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难同行的东北人家真实故事(2)

系列文章:

与国难同行的东北人家真实故事(1)

作者:于正国,本文原载于于正国博客

在成都晚年时期的李相云(86岁)

在成都晚年时期的李相云(86岁)

十六、国破家散,夫离子亡,李相云连遭沉重打击。

于浣非离去,李相云就成了这五兄妹的唯一依靠。更加艰难的岁月开始了,打击和灾难接二连三地降临,李相云以博大的母爱和坚强的意志,与恶劣的社会环境抗争,用她那矮小的身躯和柔弱的肩膀,奋力撑起这个六口之家。

过去李相云主内,丈夫主外,于浣非虽然常年不在家,但涉外之事仍得他斡旋。于浣非的正直、才气、干练,李相云的仁慈、宽厚、檢朴,深得友人和邻里的赞许、敬佩。过去家里有一位父親和丈夫,孩子和妻子会自信许多,轻松许多。现在商店的生产和经营就靠李相云一人里外维持照应。四个大孩子,正分别就读高中、初中、小学,只有最小的儿子还没有上学。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有六张嘴要吃要喝,还要付房租。

在旧社会,一个只有初小文化程度的女人,要有怎样的能耐,怎样的坚毅,怎样的精神才能挺得下去。

那时号称的公司,其实就是一间铺面的商店,后面有一间十来个平方米的屋子作生产用的作坊。前几年,请了两位管供销的先生,还有一个打杂的学徒,丈夫走后,他们都留下来帮助李相云,李相云待他们也如同自己的儿子。产品的生产仍然是她自己操持,配料、过筛、合成都是她自己劳作,早晨天不见亮就起床,晚上十一、二點还不能就寝。

抗战胜利后,外国洋货和上海货、广州货大量湧入内地,生意日趋衰落,逐渐入不敷出,只好辞退两位员工,只留下一位先生帮助经营。这位先生是川北人,父母早亡,除有一位表兄外,别无親人。他仅比李相云的长子年长几岁,初中文化,好学又能吃苦,正直本份,作风正派,李相云将技术传授给他。他敬重她的人品,主动认她为干妈,成了这个家庭的正式一员,对李相云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成都解放后,他报名参加过土地改革,回来被选为街道居委会主任,热心公益事业,但仍然在李相云家居住,协助生产经营。直到一九五六年合作化运动,李相云和他都全心身地参加了化工手工业合作社,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入了社。她每天步行几十分钟去城外的合作社上班,早出晚归。这位先生被选入合作社的领导班子,他以后结婚有了自己的家,这才离开了干妈的家。

几十年,她们一直保存着亲情和友情。

于浣非走后就渺无音讯,他没有兑现行前对妻子儿女许下的安顿好后把全家接去的承诺。不过当时国家的前途渺茫,內战一触即发,个人的经济状况,使他也无法实现他的承诺。

李相云坚强地一人独挑家庭重担,起早贪黑,如牛负重。日积月叠,她双手的皮肤被化学药品灼烧得布满粗糙干硬的裂纹,每天涂抹许多凡士林,皮肤也不能滋润。她晚上在床上抚摸小儿子时,儿子对母親说: “妈妈,妳把我摸得好疼”。

从这段时期开始,晚上不能入睡时,李相云常常给小儿子讲述她的人生的痛苦和艰难。她讲得最多的就是,由于没有文化,在社会上,在親戚中,感觉到被人瞧不起。再怎么受苦受累,也难以得到他人承认。办事很艰难,吃亏上当,有理也说不清楚。

所以她下定决心,自己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让几个孩子把书读出来,今后才能在社会上立得住,站得稳。

大儿子、三儿子及女儿学习都很努力,在各自的学校表现很优秀,成绩名列前茅,也是学生组织的活跃分子,令李相云很欣慰。唯有二儿子不肯用功学习,常常和几个纨绔子弟逃学,甚致连考试也不去,让李相云很伤心。给他换了几所学校,仍然顽劣性不改。最后只有停学,让他在家帮助经营生意,但这也收不下他的心。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准备打内战,欺骗宣传,说是受一年军训回来可以保送读书或安排工作。他们几个逃学的同学以为这是捷径,相约去受训当兵。当兵也吃不下苦,又逃跑回家,军官追到家里抓人,没处躲藏,被迫又去当兵。

后来国民党反动派把他们送去当炮灰,直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在祖国的西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革命军人,二儿子终于走上了正路。现在老了,享受着离休干部的待遇。

一九四七年下半年,大儿子以优異成绩从华西协和高中毕业。他中学时就喜爱写作,常常在报纸、杂誌上发表翻译作品,对电影和剧本创作酷爱。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电影人。因生病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他盼望去长春电影厂工作,急切等待于浣非给他寄路费,以便去东北实现自己的理想。可许多天过去,毫无音讯,他失望了,连续多天外出找工作,也无结果。

由于大儿子的早熟、聪明、优秀,父親的绝情,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现实,终于让他对家庭和国家都绝望了,于是选择了死亡作为抗议和解脱。

一天,在外面寻求出路,跑了一整天的他很晚回到家,什么也没说就倒在他的床上睡去,李相云以为他太疲倦了,没去惊动他。第二天早上叫他起床吃早饭,发现他已不省人事,床头有一个装过安眠药的空药瓶,。赶紧把大儿子送去医院,在医院昏迷两天后去世,年仅二十岁。

这对李相云的打击太大了,伤心了许多天也不能恢复。当年成都的新闻媒体,对于浣非大儿子的死,作了大幅报导,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同情。李相云一下就苍老了许多。其实,她在几个月之前,就得到大妹妹寄来的信,告知于浣非己另有女人的消息,于汝洲在信上写道: “嫂子,你快来北平,大哥己经有了另外的女人,他借口说是为了照料母親,嫂子你快来吧!”但是,为了子女和家庭,李相云默默地吞下苦果,更把全部心血消耗在身边的五个子女身上。

她坚强地挺着,更加奋力劳作,起五更睡半夜,希望把生意做上去,好养活子女,供他们读书。她生存的唯一目标,就是把孩子们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年,最小的儿子己经上初小了,也懂些事了。小儿子一直是和母親同一张床睡觉。

不管多晚,李相云在睡前,都要跪在受难的耶酥聖像前作祷告,向耶酥诉说心中的苦痛,以求得到神的帮助。有时候,会用她那凄楚的畧带颤抖的低音,轻声哼起<苏武牧羊>和<松花江上>这两首悲壮哀婉的歌。她用这两首歌抒发内心的痛苦,也用这两首歌激励自己的斗志。这是儿子长大之后才明白的母親的情怀。

李相云抑压住内心极大的伤痛,用她那粗糙的手,轻轻拍打着小儿子娇小的肉体,把他带进梦乡。她欣赏着睡梦中儿子平静的小脸时,母親的心向上慢慢地升腾,直到和聖母的心融为一体。母親就是孩子们的聖母。

十七,社会同情弱者,上帝之手帮助她

大儿子的死被报纸报导后,李相云一家受到好心人的关注。小儿子就读的树德小学的校长,是同一条街的邻居,他来到李相云家,表示同情,他希望孩子不要辍学,主动免除学费,希望能继续在他的学校读书;广益小学是教会学校,校长是位基督徒,他也到李相云家让小儿子到他的学校读书,也同样免缴学费。对两位老校长的盛情,让困苦孤独无助的李相云感动万分,难以取舍。因为是教友,小儿子又是在那里出生的,所以,最终选择了广益小学。

后来,星期天,李相云常常带小儿子到礼拜堂做礼拜。礼拜堂就在小学校的门口傍。每次参加礼拜的人有四、五十人,六、七十人不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穷人富人都有,他们坐在长椅子上,彼此親密无间。传教的牧师和蔼可親地讲敍聖经上的故事,传播人与人之间要像兄弟姐妹互相关爱,要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讲完故事就开始唱歌,集体唱赞美诗,接下来就是表演节目。一个瞎子在信奉上帝以后,眼睛睁开了,见到了光明;一个满脸麻子的有钱女人,在教徒的劝导下,在神的指引下,她做了帮助穷人的好事,最后脸上的麻子没有了,变成了漂亮的太太。孩子天真无邪地问母親:我看见她脸上的麻子是用墨水画的,用水洗了就漂亮了嘛,为什么会是帮助了穷人就变漂亮了呢?母親用手蒙住几儿子的嘴:不许乱说。

礼拜会上,也有人提议欢迎某先生唱歌、某太太唱戏助兴的,也做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有时也搞慈善募捐活动,穷人富人各尽所能,慷慨解裏,有时还放无声电影。

孩子此生第一次看电影就是在这间礼拜堂。白牆就当幕布,只见房子从小变大,人在街道上走路像是在跳,又像在跑,车像在河里的船,街边的房子迎面飞来,又向两边倒下去……看得人有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觉得很新奇,但既不好看,更不好受。等孩子读中学后才知道,那是当年看电影离银幕太近的缘故,房子也没有飞,也没倒,是镜头移动的效果。

李相云在失去丈夫和大儿子后,在基督精神的感召下,更忘我劳作,用瘦弱疲惫的身躯,艰难地支撑着家这片天空,想方设法让剩下的三只小鳥,羽翼逐渐丰满。

三儿子在艺专学画,女儿在某女中初中读书,为了让他们专心学业,李相云让他们住校,每礼拜天回家一次。这天家里会做有肉的菜,全家人打个牙祭(很久吃一次肉叫打牙祭)。如果没有吃完,有剩下的肉菜,那就成了小儿子的特权。有时候另外炒點鹹菜,装个小瓶子,让女儿带到学校去下饭。做母親成天劳累,有點好吃的她总让她的子女们多吃,她自己只尝尝。

李相云一生克勤克儉克己,从不浪费剩菜剩饭,就是有馊味了也舍不得倒掉,重新热热吃下去,还说:“拉拉肚子也好,治便秘”。直到她晚年衰老去世,都是如此。李相云的这一传统被她的小儿子继承下来,现在他成了他家里的泔水缸,无论是饭菜畧有变味或是牛奶发酸,都经处理后由他独享,妻子儿子们是不愿分享的。

十八、宽容博爱受尊敬,邻里乡親都和谐

与邻里相处,更体现出李相云的仁慈、善良、博爱、宽容。她一生迁居数次,所居之处,从未与他人红过脸,从不做伤害他人的事,宁可自己吃亏,也绝不让别人吃亏。孩子约小朋友上家来玩,她从不反对、不干预、不限制,还提供方便。有一次,一个小孩玩兴奋了,不小心打烂一个瓷瓶,那孩吓着了,她反而安慰他: “没关系,反正那是不用了的,没关系,你们玩”。又一次,一个孩子拿走了儿子爱玩的小皮球,儿子没发现,事后其他孩子来揭发,李相云听到马上告诉那孩子: “祘了,让他拿去玩吧”。一个个头比她孩子高一点的,有點爱犯愣男孩子,(他们常在一起玩,家长彼此敬重),为一點小事忽然挥起一拳,把小儿子的鼻血打出来,儿子哭了,那孩子的父親见状抬手打了他的孩子,牵着他到李相云家道歉。李相云笑道: “小孩子在一起,磕磕碰碰难免的,你别再打他了,过一会他们就会好的”。但是,有一次在街边遊戏,邻家的一个和自己孩子同龄的小男孩被儿子拖倒在地,把耳朵碰出血了,李相云見状马上带他到街对面的诊所去给他上药、包扎,然后嘱咐儿子:“以后要注意,玩耍时別伤着他人”。那孩子父母赶来看到自己儿子的伤口己治疗妥当,也说了他们儿子几句,还对李相云表示感谢。

有一户街坊,父親没有固定职业,还抽大烟,他家中唯一的儿子与李相云小儿子同龄,常遭他父親打骂还不给饭吃,孩子站在街边哭。李相云见状就会把他叫过来,给他钱,叫他到街对面的饭馆去吃饭,然后让他揹书包去上学。而她自己饿了,却舍不得花几分钱买一个锅魁吃。

李相云生产的商品,需要外包装,印刷好后拿回来由家人自己制作。儿子放学回家就帮助母親糊纸口袋,来家玩耍的孩子,看到小伙伴熟练的把一张纸糊成袋子,他们觉得好玩,就像是学校的劳作课,没经大人同意就动起手来,结果糊出的口袋歪歪斜斜,一头宽一头窄,李相云为他们返工,有的无法返工就只好报废,既耽误了时间,又浪费了材料。李相云不但不责怪他们,还顺势利导地告诉他们: “任何一种看起来简单的劳动,都要先看好了,然后再动手,先别急,多做几次慢慢就会做了。谢谢你们来帮忙。你们现在先把书读好,等以后长大了才好工作”。然后,李相云让儿子和孩子们出去玩去了。

李相云经营的公司生产一种治皮肤癣的药水,原料经过熬制取汁后,剩下的药渣,作为废物倒掉了。那时穷苦人很多,生病买不起药,路过的人见到倒掉的深绿色药渣,用碗盛回去给患衬耳寒[腮腺炎]的孩子敷上,竞奇迹般地好了。那年代得腮腺炎的孩子很多,据说此病有传染性。这一发现让药渣成了搶手货,上门求药的不少。每次熬药之后,药渣不再倒掉,而是尽量满足求药的人,分文不取,直至送完。自己儿子得了衬耳寒也用它糊腮帮处,虽然脸上难看,疗效奇特,糊上去,凉悠悠的,那火辣疼痛的感觉就逐渐消失,两三天就消肿康复了。

街坊邻居有生疮长癣的,有生火眼沙眼的,可来店铺免费治疗。有的也送他一瓶眼药水或癣药水拿回家去自己用着方便。李相云的博爱、善举深得邻里的敬重。

十九、三儿子画技吸引路人,李相云品格高尚再收义子

三儿子在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水彩画进步很大,李相云把他的几张乡村风景写生习作用相框装好,放在商铺的橱窗内,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观偿,称赞不己。树德中学的学生在放学后,三五成群,常常驻足观偿许久。

北较场黃浦军校的几个年轻的军官,看了这几副写生画后,极为赞叹,打听是谁画的。当知道是李相云的儿子画的,他们请求让他们见见画的作者,其中一位军官几乎隔天就来一次,成了这家的常客。他告诉李相云,他家在河南省,家里只有一位和她同样慈祥,年岁相近的母親。他是考军校到四川的,他很钦佩她儿子的才华,更喜欢乖巧可爱的小儿子,他在四川没有親人,请求认李相云为干娘。刚开始李相云没有答应,但是他仍然一两天就去一次,在他请求几次后,李相云见他态度诚恳,也看不出有什么不良动机,就满足了这个身在異乡,内心孤独,报国无门的年轻人的感情需求。

从此他来得更勤,有时买些水果糕点,还给小儿子拿来一个皮球,又拿来几发迫击炮炮弹,他把引信拆下,倒出里面的火药,说火药医治癞头瘡特别好。砲弹的火药,像切成薄片的铅笔芯。把火药送给街邻去治癞头瘡,再将砲弹壳外面漆上彩色油漆,就变成为花瓶。北较场军校常在国民电影院包园子,他还多次带小儿子坐着黄包车去电影院看电影,也请李相云和相好的邻居去看电影。

国民党溃败逃跑前,他专程来向李相云告别,感谢从干妈家得到的親情,他说只要他活着,一定会回来看干妈全家的。他没有食言,五十年代中期,他专程从河南老家来成都看望李相云。他穿了一身黑棉衣裤,两手抄在袖子里,一个地道的河南老乡的打扮,谁会看出他过去还是一个企图报国,却走错了路的年轻英俊的国民党军官呢。李相云慈爱地留他吃了饭,问了他这几年的变化,给了他一些善良的忠告和良好的祝愿,又为他母親准备下礼品,他高高兴兴回河南了。

二十、三儿子参加革命搞学运,小儿子学习经商体验人生

成都解放前夕,三儿子在学校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整天忙于搞学运,闹学潮。他需要掌握时间,母親把结婚的纪念手表给了他,他回家的时间更少了。他偶尔晚上回家一次,兴奋地哼着歌,他教妹妹唱,弟弟也跟着学。<你是灯塔>和<团结就是力量>这两首歌,他们就是在成都解放前的黑夜里唱会的。不久三儿子在怱忙中把手表弄丢了,李相云知道后只觉得有些可惜,並未指责儿子,还再三嘱咐,让他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

李相云从不操心小儿子的功课,她却有意培养他的生存、生活能力,常常让他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自己洗手绢、袜子,让他给她跑跑腿,独立去买些日常生活用品。有时让小儿子跟她一道去批发商店进货,市中心的几个进货点他都可以独自找到。一九四八年寒假,小儿子刚八岁时,李相云同意他和邻居的孩子一起合伙做生意。那两个孩子要大一两岁。他们天不亮就从西门出发,在漆黑寒冷的冬夜里,步行到北门城牆边的早市进货,回家天刚见亮。他们三个小孩在街边摆摊,自主经营一个多月,散伙结账,盈利为本钱的近三倍。李相云刻意让小儿子体验了挣钱的酸甜苦辣。对他今后的自立能力是一次很重要的锻炼。

二十一、没死就要回到家的老地方

一九四九年底,解放军已逼近成都,国民党妄图作垂死挣扎。城内街道的街口用碗口粗的杉木条修建了栅栏,入夜关闭栅栏的门,由保长、甲长组织的民众自卫队守夜巡逻,禁止通行。

满城传说成都要打巷战,说国民党逃跑时要放火烧城,百姓非常害怕。李相云以她自己多年流亡的经验,为几个儿女作了最坏准备,每人一个背包,内装干粮、水壶、毛巾、一些钱币、衣服。反复叮嘱他们:如果打仗房子被炸了、家被烧了,我们被冲散了,只要没有死,就一定要回到家的废墟碰面,不能走远,最少要等一个月,一个月后才可自找活路。一位母親在面临大难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女,对自己的安危却等闲视之。倖好解放军力促成都和平解放,不然还有这一家人今天的吗。

二十二、成为光榮之家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底以前,成都和平解放了。李相云的二儿子在一九四九年五月己成为解放军,三儿子在一九五零年也参军成为解放军。有两个儿子当解放军,李相云成为光榮军属,春天的阳光把她家照亮了。逢年过节她受到政府的优抚,人们敲锣打鼓送来慰问品,有食品、戏票或电影票。

她也受到街坊邻居的更加尊重。夫离子丧的阴貍一扫而光,她苦尽甘来,生活的劲头更足了。西藏和平解放的消息公布的那天,逢年过节从不放烟花鞭炮的她,请人买回几大盘鞭炮,用长长的竹竿挂起来,在满大街的鞭炮爆炸声中,首次融入了这一家燃放的鞭炮声,而且持续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左邻右舍,李相云的喜悦和爱国热情可见一般。

李相云在女儿就读的成都县中学校,欢送参加军干校的同学的大会上,以学生家长和军属代表的身份,顶着烈日,上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同学们踴跃报名参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博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她还让她的小儿子从自己店中销售的商品中,选出几样拿到正就读的小学捐献,让小儿子感受爱国之情,以实际行动抗美援朝。

二十三、参加扫盲学习

李相云感到生活更有奔头了,为了增长文化知识和经营企业的能力,她响应政府号召,报名参加了文化扫盲学习班,晚上学习回来,还在灯光下认真地做作业。

这时她己年近五十岁,两眼成了老花眼,载着老花眼镜,用粗糙的、被兰墨水染了的手,一笔一笔地慢慢的写着字。十二分认真地计算着初小学生都能算出的数学题目。她不懂的就向小儿子請教,做完作业以后还让小儿子给她檢查。

她的认真劲成为儿子的榜样,促使儿子学习也更自觉更努力了。

二十四、沉痛悼念斯大林

一九五三年三月五日,当时的世界革命导师,帮助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斯大林去世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陷入深深地悲痛之中。深受日本侵略者之害的李相云,对苏联和斯大林充满无限的敬意,在关注报纸连续几天的对斯大林的病情报导中,她每日每时充满了担忧。

她找出在白色恐怖下珍藏了多年的,一九四零年苏联出版的画报,满怀深情地注视着扉页上的斯大林那慈祥的肖像,内心为他的平安康复而祈祷。当得知斯大林逝世的消息时,李相云表现出少有的难过与痛苦,她把挂在牆上的耶酥的聖像取下,把画报上的斯大林的肖像细心地剪下来,覆盖在耶酥像的上面,把斯大林的遗像挂在商店的正中牆上,还在像框上沿挂上一块青纱。直到悼念活动结束很久,斯大林的遗像一直挂着。

从此以后,李相云心中的上帝已发生了转换,她再也没有去参加基督教的礼拜活动。而是一心一意地跟着共产党走,按人民政府的法规政策行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独立劳动者。她日常教育儿女的口头禅就是:要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遵守政府的政策法令,绝不做违法的事,不要犯错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国民。

二十五、善于学习和总结生活经验

李相云一有机会就向她的小儿子传授她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有几条经验在发现和总结的时间上很有超前性,甚致比一些,若干年后公布的科研成果超前了几十年。

一是大蒜对肺结核的防治作用。在她的小儿子七、八岁时,她就常常在吃饭时让他吃几瓣生大蒜,说是可以防病,特別是对防治肺结核有效。她说她从小就爱生食大蒜,她的娘家人中流行着一种病,咳嗽、下午发烧,面色潮红,死了好几个人,到她与于浣非结婚离开娘家以后,她的两位哥哥也被这种病夺去了生命,只有她倖免。后来才知道这种病就是肺结核。李相云回想没有被传染的原因,唯有自己每歺饭都爱吃一头大蒜,而其他人怕蒜的辣味,嫌吃大蒜口臭,最终被染生病而丢了性命。所以她让自己的每个孩子从小就养成吃生大蒜的习惯,让所有子女免去了许多传染病的侵害(大蒜素可以防治结核病的科研成果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见诸新闻媒体的);

另一条经验是早晨起床后空腹喝白开水保健法。早晨起床后,李相云总让她的小儿子先喝一杯白开水,她告诉小儿子:这是你爸爸和他的几位医生的朋友总结出来的。这样可以清洗肠胃,排除体内垃圾,有利身体健康[空腹白开水疗法也流行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服用绿豆汤可以治痢疾,也是她告诉小儿子的。这是中国民间流传的偏方。她的小儿子一两岁时得了腹泻(痢疾),于浣非外出不在成都,李相云去找西医为小儿子治病,两天过去,不见疗效,小儿子己拉得脱水,命在旦夕。一位街坊邻居见状,出一个主意,让熬绿豆汤喂孩子,作为母親的李相云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心情,依着给孩子试试,结果奇迹般地止住了儿子的腹泻,捡回了一条小命。经常吃生大蒜和饮用绿豆汤,用以防病排毒,已经成为李相云子孫的习惯,一直流传至今,对家人后代的身体健康很有益处。

二十四、李相云这样教育小儿子

她家有个小闹钟,走走停停很不准时,出于好奇心,没经母親允许,才十岁的小儿子把它拆得摆了一桌子。李相云见到后非常惋惜地问他: “为什么把钟拆了?一个还可以用的东西破坏了很可惜的”。而她没想到小儿子忽然脱口而出:“没有破坏,就没有发明”。母親大吃一惊,看着年仅十岁的小儿子,继而笑了,摸摸他的臉说:“妈妈要你好好读书,以后成为发明家”。

有一次,为了买一本课本,小儿子偷偷从商店装钱的抽屉里拿了五百元[相当人民币改制后的五分钱],晚上,李相云清账时发现少了五百元钱[当时,一天的营业额只有一两万元],她知道一定是小儿子拿的,就自己坐在那里出神,而后就伤伤心心地抽泣起来。儿子吓得赶紧向妈妈承认错误。她止住哭泣,把儿子搂进她的怀里,痛苦地嘱咐他:“妈妈不是心痛这几个钱,妈妈是担心你学坏了,妈妈就没法活了”。从此儿子再没有私自拿过一分钱。母親的话很轻,却让儿子一辈子不能忘。

李相云节衣缩食勤劳俭朴一生,但对孩子从不剋扣,只要是有利孩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合理要求,她都尽可能满足。她的小儿子从小学就喜欢踢皮球,进入中学后就更加酷爱,一九五三年的儿童节前,她花去了四元钱,给儿子买了一个儿童足球,而当时学校伙食费一个月大约才四元五角钱。有了足球让儿子的课余活动和假期生活更加丰富,使他成了街坊邻居孩子们的核心,也使他以后成为学校足球队的队员奠定了基础。

为了鼓励儿子热爱科学,李相云还给儿子五元钱,去成都的会府旧货市场,买了一个矿石收音机,让他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加浓厚。

由于儿子从小就喜爱下河游泳,在一次丢失衣裤之后,每次下河游泳不脱裤子一起跳下水,上岸拧干后再穿上回家,从城外回到家时,湿裤子就被穿干了。天长地久,儿子就得了关节炎。整个中学时期,每到秋末冬初,下肢关节腫痛,蹾不下去,蹾下去后又站不起来,连晚上了睡觉时翻身都很困难。但李相云从不娇惯儿子,鼓励他勇敢战胜病痛,不请病假,坚持学习,坚持体育锻炼。支持儿子参加体育比赛,从不阻拦,不拖后腿,让儿子学会坚强。她带儿子去看医生,一瓶接一瓶地买回魚肝油叫儿子服用。又四处寻找偏方,把黑豆、黑芝蔴、糯米等炒熟,磨成面,将熬好的牛骨髓油和在一起,制成小食店里卖的甜食三合泥一样的食品,让儿子每天吃一小碗。从初中直到高中毕业,一直如此,终于让关节炎远离儿子而去。

二十五、李相云累得病倒了

这个时候,住在李相云家的那位先生去参加土改工作队,完成任务后己返回家,他热心群众工作,被选为居委会主任。虽然他在李相云家住,並参股为商店的股东,与李相云都在商店拿工资,但是,许多时候他是在办理街道群众的事。

李相云要养活她的儿子和女儿,供她们读书,很想把生意做大,于是更加卖命地劳作。很快就累倒了,被诊断为伤寒病。

没有钱去住医院,只能躺在家的床上听天由命。这时女儿己考上大学去东北读书,小儿己是成都县中学的初中学生。小儿子从进初中起就是住校生,每星期六回家一次,李相云怕耽误儿子的功课,不让他请假在家照料她。在她生病期间,商店无人经管只得停业关门。

儿子向学校请求改为走读生,他每天把母親锁在家里去上学,放学回家给母親热饭、送水。

基督教会的一位教友是一家医院的护士,自学掌握了一些医疗知识,出于仁慈和友谊,她一天或两天去李相云家一次,给她量体温,送来治病的药。半个月后李相云的病奇迹般地好了,这位护士谦逊地说这是上帝创造的奇迹。为了感谢仁慈的主,李相云病好以后,更把她的爱抪向人间。

二十六、帮助贫困军属,把爱抪向人间

这时人民政府号召有困难的军烈属组织互助组生产自救,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李相云自己的生活並不富裕,还很拮据,但她认为要响应政府号召,军属更应该帮助军属,他通过军烈属互助会,请求安排一位军属大嫂到她的商店来工作。

于是一位面容清瘦、肤色蜡黄的中年妇女经介绍来到李相云家。李相云了解到她的家世和身体有病,就安排她干些力所能及的轻便工作,对她视同姐妹,相敬如宾,每月工资只比自己的工资少几元钱。对李相云的善意,她再三感谢。李相云告诉她: “我们都是军属,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几个月后,这位军属因病辞职回家。

几个月相处的交情,李相云和这位军属成为朋友,还几次带领着她的小儿子去她家看她,逢年过节还给她送些食品去。她的家住在城牆边一条低洼窄小的巷内,几乎每下雨就被淹,小屋又湿又黑,常年不进阳光。这真是一位苦命的女性,几年后,她就在家病逝了。

二十七、一九五七年的喜与悲

李相云的二儿子是一九四七年离开家的,三儿子是一九五零年离开家的,为了革命工作,这许多年他们都没有回过家,而且也一直都是单身汉。

一九五七年春节前他们相约一同回家看望母親,也顺便解决个人问题。李相云得知两个大儿子要回成都家里过年,高兴得忙着收拾屋子,整理床舖,准备丰盛的食品,竭尽所能迎接离家多年在外的两个儿子归来。

这年她的两个儿子,一个二十八岁,一个二十五岁。他俩风华正茂,虽然已转业到地方,仍有一股军人的神韵,让街坊邻居们赞不绝口,李相云的家实实在在地红火了十多天。她每天从合作社上班回家,就忙着调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论他们多晚回家,她都要等到他们回来,说说话,关心嘱咐,问长问短,方才休息。

她讲得最多的就是,要两个儿子好好工作,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一定不能犯错误。这也是小儿子参加工作之后,她在口头,在通信中对儿子嘱咐得最多的话。

可是,谁也想不到,听了党的话,听了领导的话,努力地好好工作,最终仍难免不犯错误。

怎样做才是听了党的话,听领导的话?什么是错误?错与对的标准为何?几十年过去了,在中国有多少人弄明白了这个人生难题?

李相云的小儿子高中快毕业了,学校让填写学生登记表,经过一九五七年的政治运动后,他对于两个哥哥的情况不清楚。就回家问母親,李相云无言,一脸愁苦,在儿子的一再要求下,母親强忍悲痛地告诉他,在司法部门工作的二儿子和在大学当教师的三儿子都成了反革命右派。

这个家庭从过去的光榮军属变成了右派家属,从刚刚才过了几年翻身解放安稳踏实的好日子,一下又堕入了人鬼皆非的境地。

其实,几个月之前李相云就被通知了此情,可她一直没有告诉身边的小儿子,怕对他有负面影响。她悄悄地饮下这两坛苦水,当然也没告诉远在长春工作的女儿。但是,己经长大了的小儿子,早己从派出所的户藉警察的眼神和口气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什么。一生善良的李相云,不得不再一次为自己的儿子揹起了沉重的十字架。

小儿子还去信指责这两个不争气的右派哥哥,要他们好好接受改造,重新做人。自以为听党的话立场坚定的他,已从心里与右派分子划清了界线,到高中毕业时才知道,他仍难免受到株连,也被打入另册。但他还幼稚而倔强地去问班主任老师,这是为什么?班主任似笑非笑地对他说:“这不是看你的考试成绩”。再没有多余的回答。

刚过十七岁的他,当时只觉得天昏地暗,认为是被两个右派哥哥害了,被跑去台湾去的父親害了。不仅仅李相云,她们家的每一个人都得受于浣非的株连,都必须为他赎罪。

这个深重的莫须有罪孽,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以偿清?

从此,在共和国灿烂的阳光下,他们全家的每一个人都自觉地走上了赎罪之旅。

当然,在这赎罪之途,何止千军万马,从开国元勋,元帅将校,仁人志士,科学家、作家、文艺家,教育工作者、大学生,甚至中学生,都在一夜间变成罪人,成其为赎罪大军的主力军。他们中许多人甚至为这莫须有之罪,付出了自己的性命。

与这些逝去的人相比,李相云一家真算得上不倖中之大倖了。当然,这也是在被蒙蔽了许多年之后,在中国进入新时期之后,才逐渐清醒,逐渐明白过来的。

二十八、博大宽厚的母爱支撑起这个破碎的家

抗日爱国的丈夫已成为历史反革命,响应号召参加整风的两个儿子已变成右派,李相云和他最小的儿子变成了反动派的家属,女儿在东北,她的境况如何不得而知。

仅管还有于浣非的小弟和小妹这样的三十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党员,但那个时代谁也保不了谁,他们受不受牵连也很难说。所以李相云不让小儿子把家里的境况告诉他们,要说一切都好,报喜不报忧。

一九五七年秋天,李相云被合作社劝退了。合作化运动入社时美好的许诺没有了(一切生产资料全部交给了生产合作社,全心全意地走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社干部许诺说,生、养、死、葬,都由合作社包了),一心一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她,只给发了一个月的工资就让其回家了。

她感到很失落。没有了收入(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有三十元,她和小儿子两母子觉得日子过得很知足了),小儿子即将中学毕业,女儿己经结婚且远在东北。为了生活,为了支起这个破碎的家,饱经苦难的,已经满五十五岁的李相云决定重操旧业,自谋出路。可全部生产资料早就入了社,两手空空,政策也限制单干(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最终被迫放弃打算。

为了弥补空虚,在老朋友的邀请下,李相云将家迁往老朋友的空屋子。这位朋友也是从同一个合作社劝退的。她的丈夫是一位国民党军队的起义军官,早己病逝,留有几间空房出租。她的独子在内蒙工作,她独居一人,就邀约母親为伴。

就这样,李相云变卖了家产,将家从居住十几年的老房子,搬到只有一间屋子的居所。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将肖军去延安前寄放的物品全部处理掉的缘由。靠过去的积蓄,让小儿子顺利地从中学毕业。

这期间,李相云心里也一直惦念着那两个被定为右派分子的,远在西北劳动改造的孩子。她常常告诉小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十个指头咬咬哪个都疼,你二哥三哥虽然犯了错误,还要关心他们,多去信开导他们,要他们好好接受改造,争取早日回到人民的队伍中来”。李相云说出的话看似平静,可内心所受的煎熬与痛楚,只有作母親的自己知道。所以,几乎每个月,小儿子都要遵照母親的嘱咐,以母親的口吻给他们写信。每封信的内容都主要是鼓励他们好好接受改造,努力争取早日回到人民的队伍中来。

那时候,成为牧马人的两位儿子,是否能感知他们母親的良苦用心呢?他们能坚强地活下去吗?

二十九、参加高考,意外被录取

被打入另册后,李相云的小儿子已失去升大学的信心。他在学校宿舍悄悄地痛哭了一场,他不明白地责问自己:我有什么错?这么多年,我应该算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对党对国真心不二,可是为什么父辈的过错要我们来赎罪?

不是讲“有成份而不唯成份,重在表现吗”?(在那个时代,像他这样幼稚的人太多太多)。痛定之后,他决心好好接受党的教育,认真努力改造自己,脱胎换骨。(那时一条很流行的口号是:听毛主席的话,活一辈子,改造一辈子。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于是,争取当一名自食其力的,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普通工人,就成为他人生的唯一理想。在同学的鼓励下,他一边复习功课,心里流着泪水,一边思考着参加完高考之后的劳动就业。

高考一结束,同学们组织勤工俭学,到省图书馆清理被尘封多年的外文图书,编辑图书目录,以便让这些书籍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他有了参加社会劳动的机会。

发榜开始,每天都有同学接到录取通知书,参加劳动的同学逐日减少,他们回家作进入大学的准备了。

剩下来的同学,又转到一家木材加工厂去劳动。在又热又臭的胶合板车间里,每日劳作八个小时,每日工资三角八分,在工厂食堂进歺,每天三歺最省也得四角钱。劳动强度比正式工人的劳动强度大,而工资不足他们工资的一半,就因为他们是学生。美其名曰勤工俭学,待遇和劳动强度,犹如现今的农民工。

仅管劳动条件很差,工资如此少,他们仍准备如果考不上大学,挣表现,争取就这样参加正式工作也好。没有接到录取通知就剩下两三个同学了,李相云的小儿子是其中一个。其他几个同学出于友谊和同情,仍陪伴着他继续在工厂劳动。

一天,李相云在她的老朋友陪同下,找到儿子劳动的工厂,给他送去一封信,是入学录取通知书,他被录取到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学校。另一个同学家人也为他送来一封录取通知书,他们是被同一个学校录取的。他们都十分意外,(那位同学的父親是一位国民党军队起义的高级军官,现在农村当农民);所有同学都为我们高兴,但还有一个同学没被录取,(他的爺爺是清末四川保路风潮的组织者之一,他的父親在成都解放前失踪了)。

我们三人都是被打入另册的,我们决定陪他继续劳动下去。直到一天,工厂安排我们做装卸工,搬运一整辆大货車的胶合板,在卸货地点,受到货车司机的刁难和污辱,我们愤而向厂方辞去工作,结朿了一个多月的打工劳动。除了吃饭,没余下一分钱。但让我们对将来进入和认识社会有了一次难忘的经历。

 

<未完待续>

授权发布

本文为经原作者授权发布的文章或文化活动信息。其中文章的版权与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媒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推荐

巴陵街上空的枪声

松花江水泛滥,哈尔滨市受灾 1932年松花江洪水泛滥成灾。据史料记载,8月12日20时,松花江哈尔滨段最高水位达119.72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