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哈尔滨的早期活动03] 三十六棚的由来与哈尔滨工人阶级队伍的形成2

编者按:1921-2021,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的一叶小舟起航。百年来峥嵘岁月,沧桑巨变,如今已成长为旷世巨舰,带领中国人民乘风破浪!百年大党,青春不减,风华正茂,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屹立东方!百年前的哈尔滨,群雄汇聚,风云际会。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几乎全都到过哈尔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史上最牛创业团队”艰苦创业,为中国未来前仆后继,艰难求索的过程。百年跋涉,百年凝思。在迎来建党百年之际,大话哈尔滨(imharbin.com)开设专栏,连载李忠义老师的长篇作品《党在哈尔滨的早期活动》,是为党献礼,也是回顾初心,不忘使命。祝福中国共产党百岁生日快乐,我辈共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继续奋斗!

党在哈尔滨的早期活动

三十六棚的由来与哈尔滨工人阶级队伍的形成 2

当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建设局全体官员一踏上哈尔滨的大地,就在江畔附近筹建了中东铁路临时机械总工厂。临时机械总工厂分设机车、货车、客车、机械四个分厂,负责组装机车和中东铁路的日常维修任务。另外,临时机械总工厂还负责筑路工程用的一些设备的组装和维修工作。当时的设备是非常落后的,1902年以前还是用蒸汽作动力,在高处有一个动力轴,所有的机械设备都由皮带连接到这根轴上工作。起重设备,都使用“倒链儿”进行。夜班儿工人用汽灯照明,工作效率极端低下。到1902年以后,才开始使用动力机械设备。

中东铁路刚刚开始施工时,哈尔滨招聘的工人不过一万多人。到1889年时,也不过才两万人左右,临时机械总工厂的工人有1300人左右,百分之八十都是中国工人,一少部分是从俄国各地高薪招聘来的技工和技术人员。用船运来的机车配件儿,就是在临时总工厂装配成火车头的。
中东铁路的修建,给哈尔滨带来了城市的移民色彩,而俄国布尔什维克带来的马列主义的熏陶,又给哈尔滨这座城市冠带上红色的光环。
当一群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北上闯关东的山东河北农民,他们满怀着逃离苦海,寻找自己赖以生存的一片家园的时候,刚刚苏醒而就要巍然崛起的哈尔滨接纳了他们。

这些闯关东来自于千里之外流亡的的农民,对于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们也是移民,为生存所迫,他们毫不犹豫地融入到中东铁路的建设大军的行列中。他们之间语言不通,但是在这片艰苦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只能共同劳动,携手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互相帮助,互相依赖生存。
由山东河北招聘的筑路工人都是一无所有的破产农民,其特点:一是单纯朴实;二是能吃苦耐劳服从领导;三是一开始就在大型现代化的企业里做工诚惶诚恐。所以,哈尔滨来自于国内的山东、河北移民,并没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移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感,生存斗争是他们最起码最原始的追求。一开始,中东铁路的中国工人饱受沙俄殖民者的压迫和奴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东铁路总工厂机修车间中俄工人合影      图片@王树元 中东铁路“三十六棚”那些事

但是,让他们幸运的是,他们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哈尔滨,遇到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布尔什维克。马列主义的熏陶,逐渐萌发了他们的阶级意识。

他们多次参加了中东铁路,布尔什维克组织领导的反抗沙俄帝国主义的斗争,并且在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哈尔滨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正在开始脱离农民阶级的懵懂状态,一个承受了马列主义影响、接受了布尔什维克组织领导、具有了阶级斗争经验的工人阶级队伍脱颖而出了。
在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投产时所雇用的1300余名工人中,除去很小一部分是俄国技术工人外,其余大部分是中国工人。当时被沙俄称为“黄色苦力”的中国工人,就像被罚做苦役的囚犯一样。工人们吃的是发霉的玉米面饼子,喝的是浑浊的松花江水,疾病时刻在困扰和折磨着他们。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座工业城市或商业城市的资本积累得越快,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的流人也就越快,为工人安排的临时住宅也就越坏。”

1898年10月滨绥线开始向东铺轨,中东铁路建设工程开始全面动工建设。工人们被安置在工厂附近临时搭建的帆布帐篷里居住,当时,帐篷里阴暗潮湿,拥挤不堪。每逢盛夏,雨淋日晒,蚊蝇成群,老鼠臭虫泛滥成灾。隆冬季节,北风呼啸,被冰雪覆盖、环绕着的帐篷里像一座冰窑,工人们苦不堪言。1903年秋,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哈尔滨临时总工厂的中国工人,在张永贵带领下,向工厂俄国大总管(厂长)展开了斗争。工人冲进大账房,向大总管伊奥秀夫提出:“我们要享受人的待遇,我们要房子住,不答应就罢工。”在工人的坚决斗争下,大总管请示新上任的铁路局长霍尔瓦特,最后答应给工人修建住宅。当时,在临时总工厂的南侧(今工程街上)修建了36个“人”字型马架子,这就是“三十六棚”的由来。虽然比较简陋,但比一开始住的帐篷要好得多,工人们初步赢得了斗争的胜利。与此同时,也在今工部街一带,修建了一批供俄国人居住的铁盖儿黄墙的房子,工人们称其为铁路官房。因为这一带完全是用土垫起来的,雨天泥泞不能行走,就用枕木铺设了一条直达总工厂的道路,有人看守,专供俄国人使用。所以,工部街(今道里区委那条街)叫板道胡同,后来还叫过板道街。

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正在建设中的厂房成了沙俄军队的兵营。所以,新建工厂一直到1907年才竣工投入使用。新厂房占地面积84.3万平方米,员工增至2000余人,设计 年生产能力为检修机车90台、客车80辆、货车400辆。

总之,随着中东铁路滨绥线的开工建设,一大批现代化的工厂开始在哈尔滨兴建。象发电厂、木材厂、印刷厂等工厂企业也都应运而生了。诸多现代化工厂企业开始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星罗棋布纷纷建立。还在城市形成之初,哈尔滨就已经积聚了大批的筑路工人,再加上西方工厂主、银行家、淘金者纷纷移民哈尔滨。由于大量的国际资本输入,又带动了众多工厂企业,如面粉厂、啤酒厂、洋行、航运等工厂企业的大量兴建。从而使哈尔滨的工人队伍迅速发展,蓬勃壮大。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的迅猛增长,各色各样的工商业也越来越多,如此循环不已,哈尔滨的工人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了。到1913年时,哈尔滨中外开办的面粉厂就已经有十六家之多,全市光面粉工人就已经达到5000多人。

李忠义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