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棚总工厂不曾有过党支部

三十六棚总工厂的正式称谓,是中东铁路哈尔滨机械总工厂。哈尔滨解放后的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叫做车辆厂。2001年,随着城市的变迁,这个古老而又辉煌的所在消失了。在松花江畔的遗址上,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现代化爱建新城。这个曾经被称为三十六棚的大型近代化工厂,与哈尔滨城市的诞生同步,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地方。同时,它又是东北地区工人运动的摇篮,早在二十世纪初叶,松花江畔的三十六棚一带,就响起了《国际歌声》。

可是我竟然说,这个历史辉煌的百年老厂没有建立过工人党支部,读者肯定大惑不解。

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哈尔滨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哈尔滨市档案馆联合编写的«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生哈尔滨市组织史资料»1923—1987卷中记载:“1924年冬,中共北京区执委会派吴丽石到哈尔滨从事党的工作。吴丽石到哈后,整顿党组织,成立了有5名党团员参加的小组,马新吾任组长。之后,吴丽石与姜文周和从郑州、唐山转来的党员韩新平、王麟书、刘金安等人以工人身份为掩护,进入地包和三十六棚开展工人运动,成立了“东铁青年协进会,在工人中宣传马列主义,并且发展张友仁、王光禄郎勋臣、赖永卿等工人入党,先后建立了地包党支部和三十六棚党支部。”

《中共哈尔滨组织史》中写道:“……二、地包党支部领导人-书记-吴丽石(1925年春——1925年夏)姜文周(1925年夏)。三、三十六棚支部领导人-书记-马新吾(1925年夏)……”。

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和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合编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历史简明读本》12页:“他们(指吴丽石等)……深入哈尔滨铁路机务段、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在进步青年中组织“中东铁路青年协进会”,先后发展了张友仁等9名工人加入党组织。1926年1月,建立了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又在23页写道:“是年(1926年)北满地委所属党组织有很大发展,共有党员100余人。哈尔滨市有三十六棚总工厂、地包(机务段)、学生、警察、道外皮鞋业等党支部………”

哈尔滨市委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简史》第10页:1928年9月“在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建立了党支部,在哈绥线组织了400余人的秘密工会。”

《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历史》第一卷第102——103页写道:“1925年11月,中共中央派吴丽石来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

1926年1月建立了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吴丽石、姜文洲先后担任该支部书记。”

车辆厂厂史«三十六棚»书中第115页写道:“吴丽石经过认真考察,在三十六棚工厂和地包机务段以及车站等处建立了东铁协进会。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分别在地包机务段和三十六棚建立了党的地下党支部。”

由此观之,在哈尔滨党史研究领域,“三十六棚党支部”,不仅铭刻在正规的党史书籍中,而且还修正在各种回忆录和资料中,已经成为贯穿哈尔滨党史的一条主要脉络。但是,史料就是证据,事实胜于雄辩。尽管“三十六棚”工厂的工人运动,始终轰轰烈烈,但是,它就是不曾建立过工人党支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偶尔从事修志工作。1984年5月,我在北京发现并复印了一份张有仁,于1971年10月30日写在档案中的«我的履历»。其中详细地说明了当年吴丽石在哈尔滨地包成立东铁青年协进会、发展党员、成立地包党支部的情况。他在《履历》中写道:“我于1925年5月,由吴丽石、姜文周同志介绍入党。当时,地包党支部书记是吴丽石。”

《履历》是一个人对他亲身经历的历史纪录。饱经沧桑之后,对年代久远的具体日期可能会有些模糊,但是,对于他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不会记错的。张有仁在他的《履历》中说了如下的三个问题:一,当时他是机务段的火车司机,而不在三十六棚工厂工作。二,地包党支部,是吴丽石以做工的名义打入机务段,在进步青年中开展工作,成立了东铁青年协进会,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地包党支部。三,地包党支部中,有两名党团员是车辆厂的工人。

当时,地包党支部成立之后,吴丽石又成立了哈尔滨学生党支部,党支部书记是哈尔滨工大的学生高诚儒。为了准确起见,我于1985年走访了高诚儒,还凑巧遇见烈士馆的李云桥与她的同事正在采访,并且给高成儒录像。高成儒对我说:“1927年有一次我去三十六棚工厂办事儿,当时我遇见了一个车辆厂的地下党员,因为我们在一起开过会,所以我认识他,可是他不搭理我,我记得当时三十六棚总工厂没有党支部。”
1984年,我与哈尔滨铁路系统的张国瑞和崔磊两位老同志,一同去在花园街办公的哈尔滨市委党史委员会,探讨这个问题。当时的负责人冯宝坤和张福山接待了我们。经过探讨和磋商,当时,党史委有负责人冯宝坤在场,由张福山宣读了“备忘录”,确定了如下几个问题:一、当年吴丽石没有去三十六棚,去的是地包;二、为了将来在文献上书写的统一性,将吴丽石打入地包的时间定为1925年2月。三、地包党支部的成立时间确定为1925年5月。

历史的真实胜于雄辩。张有仁在«我的履历»中这样写道:“吴丽石在机务段组织了中国工人青年协进会。会址在哈尔滨偏脸子街,是租白俄的房子。吴丽石该我们讲读报纸,将国际形势,将工厂白俄对我们的压迫,讲团结起来就是力量的道理,还给我们一些进步的册子看。他的宣传教育,使我知道白俄的后台是东北军阀张作霖与日英帝国主义的联合势力,中东路是我们中国的。”在提到当时成立的地包党支部中的成员时说:“后来吴丽石把青年协进会”中的先进工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是:王光禄、张有仁、刘凤阁、小孔、张阔舟(原名张余玺,小名五乐)、郎勋臣、杨长春、等人。在哈尔滨总厂有郑升、马万禄等人。”张有仁在他的履历中提到的马万禄,又名马新吾,他是1923年陈为人和李震瀛来哈时发展的第一个工人党员。身为车辆厂共产党员的马万禄加入了地包党支部,同时还有车辆厂的工人郑升。

张有仁的妻子范晶璞1984年3月25日在哈尔滨日报发表的“故乡情切切”回忆录中说:“我丈夫张有仁就是吴丽石一九二五年春发展的第一个工人党员。”

她还在“我在地包的时候”回忆录里说:“吴丽石经常来我家,同时,还有一些机务段和三十六棚总工厂的工人也都来我家。不久,在吴丽石的帮助下,组织了一个中东铁路工人青年协进会。”

在范晶璞的回忆录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吴丽石是在地包活动,而三十六棚总工厂的进步青年,是到地包追随吴丽石参加革命活动。由此可见,当时的三十六棚工厂没有党支部,否则的话,三十六棚的马万禄和郑升等工人,就不会去地包找吴丽石参加活动,甚至加入地包党支部了。

那么吴丽石为什么不去三十六棚,而打入地包呢?当时,三十六棚名曰“机械总工厂”,是“车、钳、铣、刨”等机械集中的地方,是中东铁路的要害部门。也是俄国工人和布尔什维克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三十六棚总工厂的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掌控在布尔什维克的手中。吴丽石根本也不可能考虑打进三十六棚。特别是1924年之后,苏联共产党彻底接管了中东铁路,把中东铁路的企业完全按照苏联国内的社会主义模式实行管理。

满洲省总工会关于这一时期的《满洲工运报告》中指出:哈尔滨的工运情况是“产业工人中建立了党的支部,50人以下的经济斗争先后做了4次,得了一点小的胜利。”“工人同志对于某厂的厂长过于仇恨用暗杀手段以报复”。“中东路工人生活过于优。旧有的党组织被消灭三分之一,工会组织完全被消灭,新的组织没有建立起来。中东路同志共有三十余名,数人在狱,十余人脱离党。(工人的工资)平均每月250元工资,有300元工资的,可比一个日本知事老爷,因此不愿革命,十余人逃往(亡),现余18人且都不是重要的工人。”这里说的日本知事,相当于中国的省长,这里说的元是大洋,资料记载,当时的一块大洋可以购买两袋儿面粉或者60斤大米。这份报告非常准确的记述了,当时中东铁路工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和中东路党组织的真实历史写照。一直到解放后好长时间都流传铁路工资高,就是指的这一时期。那时候,铁路工人不仅工资很高,福利待遇也很高,工人有年假、分房子、分煤和木柴;工厂里有食堂、幼儿园、俱乐部。当时苏联共产党几乎就是按照他们国内的社会主义制度管理工厂。中国共产党很难打进工厂,更没有什么发动罢工、工人运动和成立党支部的可能了。

1927年3月10日,北满地委在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下,发动了只有三十几名党员的哈尔滨党员队伍,进行大撒传单行动,妄图在军阀统治的哈尔滨造成赤色恐怖。结果党的地下组织大暴露,遭到严重破坏,哈尔滨的地下党员大多数被捕。地包党支部书记姜文周也被捕,后来死于狱中。11月,党小组长张有仁被捕入狱。据张有仁《履历》中记载,当时在吉林高等法院看守所,被关押的中共党员有:赵尚志、王光禄、高洪光、彭树棠、赵子安、何安仁、韩守本、姜文周、吴宝祥、杨复生、老鄂、小金子等一大批共产党员,但是,丝毫没有三十六棚党支部的一点儿踪迹。

1991年6月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哈尔滨党史大事记》32页:1929年1月22日,“满洲省委致信中共满洲县委指出:哈尔滨是满洲主要工业区域之一,职工运动是哈尔滨县委的第一位工作。要集中力量整顿和建立产业工人党支部,地包(机务段)党支部应扩大,尽快建立三十六棚和船厂党支部,在电器、油坊、火磨、铁厂等行业中尽快发展党员。并指明了对三十六棚总工厂黄色工会的斗争策略。”

1929年2月13日 时任满洲省委书纪的刘少奇,以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的名义在中东铁路总工厂(三十六棚工厂)工人柴好的家里开会(道里河广街1号),主持召开了中东铁路工人代表会议,有20余人参加。郭隆帧和哈尔滨市委书记孟坚,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假如三十六棚党支部存在的话,怎么竟然无声无息,没有一人与会?假如三十六棚有党支部存在,那么无论如何也要组织、参加这个重大会议。

1932年11月2日满洲省委向中央作出《满洲省委报告》(第二号)。报告中提到哈尔滨党组织的情况:“现在同志的数量已发展至70人左右,三十六棚只发展了一个同志,支部还没建立起来,……”

显而易见,三十六棚总工厂,一直到“九一八事变”时期,也尚未发现建立党支部的迹象。历史毕竟是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客观事实,它会在历史资料不断地被发现的情况下,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于大庭广众的视野中。

李忠义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

相关推荐

刘泽荣居住过的地方

位于哈尔滨市现南岗区联发街64号与耀景街(原秦家岗花园街与要紧街)交角处的一栋带尖顶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其平面布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