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道斯飘出城市的味道

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笑话:一位朋友问崔永元,你对哈尔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崔永元脱口而出:“红肠很好吃”。“那其他的呢?”朋友接着问,思考片刻之后,崔答道“恩,香肠也挺好吃的……”。笑声之后,我不禁感慨,哈尔滨整整用了一百年的时间,将一个舶来品植入城市文化的根基之中,进而成为一张最有标识性的名片,其间又有多少故事令人津津乐道,有多少味道值得人们细细回味……

秋林公司

秋林公司,比哈尔滨还大5岁的百年老店

如果不算当年完颜阿骨打在如今阿城区建立的金国第一个首都,以及欧洲人到来之前那“松花江畔”小渔村的两个阶段,哈尔滨真正的生日,应该是清政府正式批准吉林将军达桂和黑龙江将军程德全“设立哈尔滨关道衙门”奏请的日子,那一天是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四——公元1905年10月31日。而这个时候,位于南岗(当时名为“秦家岗”)的秋林公司,已经5岁了。秋林公司原名秋林商行,由俄国巨商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创办。1900年在香坊区开办分公司(总部在沙俄),1902年迁至南岗大直街,后经过1904、1910、1915、1927和1978年的一次修建四次扩建,终于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

秋林是这座城市的老大哥,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人,她曾被多次转手,从俄国人、犹太人到日本人,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年代和中苏蜜月期两个阶段,秋林俨然成为中国人与西方文化交流的社交场所,人们除了购物,还经常在那里和朋友聚会。直到1990年前后,秋林公司仍然是哈尔滨人购买年货的必经之地,设想在年前的一个月内有超百万人集中光顾一家商店,到处都是排长队的人群,场面蔚为壮观。

人们大老远的从四面八方赶来,都准备买什么呢?相信多数人的答案会集中到食品上。秋林公司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百货商店、食品厂和糖果厂。而这也是老哈尔滨人,或者说“闯关东人”最为熟悉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七八十年前,无论是集团公司还是小本经营,这种方式几乎成为所有商人的首选。不过,随着企业的壮大、改制的进行,“两厂”早已脱离秋林,形成独立的法人企业,只剩下人事管理方面还有内在联系而已。

现在人们都喜欢文物,因为文物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忆形态。美国人坚决反对改变可口可乐的口味,因为它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秋林食品之于哈尔滨人,也是一样。我从未听说周围的任何一个人不曾有把秋林食品当做正餐(注意,不是“品尝”)的经历,即便是周边县城的朋友,只要有机会也一定会来秋林采购。我在大直街上生活了20几年,被路人询问“秋林往哪走”多少次,早已多得数不清了。哈尔滨是一个人口近千万的特大城市,当这个城市中的每个家庭都把同一个品牌的食品当做家常菜的时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到秋林总店买食品总是要排队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集体抵制温州商人对秋林建筑外观的颠覆性改变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身居异乡的哈尔滨人提起红肠就会百感交集了……

图片来源

里道斯红肠,俄式熏肉肠中的极品

关于里道斯的读音,并不是字正腔圆的读出每一个字,而是将重音放在第二个字“道”上,“斯”字则轻读带过,有点类似“大栅栏”不能真的读作栅栏一样。据说,里道斯红肠最早起源于立陶宛,由俄国技师传入哈尔滨,具有百年历史。而始建于1909年哈尔滨秋林灌肠庄(后来的秋林糖果厂),则是以生产肉灌制品和酒糖等产品为主的,中国欧式灌肠业最早、最大的一家企业。

里道斯红肠的原料经过腌制、拌馅、烘烤、煮熟、烟熏等多道工艺,色泽鲜艳呈枣红色,肠体干爽有皱纹,肠馅细腻有弹性,暗红色的肠馅中散在白色的脂肪小块,闻起来吃起来都有一种独特的芳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有三点,一是至今仍沿袭欧洲早期的传统工艺,故而比如今许多欧洲国家的产品口味更佳正宗;二是原料完全取材于国内,这使得里道斯真正走向大众化,同时又令欧洲人大为惊叹——口味并没有因原料而有半点不同。

这第三点,就是味道了。由于红肠是被“熏”出来的,加上合理的瘦肉-肥肉搭配,使得它“闻着香,吃着更香”。二十几平米的屋子,只要掰开一根红肠,香味马上就会飘向每一个角落。虽然有肥肉,但吃起来一点也没有油腻的感觉。如果用手抓,沾上一手黑色颗粒,不必担心质量问题,那不是污渍,而是在熏制的过程中沾上的炭黑。我习惯于“连皮带肉”一并吃下去,咀嚼起来很是有味道。

但里道斯红肠吃多了也有坏处,那就是不习惯其他口味了。记得听一位朋友讲,他出差去南京,临上火车前准备了一些面包和若干红肠就上路了。返回时,他也按照习惯在当地购买了香肠,可在车上的第二天就由于口味实在不习惯,难以下咽,于是把面包和肠全仍了,吃着餐车提供的盒饭回来的。他于是总结:“看来只有咱哈尔滨的红肠才是能当做饭菜,而不只是零食”。

的确,秋林红肠最正宗、最地道的位置,还是在每天除夕年夜饭的餐桌上。过去家庭条件都不好,一年到头能吃上几顿肉的人家都不多,更别说是红肠了。所以在准备年夜饭的时候,家长们一定会准备一盘红肠给小孩子们解馋。而且每年都是把红肠切成薄片摆成环状,中间则以松花蛋点缀,最后还要将其摆放在中心的“年年有鱼”旁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不必上灶、无需调料,只要切好就成,于是这就成为了年夜饭中最容易制作的一道大餐。至今,我家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或许这就是“民俗”吧。

地理位置:哈尔滨东大直街320号,东大直街和果戈里大街十字交叉口处。此处的公交站点为“建设街站”,而“秋林站”则据此稍远,需向西步行数百米。

延伸阅读:

[1] 哈尔滨红肠的历史.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网站.

[2] 红肠.维基百科.

长河

大话哈尔滨网站发起人,联系方式: dachanghe@163.com

相关推荐

马上封侯酥黄菜

作者:尹英杰,哈尔滨学院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联系方式:652961858@qq.com,感谢作者来稿。 2016年9月19日到21日, …

啤酒情结

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喜欢喝酒,尽人皆知。这里面有性格豪爽的一面,也有地域原因(早年间喝酒是为了御寒),或许这也可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