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知青50年”。
大部分中学将培养以知识服务社会的高考状元、科技文化精英为己任,只有少数中学培养以鲜血奉献社会的时代先锋为己任。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就是这样的少数中学之一,过去是,现在也还是。
凡名城必有名校。名城孕生名校,名校反哺名城。名校的贡献远不止于名城的地理疆域,名校的芳名随时光流逝而悠远绵长。
2012年刚刚度过“百年华诞”的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是哈市开埠以来的名校。在她青春不减开始奔赴第二个“百年”之际,重温她的过去,评点她的足迹,是对她远行的祝福。
哈一中一百年来,培育学子三万,他们共有一个特点,关注时代风云,心系家国民族。一中层出不穷杰出的社会责任担当者,飞掠在时代浪峰上的海燕。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可以说,哈一中是哈尔滨最红的学校。
1898年开始建造中东铁路,1898年至1905年是哈尔滨作为现代城市的初始形成期。大量俄国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俄国军人进入哈尔滨。此外,中东铁路工程局到山东、上海等地招收几万工人。
另一方面,由于关内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大批山东、河北等地农民成群结队闯关东,来到哈尔滨谋生。
闯关东,一个闯字,道不尽个中苦难艰辛。
在哈尔滨的山东人逐年 增加,他们一般干杂活谋生,生活贫困,山东同乡会应运而生,老乡间相互照应,互相帮助。比较有名的是傅巨川在傅家甸创办哈尔滨山东会馆和山东同乡会。上图为傅巨川创办的山东会馆 。来自傅氏宗亲网站。
还有一个张万川为会长的鲁人旅哈同乡会。上图为1937年地图,水道街上的哈尔滨鲁馆。
哈尔滨第一中学的前身是“鲁人旅哈学校”。鲁人同乡会’十分关注子女教育问题,当时“鲁人旅哈同乡会”的首任会长张万川倡议,以募捐赠款创立旅哈同乡学校,设于买卖街双合盛火磨院内。1912年8月15日开始招生,11月1日开学。开学之初仅有教师7人,学生基本是闯关东而来的商人子弟,不满百人;教材来自关内,开设的课程是语文、算术、品德、体育、珠算,语文是清一色的文言文。办校经费来自山东同乡会(亦称鲁人旅哈同乡会)。
哈尔滨双合盛火磨,原为1903年俄籍犹太人德里金和巴杜申斯基创办的“东方制粉厂”(又称“地烈金火磨”),资本金50万元。1915年被山东商人张廷阁买下,改称“双合盛火磨”。1916年1月,正式开工生产 。
民国时期的哈尔滨双合盛火磨厂房
哈尔滨双合盛火磨创始人张廷阁
张廷阁,号凤亭,1875年10月4日生于山东省掖县石柱栏村。“双合盛火磨”的创始人和经营者。张庭阁是位具有爱国思想的民族资本家,崇尚“实业救国”,通晓俄语。1896年张廷阁从烟台乘海船逃荒去海参崴投亲谋生,1912年,张廷阁兑出海参崴的商铺,来到哈尔滨经商。1927年,张廷阁的企业资本银币182万元,成为哈尔滨商界首富,被选为哈尔滨商会总会长。1945年9月,曾任哈尔滨市政府临时市长。1954年2月,张廷阁病逝于哈尔滨。
上图:哈一中创始人张万川和首任校长王家壁
哈一中创始人张万川,山东栖霞人,1910年被推举为 “鲁人旅哈同乡会” 会长、哈尔滨商会会长。张万川等人为哈一中始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建校初期,由张万川主持学校工作,亲自制定校训:“公、诚、爱、任”。
- 1913年春,有教师12人,学生200余人。
- 1915年学校第一次更名为私立旅哈国民学校,仅相当于初级小学
- 1916年再次改名为私立旅哈国民两等小学,又名山东旅哈附设高等小学;
- 1917年更名为私立广义国民学校;
- 1918年,由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译为“广义”,为与之区分,故学校更名为私立广益学校。
第一任校长王家璧,直隶(河北)安国县人,曾于民国初年在保定模范两等小学任教六年。他人在直隶,美名彰著塞外,广益中学(后改名为山东旅哈私立国民学校)缺少一位执掌全体教席的校长,山东旅哈同乡会接受了直隶旅哈同乡会的推荐,王家璧于1913年4月来哈,出任山东旅哈私立国民学校(即现今哈尔滨市第一中学)首任校长。王家璧不孚众望,清廉自律、忠诚敬业,得到山东旅哈同乡会理事会一致颂扬。“双合盛”失火校舍焚尽,王家璧全身心投入新校舍的筹建,日夜操劳,历时五年。新校舍尚未建成,他心力交瘁,贫病交加,英年早逝。伟哉,壮哉,为开辟一方教育沃土而捐躯的哈一中首任校长;他的资料和照片在后来的文革中全部被毁,痛哉,惜哉!
1919年学校被市政厅收为公立,更名为公立广益学校,由韩佩章出任第二任校长,他严把新生招生和学业考核关,如规定新生除进行“学科实验”外,还要进行“心理测试”和身体检查。他积极整顿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韩佩章校长在任期间,招聘了多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学识水平的教师,如高崇民、李铁钧、王里封等。其中高崇民老师1922年在校任教,1936年西安事变时参加起草关于“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7年前后,双合盛厂房发生大火,学校教室被焚毁,被迫在中国四道街租借的校舍上课六年多。1922年起,地方集资,于水道街(今兆麟街)121号新建校舍,该建筑为哈尔滨三类保护建筑,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1923年西楼落成。开设初中班。1924年学校增设高中部。
1928年成为完全高中。
哈尔滨兆麟大街形成于1903年,20世纪初中东铁路局兴建秦家岗火车站的同时,也配套兴建了机务段等给水塔设施,同时铺设了至松花江边的水道管路。之后,在这条给水管道上形成了一条宽敞的街道,因其地下设有管道,便命名为水道街。水道街南起经纬街,北至森林街,全长1173米,宽31米,中间设有10米宽的园林花圃,是哈尔滨市惟一一条以丁香花装扮路中花坛的园林景观大路。
上面这张照片是从水道街哈尔滨会馆(今哈尔滨话剧院)门前向北拍摄)
1923年秋学校由市政局接管遂改为公立,校名为 “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 。1924年增建北楼。在东省特别区长官朱庆澜支持下后又设高中班,建东楼,购置仪器、标本、图书规模逐渐完备。
李铁钧(1899-1960),原名李权。辽宁省营口县人。1923年初,于天津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到哈尔滨广益中学任教。同年7月,经陈为人、李震瀛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哈尔滨党团组织决定在广益中学设立与团中央的联络点,由他直接与团中央联系,接收团中央寄来的《中国青年》、《向导》和团刊,以及各种传单和宣传材料。除在党团员中传阅外,他还秘密的借给学生阅读,向学生进行革命宣传。1924年6月,根据哈尔滨党团组织决定,团支部书记由他担任。
上图:东北早报社遗址
李铁钧于1925年8月出面向东省特别区警察管理处立案,创办了《东北早报》,担任社长。《东北早报》在道里区中国十四道街15号(今西十四道街29号哈市尚志小学)正式创刊。报社内设编辑部和营业部。报纸由一私人印刷所代印,周六刊,4开4版,期发200份。虽然《东北早报》仅存在了四个月,且发行份数不多,但由于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满地区创办的第一家公开报纸,所以在报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此外,李铁钧还被推选为哈尔滨平民教育促进会委员,积极开办平民教育,吸收青年徒工、店员、夫役和贫苦子弟入学。当时他与韩铁声等人共创办了25所平民夜校,有1600余人参加学习。1926年初,受李大钊派遣去天津工作,任天津总工会秘书。不久又做国-动工作。担任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常委。11月,因在天津旧法租界普爱里参加组织俄国十月革命9周年纪念活动,被法工部局拘捕,后经组织营救出狱。
李铁钧于1960年逝世。
1926年,第三任校长王里封。
王里封1898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刘二堡村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科,曾参加了著名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4年春,王里封来到哈尔滨,在广益中学(后改为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任教,后任教务长、校长等职。任教期间,他团结进步教师,积极宣传爱国思想,颇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在他担任校长期间,聘任了共产党员周一粟,进步教师杨梦雄(又名杨定一)、冯承棨、陈小航、宋其庶等执教。在直奉战争期间,广益中学师生曾排演了话剧《可怜闺中月》,以此宣传军阀混战人民遭殃、国家受难的悲惨命运。
王里封十分推崇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的“内图发展个性,外图贡献人群”的思想,他将贡献人群的“贡”字改为上供的“供”,强调贡献要虔诚,使之成为哈一中办学理念。
王里封积极支持学生运动。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首先在广益中学成立了“沪案学生声援会”,领导学生走出校门,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发表演说和开展募捐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此间,中共党组织在道外基督教青年会举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演讲会,王里封应邀参加了会议并登台演讲。1926年,中共北满地委书记吴丽实委托他在教育界发展国民党员,开展革命活动。
1929年11月,王里封受我党委托,由他组织发起成立了哈尔滨反帝大同盟。哈尔滨反帝大同盟是中共党的一个外围组织。
1930年1 月,受中共地下党组织 的委托,王里封出面创办了 “哈尔滨学 院” ,并担任院长,授课地点在南岗东省特别区第十七小学校(遗址位于南岗区红军街50 号,省博物馆大楼北侧)。十七小学的前身是1923年由中东铁路局学务处创办的普育学校,即哈尔滨第三中学的前身。“哈尔滨学院” 名义上招收冬季从 中学毕业的学生和失学青年,进行半年的文化补习,以便高考招生时继续升学,实际上是中共哈尔滨市委和共青团哈尔滨市委通过办学的方式发展反帝大同盟会员和党团员,为革命培 养人才。1935年深秋,王里封被反动军阀盛世才在新疆杀害。
1923年,中共哈尔滨独立小组成立后,一中就成为哈尔滨地下党团组织与党中央通信联络点,韩乐然、楚图南、冯至、王复生、周一粟等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积极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的宣传。1924年刘少奇来哈尔滨,曾在一中教师、地下党员林惫作家住过,同年罗章龙从苏联回国途经哈尔滨在一中教师、地下党员王复生家住过。
1928年,在学生中发展杨殿坤(即杨佐青)、王同元、刘忱、许凤图等人,其中,杨殿坤、王同元、齐邦固、沈步瀛等均是该校学生自治会领导成员,在学生中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冯至(1905.9.17-1993.2.22)原名承植,字君培,笔名琲琲、CP、鼎室等。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散文家、德语文学专家、杜甫研究专家、翻译家。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曾任教于哈尔滨第一中学。1928年返京,1930年赴德留学,抗战全面爆发后,随同济大学内迁,1939年夏转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1946年回北京,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50年代任北京大学教授、西语系主任。1964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楚图南(1899-1994年),云南文山人。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大教授、西南文教委员会主任、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1926年春,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楚图南从云南到了北京,迅即转到哈尔滨,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一中任教。一中广大师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宣传十月革命,创办平民夜校,发行进步刊物,传播革命思想,声援北伐战争,发动了一系列救亡运动和示威游行。
1926年8月,特区教育局成立,将其小学部拨到特区第一学区第一小学,使该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初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一学区第一中学校,后以中学不宜以学区限,而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校。
第一小学校,位于马街(今东风街)。其前身是1923年9月由董事会于中国十四道街创办的第六小学。1926年归教育局管辖,1928年1月抽调该校的高级班学生和第一中学的小学部,共同迁移到中国四道街租用校舍。1931年秋教育厅筹款购置马街楼房为校舍,仍沿用一校旧称。
1928年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修筑”五路”的”一一九”运动中,广大师生为维护祖国主权之尊严,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在“一一九”游行示威中,一中就有92名学生负伤。
- 1921年入党的中共早期党员王复生烈士。
- 1928年在我校任教期间积极组织一中学生反对日本“修筑五路”条约。
- 王复生(1896年9月27日一1936年8月15日),名濡廷,字涵万,。云南省祥云县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
- 1919年,他作为骨干,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 1920年1月18日,通过罗章龙介绍,王复生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室的毛泽东,两人一见如故。
- 1920年11月,李大钊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王复生是第一批入团的团员之一。1921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 1928年王复生夫妇由上海到达哈尔滨,先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第三中学任教,开展革命活动。
- 1931年王复生遵照党组织的布置.奔走于讷河、黑河一带,帮助解决北满抗日义勇军马占山部的粮食和武器供应困难问题。
- 1934年11月,王复生通过社会关系就任伪满黑龙江省《民报》社长兼总编辑。他与共产党员金剑啸等利用报纸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
- 1936年8月15日,王复生在齐齐哈尔北门外江坝被日军杀害,时年40岁。
方永蒸 (1893-1994 ),字蔚东。辽宁省铁岭县熊官屯村人,著名教育家。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毕业,1922年又毕业于该校教育研究科。初在东北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任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校长。1930年初,曾与王里封一起向当局立案创办哈尔滨学院,推荐一中进步教师周一粟、陈小航、杨梦雄等到哈尔滨学院兼课。该学院实际是中共地下党开展反帝活动的据点。
1930年底赴美留学,入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