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教堂——中东铁路沿线东正教教堂旧址

东正教进入中国

东正教,又称希腊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在十七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帝国为了获得更多的皮毛贡赋,向东扩开拓疆土,并进入黑龙江流域。公元1682年,清朝与俄国爆发了雅克萨之战。战后清政府将愿意留在中国的俄军战俘带回北京安置,编为镶黄旗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史称“俄罗斯佐领”。因被俘地点在黑龙江对岸的阿尔巴津城,这个族群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清朝统治者对俄罗斯旗人的宗教教信仰采取了宽容态度。康熙皇帝把北京胡家圈胡同内一所关帝庙,赐给“俄罗斯百人队”作为临时教堂,在北京的这批俄罗斯人就开始有宗教活动场所了,这是中国有东正教的开端。公元1727年,中俄订立了《恰克图界约》,该条约还允许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北京建立新教堂。此后,俄罗斯东正教会在中国的传教逐渐合法化。但是在清朝二百年间,东正教虽然“打开了中国之窗”,可在中国的信徒和教堂极少。

铁路线上的俄罗斯人

随着中东铁路开工修建,俄国工程技术人员纷至沓来。1897年7月,黑龙江将军的奏折说铁路:“自俄卡粗鲁海图入江境,至吉属伯都讷城出江境,无处无洋人,即无处无洋务。”至1903年中东铁路完工,铁路公司的员工数为18000人,加上他们的家庭成员以及后期来华定居的农民和其它工商业者,黑龙江省总共有三万多俄罗斯人。

1908年2月25日,黑龙江巡抚程德全为处理旅江俄人案件咨呈上写道:“自东清铁路工竣,藩篱大开,俄人来去自由,瞬息千里”。由于中东铁路的修筑,迅速导致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中国黑龙江地区的人口剧增,并创造出新的城镇和城市工业,经济贸易得到了发展。1907年7月海拉尔俄商“创议地方自治”,1908年1月8日,呼伦贝尔副都统宋小濂为此事报告说:“东清铁路一带,本系荒凉寂寞之区,先有铁路而后有市集”。1917年十月革命后,大批旧俄贵族、企业家、白军将领以及职员、医生等流亡世界各地,其中不少人来到中国。据统计,中东铁路沿线俄侨民:1920年144413人;1922年79785人。而黑龙江省的俄国居民已达到20万。

1946年苏联军队撤离哈尔滨后,哈尔滨以及中东铁路上的俄罗斯侨民人数骤减。1954年,随着中东铁路完全移交中国管理,最后一批俄罗斯侨民离开中东铁路。而也有一小部分俄罗斯人最终留在了中国。

哈尔滨教区的教堂

东正教在俄罗斯人精神领域极其重要。即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的俄罗斯社会宗教信仰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1921年在苏俄的瞿秋白记录了莫斯科的宗教活动。而当年的东正教复活节的夜祭是在五一节的前一天夜晚。夜晚时分,莫斯科城中一千五百多个教堂的钟声响彻夜空。第二天瞿秋白又参加五一节,而红场上虽有无产阶级文化部演出的歌舞,加里宁还做了演说,但不如复活节活动的盛大隆重。

为满足中东铁路附属地东正教徒的精神需要,俄罗斯在中国东北修建了一些教堂,俄国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东北迅速传播。1898年7月20日,司祭茹拉夫斯基在香坊田家烧锅附近用苇席搭成简易教堂,首次举行东正教礼拜仪式。1899年3月,哈尔滨第一座东正教堂“圣尼古拉教堂”在香坊军政街(现香顺街)建成,为原木结构教堂。1926年重建,1957年关闭,现已拆除。实质上这个教堂非常奇异,它保持了俄罗斯田园风格,教堂的后院是花园,种植了胡萝卜、洋葱、欧芹、甘蓝、甜豌豆、大豆、番茄、黄瓜和茄子等蔬菜,还种植了马铃薯。

修筑铁路初期,为了满足绵绵数千公里修路人员的需要,还临时设置了火车厢教堂,神职人员沿着铁路线给信奉东正教的人员及其家庭提供宗教服务。1900年庚子事件以及随后的俄日战争(1904至1905年),东正教随军教士们在前线搭建了简易的帐篷教堂并携带小型车载神龛。教士们还亲赴前线,冒着硝烟炮火为俄军官兵诵经祈祷,挥洒“圣水”。

1900年,在南岗新市街中心广场(今博物馆广场)修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该教堂是经沙皇尼古拉二世赞同并由中东路工程局出资修建的。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为中东铁路所有教堂的主堂,传说圣尼古拉有保护旅者的魔力,中东铁路视其为“保护神”。当年哈尔滨的中心点是圣尼古拉教堂,环绕教堂是六条通向哈尔滨各个方向的主干道,以此构成城市的中心。1966年8月23日深夜,圣尼古拉教堂被红卫兵拆毁。到1908年中东铁路沿线建成教堂14座,其中7座在俄罗斯人密集的哈尔滨。1920—1930年是哈尔滨东正教发展的顶峰期,共新建东正教堂15座。那一时期教堂悠远的钟声回荡在哈尔滨城的各个角落,使得人们对钟声无法释怀。“吉林三杰”之一的成多禄,在1923年任中东铁路公司董事时,曾写下《哈尔滨竹枝词》十首,其一曰:“宝马香车结队来,哮经声彻喇嘛台。”另一首云:“四清钟振耳教堂敲,新月盈盈上柳梢。”曾经主持修筑边塞第一名园龙沙公园的张朝墉,于1927年东游哈尔滨时与老友马忠骏、陈浏相聚,诗作甚多。写下了一组咏南岗的诗,其中一首:“ 新蟾如沐昏鸦寂,钟磬声高喇嘛台。”

俄罗斯东正教随中东铁路传入黑龙江等地,在近半个世纪中,哈尔滨教区隶属关系先后变动4次,归属4个不同教区管辖。至1930年,哈尔滨共建立大小东正教堂23座。其中,20座教堂隶属俄罗斯正教哈尔滨教区,1座隶属俄罗斯正教北京传道团,2座隶属俄国塞尔维亚流亡教廷。

据说现今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重镇赤塔,近三十五万人口的城市才拥有大小九座教堂,其中两个非常小,一个目前是学校,卖圣象、十字架和书籍。而在东北的俄罗斯人当年建立如此众多的教堂,这确实是一个奇异的文化现象。中东铁路是俄罗斯在远东的一块“飞地”,在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的充满排斥的文化圈,到远东成就自我理想渐行渐远,各自难言的苦难纷沓而来。尤其是十月革命后,大批流亡的俄罗斯人失去了祖国,成为无国籍之人。在本来就不接纳他们的城市中归属感顿失。相同的信仰是精神寄托和纽带,远离俄罗斯本土的人集聚在教堂里寻找心灵安慰,迷醉于宗教的幻觉中。教堂成为流落异乡人的唯一依靠的精神支柱,宗教支撑着这一群体顽强地生存发展。

仅存的东正教教堂旧址

百年岁月过去了,当年在哈尔滨、昂昂溪、扎兰屯、安达、海拉尔、满洲里、绥芬河、一面坡和横道河子等地,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修筑了为数众多的教堂。教堂普遍采用俄罗斯式、拜占庭式及哥特式等古典建筑形式。如今这些教堂,有的拆除了、有的闲置、还有的另作他用。

一、哈尔滨市内的教堂旧址

哈尔滨是中东铁路的中心枢纽站。历史上的哈尔滨多种文化并存,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哈尔滨遗留了为数众多的教堂,而以东正教教堂遗迹最多。

1.重见天日的伊维尔教堂

伊维尔教堂1908年建于道里军官街(今工厂胡同),是驻哈尔滨俄军官兵们捐资修建的一座军用教堂。伊维尔教堂为雅罗斯拉夫(波)式球型尖塔教堂,有3个祭坛、5个圆屋顶。教堂完工后,为在庚子事件及日俄战争中阵亡的俄国官兵进行祈祷,并将他们的骨灰移至教堂埋葬,阵亡者名字刻在教堂墙壁上。伊维尔教堂艺术价值较高,但破坏比较严重。2016年哈尔滨火车站重新建设,对伊维尔教堂周边进行了改造,将建成以教堂为主体,集旅游、休闲和景观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

 2.修旧如旧的索菲亚教堂

位于哈尔滨道里区透笼街95号的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1907年3月修建的一座随军木结构教堂,1911年木墙外部砌了一层砖墙,形成了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9月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于1932年11月完工,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教堂整体建筑受拜占庭风格影响,其主穹顶、钟楼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造型,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四翼环绕大小不同的帐蓬顶。

3.圣母安息教堂

圣母安息教堂,又称为圣母升天教堂。1908年由俄国铁路从业人员与教徒捐款,在南岗大直街1号(今文化公园)建立,旧译“乌斯宾斯卡亚教堂”。教堂设计造型精美别致,外观轮廓呈方形,钟楼与教堂主体分离。虽经岁月流逝,教堂渐显残破,但保存完好。

4.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位于哈尔滨果戈里大街和革新街交汇处,原为驻防吉林公主岭的俄军随军教堂。1907年随调防的俄军至哈尔滨重建。松花江东大桥建成和码头形成后,教堂也随之迁至教堂街(今革新街)44号。1912年2月在现址建起一座木结构的教堂,1930年10月在木结构的教堂旁,开始建造这座砖石结构的现存教堂。1935年10月落成,现为哈尔滨天主教爱国会。

5.圣母帡幪(守护)教堂

圣母守护教堂始建于1922年,原为木结构大教堂。1930年哈尔滨的乌克兰人在南岗的东大直街与鞍山街街口也建立了一座东正教堂,这座教堂具有典型的乌克兰建筑风格,教堂顶端硕大的半球形屋顶,上面竖立着巨大的十字架。教堂院内西侧原是乌克兰人墓地,还有一座石结构的祈祷所,故曾有“乌克兰教堂”之称。

6.和东正教渊源极深的东仪派教堂

哈尔滨中山路234/236号建筑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东仪派天主教堂。哈尔滨主教设立于1928年5月20日,首任主教庞怀德。哈尔滨主教堂管理东北境内的东仪天主教徒。目前此建筑宗教活动停止,有多个商家在此经营商业活动。

二.中东铁路沿线其它地区的教堂旧址

1.扎兰屯圣尼古拉教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1905年由俄国“护路军”和当地俄罗斯人出资修建。现今为扎兰屯高级职业中学多功能厅。圣尼古拉教堂为混砖结构,外墙通体白色,在墙体转角、房檐、窗台和窗楣以及门口间以奶黄色装饰;四坡屋面顶,黑色铁皮防水。

2.免渡河尼古拉耶甫斯卡娅教堂

免渡河教堂为砖石混合结构,墨色铁皮顶,黄白色墙体。教堂前门立面墙顶端呈火焰弧型极像东正教祭司们戴的大帽子。教堂拱顶的钟楼是后期用灰色水泥修复,和整体建筑极不协调。目前教堂建筑归属地方电业局管理,却早已空荡无人,破败不堪 。教堂的窗户用红砖砌死,周围环境杂草丛生,一片肃穆萧条。

3.横道河子约金斯克教堂

约金斯克教堂位于横道河镇301国道南侧,又叫圣母进堂教堂。教堂完全使用木材卡、嵌、镶、雕建成。它始建于l 901年,曾一度成为西起亚布力乃至哈尔滨,东到海林、铁岭河一带东正教的活动中心。

4.绥芬河基督教福音堂

绥芬河是中东铁路最后一站,处于中俄边境上,又称呼为“边境站”。1898年铁路开始修筑时,俄人在车站附近建立一座木结构教堂,1908年被火焚毁。1913年又在车站正东约200米处建成砖结构协达亚·尼古拉教堂。现位于绥芬河市大直路135号,已改为基督教福音堂了。2007年教堂重新修缮。

5.德惠圣尼古拉教堂

1910年建立的德惠教堂位于火车站正对面,属于中东铁路车站教堂。2015年重新修缮的德惠教堂,色彩基调是土红色,点缀着白色的线角,在阳光下显得十分艳丽耀眼。建筑大厅北侧上部为钟楼,钟楼高4米有余,每面都有拱式窗口,楼檐四面为漫圆形。

6.旅顺俄侨墓地祈祷所

旅顺圣弗拉迪弥尔祈祷所旧址,位于大连旅顺水师营镇的苏军烈士陵园内。据说历史图片中的教堂守墓人阿廖沙,于1945年回俄罗斯。

7.大茶商捐助的军人墓地教堂

日俄战争后,俄罗斯人一直想在俄军墓地建立纪念小教堂,来祭奠在“日俄战争奉天大会战”中阵亡的俄籍官兵。教堂的费用主要来自俄罗斯大茶商契斯恰科夫,小部分为各界捐款。经多方筹集努力,在1911年9月8日教堂开工,1912年建成。

8.满洲里木刻楞教堂谢拉菲姆教堂

百年沧桑,谢拉菲姆教堂仅剩破败不堪的局部,教堂主体建筑附近有一座俄式“木刻楞”,应该是教堂守护者居住处。

附录:中国其它地区的东正教教堂旧址

一、上海东正教教堂旧址

1.圣母大堂

上海圣母主教座堂,通称圣母大堂,是东正教上海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新乐路襄阳北路口(原上海法租界亨利路)55号。1936年2月,圣母大堂建成,具有浓郁的古俄罗斯风格。

2.隐秘在法国梧桐中的圣尼古拉斯教堂

上海皋兰路街道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一片精美的花园洋房中耸立着一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在洋房林立的上海老城区,这样的建筑不会惹来过多的目光,只是建筑上面高高的几个“洋葱头”预示着非凡的身世。它就是皋兰路16号的圣尼古拉斯教堂, 该教堂始建于1932年,1934年落成。

二、俄皇尼古拉二世光临过的教堂

汉口阿列克桑德聂夫堂由在汉口的俄罗斯茶商出资修建,始建于1876年。1891年俄皇太子,即后来的尼古拉二世,在汉口游览时亲自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并承诺给汉口俄侨民捐赠一座东正教堂,汉口教堂于1893年正式建成。

雪狼刀风

陈文龙,1967年出生,黑龙江省大庆市人。高级经济师、摄影师、户外旅行者。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近三十年,研究主要方向为远东近代史、中俄关系史和中东铁路历史。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中俄关系史学科的骨干成员,黑龙江省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地方志学会会员,一点资讯签约作者。近年来自费考察中东铁路,并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国国家地理》、《铁道知识》、《看历史》、《环球人文地理》、《中国地名》、《华夏地理》、《黑龙江史志》、《北国旅游》、《哈尔滨史志》、《黑龙江日报》、《吉林日报》、《大庆日报》、俄罗斯赤塔日报、俄罗斯效果报(周刊)等杂志报刊以及网易、新浪、搜狐、凤凰网和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家主流网站,发表了大量有关中东铁路历史建筑现状调查的文字和图片。联系方式:jinsedao@126.com 13845995750

相关推荐

日本夺取中东铁路始末

文/图 郑琦 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修建和经营的一条“丁”字型的铁路。中东铁路干线从满洲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