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主显节在哈尔滨的洗礼活动

哈尔滨,是一座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逐渐形成的移民城市。

自十九世纪初叶开始,哈尔滨除了几十万来自山东河北的筑路工人大军,就是大批蜂拥而至的欧州移民,其中以俄国人居多。他们把欧洲几个世纪的文化积淀汇集到哈尔滨,与哈尔滨的齐鲁燕赵古老文化内涵碰撞融合,形成了哈尔滨这座城市一种特殊的人文气质。所以,哈尔滨这座被誉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的美丽城市,他所具有的特质是其他中外城市所无与伦比的。

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和冬泳活动,就是这种哈尔滨特质潜移默化衍生出来的表现形式。

由于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哈尔滨的俄桥大多数人是东正教徒。毎年的一月十九日是基督教的主显节 ,也就是耶稣降生后在约旦河受洗的日子,这一天神要降福所有的江河湖水。所以,每年的这一天,东正教徒都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把这一天称作洗礼节。

东正教主显节在哈尔滨的洗礼活动

就是现在,欧洲几乎所有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全国都在这一天在水面上凿冰为池,教徒们称为约旦河,然后冒着严冬的酷寒赤身跳进冰池浸洗。教徒们认为,在严酷的环境中虐待惩罚自己向主表现真诚,借此洗掉受洗者的原罪和本罪,并得到神的恩赐。

我依稀记得哈尔滨出现冬泳活动是在八几年,因为当时有媒体曝光,时至今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今年冬天看到电视台关于冬泳的报道,还看到冬泳队伍中竟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记得去年的电视台节目中,曾经出现过许多俄罗斯的冬泳人群。

我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在松花江畔的友谊路度过了我的青少年时代。至今我还保留着一篇1962年经历主显节洗礼活动的日记。

当时,道里区工部街与经纬十一道街交口,有一座东正教堂,规模不大,是一栋平房。据说该教堂是二十世纪初,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附近的车辆厂的工人修建的,主要是为了祈祷和作礼拜方便。教堂平时总是遮着很厚的窗帘,从缝隙往里看,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每当经过此地时,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怖感。

1962年1月19日,小教堂的钟声悦耳,有节奏的响起来。身穿盛装的教徒们走出来,有穿黑衣的、还有着装五彩斑斓的,也不知谁是主教,谁是牧师。他们高举着五颜六色的旗帜和圣母、基督像,圣像是用木棍连接起来扛在肩上。他们四、五个人一行排着队,缓缓地向江边行进。并且边走边唱,不知是念经,还是唱赞美诗。

我跟着队伍走到江边才发现,江中已开凿了一个长方形的大池子。其间凿洞引进江水,水深到人腰部。池边冰上矗立着一个冰十字架,通体雕满花纹,宛如一件玉石艺术品。其顶端雕刻的几只小鸟,活灵活现,仿佛随时都会飞起来,周边的雪上堆满了松枝。透明的冰雕、青翠的松枝,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松花江上相互掩映,使人俨然进入水晶宫一般,深深地陶醉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使这些教徒不苟言笑,凡是到场的人都默默祈祷。然后脱掉衣服,男人只穿短裤,女人则穿短裤和衬衣,。他们走到水里,蹲下,将头和全身都浸到水里。有身体强壮者,能做多次下蹲动作,甚至在池中游泳;身体瘦弱者,刚刚走进水池里就忍受不住,赶紧走上来。一般下水者都有亲友在池边接应,下水前都喝上几口酒,上来时赶紧擦干裹上棉衣。有钱人有带棚的马车(相当于现在的出租车)在池边等候,而大多数人都是在毫无遮挡寒风凛冽的江上,完成这一系列活动的。仪式在赞美诗的合唱声中结束了,最后每人打一桶池中的水带回家去。

东正教主显节在哈尔滨的洗礼活动

我至今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那时候的哈尔滨,气温要比现在低很多。松花江上漫天大雪,寒风呜呜作响,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隐隐作痛,真是朔风刺骨,令人疼痛难耐。我当时穿着厚厚的棉猴儿(连着帽子的后棉衣),还冻的瑟瑟发抖。由于当时尚不知晓洗礼节的精神,所以实在不能理解这些俄国的东正教徒,如此勇敢顽强的精神是出于意志,还是宗教信仰?

不过现在,每当我回想起当年亲历的洗礼节过程,就隐隐约约联想起圣经里的一种思想,人类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所以恍然大悟,东正教徒们的洗礼节,可能是每年一次身体力行,经受磨难,向基督耶稣忏悔,洗涤他们的罪过罢!

不过,尽管五十年过去,每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雪节的冰雕,还是使我联想起当年洗礼节现场,那冰雕的教堂模型和巨大十字架,以及十字架周边的冰雕装饰品……

李忠义

2014-1-7

李忠义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

相关推荐

南岗博物馆逸事

前言: 现如今作为哈尔滨市南岗博物馆使用的这栋中东铁路时期建造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就其自身的价值来讲,已完全可 …

五十载情缘哈尔滨

洛博达(科特) 伊林娜 斯捷潘诺夫娜1946年生于哈尔滨。1954年随家人到俄国垦荒。自1957年开始居住在哈巴罗夫斯克。《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