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校舍背后的故事

在哈尔滨南岗区果戈里大街与一曼街交叉口有一栋中国古典式建筑,12根醒目的大红柱子、翠绿色仿琉璃瓦房盖和土黄色的墙体,门两边两尊威严的石狮,无不彰显出宫殿般的气派和尊严。这栋建筑落成于1923年,是当年中东铁路局投资建设的普育中学校舍,也是哈尔滨自开埠以后,第一栋单体最大的中国传统式建筑。翻开史料我们惊奇地发现,就这栋建筑本身而言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哈三中校舍背后的故事

1898年修筑中东铁路以后,南岗、道里、香坊地区就被划入了“中东铁路附属地”。当时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权被俄国人控制,哈尔滨城市建筑的风格自然以俄国或欧洲的模式为主。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极少出现在铁路附属地范围内。好在1920年中国人收回了铁路附属地的主权,成立了东省特别区后,中国古典式建筑——普育中学、极乐寺、文庙等才有机会陆续在哈尔滨诞生。但值得一提的是,普育中学这样典型的中国传统式建筑的设计师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俄国的设计师维利斯设计的,这不能不令国人感慨和遗憾。

普育中学原名叫普育学校,是1923年由中东铁路督办王景春倡导创办的。成立之初的普育学校只有小学部和幼儿园部,稍后才有初中部,当时名叫“一区十七小学”。其校舍是借用东省文物研究会的几间房子(现省博物馆址)。1926年,东省特别区收回办学权,第二年将普育学校改为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并增设了高中班。1934年,日本侵占哈尔滨后,为加强日伪政权的统治,出台了臭名昭著的“满洲国陆军指导要纲”,开始正式组建伪满洲国陆军,并在东三省成立了11个军管区。10月,设在哈尔滨的伪第四军管区强占了第三中学校舍做司令部。学校被迫迁到道外区景阳街与第二中学合并。

第四军管区第一任司令官由于琛澂担任,管辖滨江省及一旗一市十六个县,总兵员7200人,后来达到1.8万人。伪第四军管区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当日本军国主义的帮凶,镇压抗日军民,巩固日伪的统治和所谓的警备国境的任务。为了“围剿”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日本关东军制订了“三年肃正计划”,伪第四军管区采用并村的办法,建设集团部落,以割断人民与抗日联军的联系,使抗日联军吃穿不足,陷入极端困难的状态。然后调集重兵对抗日联军进行“围剿”。在历时一年多的大讨伐中,日伪共出动兵力67112人次,杀害抗日军民3万余人,抗联志士赵尚志、周保中部遭受重大损失,同时还策反了李华堂、谢文东部,并将被俘的抗日联军押到哈尔滨交军事法庭审判,许多爱国志士曾在伪第四军管区司令部这栋大楼里被关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伪满洲国陆军也被前苏联红军缴械。

伪第四军管区的最后一任司令官李文龙见前苏联红军进入哈尔滨,便准备坐飞机逃跑,但在机场被苏联红军逮捕,与伪满洲国其他官员一同被押往苏联。1950年被苏联遣送回我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监狱。

1945年日本投降后,党中央决定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10月初,曾担任过哈尔滨市委书记的钟子云从延安抵达哈尔滨,经与李兆麟协商后,决定由李兆麟同志以滨江省副省长的名义,宣布组建由我党秘密领导的哈尔滨市保安总队。据钟子云同志回忆说:“哈尔滨保安总队的总队部设在哈市南岗原第三中学,王建中任总队长,我任政委,刘铁南任政治部主任。这个保安总队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组织的‘吉黑人民秋收自卫队’为基础,经过整顿后对其中的400多名旧军队的中下级军官和失业工人进行集训,然后以他们为骨干,并派出一批干部深入群众动员参军,使保安总队很快发展到了3500多人。这是我们初到哈尔滨时,在缺少干部的特殊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建军办法。”

1954年3月,这栋楼重新变成校舍,合并到道外二中的老三中迁回原地,但改称哈尔滨第二中学。道外二中则另行招生更名为十三中学。据传,20世纪60年代初,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领导人崔庸健访问哈尔滨时,说他学生时代曾经在哈尔滨道外区的老二中读过书。为表示对那位领导人的尊重,1964年十三中重新改回原名二中,新二中也恢复老名——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润古

刘延年,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哈尔滨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著有《老明信片中的黑龙江》、《老街轶事-哈尔滨建筑背后的故事》、《黑龙江邮史文存》、《老街余韵-哈尔滨建筑风情》等。今日头条专栏ID: llyn润古,联系方式:个人微信号 lyn560606

相关推荐

松花江街逸事

松花江街,是一条以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命名的街道。它是哈尔滨建城初期就规划形成的街道,始于上世纪初。它是以哈 …

“书记楼”背后的故事

南岗区吉林街54号院里有一栋二层住宅楼,被哈尔滨人习惯地称为“书记楼”。以前有多任省委书记住过这里,如欧阳钦、杨易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