站以外,还入驻了微信公众号、搜狐号、今日头条号、企鹅号等多个自媒体平台;
作者方面,邀请多位文史方面的学者、专家、研究生加入,提高文章质量;
借鉴学术期刊的运营方式,建立稿件邀约、获取与编读互动措施;
多次组织讲座、徒步等多形式线下活动。
2 内容
我们在这座城市里寻找对人文艺术,对城市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同好者”们;
我们发掘、讲述、传播“哈尔滨故事”;
我们倡导人文生活,建立人文爱好者与人文工作者共有的公共空间。
3 关于非营利原则
大话哈尔滨(imharbin.com)自2009年成立以来,从未进行商业化运营。
大话哈尔滨社群虽然不营利,但以大话哈尔滨社群为土壤,生长出来的文化企业群,将会极大地促进城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拉动哈尔滨文化产业GDP,这也是我们的核心价值。
4 主要贡献
大话哈尔滨社群发展到今天,在“如何讲好哈尔滨故事”方面做了十多年尝试,在收获无数教训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尝试,其中主要几点创新如下
4.1 龙江自媒体首次采用声音导读
文史类文章可读性不强、阅读量不高,是同类媒体/自媒体遇到的普遍问题。为提高此类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2013年10月~2014年5月,联合PG无限广播社团,在大话哈尔滨微信公众号推出“早安一分钟语音推送”服务。即将图文文章概括成一条60秒语音,每天推送。在推送过程中,语音制作形式从无背景语音发展到配乐朗诵,再到多人场景表演。形式新颖,为省内自媒体首创。
2015年后,开始尝试较长时间的音频节目,代表作为《哈尔滨仓买乐队专访》,以音频为载体,进行对哈尔滨本土年轻音乐人奋斗历程的访谈。至今,大话哈尔滨微信公众号仍保留专栏《一个人的电台》,主播夏天,不定期更新。
4.2 建立有效的编读互动机制
大话哈尔滨社群的作者基本上均为哈尔滨文史的专业或业余研究者、爱好者,为机理作者写作热情,除承诺文章所获赞赏全归作者所有(此前公众号赞赏资金转入公众号账户,2018年6月以后才可直接由个人账户接收)以外,还坚持在公众号文章开头显著位置保留作者简介和联系方式
一方面,作者的主题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为读者取得与作者的直接联系提供了便利。据作者反馈信息表明,在大话哈尔滨自媒体平台发布文章之后,普遍会得到读者来信,或增加粉丝、或结识新友、或拓展业务,或对文中信息进行了补充。此做法是从学术期刊标注通信作者联系方式中借鉴而来,在省内同类自媒体中为首次采用。
4.3 建立作者与历史当事人之间的有效互动
哈尔滨的城市历史时间跨度不长,有相当一部分历史见证人或其直系亲属仍然健在。历史见证人可以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生动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同时,也有部分历史见证人家属有为家族修史的愿望,但限于难于同合适的研究者对接。
大话哈尔滨自媒体平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例如《哈尔滨美食地图》的作者宋兴文老师在研究1933年哈尔滨老地图时,发现了一家名为“白宫”的饭店。出于兴趣,宋兴文老师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对于白宫饭店的介绍以及创始人于浣非、李相云夫妇的生平,在地方史档案资料中虽有记载,单只有短短几行,信息不足。在文章发表后,被于浣非之子于正国见到,通过网站留言的方式补充部分信息。随后,通过于正国先生,我们了解到更多关于于浣非、李相云夫妇的信息,以及其离开哈尔滨之后的生活。在征得于老同意后,将其文章重新排版整理,发表在大话哈尔滨网站。在2017年2月12日《生活报》,宋兴文和长河将这段历史整理成文,对哈尔滨抗日历史、党史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016年7月23日,长河编辑了一篇题为《张权:如果没有她,可能就不会又今天的哈夏音乐会》文章,获得6162阅读量。在此文撰写过程中,大量参考了互联网(包括哈尔滨地情网上的哈尔滨史料电子版)资料,将张权老师对哈夏音乐会的贡献尽可能表述清楚。此文发表后不到一周,就被远在国外的莫燕老师读到。莫燕老师辗转联系到作者,对大话哈尔滨表达了谢意后,对文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指正,而莫燕老师正是张权老师带着一同来哈尔滨的小女儿。在她的帮助下,我们对文中的表述按照历史真实情况做了更正,成为了当时诸多网络版本中最能代表史实的一个。
此外,更多的是信息补充类留言,通常我们将此类留言的重要性等同于文章正文,在站内搜索系统中也可直接搜到。
在大话哈尔滨平台中,还发表过多篇求助类信息,多为历史研究者希望能得到相关一手资料、寻求研究合作伙伴的。如大连作家协会的徐铎、加拿大约克大学人文系许静博士、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Cindy Chen博士等,都通过大话哈尔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帮助。以徐铎为例,画家王仲先生给与了他资料支持,随后徐先生在后续出版的书籍中对王仲先生进行了致谢。
上述类似的案例,在大话哈尔滨的十一年运营过程中还发生过多次。我们通过建立这种互通机制,为地方史料的研究与拓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保持信息长期有效,保持作者信息长期有效,在目前同类自媒体中,只有大话哈尔滨做到了。
4.4 建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内容之间互荐机制
由于大话哈尔滨社群长期在城市历史文化领域耕耘,文章质量高、受社会关注程度高,因此与传统媒体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大量稿件或信息来源。
2013年10月14日,哈尔滨文学历史研究馆馆员,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李忠义老师在大话哈尔滨网站发表文章《圣尼古拉教堂逸闻》,该文行文流畅,语言生动,一经发表即获得较高关注。
2019年9月7日,青年雕刻家黎纲峰在大话哈尔滨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文章《光阴70载·你的哈尔滨》,网站阅读量近5千,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近2万。同年10月,该文章被《生活报》、《广播电视周报》刊载,并对文章作者黎纲峰的事迹、作品进行了深度报道。
2016年12月,长河发表题为《哈尔滨的读音,是哈[hā]尔滨,还是哈[hǎ]尔滨?》的文章,网站阅读量为18981次,微信公众号阅读量为2038次,获得较大社会关注。文章发表后一周内,该选题就被《新晚报》采用,并进行了进一步剖析讨论,发表于2016年12月18日。
此外,除了通过大话哈尔滨平台向传统媒体供稿、提供选题以外,我们也接受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平台的推荐。这种情况多出现于三种情况:
1) 记者经过了大量深入研究,组织的大量图文资料无法在报刊特定版面内完全呈现,导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遗失;
2) 某深度报道选题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而传统文史类专栏的特定读者数量偏小,在传统媒体中发表不易获取大量反馈意见;
3)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刊物文史类版块撤销。如《新晚报》的“老哈尔滨”版块撤版后,原来准备投稿到该版块的一些文章,由作者转投给大话哈尔滨网站。
通过建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荐联动机制,从大话哈尔滨以“业余研究爱好者”身份走出来的“文史准专家”已有多人,有的完成了自己的著作,有的进入了更高级别的专业学术协会。大话哈尔滨也完成了向社会输出、推荐文史专家的“历史任务”。
4.5 信息支持
多年来,大话哈尔滨已完成向多个活动、外地媒体、影视作品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参与策划、本地协调以及协助联系本土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值得一提的是,在已完成的多次信息支持“服务”中,我们均未收取任何费用。
2017-2020年间,一个来自北京的摄制团队在哈尔滨创作一部展示老城风貌的纪录片。导演苗萌从小在哈尔滨长大,但在拍摄过程中需要大量文史专家以及本地相关单位的支持,这对在京求学的他来说,难度可想而知。苗萌导演在搜集资料时找到了大话哈尔滨网站,并向我们请求协助。大话哈尔滨社群成员积极响应,帮助他联系专家、协调场地。最终,苗萌历经三年,完成了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关于哈尔滨的记忆》(英文名字译为《纯真年代》),并在伦敦时间2020年2月22日晚19时(北京时间4时)荣获2020北欧国际电影节(NORTH EUROP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导演奖——这是以哈尔滨为主题的纪录片首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
2016年7月-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来哈尔滨做集中采访,筹备中东铁路建筑群专题。编辑通过网络搜索到大话哈尔滨网站后,与我们取得了联系。大话哈尔滨协助编辑联系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博士生,以及资深发烧友,推进了该专题的高效制作,于2017年1月刊出。
此外,大话哈尔滨还协助过电影《黄金时代》纪录片摄制团队(2013年)、湖南卫视“我们来了2”哈尔滨站(2017年9月播出)节目摄制组等团队。
2016年6月在莫斯科大剧院开始演出的大型欧陆实景剧《百年哈尔滨》,以百年哈尔滨历史为创作题材,以丰富多样的舞台表现形式,在一个小时之内带领国内外游客,穿梭于哈尔滨百年历史文化的时空,演绎了哈尔滨从一条路到一座城、从小渔村到东北亚国际经贸大都市的城市之歌。据该剧主创,哈尔滨莫斯科大剧院李毅勇总经理的介绍,《百年哈尔滨》创作过程中,大量参考了大话哈尔滨网站和公众号中的内容,为剧目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此,还专门组织大话哈尔滨编辑和专家顾问团队观看演出,并参与专题讨论,为该剧目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建议。
4.6 重要窗口
目前在省内所有同类自媒体中,大话哈尔滨是唯一采用以网站为核心,多平台共同发展模式的平台;在所有文化类企事业单位网站中,大话哈尔滨是唯一坚持“讲述我与城市的故事”的平台;在国内现有同类网站中,大话哈尔滨是坚持更新时间最久的。
因此,大话哈尔滨网站百度搜索引擎中拥有较好的收录,在许多与哈尔滨历史文化相关的关键词上,排名比较靠前。尤其涉及到具体文章,具体人物、事件的搜索结果,多见排在首位的情况。因此,在哈尔滨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中,尤其是外地媒体为采访活动收集资料过程中,大话哈尔滨往往是无法回避的,从而成为事实上哈尔滨历史文化与城市风貌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
5 维护团队
大话哈尔滨(imharbin.com)团队成员均为兼职,无报酬,主要分为编辑团队、作者群和专家顾问团队。
5.1 编辑团队
由于大话哈尔滨(imharbin.com)的松散型团队特点,编辑团队的人员流动较大。编辑团队成员所从事的行业,包括高校师生、传统媒体行业从业人员、公务员、企业职员等,具有年龄跨度大、行业跨度大的特点。编辑团队成员主要负责接受稿件、编辑排版,在大话哈尔滨不同平台发布,以及管理网友评论,及时向作者转达读者反馈信息。
目前主要活跃编辑包括:明月、夏天、长河、付浩
5.2 作者群
作者指在大话哈尔滨(imharbin.com)发表署名文章的注册ID,分为专栏作者和投稿作者。其中专栏作者指有较固定关注领域和一定造诣,持续发表系列文章的作者,投稿作者指不定期发表不定期话题文章的作者。
5.3 专家顾问团队
专家顾问团队成员为城市文化类各细分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有一定造诣的研究者,顾问团成员不一定同时也是作者,主要为大话哈尔滨已发表文章进行审核、对专题选题进行把关。
大话哈尔滨社群的专家顾问团 https://www.imharbin.com/expert-support
***
6 我们主办/协办的线下活动
- 2016 【沙龙】“让古琴走进生活”系列活动,协办方
- 2016.9.1【摄影展】 建 铸 城 史 ——哈尔滨历史建筑摄影展,协办方/支持方
- 2016.8.24 【音乐会】哥本哈根四重奏,主办方之一,付浩为本次活动的主要联系人
- 2016.8.18 【聚会】大话哈尔滨专家后援团欣赏莫斯科演艺广场舞台剧:《百年哈尔滨》,并召开为剧目的改进提建议的交流会,主办方
- 2016.07.09 【沙龙】相识与相知,新文脉沙龙,主讲:大话专家后援团,主办方
- 2016.5.28 【讲座】李述笑:谈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共生性和多元化 ,协办方
- 2015.12.19【读书会】 “故乡”主题读书会,主办方
- 2015.12.10 【沙龙】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真人图书馆之大话哈尔滨
- 2015.11.28 【沙龙】麦田青旅真人图书馆之大话哈尔滨
- 2015.11.8 【沙龙】大话哈尔滨新版LOGO发布会
- 2014.11.18 【户外】探寻城市记忆•从爱我们的城市开始”户外徒步公益活动(第二季)
- 2014.3.29 【户外】寻访百年前的别墅私宅、官邸庭院 、户外徒步公益活动(傲古雅周年活动),协办方
- 2013.12.15 【讲座】哈尔滨建城始末
- 2013.10.19 【讲座】哈尔滨西洋音乐对中国的影响,协办方
- 2013.1.20 【摄影展】观心如相——古典印艺摄影的前身今世,协办方/组织参与
- 2012.5.5 【沙龙】品味老哈尔滨,主办方
- 2012.4.2 【户外】横道河子一日游,协办方
- 2011.11.11 【讲座】传奇市长吕其恩的传奇人生,主办方
- 2011.10.22 【沙龙】你视而不见的哈尔滨主题沙龙,主讲:乔焕江、付浩、刘东明,主办方
- 2011.7.8 【聚会】松花江畔烧烤活动,主办方
7 大话哈尔滨自媒体与社群矩阵
由于网上存在一些“山寨大话哈尔滨”,为了不浪费您的时间,还请您关注以下正宗的大话哈尔滨各自媒体频道:
- 大话哈尔滨网站:www.imharbin.com 唯一官网,别无他家 ;
- 微信公众平台,名称:大话哈尔滨,微信号:imharbin ;
新浪微博:大话哈尔滨,链接:http://weibo.com/imharbin- 今日头条:大话哈尔滨,链接:http://toutiao.com/m5778565064/ ;
- 搜狐自媒体:大话哈尔滨,链接:http://mp.sohu.com/profile?xpt=aW1oYXJiaW5Ac29odS5jb20= ;
- 网易客户端:大话哈尔滨
- 腾讯客户端、天天快报、QQ浏览器:大话哈尔滨
- 社群论坛:大话哈尔滨论坛,从大话哈尔滨网站或公众号内的菜单链接进入;
- 豆瓣小站:大话哈尔滨,链接:https://site.douban.com/120348/
- 优酷自频道:大话哈尔滨的自频道,链接:http://i.youku.com/imharbin
8 媒体关注
8.1 纸媒报道
- 2020年8月10日,《哈尔滨日报》报道:“大话哈尔滨”,承载对城市的热爱 – 80后教师孙勇创办网站、微博,建立微信群,义务宣传哈尔滨历史文化
- 2016年10月14日,《黑龙江广播电视报》报道:《大话哈尔滨,情系城市历史的记录者》
- 2016年4月19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晨报》、《生活报》、《老年报》报道:孙勇“大话哈尔滨”讲述一座城的故事(晨报链接、生活报公众号、日报链接)
- 2015年3月8日,新晚报特别报道《用情怀为城市铸史》,凤凰网《大话哈尔滨用情怀为城市铸史》
- 2014年12月10日,新晚报A21版面,《家乡情怀·爱上一座城 无关风月》
- 2013年12月9日,哈尔滨日报04版报道《“大话哈尔滨”,让城市历史成为流行文化》;后经多家媒体转载:振兴东北网、新民网、新西兰中华新闻网
- 2013年6月21日,新晚报C10版特别报道《大话哈尔滨:城市故事的讲述人》
- 2013年6月5日,哈尔滨日报18版,长河署名文章《让梦想照进现实》
- 2013年5月29日,哈尔滨日报A7版特别报道:《“城市力量”双版本》
- 2013年3月22日,哈尔滨日报《新生活商刊》特别报道:《“老建筑粉”的怀旧情结》
- 2012年10月 中国大学生网《UN-昂》电子杂志,哈尔滨版,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社的同学思源于2011年11月,在南京1912,对长河的专访:《大话哈尔滨:讲述一座城市的故事》
- 2012年3月14日 海峡电视台《人生大不同·生活接力棒–哈尔滨瞳孔记录》
- 2011.11.25 哈尔滨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专题片:《城市名片的背后》
- 2011.11.3 《新晚报》A16版专题报道:《“大话哈尔滨”公益网站“在寂寞中做事”》
- 2010.11.1 《博客天下》杂志,《推荐博客:讲述一座城市的故事》
- 2010.9.7 INXIAN对长河专访:《对话(107):哈尔滨不该“被汉化”》
- 2010.1.8,《新晚报》A11版《哈尔滨城市人文讲坛为文化旅游支招》
- 长河参与第二届城市人文讲坛,身份是“大话哈尔滨(你好·哈尔滨)”站长,现场照片见这里。
- 2009.10.28. 《新晚报》A12版《首个原创展示冰城风貌网站开通》
- 长河参与首届城市人文讲坛,身份是“城市漫步”网站合作者,在这里。
8.2 电视媒体报道
电视媒体报道,主要为2012年的海峡卫视对“瞳孔记录”专栏的报道,以及哈尔滨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在2011年的报道:
- 2012年3月14日 海峡卫视《人生大不同·生活接力棒–哈尔滨瞳孔记录》;
- 2011.11.25 哈尔滨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专题片:《城市名片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