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丹麦领事馆到友好城市展览馆

文章目录[隐藏]

在田地街89号,有一栋折中主义的砖混结构的米黄色二层小楼,中规中矩的外立面,与其正对面的黑龙江出版集团大楼形成鲜明对比。从小楼门外的牌子上可见,这里便是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的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

这栋建筑建成于1920年,最早的用途是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这个北欧小国其实在1916年元旦就在哈尔滨开展了领事事物,只不过初期的工作主要委托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代办,而且办公地点也设置在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馆内。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俄国领事馆处于半停滞状态。1919年,丹麦政府派雅国先为驻哈尔滨领事。1920年馆舍建成,地址在今道里田地街89号。

丹麦领事馆的领事变动较少,先后担任领事的有爱·乔金逊、雅国先等。九一八以后,哈尔滨沦陷,丹麦领事馆继续开馆。丹麦政府曾一度指派丹麦在哈尔滨的东亚公司(即丹麦资本宝隆洋行)的经理姚根深为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名誉领事。

1942年丹麦领事馆被日伪查封。1945年日本投降后,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恢复馆务活动。1946年11月25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外事处长李敏然正式通知丹麦领事布克,令其即日停止非法执行驻哈尔滨领事的职务。丹麦领事馆遂于12月5日闭馆,布克于1947年乘飞机离开哈尔滨。

精美的阳台铁艺

入口处的曲线线条,颇有新艺术运动的余韵

此后,这里长期被用作哈尔滨市文联机关办公楼,2009年市外侨办公室与哈药六厂联手对建筑进行了修葺,建成了如今的这座展览馆。

整个展馆有28个展室,每个展室展示一个友好城市的风光,文字及油画等艺术品,同时陈列来自友好城市的具有异域特色和史料价值的实物和模型。

但是,根据文物相关保护法规的规定,对于历史建筑的任何“修葺”,都需要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施工,并且保证不改变历史原貌和原始材料。在入口用身份证登记之后,一眼望到大厅,却没见到老建筑的遗迹啊!

大厅中间,芬兰罗瓦涅米市(圣诞老人的故乡)赠送给哈市的一辆雪地摩托,据说这是中国唯一的芬兰雪地摩托。

每一座友好城市都有这样规格的一件展厅,展厅里面有实物、照片,还有一台触屏的该城市基本情况介绍的视频播放器。

这种科林斯柱头的装饰,貌似不属于罗马组合柱头的若干方案之一,应该是2009年以后才有的吧。

工作人员说,楼梯栏杆是老物件,看质地倒是挺“厚实”,不清楚是否有过改动。

展厅门旁的装饰,多数是友好城市赠送的礼物,当然不是当年丹麦领事馆的老物件啦。

“阿拉斯金狮”是法国阿拉斯市的市徽,这座狮子则是采用了阿拉斯狮最好的形象,即1554年狮子的形象,由阿拉斯艺术高等学校教师、中国雕刻家佟明专门为哈市制作。

这对小人,是从泰国远道而来的

这些服装,来自菲律宾

这个就相对熟悉一些啦,是来自以色列的国家标志“大卫星(David Star)”。

我感兴趣的是,这枚大卫星上,为什么在六个角有不同图案,是不是有什么讲究呢?

于是百度了一下,只能找到大卫星的来历:

象征Hashem在宇宙中六个方向的主宰,上下东西南北。

最开始叫做大卫盾。是Hashem的诗意的称呼。

六角星从中间中心吸取物质。中间代表的是精神灵性维度空间。被六个宇宙方向包围。这和安息日吻合,第七天给其他六天平衡和意义。

卡巴拉中两个三角代表人的二元性善和恶,身体灵性等等。也能代表Hashem和人的关系。向上的三角代表人的好行为向上到达天堂,引发一些良善从上往下流入世界,就是由向下的三角象征。

在一世纪的第三次对罗马的犹太起义中,利用三角的稳定性运用在盾牌的技术改造上。盾牌的背部有两个相扣的三角,形成六芒星图案,用作支撑。Buckminster Fuller用他的球体数学证明了基于三角的设计有多坚固。

大卫星还是犹太民族内部纷争的象征,两个三角相反方向对立。
还是大屠杀的象征。纳粹强制犹太人戴黄色六角星用来区分犹太人。(在中世纪犹太人也被穆斯林和基督徒当局强制,在奥特曼帝国统治下的以色列也被强制戴特殊的牌牌。)

所以当蓝色大卫星在国旗上迎风飘扬,或者在犹太堂门口装饰着一颗金色大卫星,是要提醒我们:信靠Hashem。

但还是没提到那六个图案。。。

这个很典型了,一看就是来自韩国的友好城市

这种“大雪乃藏”,是出产于日本北海道的一种清酒品牌。

展厅中间的朱鹮标本,是展馆的“镇馆之宝” 。1979年12月17日,日本新潟市成为哈尔滨的第一个国际友好城市,展品也作为丰富。

朱鹮在日本被称为“圣鸟”,也被誉为皇宫之鸟,地位极高。在日本的很多建筑、木雕中都使用了朱鹮的名字和形象,但上世纪,这种鸟在日本灭绝了。

朱鹮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开馆后,陕西省将死亡的一对朱鹮制成标本捐赠给哈市【百度百科上说不是日本人赠送的,这种说法未经工作人员确认】,这在全国也极为少见。

除了哈尔滨的友好城市展厅以外,这里还有“哈尔滨厅”,里面有不少关于哈尔滨历史的藏品呢。

这是老哈尔滨制粉厂,也就是老火磨的包装袋。

一面座式屏风顶部的雕刻细节

当年在哈尔滨的外国人口组成,这是一份手抄资料。

这个炉子上的标记写着“1796”,难道是它来到哈尔滨之时就已经是百年的文物啦?

临走的时候,拍了一张开馆时间表,这里并不是每天都开放的,朋友们来参观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

还是忍不住要拍几张对面省出版集团大楼的“雄姿”,这座现代建筑,俨然是要成为白宫第二啊!

位于大楼中部的穹顶

这是窗口细节,可见立面其复杂程度。

参观完毕后,我的心情有些沉重。有意识地将历史建筑用作公众受益的展览馆、博物馆,自然是一件好事,让市民有机会在历史的环境中学习历史。但是不是应该将这些工作都设置一个“保护好历史建筑”的前提呢?理想的展览馆,应该在看到历史的同时,双手双脚触摸的也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我觉得,类似的展览馆,真正的“镇馆之宝”应当是建筑本身,这样才真正体现出了对历史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哈尔滨市志 外事》
  2. 大卫星的含义
  3. 百度百科
  4. 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官方网站

长河

大话哈尔滨网站发起人,联系方式: dachanghe@163.com

相关推荐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