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俄国外来语拾零

哈尔滨曾一度是中国外侨最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但与其他许多纯粹“被殖民”,“被租借”的城市不同,来哈尔滨居住的外国人,按人数划分,大多分三种:十月革命中逃难的白俄难民,躲避屠杀和歧视的俄裔犹太人,以及从东欧征来修筑中东铁路的穷苦工人。总体来说,外国人中“上层社会人士”偏少,所以在哈尔滨就可以见到在当时中国很罕见的场景,如朱自清先生所言:

道里纯粹不是中国味儿。街上满眼是俄国人,走着的,坐着的;女人比那儿似乎都要多些。据说道里俄国人也只是十几万;中国人有三十几万,但俄国人大约喜欢出街,所以便觉满街都是了。你黄昏后在中国大街上走(或在南岗秋林洋行前面走),瞧那拥拥挤挤的热闹劲儿。上海大马路等出入夜也闹攘攘的,但乱七八糟各有目的,这儿却几乎满是逛街的。这种忙里闲的光景,别处是没有的。

这里的外国人不像上海的英美人在中国人之上,可是也并不如有些人所想,在中国人之下。中国人算是不让他们欺负了,他们又怎么会让中国人欺负呢?中国人不特别尊重他们,却是真的。他们的流品很杂,开大洋行小买卖的固然多,架着汽车沿街兜揽乘客的也不少,赤着脚爱淘气的顽童随处可见。这样倒能和中国人混在一起,没有什么隔阂了。也许白俄穷无所归,才得如此;但这现象比上海沈阳的中外杂居的地方使人舒服多了。在上海沈阳冷眼看看,是常要生气,常要担心的。

这里的人大都会说俄国话,即使是买扫帚的。他们又大多有些外国规矩,如应诺时的“哼哼”,及保持市街的清洁之类。但他们并不矜持他们的俄国话和外国规矩,也没有卖弄的意识,只看作稀松子常。与别处的“二毛子”不一样,他们的外国化是生活自然的趋势,而不是奢侈的装饰,是“全民”的,不是少数“高等华人”的。一个生客到此,能领略多少异域的风味而不感到窒息似的;与洋大人治下的上海,新贵族消夏地的青岛,北戴河,宛然是两个世界。

——朱自清《欧游杂记》

正如朱先生所言,当时的哈尔滨语言中,最具特色的无外乎“哈式俄语”。只是后来社会发展、变迁,很多词汇便不再使用了。我根据江南先生在《哈尔滨晚报》1962年7月27日第三版、1962年7月31日第三版、1962年8月2日第三版中发表的三篇文章,总结了一部分经典的“哈尔滨俄语”,由于我对俄语一窍不通,所以绝大多数词汇没有提供俄语原文,如果您能向我提供语言支持,我将非常感谢。

衣着

布拉吉-连衣裙

波金克-半高腰的皮鞋

克罗斯-下雨天穿的套鞋(里面可以穿皮鞋)

饮食

黑列巴-面包,现在秋林公司依然在销售,称为列巴。

赛伊克(赛克)-一种梭形的白面包,也是秋林公司销售,外形酷似橄榄球,也很硬。

沃特卡-俄国烧酒

葛瓦斯-用麦芽、面包屑或浆果酿制的清凉饮料

西米旦-酸奶酪

布乍-用小米、荞麦酿制的饮料

毛八舍-杂拌糖的俄语音译,老家是法国。

还有些,前面是音译,后面又加上个汉语表意成分

啤酒-麦酒,啤酒这个词是来源于俄语,很令人惊奇吧

马林果-复盆子

苏波汤-苏波本意就是汤,后面又加上一个汉语的“汤”,如此便成了“汤汤”。煲汤时。要放上几片叶子,于是也就成了“苏波叶子”

日常用具

拦包-灯泡

维得罗-水桶

格兰-自来水龙头

木式斗克-烟斗

马神-机器,俄语和英语的机器,都是从法语machine来的。

职业和身份称谓

戈比旦-军官

马达姆-外国妇女

骚达子-士兵的俄语Солдаты,后面以“特”结尾,中国人按照“老头子”、“小孩子”的称呼类比,便创造出了这么个词汇
麻斜儿-工长,匠师。过去工厂里的大小工头,总是被称为“大麻斜儿”,“二麻斜儿”

劳包抬-源自俄语Работа,是工作的意思,过去穷人干苦力谋生,于是这个词汇也就形象地描绘出当时人们的无奈了。

蹲笆篱子-小时候听别人说,“可不能犯法,要不就得蹲笆篱子”,我还十分疑惑,犯法的人要被发配巴黎?这当然是个笑话,这个词其实来源于俄语的Полиция,意思是警察,音译“巴里斯”。被抓紧警局,传来传去,就变成蹲笆篱子了。

八杂市-来自俄语的市场、闹市一词,大概是Рынок  bazaar(感谢fz的更正)。中国人去译音“八杂儿”,又添上一个“市”,构成新词。恰好能描述杂货市场的热闹景象。

壁里砌-暖炉,这既是音译,又看起来像是脑筋急转弯。

瓦罐车-俄语中,火车中客车和火车都音译为瓦罐,原是借用英语中的Wagon。中国人用它来专门指代能够密封的货车——毕竟用坛坛罐罐称呼高级客车是不符合中国传统的

度量衡

沙绳-1沙绳=中国尺6尺6寸

普特(也称为“布兜”)- 1普特-16.38公斤

古棒-这个单位是从西伯利亚那边传过来的, 1古棒=1立方米

地包-过去的抚顺街,曾叫地包街。当年的施工质量还算是不错的,不像现在,地皮动不动陷下去或者真的鼓出一个大包。原来这个词源于俄语депо,意思是车辆汇集、检修的地方。后来叫做机务段了。

巴斯赫-风俗习惯上,每年3月21日起,满月后第一个星期,是基督复活节;同时犹太人的“逾越节”,音译都是“巴斯赫”。当时中国工人和外国工人一同休假,所以人们也很喜欢这个节日。

以上是能差有所据的外来语,被历史遗忘的相信更多。过去的事情已然消逝,我们希望认真记录今天,也算是对未来的责任,这同时也是大话哈尔滨的宗旨。

长河

大话哈尔滨网站发起人,联系方式: dachanghe@163.com

相关推荐

文化边缘的城市

本文原载于1998年11月13日黑龙江日报《城与人》专刊  曾一智 / 文 早晨打开电视机,水均益正在介绍20年前上演的话剧《 …

8 条评论

  1. fz

    写几个我知道的:

    布拉吉-连衣裙/платье

    黑列巴-面包/хлеб

    沃特卡/伏特加-俄国烧酒/водка

    葛瓦斯-用麦芽、面包屑或浆果酿制的清凉饮料/гвас

    苏波汤-苏波本意就是汤/суп

    拦包-灯泡/ламп

    维得罗/魏德罗-水桶/ведро

    另,八杂市读音类似英语中的bazaar,俄语中可能读法差不多。文中写的词读入“累哪克”,应该不是来源。

    • @fz, 谢谢补充!正文中的俄语,我都是从Google翻译那里得到的…

      • fz

        @长河, 想起来又去查了一下,俄语中的应该是база́р。

      • @fz, 你是学俄语的吧,怪不得这么在行..佩服

  2. 以上是能差有所据的外来语,被历史遗忘的相信更多。过去的事情已然消逝,我们希望认真记录今天,也算是对未来的责任,这同时也是大话哈尔滨的宗旨。
    ————
    这句话说得好。

  3. Alegin

    厚颜补充几个词。
    门罐:锅。其实这个不确定是否是俄语。
    哈拉绍:好。这个词因为常用所以往往被忽略。现在果戈理大街还有一家以哈拉绍命名的店。
    修古力姆:泡芙。年龄大的南岗道里人好像少有说泡芙的。这个词在俄语日语中都能找到。刚到日本的时候很惊讶,在日语中的发音和中文完全相同。

    八杂市最近几十年应该是道里菜市场的专用词吧,不过好多人称为八大市。bazaar这个词应该是来源于中东的伊朗或土耳其。地缘文化和俄国较近。
    骚鞑子是汉语。侮辱蒙古和满族人的一个词,在北京话里也有。
    啤酒的俄语发音是пиво,碧瓦。和汉语的关系很微妙。

    • @Alegin, 非常感谢你的补充!可惜我本身不会俄语,上面那些都是从1962年那份报纸上摘录下来的。其中大多数都已不再沿用,而我也就没听说过了。这也是我的一个补课的过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