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道外的街巷深处

三月初陪朋友去老道外,天微寒,我裹着大衣,走在靖宇大街上,像走进历史的长廊,满眼望去,街道两旁深谙色的老楼显得低沉、忧郁,好像我一样,在冷风中瑟瑟。似曾相识,更多感觉是久远而陌生,以后的日子里我多次走进老道外,发现老道外其实离我并不遥远,只是过去我没有用心去关注和体会她。我错过了老道外的太多太多,至少我的记忆中没有老道外冬天的场景。想象在瑞雪覆盖下老楼,黑白相称,各式浮雕上挂满雪花,残楼卧雪!其楚楚状一定很凄美,也会更显得她的端庄、典雅、沉郁。但同时我也庆幸我抓住了老楼消失前的尾巴,在老道外即将消失的时候,我追拍老道外!希望尽我所能多留下,多记录老道外的瞬间,因为她承载着哈尔滨的历史。

1

第一次走进一座院落,那陈旧的老楼,外挂楼梯残缺不全,房檐围栏支离破碎,院子里棚厦褴褛、拥挤,正逢春雪融化,棚厦上下左右堆砌着各种木板、纸壳、杂物,被压得奄奄一息,地上被车辙碾压得泥水翻浆,泥泞不堪,在泥地上,零星摆放着几块破碎的砖头。 我远远看见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一个玩具,和一只小狗在已经坍塌的木楼梯旁边玩耍,看见我走进来,惊愕地看着我。我举起相机,发现角度不对,于是我踩着地上的砖头像跳棋一样跳过去,找一个干净地方落脚,等我再抬起头来准备拍照时,只看到小男孩的小狗在残破的楼梯上回头惊奇地瞪着我,我举起相机,一团白色绒团跳跃着在我眼前消失,瞬间小男孩和他的小狗不见了。这样残破的楼梯我是不敢上去的。在找寻小男孩和小狗的同时,冥冥之中感觉我就像在原始森林里,跟随着那只揣着怀表的兔子,走进密林深处,好奇地打量周围陌生的世界,每走一步都像是在探险一样。

2

3

4

后来我多次来到老道外,真的就像原始森林,深沉而又神秘,更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我。没有目的,没有计划,一处处走,一处处看,一处处拍照,尽我最大的力量将它们记下,记在本子里,记在相机里,更重要的是记在心里。像是循环播放一首单曲,在街巷深处独自品味……

5

我对这栋楼上面那个小亭子更感兴趣,好像保留了原始状态。

6

这里曾经大兴土木、各式精美建筑如雨后春笋;这里曾经商贸繁荣、商贾云集;这里曾经车马络绎、热闹非凡;这里曾经英才聚集,是淘金者的圣地。这里每一座建筑都独具特色、独到设计、独特韵味、中西合璧、豪华瑰丽,达到中西文化的完美结合,在一百多年前到处都是土坯房,草房为主流的情况下,老道外的建筑更显得形貌昳丽。烟花易冷、繁华落尽,如今只能在残垣断壁中想象老道外当初的辉煌。

7

牌楼、房檐以及女儿墙设计的都各不相同,不管是木质房檐、还是石砌雕花围檐,每一个空间设计精美。华丽的柱式浮雕,高大的女儿墙上雕刻着的葡萄,檐壁上雕刻的各种花等等,百年前没有大规模机械设备,只能靠纯手工,精雕细琢,每一方寸之间工艺如此精湛,令人叹服!我好像看见一百多年前,这里偌大的施工现场,各路英才各显神通,能工巧匠们用锯、斧、刨、锤精雕细磨,这些楼房在他们手中如同艺术品一样诞生。

8

9

10

11

北三道街一座老楼,房顶上浮雕显然与其它楼房风格迥异,仔细辨认我看到的是两只小狗,旁边的是什么?葡萄枝和一串串的葡萄?精致且独具匠心,这是谁设计的?有什么寓意?

12

看似简单的红砖设计,足以看出设计者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着与众不同。

13

14
在老道外的街巷,我更愿意找一直生活在这里的老人闲聊,想听他们说说老道外的过去和现在。

15

这是我到老道外若干个大院中,绿色最多的院子,我看见两位老人,老太太八十八岁,老爷子七十六岁,老爷子在这里生活了六十一年了,是真正的老邻居。说起这个院子更加意味深长。

“这个院里原来都是做大买卖的,有的是做毛皮生意的、有的是做药材的、有的是做粮食生意的。这个院的房子与其它院里的都不一样,你看看这楼梯和走廊都是用红砖砌成拱形的设计,结实耐用!”说着两位老人指给我看。

“这院原来可漂亮了!不过从66年开始到现在就没人修过,哪怕给涂涂油漆、刷刷墙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啊!没有暖气、没有下水,反应情况都没人管。”老爷子介绍。

“66年到现在都五十年了,一直没有人维修过?”我追问。

“可不是呗!我从十六岁嫁过来,就没看见有谁维修过!”

“这个花坛就是街道办事处来修的,不然早就会被其他人家占去建房子、棚子了。”

老人并不希望我给她拍照,一直躲着我的相机。

16

17

这位老人八十多岁了,很健谈,告诉我,她从结婚后就一直生活在这里,三个儿子都结婚搬走了,大儿子几乎每天都回来陪陪她。她说拆迁可以,她想回来,房子虽然旧,还是舍不得这里,岁数大了故土难离嘛!家里的琐碎事也愿意跟我聊聊。怨不得这么高寿,性格使然。我提出给她拍一张照片,老人欣然同意并说要去换一件衣裳,我说不用换,这样更自然真实!于是老人正正衣领、抻抻衣襟、拽拽衣袖端端正正地站在自家的门前让我拍照,那份感动无以言表!

19

20

三月初第一次走进这个院子时,看见一位老人踩着梯子,边给葡萄剪枝边与旁边的人聊天,由于季节没到,葡萄枝还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色。我缓缓走过去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静静地看着他给葡萄剪枝,不想打扰他。

“对这里的建筑感兴趣?”看似漫不经心的询问。

“哦!这个院子是我看见的最干净、利索的大院,院子中间没有煤棚子。”我回答。

老人说“夏天时你再来看看这个院子更漂亮。”

我问他“这楼房应该算危楼了吧?”

他缓缓地从梯子下来告诉我“这楼再住过二十年也没问题,比某些楼的质量好多了!”

四个月后我特意再度走进这个大院,三轮车依旧在,没有看到老人,虽然看到了绿色,感觉并没有他说的那样漂亮。这也正常,月总是故乡的明嘛!

21

22

双“喆”字镶嵌在红砖中,中间的两个字怎么也看不清楚,在猜测中见到房子的主人,六七十岁,据说是书画装裱的大师级人物。

我问他,“这门楣上方的字是什么?”

他撇了我一眼,带搭不理告诉我“喆!”

我直视他:“我说的是中间的那两个模糊的字。”

他生硬回答说“不知道!”

我又问“你一直都在这里生活?”

他盯视我说,“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了!”

“我想到院子里拍几张照片,可以吗?”

“没啥好拍的,破破烂烂的!”他拒绝。

“马上就要拆迁改造了,这里恐怕保不住了。”

他怒目圆睁“这是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哈尔滨有几个这样的老宅子?有几条这样的老街?有几座这样的老楼?谁同意拆迁了?改造、修整我配合,若要拆迁我坚决不走!”

我理解他们对于自己的家园的这份感情,远远地给他们偷拍了一张照片,同时记下了这几位老道外人对家的那份感情,即使这家是那样的破旧不堪。

23

在这样老街上,在这院落里,在这环绕的楼宇中,记载着多少老道外人的喜、怒、哀、乐,正因为有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坚守,老道外生命才得以延续。也正是他们的坚守,老道外才不至于过早的被遗弃。

24

值得再次提及的北八道街的那座大院,自从发现她,每次来老道外我都要来看看。院里的建筑保存的相对比较完整,二层小楼每层有三个教室,红砖建筑,房檐被分成区间,设计完全不同,两部楼梯在楼的两侧,走到二楼,从门缝窥视,里面的教室面积不小,举架很高,院子里有一座平房,中间拱形的大门将两个院落连接起来,在当时这个学校的规模够大的了。

25

第一次知道哈尔滨历史上还有一位叫李鸿谟的道尹,他和地方的乡绅建立这座学校,而且还是女子学校,我内心立刻涌现出对李鸿谟和那些乡绅的敬意。

 

 

教育投入是持续的、长期投入,短时间内看不见政绩,更看不到效益,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一个道尹,一群乡绅,能有这样的胸怀,让人钦佩!

实际上李鸿谟是清朝第一届被派到俄国圣彼得堡留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是中国第一流的外交精英;1910年,李鸿谟接任黑龙江铁路交涉局总办。在任期间,李鸿谟多次照会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在土地、税赋、行政等方面据理力争,捍卫了国家尊严!

哈尔滨在短短的一百多年,发展到今天,有很多像李鸿谟一样的人功不可没,后人不仅应该记住他,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所做所为大书特书,我希望政府能够修建李鸿谟故居,将他设立的学校作为重点保护建筑,让后人铭记为老道外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

26

26

27

靖宇街和南七道街拐角处,院子和这座楼是李鸿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不禁感叹:老建筑铭刻着历史的烙印,老建筑能将历史延续!

28

据悉:联合国人居范例奖的评选专家和国际建筑艺术专家来哈尔滨考察后,对这片建筑群的评价是:无论是从巴洛克建筑的数量、还是它的历史厚重感来说,价值都超过了中央大街,哈市申报联合国人居奖,唯一够条件的就是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所以对一些老建筑,要赶紧抢救,趁它们还不至于病入膏肓,趁它们还不至于岌岌可危,趁抢救它们还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趁它们还能够救出来的时候,能抢救多少去抢救多少!

29

张爱玲描写的老上海时说过: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沉淀物。到过上海的人在看过现代的高楼大厦之后,一定更想去看看上海的狭窄巷弄胡同,各家窗子里面伸出长长的竹竿,密密麻麻挂着各色的“万国旗”,那才是上海的标志,是上海文化的一部分,不管上海发展的多么高大上,没有这些就不是真正的上海。哈尔滨也一样没有那些异国风格建筑、教堂,没有老道外这样承载着哈尔滨历史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和那些生活在那里的人,那就不是真正的哈尔滨。

一座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没有历史积淀的城市、没有自我特色的城市,她的未来一定很苍白。

30

旧楼卧榻老街前,历经寒暑逾百年。如今命运皆多舛 ,留予后人空叹怜!

31

一声长长的叹息!老道外是作为哈尔滨历史的缩影和见证,它们默默地伫立街头,经历了百年沧桑和社会的重大变革,没有了这些老道外,哈尔滨的历史将不会完整,老道外很多建筑已经被拆除了,这些侥幸保留下来的建筑,是不是能逃离厄运? 歌德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建筑不禁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同时也见证和经历了社会发展进程中重大事件,从建筑中我们可以读到昨天的历史。

32

33

34

35
傍晚的街道安静了,我还徘徊在老道外的街巷深处。忽然远远地看见一栋老楼的二楼窗子里有微弱的灯光,是那样的安静、闲适,看得让人温暖,心动。我似乎看到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这里的生活场景。现在绝大多数人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家,还有谁的心能这样平静?

36

进入八月,老道外搬迁动员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不论怎么改造,今后老道外一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消失,一旦拆除她会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痛会越来越深!而且永远不能治愈!

37

38

39

40

 

贝加尔湖

从事经济财务工作,公务员,QQ : 532083614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