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冰雪文化的摇篮——兆麟公园

哈尔滨兆麟公园位于道里区兆麟街北头与森林街交会处,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每到夏季这里绿树成荫,百花争艳,亭桥映柳,碧波荡漾。冬天这里又成了冰的世界,雪的海洋,玲珑剔透的冰雕作品令人流连忘返,每年都吸引几十万游客到此观光游览,成为哈尔滨冰雪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哈尔滨兆麟公园始建于20世纪初。这里最早是元聚烧锅的料场,用以储存制酒原料。中东铁路开工后这片区域被划入“中东铁路的附属地”。本应由铁路局出资购买的这块地,却因义和团运动爆发而被沙俄军队强占,开设临时伤兵医院。沙俄军队撤走后即由铁路局接管改作公园。但当时的规模很小,仅为现在面积的三分之一,园内设施也比较简陋。1903年,俄国人伊万诺夫在公园里开办了“门捷列夫花园”剧场;1904年,伊万诺夫回国时将剧场转让给阿诺利多夫,并改称花园“滑稽”剧场。1907年5月14日(俄历5月1日)哈尔滨商店、饭店闭店,工厂停工,俄国社会民主党组织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五千多名中俄工人在太阳岛聚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号召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权。这是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次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当晚,中俄工人又在这个公园里再次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时,遭到俄国警察鸣枪弹压。

1908年3月在沙俄政府的支持下,由居住在哈尔滨的中东铁路高官和富商、名士等俄国人组成自治公议会,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市董事会,强行窃取了哈尔滨市政权。6月中东铁路局将公园交给市董事会管理,并将公园改称“董事会公园”。董事会接管后,在公园四周设板障,修建木质大门。1910年公园内新建一个木制贝壳式露天音乐台,每逢星期三、六、日举行音乐会,同时还建了一个欧式剧院演出戏剧舞蹈。

1926年,经东省特别区长官公署批准,哈尔滨市人民终于夺回了由俄国人把持的市政权,成立了哈尔滨特别市。市政府决定将公园改名为“特别市公园”,又称“道里公园”,增建了茶亭、动物舍,展出狐狸、黄羊、猫头鹰等动物,将原露天电影院加棚改为电影院,将公园木门改为铁门。

1929年,哈尔滨市政府决定对公园重新规划与整治,聘请俄国著名工程师拉苏申担任公园的总体设计。工程从1929年开始动工,1932年完成。公园新建了花坛、假山、凉亭、人工湖、小桥,公园四周安装了精美的铁栅栏,由三只口喷水柱的大青蛙构成的喷泉也很有创意。改造后的公园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景物之间逻辑关系清晰,观赏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深受市民的喜爱,也奠定了它哈尔滨第一公园的地位。

1946年3月9日,抗日名将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李兆麟在水道街9号被国民党特务暗杀。3月15日,哈尔滨市政当局决定将烈士牺牲的水道街改为兆麟街,特别市公园为此改名为兆麟公园。

1946年3月24日,哈尔滨10万多名群众在兆麟公园举行李兆麟将军遗体安葬仪式和追悼大会。6月14日,李兆麟墓园开工建设。8月15日,在抗战胜利一周年之际新墓园落成,兆麟公园成为第一个东北抗日联军烈士纪念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持续对公园投入资金,新建改建了一批游乐项目,使园内功能进一步完善,成为城区内主要的休闲场所。

1963年,当人们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的阴霾,哈尔滨市领导为了让市民过一个祥和而欢乐的春节,指示园林部门搞点冰灯烘托一下节日气氛。市建设局组织所属的公园、苗圃、林场等13个单位,八九百名员工,在兆麟公园赶制冰灯。当时制作冰灯,不是在松花江采冰,而是沿用传统的做法,用盆或“畏得罗”(“俄式水桶”译音)将装满水的容器放到室外自然冷冻,当四周冻结后将剩余的水倒出就形成了一个冰壳,在冰壳外边画上山水花鸟、福禄寿禧等吉祥图案加以装饰,然后用烧红的钢钎将冰壳烫出洞,加装上电灯,一个简单的冰灯即制作完成。

1963年2月7日(农历正月十四),经过短短五天的紧张筹备,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次冰灯游园会开幕。上千盏冰灯齐放,照亮了夜空,也将公园装饰得美轮美奂,市区万人空巷争相观看,仅一周时间参观者就达25万人次,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大戏就此拉开帷幕。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勤奋智慧的哈尔滨人,告别了“猫冬”的历史,创造出以冰灯、冰雕、雪雕、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经贸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北国特色的冰雪文化,给素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增添了无穷魅力。

润古

刘延年,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哈尔滨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著有《老明信片中的黑龙江》、《老街轶事-哈尔滨建筑背后的故事》、《黑龙江邮史文存》、《老街余韵-哈尔滨建筑风情》等。今日头条专栏ID: llyn润古,联系方式:个人微信号 lyn560606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