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与杨之华的传奇爱情-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们与哈尔滨18

按语:

闻名遐迩的移民之城哈尔滨,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诞生的时日起,就开始蒙受马列主义的影响,笼罩红色的光环了。当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云笼罩在中国神州大地上的时候,无数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们,经由哈尔滨去十月革命圣地,去追寻拯救中华民族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几乎全都到过哈尔滨。哈尔滨,对于他们而言,具有一种前瞻意义;而对于哈尔滨而言,在中国近代史上,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曾经留下过这些伟人的足迹,那么,这些历史事件的本身,就是哈尔滨的光荣和骄傲。

第十八篇 瞿秋白与杨之华的传奇爱情

中国共产党在陈独秀之后,连续两次担任最高领导人的瞿秋白,他本人不仅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他的妻子杨之华也是一个非同凡响的人物,她参加过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四·一二”政变时,曾被蒋介石亲自列为首批重量级通缉对象。而且,当时她还接替向警予担任了中共中央的妇女部长。当年,瞿秋白和杨之华恋爱结婚,那可真是演绎了一场轰动一时的传奇故事。

瞿秋白的第一位妻子王剑虹是瞿秋白正在上海大学担任社会学系系主任时他的学生。王剑虹与杨之华、丁玲都是同学。王剑虹,1902年生,四川酋阳人,她在湖南桃源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与丁玲同学。1919年,就在学校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她来到上海,也认识了陈独秀,出任了编辑中共领导的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声》。不久,在南京开会时又认识了瞿秋白。王剑虹早已读过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对秋白仰慕已久,二人相见一见钟情。于是,二人1923年8月开始、相识、相爱,1924年1月就结婚了。但是,瞿秋白甜蜜的生活只存在了七个月的时间,王剑虹刚刚二十二岁就患肺结核,香消玉殒。瞿秋白非常悲伤,他在给丁玲的信中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逝去了。

瞿秋白的第二个妻子就是杨之华。杨之华 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的一个小镇诸暨。在这个小镇上,她家是当地首富。杨之华自幼聪敏好学,性格温柔,又有超群的美貌,但是她却很有个性,很有同情心。家中长辈一向重男轻女,不许女孩儿读书,杨之华就常常躲在书房门外偷听老师讲课。她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老师,老师就请求家长允许让她与男孩儿一起读书。当时女子缠足天经地义,但是,由于杨之华的坚决反抗,终于使母亲让步。五四运动前后,杨之华到杭州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求学。回家之后,她就毅然剪掉长发,还下水游泳,上街骑自行车,一时轰动,成为这个小镇的一大奇闻靓景。

1919年5月,她就学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妇女委员。1926年3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不久任妇委主任。参加过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担任中央妇女部长。1928年6月赴苏联参加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第七次会议。会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担任党小组长。解放后,杨之华历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妇联国际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候补常委等职。

杨之华是丁玲的大学挚友,她二十岁时就与其父的世交沈玄庐之子沈剑龙结婚。但是,沈剑龙到上海十里洋场后,经不往灯红酒绿的招引而堕落了,成为了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时常出入舞厅酒吧,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在家乡也是沾花惹草,杨之华竭力规劝,毫无成效。最后夫妻感情濒于决裂,到了不得不分手的地步。1922年,它怀着对婚姻的失望和感伤,只身来到上海。在上海她参加妇女运动,结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1923年底,她报考上海大学被录取。随后也就认识了瞿秋白。

其实,在她第一次听瞿秋白讲课,就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久,在一次会见中,她和秋白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一天,苏联顾问鲍罗廷要了解上海妇女运动的情况。向警予因故不在上海,上海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通知杨之华去汇报。她到那里时,意外地遇见了秋白,瞿秋白担任了他们谈话的翻译。

瞿秋白和向警予是杨之华的入党介绍人。杨之华为人热情而又善解人意,王剑虹去世后,她很同情瞿秋白,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瞿秋白在妻子病逝后,对杨之华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杨之华也渐渐发觉瞿秋白对她的感情有些异样,而同时她自己对瞿秋白的翩翩风度和绝世才华也十分倾慕。但是,当时杨之华不知如何处理这种感情,因为她已经结婚,虽然感情破裂还没有正式离婚。于是杨之华就回到萧山老家,暂时回避瞿秋白。面对着这人生的重大抉择,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同时也放不下对对杨之华的思念,于是就趁放暑假的机会,也来到萧山。杨之华的哥哥和沈剑龙是同学,见此情形,就把沈剑龙也请到家里来。没想到沈剑龙对瞿秋白早有所闻,他对瞿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十分仰慕。听到瞿秋白的来意就一见如故的侃侃交谈起来,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先是在杨之华家谈了两天,然后沈剑龙又把瞿秋白和杨之华接到他家去谈,又谈了两天。最后瞿秋白又把沈剑龙和杨之华接到常州去谈,当时瞿家早已破落,家徒四壁,连张椅子都没有,三个人只好坐在一条破棉絮上谈心。最后的谈判结果是,沈建龙自己觉得对杨之华不好,而且也配不上杨之华,瞿秋白与杨之华二人很是般配。于是,三人高高兴兴地 达成了一致意见。1924年11月7日,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二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这条引人注目的启事一经面世,立刻成了当时极为轰动的新闻。

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时,婚礼虽然不算隆重,但是当婚礼进行到高潮时,一个出人意外的情况出现了。杨之华的前夫沈剑龙身穿和尚服,剃了个光头,手拿着玫瑰花,步入了他俩的新婚礼堂。他来到礼堂中央,送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一份贺礼,一个彩带上边写着:“和尚献花”四个字。沈剑龙的这份贺礼,他的意思是一个和尚为新人献上鲜花,言外之意是自己把像鲜花一样的妻子献给了别人。

沈剑龙的到来,对于杨之华来说真是喜忧参半,她礼貌的向沈剑龙点头致谢,瞿秋白端起一杯酒递给沈剑龙,杨之华和瞿秋白共同敬沈剑龙,并异口同声地说:“谢谢你来参加我们的婚礼。”沈剑龙喝完喜酒,含笑离开了。

这场惊世骇俗的结婚典礼,轰动了十里洋场上海滩。人们在赞叹羡慕之余,无不称为当代传奇、千古奇观。

李忠义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