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秘哈尔滨(045)红军街124号原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 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通车,这条连接欧亚的大铁路为哈尔滨这座城市带来蓬勃的生机。曾经,各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各式的梦想走出火车站,野心勃勃的要在这个新兴的城市写下一段传奇,而这个城市也真的回报他们以奇迹。现在从火车站一直向上走到博物馆,沿着红军街的两侧依然保留着很多老建筑,它们的背后就是那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而我的目光却总是在最优美的一栋建筑上停留,要探询它的过往。

位于红军街与建筑街交汇处的红军街124号,当年“俄罗斯茶王”契斯恰科夫选择这里作为他的茶叶总店和宅邸之时,哈尔滨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正初具规模,而且已经迅速的披挂上了远东枢纽的光辉。那个时候红军街还叫霍尔瓦特大街,连接着这个城市蓬勃跳动的心脏(火车站)和制高无上的灵魂(圣尼古拉教堂)。离火车站不远的这个位置,正是许多人求之不得黄金宝地。

契斯恰科夫在埠头区(道里区)的新城大街(尚志大街)上有另一个茶庄,是现在的永安文具店。我在之前的《寻秘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第七篇中介绍过那栋建筑。只是那个店面太小了,当然和“俄罗斯茶王”的名头不匹配。而霍尔瓦特大街(红军街)上的这个店就气派多了。

当年的霍尔瓦特大街笔直宽阔,这栋飘着茶香的建筑更是这条街上动人的风景。这栋建筑是由著名的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设计的。哈尔滨现存的令人瞩目的历史建筑中,有很多都出自这位设计师之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元素是日丹诺夫所擅长的建筑风格。而落成于1912年的这栋建筑大约是时年35岁的建筑师最浪漫轻灵的一个作品了。那些突出墙面的外凸窗、大大小小的挑檐雨搭、室外楼梯及露台极大的丰富了立面造型。那些哥特式的塔尖,变形的帐篷顶和嵌着大面积闪亮玻璃的穹顶使这栋建筑散发着轻盈活跃的特质。

在这样黄金宝地,拥有这样一栋美丽的店面,契斯恰科夫的茶叶生意也越做越大。他在绥芬河、双城子以及俄境内的赤塔等地设立了18处分店,形成了沿中东铁路的新茶路专营线。这个白胡子老人还是热心的社会参与者和慈善家。前后两座圣索菲亚教堂都是在他的资助下兴建的。据说,后来他并没有亲眼见到砖石结构的新索菲亚教堂的落成,他就静静地长眠在那栋雄伟的教堂下面。

中间白胡子老者为契斯恰科夫,图片来源于哈尔滨城史文物馆

契斯恰科夫茶叶店在落成近十年之后,又增添了一个高大上的新身份——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

哈尔滨在二十世纪初期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国际城。曾有三十几个国家、民族的二十多万侨民侨居在这里。先后有十九个国家在哈尔滨开设领事馆。馆址集中分布在南岗区和道里区。红军街上就曾有俄国、荷兰、日本、英国四座领事馆驻足。

素有低地之国之称的荷兰,于1915年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最初的馆址在埠头区水道街(道里区兆麟街),1921年迁至南岗区复华街。复华街那栋1920年建的北欧风格的小楼后来归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房产管理处管理,现已拆除了。

位于南岗区复华街的原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80年代的照片
图片来源于常怀生先生《哈尔滨建筑艺术》

二十年代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搬迁到红军街124号的契斯恰科夫茶庄。大概在哈尔滨的荷兰人实在是不多,馆务也不多,领事馆于1922年7月宣布撤馆,委托英国领事馆代理馆务。1926年,虽然荷兰在哈尔滨的侨民只有32人,荷兰王国政府还是又派了万德厚(L.Van der Hoeven)为驻哈尔滨领事,恢复的领事馆馆址设在埠头区炮队街(道里通江街)45号。曾迁至上游街13号,然后又迁至建筑街2号,门牌号不同却仍是和红军街124号为一个楼,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兜兜转转又搬回这栋楼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荷兰成为了日本的交战敌国。1942年日伪查封了荷兰驻哈尔滨的领事馆,最后一任领事毫文及领馆其他人员均被驱逐出境。

后来,这栋建筑成了哈尔滨铁道贸易公司。九十年代一家汇丰照相机商行在这里挂牌营业了,刚刚富裕起来的哈尔滨人来这里买相机、修相机、配配件,开始随时用影像记录老百姓的生活。这里也成为许多摄影爱好者经常光顾的地方,成就了很多人的摄影梦想。现在人们在提起这栋楼常常就说汇丰照相机,却渐渐淡忘了那浓浓的茶香。

现在这栋楼里有照相机店、婚纱店、咖啡馆和美术馆,变得日益浪漫起来。只是每日面对着火车站和公路客运站的熙来攘往、行色匆匆,却很少有人驻足来欣赏它的优雅。若你从那里经过不妨停下奔波的脚步,看一看这栋如梦如幻的小楼,看看那穹顶上玻璃折射出的光芒是否依然耀眼。

公交路线:

7路;13路;14路;14路空调;16路;21路;28路;32路;47路;64路;74路;94路;101路;103路;107路;108路;111路;120路;133路;383路;滨郊17路;夜1路;98路;109路到火车站站下车,步行185米

 

高虹

哈尔滨天翼数字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拥有自媒体平台:《寻秘哈尔滨》公众号,致力于寻找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联系方式:50296531@qq.com。

相关推荐

5 条评论

  1. 其貌不扬

    说白了还是哈尔滨穷啊!而为啥穷呢?大家似乎都忘了新中国建设初期,哈尔滨作为重工业基地对国家的付出。都忘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里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她被拼命的索取,而没得到相应的回报,百年文化名城被残忍的遗弃。问题是改怎么办?看来还要看哈尔滨自己的自强不息。看我们每个人。需要一个方向,需要一个领袖!

  2. 其貌不扬

    我是71年生人。我记忆中,红军街一直都叫红军街。

  3. 全新

    感谢这位百年前的俄国老人契斯恰科夫为哈尔滨留下的这栋精美的建筑及索菲亚教堂。

  4. 于文生

    红军街当年不是叫车站街吗?还是我记错了?

  5. 李源

    这些建筑很美,虽然90后,但是能感觉到当年老哈尔滨何其梦幻,还有我想说的是,能不能换个和建筑整体和谐的涂料?哈尔滨很多欧式建筑被涂的不伦不类的,真让人无语! 49年之后,经历文革,毁了不少文物,还盖了一些苏式火柴盒住宅,改革开放后盖一群恶俗的高层建筑,真服了这些没文化规划着,一个国际大都市,硬是被一些农民出身的土老帽规划者祸害的不像样!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