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第一个地下工人党支部辨析

地包党支部,是哈尔滨的第一个地下工人党支部。地包,是俄语机务段的译音。地包党支部是1925年5月,党在东北地区产业工人中建立的第一个基层组织。地包党支部的建立,是民主革命早期党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的建立,使哈尔滨周边地区党的基层组织象雨后春笋般涌现;它的建立,使哈尔滨的工人运动轰轰烈烈蓬勃开展。然而,在哈尔滨的党史上,地包党支部一直被根本不存在的所谓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的称谓所取代而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和党史著作中。同时,吴丽石与一些党的早期党员深入地包,发动工人成立东铁青年协进会,并建立工人党支部的历史事实被移花接木到三十六棚。

党史是科学的、严肃的、缜密的社会科学,如果那些不真实的东西以讹传讹,久而久之便会被人们所认定。

哈尔滨的第一个地下工人党支部辨析

一、 哈尔滨第一个地下工人党支部——地包党支部的建立

1925年5月的一天晚上,中共党员吴丽石在哈尔滨道里区偏脸子一所俄式的小平房里,正在举行一次庄严的入党宣誓。

吴丽石把东铁青年协进会中几个进步青年介绍入党入团,共发展了机务段的张有仁、王光禄、刘凤阁、小孔(名字不详)、张阔舟、朗勋臣、杨长春和车辆厂的郑升、马万禄四名党员和五名团员。并且成立了地包党支部,由吴丽石临时担任地包党支部书记。哈尔滨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就这样诞生了。地包党支部不仅是哈尔滨的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而且也是整个东北地区的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

众所周知,哈尔滨是一座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形成的城市。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云笼罩在中国的神州大地上。沙皇俄国为了扩大在远东的霸权,修建了西伯利亚大铁路。同时,为了寻找一个出海口,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伊始,沙俄除了在山东、河北以及铁路沿线招聘了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之外,还在国内招收了一大部分技术工人。在这些俄国工人当中,就有为数不少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他们在同中国工人共同劳动和斗争中,宣传马列主义,号召中国工人在与殖民主义者斗争的同时向封建主义开战。哈尔滨的工人阶级接受了马列主义的影响,熏陶了共产主义思想。有一部分工人还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组织,他们们称之为国际党。早在1905年前后,哈尔滨的地包和三十六棚地区就响起了俄语的国际歌声。

 

吴丽石

吴丽石

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名义到莫斯克考察。途经哈尔滨逗留期间创作了《饿乡纪程》,其中的前几章是在哈尔滨完成的。他在书中说道,他在哈尔滨“闻到了共产主义空气。”

1922年9 月,陈独秀与刘仁静、王俊赴俄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遭到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拉狄克的讥讽,说中国共产党除了知识分子就是留学的,告诫中共要“走出孔夫子式的共产主义书斋,到群众中去。”

1922年12月,陈独秀以中央书记名义向全党发出通知,强调建党工作要首先开展工人运动,把开展工人运动与筹建党组织紧密结合起来。于是,委派时任北京区执委书记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的罗章龙到东北考察工运,宣传革命,准备建党。

罗章龙返回北京后,写了《关于东北工人运动状况和建议在东北建立党组织和工会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北满是沙俄势力范围,哈尔滨工业比较集中,工人阶级因受十月革命的影响较早,觉悟程度较高,特别是哈尔滨的铁路工人多次举行大罢工,对苏联红军消灭高尔察克匪帮,和保卫苏维埃政权做出了重大贡献,哈尔滨已经具备发展党的条件了。

哈尔滨的党团组织是1923年李大钊派遣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组建的。可是,当1924年5月李大钊同王荷波、罗章龙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途经哈尔滨时,发现陈为人、李震瀛组建的党团组织已经涣散了。所以,在李大钊到达莫斯科,遇到正在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的吴丽石时,立即指示他赶赴哈尔滨进行组建党团组织的工作。

吴丽石是1924年的11份来到哈尔滨的。吴丽石来到哈尔滨后,首先把5名党团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哈尔滨独立组,由马新吾负责。接着,接着,他分析了哈尔滨当时的形势,并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根据党中央关于“要在产业工人当中发展党的组织”的精神(因为1921年11月,陈独秀以中央书记名义向全党发出通知,强调建党工作要首先开展工人运动,把开展工人运动与筹建党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决定深入产业工人中去开展工作,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他认为首先应该去的就是地包,虽然地包与三十六棚总工厂同属于中东铁路机务处,但是,地包不仅是中东铁路的要害部门,而且还聚集着一大批接受过马列主义影响,经历过中东铁路大罢工,组织性和纪律性都很强的无产阶级队伍。所以,他决定首先深入哈尔滨地包(地包是机务段的俄语译音)去开展工作,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张有仁在他的«履历»中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1925年二、三月间,正赶上哈尔滨地包招工,吴丽石和由中共北方区派来的中共党员姜文洲、刘铁牛、王麟书等人,就乘机进入了地包当小工。吴丽石等人来到地包之后,专拣脏活累活干,主动接近工人,和他们交朋友,还经常利用会俄语的特长,替工人跟白俄工头交涉讲理,为工人鸣不平。就这样,逐渐提高了他们在工人中的威信。接着,吴丽石就在休息时间,给工人们介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现在苏联人民的生活情况。还组织了夜校,教工人学习俄语和文化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在偏脸子租了一套白俄的房子,秘密成立了“东铁青年协进会”。吴丽石等人利用这个组织,对工人进行革命宣传。如:读进步报纸;讲国内国际形势;区别“红党”与“白党”的不同;分析沙俄帝国主义对中东铁路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强调团结起来就是力量等等。

吴丽石之所以一到哈尔滨就打入哈尔滨机务段,是有其战略目的的。 当时的哈尔滨地包,隶属于机务处的中东铁路的要害部门,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火车司机和产业工人。其中有不少俄国工人,他们大部分是布尔什维克。他们们在中俄工人中宣传马列主义,启蒙中国工人的阶级觉悟。并且率领他们参加了一系列的反对沙俄支援苏联十月革命的罢工斗争,使机务段的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哈尔滨产业工人的革命摇篮。

前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王式滨同志,曾经在哈尔滨搞过党的地下工作,而且他父亲曾经是哈尔滨地包的火车司机。他说:“中东铁路沿线这些党支部的成立,都是通过地包党支部的活动发展起来的。每次中东铁路大罢工开展之前,俄国乌苏里铁路局赤塔机务段的工人,首先到地包来串联,然后再去中东路其它部门。因为机务段是中东铁路的要害部门,如果中东铁路举行罢工,火车头还在照样运行,那还算什么罢工?所以,在地包党支部成立之前,地包的工人在中东铁路的工人运动中,就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了。毫无疑问,中东铁路的一切重大历史事件,如果没有地包工人参加和首当其冲,那都是不真实的历史写照。因为,这一切都是机务段的工作性质决定的。”(王式滨讲话录音磁带)

地包党支部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哈尔滨机务段是行车部门,火车头跑东西南部线,四通八达,便于扩展党的宣传。地包党支部成立后,就是遵循这个方针开展工作的。在地包党支部成立一年之后的1926年,绥芬河、宽城子、穆棱、阿什河、安达、昂昂溪、磨刀石、扎兰屯等车站,都先后建立了党支部。从此,中东铁路的工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一页。

总而言之,布尔什维克的活动;马列主义的传入;十月革命的影响,对中东铁路工人革命思想的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中东铁路工人一系列的罢工斗争和革命活动,充分说明,中东铁路的工人阶级,已经日趋成熟了。这就为东北地区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而滋生了工人阶级队伍的中东铁路,就是东北地区第一个产业工人地下党支部的摇篮。

二、“中东铁路党支部”根本不存在

1、《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一卷第12页写道:“1925年初,中共北京区执委派吴丽石到哈尔滨开展工作,整顿党团组织。5月,在中东铁路总工厂发展张有仁、王光禄、郎勋臣、赖永卿等人入党,建立工人党支部。经过五四运动,哈尔滨党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1925年夏,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成立,受中共北京区领导。”

2、张福山同志在1986年5月21日哈尔滨日报第四版发表了“中东铁路第一个工人党支部”的文章。文章中说:“在吴丽石等共产党员的领导下,一九二五年四月,以三十六棚和铁路机务段为中心,成立东铁青年协进会。吸收一批进步的青年参加,青年协进会作为自己的组织,与当时官办的东铁工业维持会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在斗争中发展了张友仁、郎勋臣、赖永卿等工人入党,正式成立了中东铁路党支部。”

3、哈尔滨铁路局于2007年出版的«哈尔滨铁路局志»中也这样说:“他(吴丽石)首先组织了进步团体东铁青年协进会,又于同年5、6月间发展铁路工人张有仁、王光禄、郎勋臣、赖永卿4人入党,成立了哈尔滨第一个基层党支部——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

4、史言发表在«新晚报»追踪“一面栈”的吴丽石文章中说:“1926年1月,建立了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

5、2003年7月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和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合编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历史简明读本》12页:“他们(指吴丽石等)……深入哈尔滨铁路机务段、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在进步青年中组织“中东铁路青年协进会”,先后发展了张友仁等9名工人加入党组织。1926年1月,建立了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

首先,“中东铁路党支部”的叫法,未曾在任何历史文献上出现过。这种叫法的本身就不可能存在,中东铁路的干线西起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支线北起哈尔滨,往南经过吉林辽宁直到旅顺口。这条“丁”字形的铁路,全长2437公里。那么,党支部名曰中东铁路,谁知道所指何处?地包党支部诞生之后,中东铁路沿线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几十个地下党支部。如果都叫成中东铁路党支部,那如何得了!所以,中东铁路党支部的称谓,就是一种杜撰。

1984年,我曾随同哈尔滨机务段史志办的张国瑞、崔磊同志前往位于花园街的党史委员会,冯宝坤、张福山接待了我们。经过一上午的商谈,张福山总结说:“1、1925年吴丽石在机务段建立了地包党支部;2、为了避免今后混乱,将地包党支部的建立时间统一定为1925年5月。

三、1929年之前三十六棚工厂尚未成立党支部

1、《中共哈尔滨组织史》中写道:“……二、地包党支部领导人 书记 吴丽石(1925年春——1925年夏) 姜文周(1925年夏)。三、三十六棚支部领导人 书记 马新吾(1925年夏)……”。

2、由哈尔滨师大、哈尔滨车辆厂共同编写的哈尔滨车辆工厂史«三十六棚»书中第115页:“吴丽石经过认真考察,在三十六棚工厂和地包机务段以及车站等处建立了东铁协进会。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分别在地包机务段和三十六棚建立了党的地下党支部。”

又在23页写道:“是年(1926年)北满地委所属党组织有很大发展,共有党员100余人。哈尔滨市有三十六棚总工厂、地包(机务段)、学生、警察、道外皮鞋业等党支部………”

《中共哈尔滨组织史》记载的三十六棚总工厂党支部书记马新吾是支部书记,假如果真如此,那么马新吾就不能名列地包党支部成员之中;假如三十六棚总工厂有党支部,那么马新吾是不会参加地包党支部的。地包党支部的早期党员张友仁的《履历》中,明明白白写着,吴丽石在地包成立的地包党支部中有两名三十六棚总工厂的党员,而这两名党员是郑升和马万禄。马万禄就是马心吾,马心吾是1923年陈为人、李振瀛来哈尔滨创建党团组织的时候发展的工人党员。吴丽石1924年的11中旬来哈尔滨整顿党团组织的时候,把5名党团员组织起来,成立了哈尔滨独立组,经党的干事会决定由马心吾担任小组长。

1925年11月,党小组长张有仁被捕入狱。因为警察在张有仁家里搜出了《中国青年》、《向导周刊》、《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主张》,还有一些传单,和全国各地工人运动的小册子。宣判的罪名是:宣传赤化,意图颠覆政府,组织工人暴动,阴谋紊乱国宪。因拒不认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

1927年3月10日,北满地委在党内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下,发动了只有三十几名党员的哈尔滨党员队伍,进行大撒传单行动。妄图在军阀统治的哈尔滨造成赤色恐怖。结果党的地下组织大暴露,遭到严重破坏,哈尔滨的地下党员大多数被捕。地包党支部书记姜文周也被捕,后来死于狱中。

据张有仁《履历》记载,当时在吉林高等法院看守所,被关押的中共党员有:赵尚志、王光禄、高洪光、彭树棠、赵子安、何安仁、韩守本、姜文周、吴宝祥、杨复生、老鄂、小金子等一大批共产党员,但是,丝毫没有三十六棚党支部的一点儿踪迹。

1984年当我采访当年哈尔滨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高诚儒时,他果断的说:“1927年我去三十六棚总工厂办事儿,三十六棚总工厂那时候还没有党支部。”(高诚儒采访录音)

2010年12月,由哈尔滨市委编写组编写的、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简史》第10页:1928年9月“在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建立了党支部,在哈绥线组织了400余人的秘密工会。”

令人不解的是,1926年1月建立的是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还是三十六棚党支部?三十六棚党支部到底是1925年建立的?还是1926年建立的?还是1928年建立的?

其实,在中东铁路的修建之初,地包和三十六棚虽然不是一个单位,但是却都归中东铁路局机务处管辖。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中东铁路又由白俄控制了七年之久,直至1924年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大纲》,双方共同管理中东铁路,这一段时间在中东铁路的历史上,被称作老北铁时期。这一时期,与霍尔瓦特统治中东铁路时期,可大大不相同了。自从中东铁路始建到中俄共管之前,中东铁路一直控制在白俄分子手中。这一期间,布尔什维克从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到打击白匪和干涉军巩固政权。中东铁路的中俄工人始终团结在一起,多次举行全线大罢工,与盘踞在中东铁路的白匪份子作斗争,有力的支援了苏联十月革命。三十六棚工厂不同于地包,工人十分集中,好发动,便于斗争。再加上三十六棚工厂又是布尔什维克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从一开始,三十六棚工厂就是哈尔滨工人运动的中心,是东北地区汹涌澎湃的革命摇篮。所以,面对这种形式,吴丽石来到哈尔滨并没有直接打进三十六棚工厂,而是打进地包。当时,吴丽石之所以一到哈尔滨就打入哈尔滨机务段,也是有其战略目的的。

前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王式滨同志,曾经在哈尔滨搞过党的地下工作,而且他父亲曾经是哈尔滨地包的火车司机,所以,他非常熟悉地包的历史,讲起地包党支部的活动情况如数家珍。他说:“中东铁路沿线这些党支部的成立,都是通过地包党支部的活动建立的。每次中东铁路大罢工开展之前,苏联乌苏里铁路局赤塔机务段的工人,首先到地包来串联,然后再去中东路其它部门。因为机务段是中东铁路的要害部门,如果中东铁路举行罢工,火车头照样在铁路上跑,那还算什么罢工?所以,在地包党支部成立之前,地包的工人在中东铁路的工人运动中,就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了。毫无疑问,中东铁路的一切重大历史事件,如果没有地包工人参加和首当其冲,那都是不真实的历史写照。因为,这一切都是机务段的工作性质决定的。”(王式斌讲话录音)

所以,地包党支部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另外,哈尔滨机务段是行车部门,火车头跑东西南部线,四通八达,便于扩展党的宣传。地包党支部成立后,就是遵循这个方针开展工作的。在地包党支部成立一年之后的1926年,绥芬河、穆棱、阿什河、安达、昂昂溪、磨刀石、扎兰屯等车站,都先后建立了党支部。从此,中东铁路的工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一页。

1928年6月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中共满洲省临委派唐宏经、张任光等5人参加会议。

满洲省总工会关于这一时期的《满洲工运报告》中指出:哈尔滨的工运情况是“产业工人中建立了党的支部,50人以下的经济斗争先后做了4次,得了一点小的胜利。”、“工人同志对于某厂的厂长过于仇恨用暗杀手段以报复”。“中东路工人生活过于优。旧有的党组织被消灭三分之一,工会组织完全被消灭,新的组织没有建立起来。中东路同志共有三十余名,数人在狱,十余人脱离党(平均每月250元工资,有300元工资的,可比一个日本知事老爷,因此不愿革命),十余人逃往(亡),现余18人且都不是重要的工人。”

这份报告非常准确的记述了,当时中东铁路工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和中东路党组织的真实历史写照。一直到解放后好长时间都流传铁路工资高,就是指的这一时期。那时候,铁路工人的福利待遇很高,几乎没有什么大罢工和工人运动可言。当时工人不仅工资高,而且还发放的福利优厚,并且工人还休年假。请问:在苏联共产党领导的工厂里,中国共产党怎么发动工人运动呢?

1991年6月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哈尔滨党史大事记》32页:1929年1月22日,“满洲省委致信中共满洲县委指出:哈尔滨是满洲主要工业区域之一,职工运动是哈尔滨县委的第一位工作。要集中力量整顿和建立产业工人党支部,地包(机务段)党支部应扩大,尽快建立三十六棚和船厂党支部,在电器、油坊、火磨、铁厂等行业中尽快发展党员。并指明了对三十六棚总工厂黄色工会的斗争策略。”

1929年2月13日 时任满洲省委世纪的刘少奇,以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的名义在中东铁路总工厂(三十六棚工厂)工人柴好的家里开会(道里河广街1号),主持召开了中东铁路工人代表会议,有20余人参加。郭隆帧和哈尔滨市委书记孟坚,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假如三十六棚党支部存在的话,怎么竟然无声无息,没有一人与会?

同时,假如三十六棚党支部存在于这一历史时期,那么无论如何也要出现在党的一些文件上吧?就算有一点点蛛丝马迹也好,结果渺无痕迹。

由此观之,一系列的文献资料表明:1929年之前三十六棚党支部还不存在。在哈尔滨党史研究领域,“三十六棚党支部”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因为当今它在哈尔滨多种版本的党史书籍和资料中,已经成为贯穿哈尔滨党史的一条主要脉络了。然而,三十六棚党支部的任何信息在哈尔滨党史的历史文献中都未曾出现过。所以,三十六棚党支部是否存在过,以及它成立的时间的问题,就成为研究哈尔滨民主革命时期党史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党史研究应该是科学的、严肃的、缜密的。在同等重要的两部中共党史大作中,竟然出现如此重大的不同说法,那么,众说纷纭、以讹传讹,这对哈尔滨党史的学习和流传势必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所以,弄清哈尔滨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的真象,应该是哈尔滨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李忠义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