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冰窖史话

东侧冰窖

东侧冰窖

在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庙台子站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始建于“东清铁路”时期的百年俄式建筑冰窖。东侧的冰窖,它外形独特,远看像是一座房子,近看又不是房子,外形有些奇特。它就是倍受哈尔滨市文史界关注的东清铁路 “古建筑”。2012年4月哈尔滨市松北区政府已将冰窖列为29处不可迁移的历史文物之一。

百年俄式冰窖始建于1901年,入口两边是青砖砌筑的八字形挡土墙,右侧有一耳房储藏室。主体由花岗岩石砌筑,东西长8米,南北宽6.5米,建筑面积52平方米;采用5根32公斤/米型钢轨做梁,白灰青砖发碹结构顶盖,设有两道木门,内高2.5 0米,窖深2米,进门可沿木梯入窖。现除外部封土被去除,建筑主体保存完整。

据现年87岁退休老站长邢贵忠讲:“冰窖是当年老毛子(俄籍员工)生活用窖。”因当年没有冰箱、冰柜,冰窖在每年的3月初开始储满冰,到春夏两季把牛奶和生活供应车送来的生活物资存放到里面,以备生活之用。1935年中东铁路转卖日伪后,苏籍员工撤离,此后冰窖基本没用。建国以后 60年代职工住房困难,当时的车站扳道员常玉信囤填了窖坑,搭起火炕,做为临时住房。1970年常玉信搬进新宅,此后车站做为仓库。

西侧的冰窖坐落在庙台子原养路工区门前的斜角处,它始建于1903年,坐西朝东,由花岗岩石和水泥砌筑基础,老式红砖和水泥砌筑70公分厚墙体,采用拱型发碹顶盖,由虎头砖砌筑小屋檐。高2.50米,宽5.50米,长6.30米,建筑面积34.65米。建筑十分独特,外形看似是房子,进到里面才能看出是冰窖,在它的顶盖上有一个直径50公分的天窗,在它的墙体上有五个未启用的窗户,南北各两个,西侧有一个。这五个窗户都有上碹口。窖深1.5米,窖内是水泥砌筑方格式储冰用槽,还有冰融化时的流水沟,冰窖建筑精美奇特。

中东铁路时期,庙台子苏联养路工长“格里巴夫”一家使用冰窖,他养牛产的牛奶就放在冰窖里。1935年苏籍人员回国后,该冰窖由当时养路工人刘堂使用。直到1957年房屋紧张时,由房产部门改动修缮,囤填了窖坑,改成了住房,由庙台子工区已故方德兴全家在此居住,1964年方德兴搬出。1965年由当时青年工人张殿臣在此居住,据现年73岁的张殿臣老人讲:“冰窖里虽然小点,但冬暖夏凉,顶盖有点薄,冬天弄一些稻草盖在上面也御寒,直到1976年我才搬出冰窖住进新房。”此后冰窖成为张殿臣家住宅仓库,至今沿用。

冰窖是随着铁路建设和车站建设诞生的,时间虽然过去百年,但当年的建筑依然尚存,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古老的建筑,更多的是历史文化。

冰窖内顶盖

冰窖内顶盖

西侧冰窖背面

西侧冰窖背面

冰窖正门

冰窖正门

 

王树元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曾在《人民铁道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铁道报》 、《哈尔滨党史》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联系方式:307174705@qq.com

相关推荐

1 条评论

  1. 哈尔滨原来是这样的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