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里区端街46号建筑的前世今生

端街,初名短街,是哈尔滨历史上最短的街道之一,街虽短,历史却不短。1902年,端街上的地块正式开始出租,当时共划分18个地段号。端街博物馆藏有端街954号地块和969号地块从1902年至1930年代的全套建筑房图,其中1902年俄侨安德烈耶夫·西涅茨基向中东铁路当局申请建房的文件和建筑平面图是端街最早的历史遗存,他建的几座平房是端街首批建筑,见证了端街的开端。从1910年代到1950年代初,据初步统计,50年间,端街上先后存在过百余家中外商号,有俄侨房产主,有日侨巨商,有教会、有银行、有印刷厂,有法国公司、德国洋行、波兰商店,有日本旅馆、有中国浴池,有俄侨咖啡馆、也有日侨的牛奶咖啡店,有外国医生也有中国牙医,是一条繁荣的街、是一条有故事的街。

现在端街46号是尚志幼儿园所在,百年前是中东铁路公司规划招租的第969号地块。当时端街从东至西两侧共划分18个地块,第969地块为端街路南西起第二个地块,东邻第968号地块,西邻第970地块,南靠第971号地块,整个地块呈长方形,临端街一面长21.4米(现20.5米),进深42.8米,面积910余平米(注:根据当时建筑图纸上标注的尺寸沙绳换算,会与实际尺寸有少许出入)。

端街西头与经纬街交口现状

现端街46号尚志幼儿园

1902年,中东铁路公司开始出租中国大街区域地段,先招租的是中国大街与新城大街之间区段,称老埠头区。后招租的中国大街与炮队街之间区段称新埠头区。端街最初被称为“新埠头八道街(Восьмая Новопристанская улица)”,1904年才正式定名为“短街(Короткая)”,1927年由短街的谐音改称端街。

1903年端街地块号

第969号地块位置示意图

1903年,一位叫Н.С.尤尔琴科(Н.С.Юрченко)的侨民租赁下第969号地块,成为此地块第一任业主。1903年10月17日,他向中东铁路建筑工程局松花江工段工程师П.И.库兹涅佐夫提出了建房申请并附上建筑图纸,获得批准。尤尔琴科建造的房屋是一座木制平房,位于此地块临端街一侧,长11.2米,宽8.2米,建筑面积92平米,分左右两个套房,左侧套房有两个房间、一个厨房、一个小门厅;右侧套房有两个房间、一个厨房。室外建有男女厕所各一座。这座木屋是第969号地块上的第一座建筑物。

1903年尤尔琴科的建房申请,这份文件也是第969地块最早的历史遗存

第一座木屋立面图

为俄罗斯传统木构居住建筑风格,建筑的主入口前设有木质挡风门斗,门扇和外墙窗口以及檐口均有木质装饰构件,其上应罩有不同色彩,使其建筑立面更加精美艳丽,典雅别致。

第一座木屋平面图

第一座木屋内的取暖方式为俄式火墙

1906年,尤尔琴科又申请建造了第二座房屋,也是一座木制平房,位于地块内最里面,长12.8米,宽8.5米,建筑面积108平米。室内格局与第一座木屋相同。这也是一座传统俄罗斯木屋风格的房子,主门设在房屋东侧,建有门斗。

1906年建的第二座木屋立面图和平面图

1909年,尤尔琴科向哈尔滨自治会建筑科提交申请,将第一座木屋外包砌砖墙。木屋变成砖房。此时,地块内东、西侧还建有五个板棚。

1909年第一座木屋外包砖墙的设计图

时间到了1918年,此时的业主已经变更为Г.А.阿洛诺夫(Г.А.Аронов),地块总平面图显示,已经有五座房屋、一个小棚子了。1903年建造的平房还在。1906年所建的大木房经过几次改建,变成了一座20余米的小木房。院内西侧有一座木房。这一年,业主向市公议会建筑科申请在地块东边界一侧建造两座砖房,原计划是在端街一侧建造一座门市房,院内建造一座带走廊,有8个房间的长砖房,最终兴建了门市房,长砖房没有建成,而是建了一座临时木房,此房后来被拆除重建。

1918年带走廊的砖房设计图,没有兴建

1918年兴建的临时木屋立面与平面图

1923年,业主变为Р.Г.波列茨卡娅(Р.Г.Порпцкая),期间,中国人张希火(俄文音译)租赁她在端街上的门市房,经营面包房。当年7月30日,哈尔滨市公议会工程与卫生检查组检查面包房,检查记录如下:

检查组成员:主席为市公议会成员成员:城市建筑师、市防疫医师Н.Ф.Суторихин、市总电力师В.Ф.Федоров、市消防队长及新埠头地段警察局代表。检查了波列茨卡娅所有的短街15号969地块上的中国公民张希火开设的面包房,发现如下问题:1、房间内的必须安装防蝇网,与框楞之间的缝隙堵塞严密;面包房及营业室的门应安设弹簧;3、营业室内的面包架重新做成玻璃门的封闭柜;指令如下:面包房认可其符合要求,允许营业。但其前提是近期完成本记录第2、3条的要求,并按照已经由市公议会批准(第132号议程),1922年11月8日第105号记录,提交本应在1923年春季前完成的面包房和整个地块的平面图。张希火面包房所在的门市房建于1918年,长14.1米,宽4.28米,建筑面积60平米。作为面包房后分为前、后两个房间,前室临街面,是营业室,后室是制作面包的房间,砌有一座面包炉。

1923年7月30日的检查记录

面包房房屋立面

面包房房屋平面图

1924年,面包房已经停业。此时的业主已是И.М.别列霍维奇(И.М.Берхович),面包房所在房屋之前一直作为非居住用房,业主欲将面包炉拆除,改为居住用房,建筑科发现并制止,下文要求恢复原貌。最终,这处房屋还是成为居住用房。别列霍维奇是犹太人,据史料记载他1946年去世,葬于哈尔滨犹太墓地。1924年,第969号地块上还是五座房屋、一个小木棚,分别为端街街面上1903年始建、1909年外砌砖墙的平房和已改成住宅的门市房,院内三座木房,其中院内东侧的木房已经改建,占用原木棚部分,扩大了面积。1928年,第969地块上的建筑数量没有变化,只是1906年始建的第二座木屋又改建扩大了。

(a) 1928年,端街一侧最早兴建的房屋立面与平面图

(b)1928年,曾作为面包房的门市房已经成为住宅,立面与平面图

1928年,院内最里侧的木房,也是1906年始建木屋所在位置的建筑,立面与平面图

1928年,院内地块南边界上的两处木板棚立面与平面图

1928年,院内室外木制厕所图

1929年,在板棚位置兴建的小旅店用房立面与平面图

1929年,第969号地块迎来了他第四任业主Н.П.热文(Н.П.Жевин),1924年时他居住在霞曼街,但是已经在第969号地购置了房产。1929年,他将院内最里侧的两个板棚拆除,建造了一座一层L型的营业性用房,在此开设小旅店。设计图显示,旅店用房建筑面积140余平米,有大小14间房。此小旅店至1938年时还存在。热文也是犹太人,1947年去世,葬于哈尔滨犹太墓地。1929年时,第969号地块上的建筑已基本完成,有大小房屋六座,其中端街一侧住宅两处,院内小旅馆用房一处,木房三座。

1938年哈尔滨房产地业主公会 第1108号文件

1938年抵押权抹消登记申请书

1938年哈尔滨地图上,端街街牌号,路南由东至西为2至44号,2号为现端街2号门洞处(原为楼梯间,通向二楼),44号即为现尚志幼儿园处

1930年代,该地块门牌为端街44号,业主还是热文。至1938年,第969号地块上一直是7座平房,有各式房屋31间。

1903年至1929年,第969号地块上建筑变迁示意图

1950年代初端街街景,红色箭头处为亚细亚旅馆,其东侧即为第969号地块

根据建筑图复原的第969号地块端街街面建筑示意图

1994年,该地块原有建筑拆除,新建五层楼房。1995年,对面的尚志幼儿园迁入新址。

2020年8月9日,端街博物馆接待了一位李先生,1950年代初生人,他曾经就住在原端街44号院内,从1950年代一直住到1990年代初动迁。据他回忆,端街44号院有十四、五户住户,房子有砖房和板加泥两种,他家住在院内。临街西侧靠近亚细亚大楼的是一座砖房,它与亚细亚大楼并不连接,两者之间有个空隙,立着刷成绿色的板障子。这座砖房住着两家,一家姓李,一家姓朱,李家的房门带有门斗,是端街44号唯一房门在街面上的。它旁边就是通向院内的院门,是木门。院门东侧也是一座砖房,外墙刷着黄色,进户门在院内,住户姓李。李先生的描述证实,李、朱两户所住的砖房是1903年始建的房子,院门东侧的则是始建于1918年曾做过面包房的房子,临街的门已经被封上,改走院内了。

感谢哈尔滨城史文物馆提供原始建筑图纸

宋兴文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课题资料采集和城市规划建筑历史研究专家组成员。端街历史文创街区发起人,老俄侨文化复合体创办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哈尔滨城源历史文化研会学术研究与策划小组副组长、常务理事,哈尔滨有影响的餐饮历史文化学者及城史文物收藏家。近年来已经活化多栋历史建筑,著名的有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江畔餐厅”、公司街78号中东铁路会办公馆、横道河子振兴路100号中东铁路护路军军官住宅、端街4号奥谢金斯基大楼。打造了三家博物馆:横道河子中东铁路博物馆、横道河子100号博物馆、哈尔滨首家街道历史博物馆“端街博物馆”。

相关推荐

前田时计店的故事

哈尔滨道里区的地段街、石头道街、买卖街一带在解放前是日商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在石头道街有两家著名的商店,一家是“高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