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俄道胜银行在华发行的纸币 ——羌帖名称考略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无奈地接受《马关条约》,把中国辽东半岛割让日本,这对于全力东进的俄罗斯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恼怒的俄国伙同在远东有共同利益的德、法两国,在国际上对日本进行干涉。新兴的工业国日本,在实力上远远不能同传统欧洲强国相提并论。日本勒索了清朝巨额“赎金”后,放弃了辽东半岛。

西方列强促使“还辽”事件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清廷朝野“以夷制夷”的牵制策略。沙俄则乘机向清朝频频示好,经过一些列的外交努力,中俄两国在远东问题上达成联合抵御日本的共识。1896年6月3日,《中俄密约》在彼得堡签订,俄国开始修筑到达东方海岸线的铁路。

一、华俄道胜银行的性质和业务

横贯中国东北的中东铁路,途径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莽林、冰封沼泽苇塘。地理环境严苛,气候极其恶劣,况且十九世纪末的东北地区人烟稀少,铁路每向前延伸一步,均付出高昂的代价。耗费2.5亿卢布的中东铁路,对于欧洲国家中经济相对落后的俄罗斯,如此巨额的铁路建设费用,俄国在那里筹集的?什么国家或者公司会向沙俄供给充足的资金?

俄国为修筑中东铁路筹集资金,在1895年由俄国圣彼得堡万国商务银行联合法国多家银行合资成立道胜银行,总行设在圣.彼得堡。拥有注册资本金600万金卢布的道胜银行,表面形式上主要以法国资本为主,实际上主要股权由俄方控制,发言权在俄国手里。

《中俄密约》签订后,沙俄急忙派出财政部次官拉曼诺甫与清廷驻俄、德等国公使许景澄磋商修筑中东铁路的具体事宜。1896年8月,清朝代表许景澄同华俄道胜银行在柏林正式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其中第一条规定:华俄道胜银行建造,经理此铁路,另立一公司,名曰:中国东省铁路公司。 这项合同清朝已经把铁路筹款修筑等事宜交办给华俄道胜银行办理。

        如今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77号,坐落一栋建造于1902年历史建筑,现在是黑龙江省工商联合会。 建筑采用双壁柱和转角部分四个壁柱,方底穹顶是法国文艺复兴建筑中常见的形态。老虎窗沿变化成装饰性檐窗。整个建筑和谐、明朗、充满力量。小楼的地下还有一层。该建筑的平面结构十分复杂,以方形穹顶为中心,入口位于两侧。据记载,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最早是1898年在香坊区成立的,1902年建成新楼后才迁入。华俄银行历史照片上的红军街,花草簇拥,街道整洁,规则。

1

2

1896年9月2日,俄国诱使清朝签订了《中俄银行合同》。“第一条中国政府以库平银五百万两,与华俄道胜银行伙作生意。” 道胜银行中国是出了本金的,银行主要业务是为修筑中东铁路筹款,银行总部应该在中国境内,俄国确把华俄道胜银行总部设置在圣彼得堡,但是不愿放弃中国利益的道胜银行,逐步深入中国的哈尔滨、上海、北京、满洲里、汉口、齐齐哈尔等地开办分行,在俄国势力范围内的东北及中东铁路沿线密如蛛网的渗透。庞大的道胜银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和中东铁路一样,清朝完全被挤出银行决策和管理层。华俄道胜银行存续期内在华大量发行货币,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政府借助国际形势,清除了帝俄在华势力,中国占据本金股份的道胜银行被政府收回,帝俄残余势力在法国继续登记道胜银行营业。直到1926年9月,胜银行汇兑投机惨败破产,中国设置的分行随总部倒闭一起陆续关闭。

二、华俄道胜银行发行的纸币

散文《一九二九底愚昧》,萧红用儿时得天真感受十月革命后,沙俄在中国发行的纸卢布大幅贬值风潮。她描述到:“那还是在我小的时候,‘买羌贴’,‘买羌贴’,‘羌贴’是旧俄的纸币(纸卢布)。邻居们买它,亲戚们也买它,而我的母亲好象买得最多。……因为买‘羌贴’这件事情父亲始终是不成的”。 萧红唤作的“羌贴”,即是沙俄在华发行的纸卢布,它们主要流通于中东铁路沿线,属于硬通货,大家都喜欢使用。1914年欧战爆发,沙俄参战无暇顾及远东,在中东铁路沿线流通的“羌帖”,兑现困难,贬值幅度大。沙俄为了筹集战争款项,怂恿倒卖炒作羌帖。善良的东北人民以为羌帖在沙俄胜利后,能恢复原价,遂大量买卖羌贴,捞一笔的心态在蔓延。然而好景不长,一战未结束,十月革命帝俄灭亡。华俄道胜银行无力兑现羌贴,像废纸一样的羌帖,东北民间用来糊墙,俗称“墙贴”。
                

3

 

三、纸卢布名称的几种说法


1.“契丹卢布”说,北方历史上的契丹民族给俄罗斯人感受最深。俄语称中国为“契丹”,契丹音同羌。清朝来到中国的俄罗斯人把发行在中国的纸币,叫“羌帖”。

2.清朝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经济落后,他们看到俄国人使用“洋炮”不知何物?习惯称为“老枪”,因“枪”发音在汉语中同“羌”相同,慢慢把“老枪”讹传为“老羌”。

3.中国自古以中原自居,其它居住周边少数民族被称为“南蛮、北蛮、东夷、西羌”。清末,沙俄从中国西边蜂拥而至。中国人以为古乌孙即今斡落丝。西边来的俄罗斯人被清人误以为是古代的乌孙人后代,进而演化为“老羌”。

四、清代对俄罗斯帝国的不同称呼

羌帖,由俄国控制的华俄道胜银行发行,它的名称必然和清代怎样称呼俄罗斯国家有一定的联系。清初,各种文献及文学著作对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称呼繁多,如老羌、老枪、罗察、罗刹等。清诗人吴兆骞《奉送巴大将军东征罗察》题注中说:“逻察一名老羌,乌孙种也。” 而方登峰《老枪来》诗序言:“俄罗斯国,即古大食,善用火枪。” 古代文学著作及民间较多使用“老枪”和“老羌”。 黑龙江都督宋小濂在《呼伦贝尔纪行》一诗“羌村道中”,更是直接说土人呼物罗斯为老羌。

而当时清代国家正式文献“罗刹”一词出现的频率较高。1670年8月,清康熙帝致沙皇的一封国书:“有切尔尼果夫斯基所部少数罗刹盘踞雅克萨,侵扰我边民达斡尔和女真人。” 1682年派往雅克萨的副都统郎谈等人,回来报告调查沙俄军队情况,奏称:“攻取罗刹甚易,发兵三千足矣。” 1683年秋,康熙谕理藩院尚书阿穆珊琅给沙皇发的国书上称:“鄂(俄)罗斯国罗刹等,无端犯我索伦边疆”。 清朝同俄国往来的正式国书,以及大臣们的奏章均称闯入黑龙江流域的俄罗斯人为“罗刹”。清初,刚刚睁眼看世界的中国,极度缺乏包括俄语在内的各种翻译,同西方国家的交往大多依靠在华传教士们,很多文件是他们用拉丁文翻译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谈判期间,中国使团代表索额图的庞大队伍中,“以译员身分随同使团一起去的有在中国供职的两名耶稣会士——西班牙人徐日升和法国人张诚”。 这些西方传教士虽然长期生活在中国,可对深奥的中文和满文了解不深,在翻译过程中或许造成俄罗斯国名被误译成“罗刹”,而发给俄罗斯的国书,其国名依然是俄文原拼写,满文和汉文确是“罗刹”。

罗刹,男奇丑,女姝美,食啖人,乃暴恶鬼名也。清初,寻求财富的沙俄冒险分子们,历经千山万水越过西伯利亚冰原、浩瀚的贝加尔湖、莽莽外兴安岭,将俄罗斯帝国的边境推进到到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他们所到之处“焚毁居处,杀害居民,捕捉俘虏”, “给和平的达斡尔族地区留下了骇人听闻的印象”。 此时的清朝士大夫阶层以及广大的百姓们,对世界和俄罗斯不甚了解,他们对在中国东北边疆侵扰的哥萨克们,极其厌恶痛恨,称他们是“恶鬼罗刹”。

雅克萨之战前,康熙皇帝对和平解决边疆问题抱有一丝希望,国家正式给俄罗斯沙皇的国书,措辞非常恰当,对俄罗斯有蔑称性的“罗刹”一词,万万不会出现。从清朝皇帝的国书以及大臣们的奏折可以看出“罗刹”不是指俄罗斯国,而是专指侵犯我国边境地区残忍的哥萨克们。黑龙江志稿也记录了雍正年间,罗刹(即俄边民)扰边 ,罗刹即为俄罗斯边疆居民。

五、“羌贴”名称的最可信说法


1.依据不足的“老羌说”。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哥萨克人,相貌奇异,他们“深眼高鼻,绿眼红发,其猛如虎,善放鸟枪”,“其国在大洋东,相去万里。” 乌孙、大食等中国古代是西域国家,其国人相貌怪异。清初人地理认知狭隘,当沙俄从西方而来,就以为是乌孙同种来了,称俄罗斯为“老羌”。到了近代,中东铁路招募的护路军,他们大多是哥萨克,来到东北以后,这支特殊的沙俄军队参与了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东北的历次重大事件: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呼伦贝尔“独立”,内蒙古王公乌泰叛乱以及蒙古族陶克陶胡反清抗垦起义。他们所做的事情,和清初残害我国边境地区的“罗刹”无异,人们惊呼“老羌”又来了。

然而,沙俄在中国发行纸卢布时,中国人已经睁眼看世界了,知道俄罗斯不是古代生活在西域的羌族种群后裔,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老羌”一词,在清末中国日益接受西方文化以后,不会成为中东铁路公司发行纸币的名称,羌帖来源于“老羌说”论据不足。

2.牵强附会的“老枪说”。清初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是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狩猎工具落后,以弓箭为主,缺乏枪支。此时进犯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哥萨克,使用的枪支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火绳抢。北方渔猎民族对于能获得火绳枪非常期盼,如此先进的武器怎能当成无用的“老枪”。二十世纪初,世界枪械发展了,北方民族使用的老式火绳枪使用效果不佳,被人们称为老枪。枪和羌发音近似,逐渐讹传为“老羌”。

而早在十八世纪初,清流人方式济所著《龙沙纪略》中,介绍黑龙江边塞人食用的菜种:“老枪菜,即俄罗斯菘也。……老不堪食,割球烹之,略似安肃冬菘。”;“老枪雀,一名千里红,与雀无异,惟显有红毛,产俄罗斯地。” 方式济在介绍几个菜种时,都提到俄罗斯,这可以看出所谓的“老枪”不是俄罗斯帝国的名称,“老枪”应该是民间对沙俄的另一称呼“老羌”的音转,和沙俄当初使用的武器无关。

3. 最有说服力的“契丹卢布”说 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й,直译是“契丹”。在历史上建立元朝的蒙古人曾经称中国北方为契丹,随着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的帝国,这一名称在欧亚大陆地区和民族中广泛传播,“契丹”逐渐被欧亚民族泛指为中国,俄罗斯被蒙古金帐汗国统治近二百五十年,蒙古人称中国为“契丹”一词也影响到俄罗斯人.

1885年,曹廷杰“变装前往伯利一带,密探俄界情形”, 历时一百二十九天,探得一百一十八条。其中提及俄罗斯境内贸易赋税问题,他说:“东海滨省属地,除乞塔、尼布楚勿论外,近年伯利岁人票税俄帖十八万张,海参崴岁入票税俄帖五十余万张……田赋、狗马诸税,不在此数。” 他又简述了“俄帖”的发行和使用情况,“俄帖统由该国王发给,通行六大部,凡买金与官俸、官饷,皆给此帖,无民间私行印用者;“其六大部一切票税,田赋诸正供,仍用帖解库,故俄境人民喜用俄帖。” 曹廷杰称俄境内流通的钱币为“俄帖”,而未提及“羌帖”等称谓。

曹廷杰考察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之时,俄国流通的货币“俄帖”还未进入中国境内。1927年,东省铁路经济调查局编辑的《北满与东省铁路》一书写道:“外国货币流通于北满市上者,不一而足,而以日本与俄国钞币为最多。”;“俄币之流行,始自东省铁路之敷设,蓋当时北满固定钱币,当地商业,率皆用之为媒介。” 俄国钞币广泛地流通于中东铁路沿线各城镇,乃至呼伦贝尔及蒙古各地皆使用。中东铁路流通的俄国货币有金卢布、银卢布和纸卢布,以金卢布为本位金。东省铁路经济调查局对流通的外国货币也未谈及“羌帖”等说法。

“羌帖”、“羌洋”在中东铁路时期华方的各种文献资料频繁出现。俄国十月革命后,中东铁路罢工不断。民国七年二月(公元1918年),哈尔滨地包工人王学贤、穆祥吉为中东铁路公司苛待华工一事,向东省铁路督办事禀:“近因羌洋毛荒,百物腾贵,因而衣食不足,要求增加薪水。……独俄工人改为月薪,头等工人月薪羌洋二百四十元,……惟我华人无奈,几向俄总管恳求。” 民国八年五月三日满洲里站中国商号全部罢市,五月十三日哈尔滨警察总局禀报:“中、俄商会各出羌洋大帖二万元,计四万元;俄道胜银行出羌洋老帖四万元驻满江防司令部出羌洋老帖二万元,共计十万元。”

而在俄方管理的中东铁路当局正式文献中,从未出现“羌帖”、“羌洋”一词,大多以卢布、俄洋出现。民国七年十月七日,中东铁路公司车务处为华工薪金事复函:“当俄工平均日得一卢布六十戈比之薪金时,华工则得一卢布;在回旋区域及各处俄国守备夫、火炉夫及工人月薪有二十五卢布至三十卢布之数,而华人月薪则为十五卢布。” 民国八年六月(公元1919年),中东铁路公司为改订中东铁路界内各城镇所有商铺、工厂之营业牌捐,发布第七十二号命令,“桶捐,三、中国烧酒:每桶俄洋二元”;“签封捐,葡萄酒,每瓶俄洋一元。” 1920年北洋政府交通部致道胜银行函第八号:“该路章程第十款内载,公司股票本金之总额定为五百万卢布,共分一千股,每股五千卢布。”

中东铁路附属地沙俄实行的是殖民色彩的统治,中国方面与其往来的各类公文,不会用“老羌”等对俄罗斯有蔑视地称谓,中国民间戏称乃至官方非正式场合的称呼则另当别论。华俄道胜银行在华发行的纸卢布,称“羌洋”、亦称“羌帖”,说白了就是“中国大洋”、“中国纸币”的意思,俄罗斯方面也按中国方式进行称谓,如此双方认同的名称,应该来源于俄人习惯称中国为“契丹”,一词,契丹音同羌。

雪狼刀风

陈文龙,1967年出生,黑龙江省大庆市人。高级经济师、摄影师、户外旅行者。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近三十年,研究主要方向为远东近代史、中俄关系史和中东铁路历史。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中俄关系史学科的骨干成员,黑龙江省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地方志学会会员,一点资讯签约作者。近年来自费考察中东铁路,并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国国家地理》、《铁道知识》、《看历史》、《环球人文地理》、《中国地名》、《华夏地理》、《黑龙江史志》、《北国旅游》、《哈尔滨史志》、《黑龙江日报》、《吉林日报》、《大庆日报》、俄罗斯赤塔日报、俄罗斯效果报(周刊)等杂志报刊以及网易、新浪、搜狐、凤凰网和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家主流网站,发表了大量有关中东铁路历史建筑现状调查的文字和图片。联系方式:jinsedao@126.com 13845995750

相关推荐

国际共管中东铁路始末

在中东铁路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国际共管中东铁路的时期,在中国铁路史上留下了不可抹灭的一页。 1917年,俄国“十月革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