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情结

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喜欢喝酒,尽人皆知。这里面有性格豪爽的一面,也有地域原因(早年间喝酒是为了御寒),或许这也可以算作是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我到过最“南”的地方就是北京,没有品尝过南方的名酒,与南方同学在一起喝酒也是按照哈尔滨的风格行事,所以不好探讨酒文化的内涵。只是大概知道,大多数中国人喝酒是为了办事,酒水只是手段、媒介,借着酒桌上的氛围可以“好开口”、“敢讲话”才是终极目的。除了这些呢?有些人单纯是为了喝酒而喝酒,对待酒就像对待可乐一样——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中,身边很多人就是这样的。

 

沧桑历史:中国最早的啤酒,不属于中国

上面的标题看起来很矛盾,和我现在的内心情感一样。1900年,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大军,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来到了哈尔滨,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工厂。当年的中国百姓,喝不惯啤酒的味道,甚至给其起了个别号,曰“马尿”。当时的啤酒主要是供给哈尔滨的欧洲移民享用,年产量仅有300吨。1908年,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改名为“古罗里亚啤酒厂”,转由俄国人乌瓦特夫经营;1932年才改名为“哈尔滨啤酒”,由捷克人加夫列克和中国人李竹臣共营。也正是同时期,日本人侵占东山省,哈尔滨沦陷。在那黑暗的14年中,所有的啤酒都上不了中国百姓的餐桌。当时,老百姓连是大米都会被捕,更别说是啤酒这种“奢侈品”了。1946年,苏联红军解放哈尔滨,但他们控制了啤酒厂,指派马力且夫为经理,生产的啤酒也改为“红星牌”。1950年,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前苏联才正式把哈尔滨啤酒厂交还给中国。

50年,从沙俄到日本再到苏联,在我们的土地上,哈尔滨啤酒厂的多次易主,见证了中国多灾多难的近代历史。而从那以后,又过了50多个春秋,2004年,美国AB公司成功收购哈尔滨啤酒厂99.66%股份——哈尔滨啤酒在中国人手中刚刚度过半个世纪,又一次转嫁他方。尽管面临诸多争议,政府一再出面申明这是“双赢”的选择,也许真的是这样吧。

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还有另外一款“新三星啤酒”。新三星始于1904年,由俄国人扬.列戈创办的一面坡中东啤酒公司出品。由于工艺高超,新三星刚出世就接连获得大奖,其中包括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1907、1909)和西班牙皇家马德里“大金质奖章”(1907)等,而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啤酒类国际奖项。

如今,新三星虽依然活跃在哈尔滨大众市场,但已经被雪花啤酒收购,也不算是完全的本地品牌了。

当然,哈尔滨的地产啤酒不止以上两家,市面上能买到的则更要多许多。只是我对这两个品牌相对比较熟悉,其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罢了。

啤酒=主食+饮料

这是许多老哈尔滨人对啤酒的看法。小时候,我脾胃不好,冰激凌、大米饭等太冷太硬的食物都不能吃。但家人基本鼓励我喝点啤酒,人们称其为“液体面包”,可起到开胃、保养身体的作用。事实上,我从四五岁开始喝啤酒,至今也算是有20多年酒龄的人了。

关于“液体面包”的说法,完全来自于民间,我不曾见过任何正式出版物有相关解释,也不清楚在其他城市是否也这样认为。总之,很多哈尔滨人,尤其是“闯关东”第二代(我算是第三代)对其深信不疑。记得中学时,到一位同学家做客,恰好遇上同学父亲吃午饭。叔叔的午饭很简单:一小盘花生米、一小盘榨菜,两瓶啤酒。我问他为何不吃主食,“啤酒就是主食啊”他爽快地回答。

我是今天准备写一段关于啤酒的文字,在了解到并不是每个啤酒品牌都是11度的!这也许和我做了哈啤20年粉丝有关。现在不比从前,不再需要喝酒来御寒。于是,除了必要的应酬,喝白酒往往会被人理解为“酗酒”,彻头彻尾的恶习。而相对度数低许多(在啤酒中也不算低了),价格便宜的啤酒则成为很好的替代品。双休日、节假日,或者随便哪天,只要高兴了就要喝上一顿。

在哈尔滨的餐桌上,我说“不会喝白酒”,一点问题没有,但“不喝啤酒”,可就糗大了——三瓶以下,啤酒=可乐=白水……

巨大的啤酒消费量

哈尔滨除了是世界三大冰雪旅游胜地,也有一种说法,是“世界三大啤酒消费城市”,另外两个分别是慕尼黑和巴黎。世界排名是如何得出的,我不得而知,但中国的“啤酒之都”则名副其实。据2008年的统计,哈尔滨人均年消费啤酒84升(超过100瓶),几乎等于第二沈阳和第三北京的总和。而全国年人均消费量只有27.5升,辽宁47.76升,吉林37.53升,黑龙江46.35升。

为什么会喝这么多的酒?我猜想,单单靠饭店的营业额是不足以达到这点的,关键的是整个城市中的市民自发对啤酒的喜爱,才能有如此高的消费量。我曾不理解,为什么哈尔滨啤酒的宣传力度比不上国内其他几家啤酒大公司,一位朋友半开玩笑地讲“哈啤工厂一天到晚不停运啤酒,忙的不亦乐乎,他们能满足哈尔滨一地的啤酒供应就很不错啦,哪还有精力在外面宣传!”

饮酒风格,和长春一样

从地域上来看,哈尔滨和长春非常近,清末甚至曾有划归吉林将军管辖的时候,所以生活习惯方面难免有些类似。去年在关注网易奥运百城记的时候,有过下面一段记述:

简单地概括一下,这种习惯可以称作”提酒”,也就是”提议喝酒”,在座的所有人,会依次成为”提酒”者。提酒时,要做一番演讲,一般大致会说:今天非常高兴,相当高兴,借着某某酒店开业(或者某某会议、某某结婚、孩子升学、单位聚餐、同学聚会等等)的机会,见到了老朋友,还结识了新朋友,喝酒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的兄弟(或者同事、同学、邻居)感情,咱们的感情是真挚的,比山高,比海深,感情全在酒里,我干了,大家随意(或者必须也干了,至少一半),谢谢大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也是非常惊诧,因为这和我的现实生活完全是一个样。虽然套话不少,但总体来说,很开心,这就够了。

长河

大话哈尔滨网站发起人,联系方式: dachanghe@163.com

相关推荐

4 条评论

  1. 除了哈啤以外,我喝的所有啤酒就只有苦这一种味道。

  2. 应该是“情结”吧?

    被AB收购之后,哈啤在营销方面有很大改进,退出一系列不同种类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但是有抄袭AB公司另一个品牌——百威的嫌疑。

    由此又联想到被江苏雨润收购的哈肉联红肠,被收购之后马上推出一个新颖时尚的电视广告。为什么在收购之前,我们自己不能想出这样的营销方式呢?很多值得哈尔滨人骄傲的品牌,已经不掌握在哈尔滨人自己手里了。哈啤还是幸运的,品牌得以完整保留,而新三星融入了雪花元素,让很多人产生抵触心理,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低迷,现在仍然无法恢复到当年跟哈啤抗衡的局面。

  3. 长河

    不好意思,竟然在标题出现了错别字…

  4. […] 由于长河算不上球迷,所以今日我才刚刚知道哈啤赞助世界杯的事情。哈尔滨啤酒作为中国最早的啤酒,在哈尔滨人心中有何种地位,请参考我在大半年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啤酒情结》便可见一斑。唯一可惜的是,哈啤在2004年前后被美国AB公司收购了大量股份,从国营企业一夜之间变成中外合资,曾引发广泛争议。 […]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