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五常一中

五常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百年以来,从未发生过大的自然灾害,小的自然灾害也很少见,而且人才涌现呈不涸之泉不断喷涌之势。这固然得益于“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的天光朗照,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的强大支撑,而以五常一中为代表教育事业的坚韧挺进,也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贡献。

成立于一九二三年的五常中学昰五常一中的前身,一九五六年始称五常一中。这个中学在风雨飘摇中诞生,在惊涛骇浪中发展,已经走过了九十四年的漫漫长路。

五常一中最辉煌的时期是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六年间。这一时期正是精明强干的赵颖校长与足智多谋的贾墨林主任通力合作,联手主持学校工作的历史时期,两人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五常一中的中考、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成为哈市外围市县众中学之首,每年升入京津沪的高考考生,令外市县望尘莫及。到一九六五年,在全国高考升学率仅有百分之四的情形下,五常一中的高考升学率竟达到百分之七十八。一时间,五常一中成为了全县人民所登高瞩望的五常最高学府。

当年的五常一中校舍极其简陋,直到一九六六年,校园西侧初中部还是泥墙教室,教师办公室是一个较大的平房,学生宿舍亦为泥墙大屋,多人挤于大板铺上睡觉。教师工资明显低于其它行业的职员、工人标准,有些高三把关教师每月四十六元工资一直享用了十年之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五常一中的师生勤勉共进,其乐融融。清晨,教室内学生朗读外语、古文的清脆之声,与教室外小鸟欢乐的鸣叫之声相和成韵;夜晚,万籁俱寂,四周黑暗,只有五常一中的校园灯火通明,莘莘学子在日光灯下苦读深求。

老师爱护学生,学生敬仰老师,整个一中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充满了吉祥与幸福。

赵颖校长高瞻远瞩,为培养精英学生,到处寻觅精英教师,组成强大的教师阵容,令家长啧啧称赞,使学生充满信心。赵校长办学思想与民国时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何其相似!一中焉能不旺?而且,赵校长还深刻领会俄国大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的名言,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理想教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志者,事竟成”等名言是他在每年开学典礼上必须强调的。

同学们经过长期耳濡目染,饶有兴趣地将一个时期学校一些老师用雅号的形式,编成了有趣的顺口溜:卢代数,何几何,贾房物理,金化学;吴三角,伊老作,杨吴外语,曾马列。

“卢代数”是指曾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任一中高中代数课的卢伯州老师。此人与民国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是浙江老乡,操一口浙江口音,说话一顿一顿,字字清晰。课堂上,时而如霹雷闪电,时而如小河流水;与学生争论问题,时而笑容可掬,时而脸红脖粗。他非常自信,又不失幽默,曾在学生面前直言不讳:“就这一题,成全我上了复旦!”改革开放后,几次拒绝到大学任教,任实验高中副校长,成为五常大地第一位享受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的拔尖人才。有人问他:“为何不去大学任教?”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宁为鸡头,不做牛尾”。卢先生之言有无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人调侃说:“五常的知识分子政策都落实到卢伯州一人身上了!”夸大其词之言也有钦羡之意。卢先生逝于脑病,此病大概是知识分子之通病。

“何几何”是指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而后教高中几何的何泉丰老师。何先生表达能力极强,上课从不带教案,讲课轻车熟路,信手拈来;几何图形一笔画成,形象美观,令同学赏心悦目。每次讲课不超过十分钟,以精讲多练著称。好说实话,因而上大学期间,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是摘帽右派,逃脱不了挨整的命运。但批来整去,挖不出半句反党言论,牛棚暂未向他敞开。但运动后期,因对搞打砸抢的造反派有不敬之言而被打成“黑手”,终未逃脱造反派张开的恢恢大网。他被人从山河揪回,在五常火车站下车后,被强令从火车站爬到一中校园,其象令人心悸。这使我想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亚里斯多德的名言:“人,在最完美的时候是动物中的佼佼者;但是,当他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他在动物中就是最不神圣的,最野蛮的。”改革开放后,阳光普照大地,何先生任五常三中副校长,一次为学校上山拉木材而遇车祸,英年早逝。

“贾房物理”是指高中物理老师贾默林和房国瑞二位。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贾墨林老师,既是协助赵校长主持教学工作的的教导主任,又兼高中物理课,负担不轻。然而,他总是显现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丈夫气概。他遵循俄国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的教导,热爱每一个学生。他尊重每一位教师,使他们认识到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名言:“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使教师们各尽所能,散发出最大的能量。听贾先生讲课,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感受。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直接回答,总是先行引导,启发,到关键处一语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文化大革命”中,被大左派攻击为赵校长的黑干将,直到后来“教导主任不算当权派”之说下达,才获解放。改革开放后,任五常高级中学教学副校长,又兼高中物理课,为五常人才的成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五常大地上受人尊敬的特级教师,公认的教育家。退休后,又赴哈市私立高中教物理课十几年。前些日子,驾鹤西归,终年八十七岁。贾老先生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人格魅力使我想起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高中物理老师房国瑞,与清朝大政治家曾国藩是湖南老乡。他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课堂上,他时而瞪起圆圆的大眼睛直逼学生,时而又哈哈大笑,手舞足蹈,大逞其“谈笑间难题灰飞烟灭”的自豪。改革开放后,在实验高中没干几天就被哈尔滨理工大学聘为大学教授。法国大教育家卢梭曾说:“充满幽默感的教师永远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幽默并非滑稽,它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出色的口才,睿智的头脑,高雅的修养。”回顾房先生讲课,真如卢梭所说。

“金化学”是指教高中化学的金生老师。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金先生与乌兰夫是内蒙同乡。他讲课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他记忆力极强,上两堂课,就把全班几十名学生的姓名说得清清楚楚。讲话如行云流水,自然亲切,且百问不烦,对答严丝合缝。他善于摸石头过河,有躲过急流、绕过险滩的能力,故十年浩劫,毫发无损。

“吴三角”是指高中三角老师吴艳。他性情耿直,仗义执言,五七年反右斗争为凑足上边的指标而被打成右派。讲课三言两语,直捅要害,刹时解决疑难。后调入五常二中任初三数学课。“文化大革命”中惨遭批斗,初中小孩误认为摘帽右派仍与自己不公戴天,故而对二中为数不多的摘帽右派大打出手,致使每次斗争会下来,吴先生必得两人搀扶,才可挪步而归。

“伊老作”是指五常一中常年任初三语文课的伊作霖老师,因其经常发表作品于国家报刊而得其雅号。毕业于哈师大中文系的伊老师,与大文豪巴金是四川老乡。他把初三语文关,为升入高中的学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培育了许多文学爱好者。他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虽英俊却不修边幅;他口似悬河,舌如利剑,善表达却不吐媚言。听他讲课,无异于艺术享受。视学生为忘年之交,深得学生的喜欢和崇拜。“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破衣襤衫,却在白框眼镜片中透出智慧的光华,使人不禁想到“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因大学学生时代被打成右派,便一直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嗜酒如命,借酒浇愁,比之刘伶高楼醉酒、嵇康抱路痛哭有过之而无不及。“文化大革命”中,心怀叵测的业务末梢,鼓动不明真相的学生对其实行令人发指的迫害。即使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险境之中,伊先生仍能虚怀若谷,任凭别人陷害,却不给陷害者以半句的报复之言。七十年代初,曾因住房问题与强横之人发生争执,天真的伊先生去找对方的上级官员,求其主持公道,却被其斥之为“思想反动”,伊先生斗胆反问:“有何为证?”那人却用“你天天喝酒就是证据”来回答。呜乎,真是“秀才遇大兵,有理说不清”!荒谬绝伦到如此地步,找他解决,岂不是与虎谋皮,对牛弹琴!这个被挤扁了的人民教师使我立即想到了鲁迅笔下被强人打断了腿的孔乙己。

粉碎“四人帮”,全国喜洋洋,伊先生重见蓝天,他被调入实验高中任高中语文课,学生们崇拜偶像似地欢呼,使他焕发了精神的力量。但后来,不知何故,被调到进修学校,去培养师资力量。在此期间,又兼任电大中文课,自编教材,讲起课来,妙语如珠,神采飞扬。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略微展腰的伊先生因住房问题,与出尔反尔的当局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卧病在床,挣扎一个星期之后,于一九八一年夏日的某夜,双眼瞪圆,离开人世,终年四十六岁。是夜,狂风骤起,暴雨倾盆。论思想,评人品,讲学问,伊先生是众人楷模;过生活,趋世态,搞关系,伊先生是一窍不通。呜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诗人北岛之言可谓精矣!

“杨吴外语”是指常年把高三俄语关的杨守希老师与任高中英语课的吴道平老师。

杨守希老师是黑龙江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五七年反右斗争,年仅十八岁的他出于对祖国领土完整的关切,质疑苏联霸占海参崴的行径而被打成右派。杨先生始终不服,不肯认错,故而右派分子帽子一直戴到文革结束。杨先生绝顶聪明,又勤奋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曲小提琴独奏曲《化蝶》,如泣如诉,催人泪下;一笔“化腐朽为神奇”的书法,刚劲爽利,令人神往。课堂上,尽用俄语与学生互动共享,使学生在紧跟中如入金光四射的艺术殿堂。乍看似孤高不群,难以接近,接触常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语言刚劲有力,令人狂笑,他自己却一本正经,不苟一笑。美国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言:“学校要求教师在他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杨先生就是这样的艺术家。

“文化大革命”中,五常一中第一个被戴高帽忍受侮辱批斗的老师就是他。此后,但凡批斗别的老师,他必陪斗,或坐喷气式,或跪硬板凳,受烈日暴晒,任斗士狂辱,有时还要遭受门弓子的暴抽。唱“鬼歌”准确无误,且很动听,曾因此被外单位揪去为那里的“牛鬼蛇神”教唱此歌。在学校团体林立,派性斗争不断,对其疏于管理之际,利用空隙,自学英语,使其后来在全省教师英语考试中一举夺魁。改革开放后,曾任实验高中英语老师,不久被湖北江汉大学聘为教授。

吴道平老师与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是广东同乡。吴先生毕业于香港大学,曾在香港教书。后回内地为国献力,却在五七年因写讽刺官僚主义的相声而被打成右派。中印边界谈判期间,他任翻译组组长。讲说英语,仿佛英国人,并以手势助威。其心向善,其德高尚,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诲人不倦,一丝不苟。虽年高却活力四射,亲切可爱。“文化大革命”前,因肺病发作而住进哈市医院。并未痊愈,就被造反派拖出医院,关进牛棚,名曰参加运动,实则接受摧残。吴先生是见过世面的,对造反派的狂呼乱叫,从容不迫,对答如流,常使得轻狂的质问者目瞪口呆,只好用高呼口号来掩饰自己的窘态。粉碎“四人帮”后,被请入实验高中任教,不久,便告老还乡,到广东做事。民国时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论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用这句话衡量吴先生的教书育人,当之无愧。

“曾马列”是指常年教高三政治课的曾杰老师。他是转业军人,在军队期间从事军队的文化工作。此人善读书,乐观察,政治嗅觉灵敏,对一个时期的时事政治了如指掌。自编高考复习提纲,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指导学生复习,独树一帜,采用“渐进渐缩”方略,到高考前夕,剩题无几,是为高考押题,命中率极高,有“押题大王”之称。“文化大革命”伊始,善观天下的曾先生,联通几位教员贴出五常一中第一张大字报。政治教员,不甘寂寞,乐于运动,也是一大特色。

曾经的五常一中,在精英老师的教导下,杰出人才,如天上的星宿,数不胜数,科学巨手,著名作家,大学教授,企业大腕,种田能手,驰骋于五湖四海。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九八四年后成为香港抗力集团、航科集团董事长兼副总裁的大企业家林伯勋先生,一九六七年毕业于沈阳机电学院、而后为工人、工艺员、工程师、总工艺师的贾建林先生都曾是五常一中的“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高材生。

五常一中的“老三届”可谓苦不堪言,先是被“四人帮”愚弄,荒废学业,搞“斗批改”,后是响应号召,下乡接受“再教育”。就在这样的凄风苦雨中,始终有头脑比较清醒的师生为正义呼喊,为真理强求。教工造反团的成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谓另辟蹊径,对乱批狂斗之行径有比较理智的抵制,但因大势所趋,此种努力显得力不从心。另有清醒同学,力主为受冤屈的老师平反,也不失为高瞻之举。而呼吁禁止“打砸抢”的宣传,得到了全县人民的响应。

疾风知劲草,就在当年乱象丛生的情境下,仍有头脑清醒的同学默默自炼,终成大业。六八届高中毕业生赵鹤龄同学,趁派性仗打得不可开交之际,复习旧课,学习外语,七七年恢复高考,考入呼兰师专(当时参加高考的老三届多为专科怜悯),后考入哈师大教育系研究生,毕业后为哈师大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退休后,应聘到南方任一所民办大学校长。

五常一中六七届毕业生陈景春同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就力主给无辜受迫害的老师平反昭雪,后因反对打砸抢恶行而被打成腿残。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跌倒爬起,侥幸找到一大集体企业,在山河木器厂当上了工人。他不畏劳苦、勇于拼搏的精神受到广大工人的认可,在小厂转型、慌不择路、濒临倒闭的险境中,挺身而出,带领工人昼夜苦干力争,终使几百人的小厂起死回生;接着,他又不失时机,扩大经营,在五常扩建成宝泉有限公司,很快使之变为盈利大户,其产品远销海内外,他自己也成为全国著名的企业家。不幸的是,在一次陪同上级官员赴龙凤山风景区观光后,回程途中遇车祸而撒手西去,终年四十九岁。

曾经的五常一中有过无限的辉煌,也有过无比的伤痛,思想起来,令人痛心疾首。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四日,九位如花似玉般的十几岁的女同学葬身于滚滚的西大河的急流之中,西大河边,哭声震天。

一九六六年九月的一天,五常一中校园浓烟滚滚,数万册精英著作被付之一炬,火堆旁边,人声鼎沸。

一九六七年八月九日,五常街头,人头攒动,水泄不通,三千勇士,将一小楼上五常一中二百名学生团团围困,接着,以石块、木棒、扎枪为武器,大举攻楼。顷刻之间,楼被攻下,可怜“俘虏”,被押举手,任人打骂侮辱,血流满地,惨不忍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的五常一中终于迎来了雪化冰消的新时代,但不久,这个学校的原貌就不复存在了。精英教师四散,精英学生不在,新成立的实验高中是另起炉灶,不是继承旧一中的旧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老一中的师生聚到一起,极好感慨这响亮品牌的不复继承。其实,也应理解,人们的想法总不会是一样的。当年,面对首都乱拆古建筑的行为,伟大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与林徽茵女士,不也是抱头痛哭,束手无策吗?

钟长荣

1948年12月出生,五常胜利公社下乡知识青年,先后当过化肥厂工人、高中语文教师,2001年在五常高级中学退休后,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在《黑龙江日报》、《红袖添香》、《建三江信息港》、《建三江大视野》、《21世纪新锐作家网》发表多篇文学作品,曾获得21世纪新锐作家网“新锐之星”荣誉称号。 

相关推荐

姥爷的修鞋铺

打我记事起,看见他修鞋的地方,是在安国街的安国商店旁,一个矮小的偏厦子里面。屋子里面有三个几乎和姥爷同样岁数的 …

难忘童年春节的故事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来临了, 看到人们忙忙碌碌地在商场、早市购置年货,特别是看到一些孩子,跟着父母上街,欢天喜地的 …

马家沟河

图片来源: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8-12/25/c_1123899033.htm 在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边上的东面和北面,有一 …

绿皮火车上的故事

绿皮火车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是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铁路运输的主力军。进入90年代,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