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哈尔滨国际富豪达官贵人住的洋房阁楼

【鸣谢】所有文字介绍都来自网络,或改写,仅供参考。谢谢原作者,和历史老照片的作者。

让我们一起欣赏………冰城当年作为国际大都市的达官贵人、国际富豪们,在哈尔滨百年前的豪宅、洋房阁楼,欧式建筑风格。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只有房前屋后的老榆树还静静地“站”在那里,与这些洋房相伴……

其中中东铁路高级官员住宅、犹太商人占重要比重!

犹太富商斯基德尔斯基私宅

后为法国驻哈领事馆、日本关东军陆军情报机关,现为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坐落在颐园街3号。

中东铁路管理局第二任局长及其官邸

【帐篷式尖顶阁楼】位于南岗区红军街38号,建于1920/8年的中东铁路管理局第二任局长官邸。

砖木结构,主体二层,楼梯间位于正立面中部,其上设敞亭。窗的形式多种多样,周边作圆滑曲线贴脸,形态优美,富有动感。铁皮屋面,勒脚设计为块石,具有俄罗斯特色,帐篷式尖顶阁楼与新艺术形态的木结构檐口装饰、阳台、垂挂、栏杆、门窗的有机结合,表现了浓郁的异国情趣。属于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

建于1920年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

主体二层,楼梯间位于正立面中部,其上设敞亭。窗的形式多种多样,周边作圆滑曲线贴脸,形态优美,富有动感。铁皮屋面,勒脚设计为块石,具有俄罗斯特色,帐篷式尖顶阁楼与新艺术形态的木结构檐口装饰、阳台、垂挂、栏杆、门窗的有机结合,表现了浓郁的异国情趣。属于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

南岗区联发街1号

这座精美的建筑生于1904年,原中东铁路副局长官邸,还有说是中东铁路局总稽核官邸,位于南岗区联发街1号。是新艺术运动风格的代表作。

整栋建筑使用面积约为340平方米,建造有1、2层及阁楼、地下室,有80多扇木门和160多扇木窗。后为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公馆。1935年后为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参事住宅,1947年一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指挥部。解放后由哈尔滨铁路局管理。1958年为哈铁幼儿园。2006年交南岗区政府管理。2009年为南岗知识创新区工作办公室。2010年建立南岗区展览馆。2013年更为南岗区博物馆。

造型精美吧

联发街的中东铁路局副局长官邸

联发街的中东铁路局副局长官邸旧址入口位于建筑一隔,几步台阶,一个木制的单坡雨篷,以木柱支撑,柱端饰以简化的孔雀尾状曲线,整个雨篷漆成褚红色,温暖而热情;木制的雨篷,石砌的踏道,粗糙的毛石勒脚,土黄色的墙面,深红色的曲线门棂木门,如水墨画般淡淡几笔便勾勒出入口的小小空间,尽管简洁,却很生动。

 

凉廊的设计也反映了”新艺术”擅长运用曲线装饰的特征。凉廊的顶篷是很缓的单坡顶,檐下有简洁的矩形线条装饰。凉廊的底部类似阳台的处理手法,两个角上有窄小的曲线形柱墩,柱墩之间的空间略呈船形。这座花园住宅的烟囱却颇具童话色彩;烟囱伸出屋面,顶端呈半圆形,并重下落水曲线形墙墩,顶冠下面饰以矩形线脚,烟囱的形象极似竖起的大姆指,富于装饰效果与个性,这小小的烟囱似乎也在夸耀其优美的造型。

建筑的一层平面以走廊为界,左侧为卫生间、厨房等辅助用房,右侧分别为客厅、办公室、餐厅及与餐厅尽端相连的太阳同。太阳间是俄罗斯住宅所固有的形式,四面开窗,是夏季的纳凉、冬季晒太阳的地方。太阳间外侧又与一带木栅栏的露台相连;建筑的二层为主卧室、女客厅、儿童室、家庭教师室、卫生间及储藏室,功能区分比较明确。

建筑沿联发街立面面宽较小,精巧的门斗位于建筑一角;二层开敞的木制凉廊轻捷飘逸;极富特色的窄长的梯形窗使楼梯间倍添挺拔之感。这些细部的处理,使建筑精致而玲珑,与其作为住宅建筑的个性十分适宜。建筑立面造型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窗洞、凉廊、烟囱、入口等细部的处理上。

这座住宅窗洞设计十分有特点。窗子形式丰富多彩,有窄长的梯形窗,直角梯形窗,窗上饰以圆滑的贴脸;有圆额倒梯形窗;圆额双梯形窗;扁椭圆形窗;圆窗与倒梯形复合窗;双圆形复合窗;矩形窗及正方形窗等九种之多。

中东铁路高级官员帐篷式阁楼住宅

现在是空军某飞行学院。位于南岗区文昌桥旁边。

顺便欣赏一下壁炉

壁炉是俄式建筑的另一个特点,为了取暖 ,每家都有壁炉,类似中国北方的"火墙"。中国人入住后,都把壁炉改成了中国式的火墙,连着一个炉子,即可取暖,又可做饭。俄国人厨房里,炉子侧面就镶着个铁皮烤炉,上下两层,烤面包,烤肉。中国人不会烤面包,把烤炉用来热饭、烤馒头,洋为中用,也许这种改良才是适合国情。

室内最具生活气息且最有个性的是火墙及壁炉的设计。火墙表面饰以铸铁的浅浮雕花饰,模仿自然界植物花朵、叶片及丝蔓的形式,十分生动。饰面的质感犹如雕花面砖,图案很丰富。而客厅里的壁炉也十分精美。表面贴赭色的釉面砖,呈略扁的矩形;壁炉顶部与檐口处理相近似,饰以花状曲线壁炉,正中饰以方形的植物花饰浅浮雕,下部为添炉火的本制小栅栏。这座住宅(姑且继续这样称呼它)堪称哈尔滨居住建筑的杰作

走廊里的壁炉

白毛将军府

1903年至1920年中东铁路首任局长霍尔瓦特将军官邸俗称白毛将军府。

“白毛将军府”就是当时统治哈尔滨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建于1903年的白毛将军府

香坊区卫生街上,有一幢华丽的俄罗斯风格黄白相间二层小楼,该楼曾为哈尔滨的“白宫”。“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只有院子里那两棵上百年的老榆树还静静地“站”在那里。这座百年老建筑,就是当年霍尔瓦特的官邸,人们称它为“白毛将军府”。

从1903年开始的17年里,作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一直住在这幢小楼里。中东铁路公司为他在秦家岗(今南岗区耀景街22号)修建了一幢花木幽深的官邸,但他没去住,先后为俄罗斯领事馆、苏联领事馆、省文联,一直住到他离开哈尔滨去北京。

霍尔瓦特官邸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设有办公室、会议室、会客厅、警卫室、地道、厨房、餐厅、仓库等,是一座具有欧洲风格的俄式建筑,在上世纪初堪称一流建筑,被称为哈尔滨的“白宫”。包括此官邸在内的霍尔瓦特庄园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庄园内驻扎着一个哥萨克中队,守卫霍尔瓦特及其官邸。

庄园里有铁路线,霍尔瓦特有一列豪华列车,他每天乘坐此列车到中东铁路局。

霍尔瓦特以自己的官邸为中心,将今尚志公园(原香坊公园)一带开辟成霍尔瓦特庄园的一部分,在里面设立了气象站、游艺室、菜园、球场、滑冰场等,供自己和沙俄军政要员休闲娱乐。他的夫人以特殊身份在这里建立了“华俄栖息所”开展慈善活动,成为当时的佳话。

中东铁路公司董事长马忠骏公馆旧址

中东铁路公司董事长马忠骏公馆旧址,位于今南岗区中山路171号。生于1910年,这是一座意大利中世纪寨堡式小楼。她建筑造型极富有童话特色,神秘而又浪漫。

1931年马忠骏因支援马占山抗日,老百姓尊称他为“马道台”,其公馆亦得名为“马道台府”。

解放后曾为中国长春铁路公司理事会办公处。1956年,改为接待领导人的高级宾馆,称为“107”招待所。现为和平邨宾馆。

出自犹太建筑设计师之手的这座漂亮房子,曾是一个美国商人的私邸。

在哈尔滨现存三处这种浪漫主义的中世纪寨堡风格建筑,这栋是市教育局房产处办公楼(现红霞街99号),另两处为银行街31号的医大四院办公楼,马忠骏公馆(和平邨宾馆内)。

1902年这栋法国古堡式的美丽的建筑,有着一种典雅、神秘、梦幻的气质。

无论是正入口处的古希腊柱式门廊、露台、曲线窗棂、还是那个穹顶伸向蓝天的堡垒式塔楼,都散发着唯美浪漫的气息。

曲线造型的天际线,有节奏,有变化,有趣味,有风格,交织出不同凡响的魅力。

中东铁路高级职员住宅

这幢建于1903年的中东铁路高级职员住宅。是典型的俄罗斯田园建筑风格。1935年3月,日本收买中东铁路后,这里为满铁哈尔滨铁路局日籍局长佐原宪次住宅。解放后为哈尔滨铁路大直街幼儿园。2000年改为波特曼西餐厅。

该建筑的突出特点是纯朴清新,细部精美。主入口处位于建筑的端部,檐口处理打破单调;女儿墙厚重,局部处理成实墙面。建筑有明显的水平划分,形成了稳重端庄的的效果。特别是建筑采用砖体本色的清水砖墙砌筑,靠精堪的砌筑工艺,创造出极富韵律的凹凸多变的外观。清水砖墙朴实无华,但凭其砖工技艺却获得了生动与美丽。檐下砖饰以及窗额、窗台、壁柱等脚线装饰,都充分展现出俄罗斯砖石结构的设计技巧和施工水准。

值得一提的是,这幢老房子不仅依托砖砌工艺增加魅力感,而且还巧妙地运用清水红砖与青砖进行了合理配色,增强了建筑艺术感。此种手法在目前中东铁路遗存的老建筑中较为罕见,更显其弥足珍贵。

公司街78号的中东铁路高级官员住宅旧址

建筑正面采用的三心拱券扁圆窗口,饰以凸凹几何线纹,洞口以夸张的尺度,重点突出曲纹凸凹花饰。檐口部位也与众不同,不采用镂空的女儿墙,而是将墙体直接通天,做成与墙垛贯通的装饰而结束,富有雕塑性。

楼顶则借用具有法国特色的方底穹隆突出轴线,使建筑造型变化多端。与之相配套的雨搭阳台、栏杆、立柱造型富于变化,比例搭配合理,既有实用性又突出了整座建筑的小巧别致。

同时,各层门窗口上下互不重复,室内外楼梯、阳台、檐口栏杆以及雨搭撑件,采用模仿植物形态的金属构件,增添了建筑的时代感,活泼生动,惹人注目,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而这种建筑当时又被称作“摩登建筑”。

南岗区耀景街的中东铁路高级官员住宅

花园街405号的中东铁路高级官员住宅。独特的两层凉亭。

中东铁路高级职员住宅

中东铁路高级职员住宅,位于南岗区满洲里街,现为市电视台广告部。

1902年的连铎夫斯基私邸旧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吉林街128号,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连铎夫斯基曾经是中东铁路松花江大桥建筑的总工程师。

这座建筑为地上2层,地下(半地下室)1层,为一栋独式别墅。一楼与活动室相连的是一间下沉的采光温室,阳间三面采光,墙面全为花格玻璃窗,屋顶呈拱形,与两侧的玻璃窗直接相惯。在活动室与阳间的交界处是几阶石砌的台阶,两根爱奥尼立柱相隔,营造了一种空旷的感觉,拱形顶中间是个华丽的吊灯。建筑的楼梯为木制,分别通向2楼和地下室。室内还保留着大穿衣镜和衣貌架,镜框、门楣、窗套、拱门等还装饰有木雕。拉门和木格子窗户以及俄文标志的大门还保留着原貌。 建筑外表黄白相间的色调在哈尔滨的近代建筑中是比较典型的,体现在细节上有着比较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但是建筑立面为不对称的构图,装饰中运用了许多铁艺造型,包括凉台、雨搭等,使得建筑本身更加生动。

伪满时期,曾作为姚锡九某位姨太太的公馆。之前还是某日本人的住宅,很可能是侵华日军高级官员的宅邸。解放后,哈军工第一任院长陈赓将军的住地。以后曾为省参事室。

吉别洛-索科私宅

【鸣谢网络照片】意大利领事馆旧址的护栏,已丢失。

建于1919年的哈尔滨有名的房地产商、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吉别洛-索科私宅。

彼埃特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Pietro Gibello-Socco),意大利人,毕业于福尔工学院,由于学业突出,曾获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毕业后就去土耳其修建隧道,1899年被任命格鲁吉亚苏呼米至图阿普谢铁路设计队队长。三年后他作为经验丰富的桥梁建设专家来到中国。参加中东铁路建设。
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鉴于他的威望,吉别洛-索科被任命为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他的私邸也就成了意大利领事馆的所在地。

吉别洛-索科大楼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63号,是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后为黑龙江省电力公司职工食堂。大楼建于1919年,是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该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但造型十分的优美典雅。这栋楼最精美的部分当属楼顶,三楼突出阳台的柱头上有两尊半身四面裸体雕像,铸铁的围栏柱头尖上还有类似于天线的装饰物,对整个建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可惜这些装饰在“文革”中被拆除了,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屋顶,原有的韵味已完全消失。

这栋楼的老主人是一位意大利人,名叫彼埃特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Pietro Gibello-Socco),他1847年出生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的小镇——卡拉彼亚纳(Callabiana),[1]毕业于福尔工学院,由于学业突出,曾获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毕业后就去土耳其修建隧道,1899年被任命格鲁吉亚苏呼米至图阿普谢铁路设计队队长。三年后他作为经验丰富的桥梁建设专家,应邀来到中国东北,参加中东铁路最困难、最复杂的兴安隧道建设。

兴安隧道全长3077米,宽8米,高7米,位于现内蒙古的牙克石市,是中东铁路西部干线铁路满洲里至哈尔滨的咽喉要道。这里位于大兴安岭山脉,海拔高,地势险峻,施工难度大。这条隧道于1900年5月5日开始勘测设计,6月2日开工,直至1904年5月27兴安隧道才竣工,是当时全国最大又最早修筑的铁路隧道之一。整条隧道历时三年完成,比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整整晚了一年,可见工程难度之大(1903年全线通车时这段路走的是临时支线)。

兴安隧道的修筑也使吉别洛-索科名气大振,1917年初,他应沙俄政府的邀请,前往彼得格勒,参与俄国交通部主持的大型建设项目。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原定建设项目搁浅,他就来到哈尔滨安家落户,于1919年建起了这座豪华私邸,并开始在哈尔滨从事房地产业,成为当时哈尔滨有名的房地产商。

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鉴于他的威望,吉别洛-索科被任命为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他的私邸也就成了意大利领事馆的所在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吉别洛-索科移居上海。1943年11月19日在上海病逝,终年96岁。

吉别洛-索科大楼的栏杆很有特色,1920年盖这楼时,门前的栏杆为木制的,后改用水泥浇注的,采用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栏杆装饰的花卉植物造型形态自由简洁、舒展,极具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对称的花饰及儿童头像浮雕,形态活泼可爱,不愧为建筑中之精品,是哈尔滨惟一被列为二类保护建筑的围栏,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鸣谢网络照片】修缮保护中

葛瓦利斯基公馆

颐园街最早称“医院街”,是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和“新城规划”的实施而来的。当时火车站前设立了中东铁路医院,后建成“中央电话局”,其门前的一条土路便辟为“医院街”,后按照谐音,更名为颐园街。

随着圣·尼古拉大教堂的落成,这里便成了全市交通、商业的中心。随后先后建起了莫斯科商场(现在省博物馆)、秋林公司、商行、旅馆和达官贵人的住宅。1919年,波兰裔俄罗斯木材商人葛瓦利斯基便在位于颐园街1号的地方出资兴建了他的私人住宅,后人称之为“葛瓦利斯基公馆”。

这座建筑的设计以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为基础,广泛吸取了巴洛克等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长处,无论在造型设计、建筑布局、空间利用、内部装修,还是在庭院布置、环境绿化等方面都构思精巧,匠心独特,堪称是建筑精品。整座楼建筑面积1943平方米,两楼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由主楼和副楼组成,中间由高大的拱门连接。建筑外墙体辅以科林斯巨型壁柱,孟沙式双折高屋顶。阁楼的老虎窗、檐口的内花托着整体建筑,与檐上文艺复兴特色的花栏杆相连接。花房外部采用了爱奥尼柱式装饰,门洞采用了陶立安柱式装饰。各种柱式有机结合与合理运用,体现了设计者高超的设计水平,直至今天仍不落伍。

该建筑主楼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楼内配以大厅、卧室、餐厅、客厅、书房、舞厅、琴房、游泳室、游艺室、卫生间和花房、露台等。整个楼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分区明确,无可挑剔。室内装修更是高雅讲究,采用的是纹理清晰、材质坚硬的楸木,多以木雕为主,雕刻图案以葡萄和石榴等植物为主题,雕法纯熟,刀工细腻,形象逼真。所有木雕均饰以透明赭色,增加了建筑的厚重感。整个建筑宛若一座雕刻艺术博物馆。

庭院围墙配有欧式铁花栏杆,院内种植北方耐寒名贵树木,奇花异草。水池花坛,曲径通幽。每到春夏,鸟语花香,绿树成阴,与建筑交相辉映,成为闹市中一处“别有洞天”之地。

颐园街1号作为哈尔滨这座“东方莫斯科”的代表性建筑,几经变迁,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民国、日伪统治时期到哈尔滨解放及建国后的历史发展进程。葛瓦利斯基公馆于1923年竣工后,作为私邸他只用了几年的工夫。

1931年这里便成为与苏联交涉中东铁路问题的日方代表满铁理事的住宅。

“九一八”事变后,该馆被日本侵略军强行占领,成为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的特务机关所在地。

1945年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后,这里成为苏军元帅马林诺夫斯基的司令部。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后,成为东北民主联军交际处。

1948年后移交给地方,成为松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接待处。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访问前苏联回国途中,来到哈尔滨视察,就下榻在颐园街1号。这是建国后毛主席第一次外出视察和留宿居住过的地方。

1977年2月27日,颐园街1号开辟成毛主席视察黑龙江纪念馆。馆内展出了当年毛主席用过的床、办公桌、文具、报纸及其它用品和题词等,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吉林街52号

吉林街52号是一栋三层带半地下室的建筑,小楼正面两侧窗户上方各有一只展翅欲飞的山鹰,所以被人称为“大鹰楼”。这栋始建于1905年的哈尔滨二类保护建筑,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维护,显得异常破败。站在这栋灰暗萧索的建筑前,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富商的豪宅;曾是两个国家的领事馆;

这栋房子最初是犹太实业家G.L.克罗尔的私宅。20世纪初他从俄罗斯来哈尔滨创业,据说曾在哈尔滨创办过制粉厂、蜡烛厂并和一名叫科夫曼的商人创办过哈尔滨联合啤酒饮料厂。这栋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建成时,周围是绿树成荫的花园,花园外是高大的院墙。建筑一层的左侧有一个平面结构为半圆形的阳光大厅,巨大的窗户可以让阳光透过窗棂洒遍大厅的每一个角落。

捷克领事馆旧址

捷克领事馆旧址,位于南岗区吉林街,原为犹太商人克罗尔的私人宅邸,1924年到1927年曾为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经纬街93号的波兰医生私宅旧址

经纬四道街的土木协会,昔日犹太商人索斯金住宅

1924年10月5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设立在吉林街(现公司街,现为哈工大博物馆)原犹太商人克罗尔的宅邸内。

列昂季·斯基德尔斯基的私人宅邸

建于1912年,为著名犹太商人列昂季·斯基德尔斯基的私人宅邸。1921年初,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成立后,所罗门·斯基德尔斯基出任领事,馆址设在其宅。1923年穆棱煤矿公司开办后,总公司也设在这里。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幼儿园。

日本驻哈尔滨领事官邸旧址

日本驻哈尔滨领事官邸旧址,现为省外办,位于果戈里大街

兆麟小学

兆麟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始建于1926年8月,他经历的校名为:北满特别区第一学区第二小学。1934年12月又改名为哈尔滨市立公园小学校。1948年3月为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市政府将其命名为: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

希尔科夫公爵的私宅

俄国贵族出身的铁路工程师、中东铁路管理局副局长希尔科夫公爵的私宅。

1915年5月,俄国贵族出身的铁路工程师、中东铁路管理局副局长希尔科夫升任俄国黑海铁路公司总办。在离任前夕,“哈尔滨市董事会”授予希尔科夫哈尔滨市的“荣誉公民”称号,并因此人曾是第九段的段长,故把“地段街”改称“希尔科夫王爵街”,俗称“王爷街”。1926年后,中国地方政府收回哈尔滨市政管理权,取消了“王爷街”,仍称地段街。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尔滨这座拥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带有中西方元素的不同风格建筑,位于哈市道里区地段街194号的兆麟小学老教学楼就是其中一座。

兆麟小学老教学楼建筑风格很独特,主校舍是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非常典雅、华丽。整幢楼的平面为矩形与圆形结合,主入口处设有门廊和宽敞的台阶,门廊拱柱线条流畅,双折坡檐装有盔形穹顶,显得美轮美奂。

有人说,这幢楼曾经是原中东铁路的希尔科夫公爵的私邸,由俄罗斯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由于设计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整幢建筑更充满了欧洲风格。随着日本入侵,这里成为”东本愿寺桃山寻常高等小学”,这座欧式风格建筑就成为日本人进行思想灌输的场所。

言西月

言西月,留俄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金融系,喜欢摄影,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俄罗斯学习生活七年,喜欢俄罗斯的建筑音乐故事等。希望给各位欣赏者,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希望各位亲多多指教。联系方式:QQ 727942051,邮箱727942051@qq.com

相关推荐

松花江街逸事

松花江街,是一条以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命名的街道。它是哈尔滨建城初期就规划形成的街道,始于上世纪初。它是以哈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