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老建筑

图文/栾颖新

生长于哈尔滨的作家阿成曾说:“一座城市里的事情总是这样,不管这幢老楼、老公馆何等的漂亮,何等的珍贵,当他的主人离去的时候,负责养育和保护它的,是这座城市。城市总是以它宽容的胸怀、文化的姿态、高尚的境界呵护着它,让它逐渐在历史的岁月里脱尽污垢,走向纯洁,达到唯美的境界。” 然而城市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因涉及对过去的保留或者对未来的开拓,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选择——一座城市的选择往往被推向极端,因这种选择的结果将伴随着时间以一种巨大的比例放大。保留抑或拆毁,对于历史建筑而言,一直是难以权衡和解决的问题。面临一次次为使城市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改革或是建设,得以保留的老楼长长舒了口气,并忐忑地等待下一次命运的选择。而湮灭的老楼却发出沉重的叹息,对于历史使命的终结喜忧参半,瓦砾间或许还反射着昔日的荣光。城市的发展轨迹图如树状呈现,不得不在一个又一个的节点处进行选择,选择向左或者向右,选择新派或者传统,选择建设或者拆除。而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节点的选择之后,城市的发展轨迹即可能被引向迥然不同的方向。

如果历史能够回溯,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倘若你漫步在哈尔滨的街道上,你将感觉仿佛置身“建筑博物馆”。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从18世纪的折中主义,到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琳琅的建筑排列在一起,却不让人觉得怪异,各有风情的建筑构成和谐的城市整体气质。

下面我将介绍两个个关于城市建筑保护与传统延续的案例,用以更详细地说明。两个案例分别以两家餐厅、两个建筑和两个人为线索展开。

新派西餐厅——露西亚

哈尔滨作为一座充满了欧陆风情的城市,最明显的印记就是那些风格各异又和谐相处的各种不同风格的欧式建筑,而中央大街更因欧式建筑密集而有气质而被称作“万国建筑博览会”。在中央大街的尽头,有一家外墙被常春藤爬满的西餐厅,挂着俄罗斯的国旗,一位顾客曾在这家餐厅的留言簿上写道:“你到了哈尔滨,你一定要到中央大街,你到了中央大街,一定要去露西亚。不然你就没有走到这条街的街头,就等于你没到哈尔滨。”这家餐厅就是旅日建筑师胡泓先生的西餐厅——露西亚。

说起这家西餐厅,不得不提起创始人胡泓先生的人生轨迹。拥有中俄混血身份的胡泓先生的家族,几乎见证了哈尔滨的历史变迁。外祖父是俄国穷苦的铁路工人,1898年他和妻子被沙俄驱逐到中国修建中东铁路。铁路修建完毕,俄国资本家通过铁路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但是修建这条铁路的工人却越来越贫穷。这位俄罗斯老工人得了肺病,病死在中国,埋在了靠近铁路边上的一座无名小山上。祖父胡大海是朱河(今尚志)著名的抗日英雄,1937年2月,因被叛徒出卖,而被日本侵略者杀害。

日本与俄罗斯对哈尔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影响很大,外祖父和祖父的经历则是日俄在胡泓先生身上留下的鲜明烙印。胡泓先生的母亲是第四野战军医院的护士,抢救在解放长春中受伤的团参谋长胡庆轩即未来胡泓先生的父亲时,与他相识并相爱。解放后,他被组织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水电专业,毕业后又到苏联、波兰、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学习考察,回国后,他在哈尔滨电机研究所当工程师,成了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专家。

混血的身份给胡泓先生提供了接触两国文化的机会,亦因此获得了非凡的才华。胡泓先生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在小学时演唱的歌曲被电台播放的经历,具有音乐天赋的他会弹钢琴、拉小提琴。除此之外,胡泓先生在美术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都很擅长,在他旅日期间,还为日本政界、商界、宗教界的许多名人雕塑了大理石雕像。他的这些才华被充分应用于露西亚西餐厅的经营与装潢。露西亚西餐厅的第二家店开设在中央大街的另一端,整个餐厅均由胡泓先生设计,全店由木雕构成,消耗了上等的核桃木和柞木90多立方米,总计投入800万人民币,其中人工费就达300万元。木雕和挂在楼梯两侧的两幅胡泓先生亲手创作的油画完美融合,烘托出优雅的气氛。

然而,他的混血身份除了带给他非同寻常的才华,也带给了他悲剧。文革时期,胡泓先生的父亲被划为“苏修特务”,一家人的生活变得艰难,昨日的友好邻居突然变得冷漠,恨不得要砸烂胡家的窗子。上山下乡的胡泓先生在艰苦的农场中每日工作,但热爱艺术的他依旧不忘记在夜晚休息的时候为工友们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小提琴演奏乐曲。改革开放后,胡泓先生出人意料地下海了,他开始经营家具制作和装修工作。

在建筑方面亦深有才气的他的第一个作品就是哈尔滨火车站前的一个别致的公交调度室,它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甚至法国驻莫斯科的商务参赞在哈尔滨仅仅住了5天却来看了这个小亭子4次。信心满满的他又设计并建造了羽泉狩猎场主楼,这栋华丽的八角小楼由当时的国务委员谷牧、省长侯捷和市长宫本言亲自剪彩。胡泓先生又把眼光投向国际,由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的日本朋友白石岩先生的介绍,1991年全家举迁日本。身在异国他乡,胡泓先生的才华得到了尊重,但是他依旧心怀自己的家乡,想为哈尔滨搞几个像样的建筑,是他永远的梦想。在2000年,胡泓先生回到了哈尔滨,他的家乡。第一任妻子不能接受他放弃在日本的优渥生活的疯狂,于是走向了离婚,胡泓先生与一个在日本长大的台湾人中村小姐结婚,她爱胡先生的才华,并愿意支持他的梦想。

露西亚西餐厅的楼体最初是秋林公司的道里分行,在解放后用作江沿小学,而后又被移交给了一家裁缝店,胡泓先生买下这个有着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的地方。胡泓先生因是混血身份,所以与哈尔滨的俄侨均交往甚密。尼娜阿姨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身体状况不佳,胡泓先生一直热心为她治病,并让自己的姐姐胡茗去照顾这位老人。尼娜阿姨在去世后把自己除了圣像之外的所有物什留给了胡泓先生。胡泓先生把这些器物均用于装饰露西亚西餐厅,这些具有历史感的物品把餐厅装点得如同18世纪俄罗斯人家的大客厅。后来,热爱哈尔滨历史的他又在餐厅的墙上布置了许多关于老哈俄侨的照片,他把这家餐厅命名为“哈尔滨俄侨纪念馆”。餐厅的菜品亦是那个时代的风味,菜单由胡泓先生亲自手写了一份俄语版。这样精细经营的餐厅日渐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好评,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甚至有旅游公司已经把露西亚列入“来哈尔滨必须去的十大景点之一”。

然而,这家西餐厅吸引人的地方甚至不是那些物件,而是店主胡泓先生对哈尔滨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继承,对他生长的这座城市无限的热爱……在由胡泓先生亲自编辑的放在露西亚店内的小报《露西亚小报》上,他写道:“本小报的宗旨是尽量完整准确地让大家更了解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本小报打算批判社会掺在的丑恶以扬现代文化文明之旗帜……本小报蔑视一切下等媚俗文化、文章……”这是一个老哈尔滨人的心声……出生于1950年胡泓先生,终于在经历了人生的奔波之后回到了让自己安心的家乡,在这里,他以一种独特的理念展现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气质,而露西亚则堪称新派西餐厅的代表。美味的菜肴、优良的环境和气氛,还有这份难觅的热情,为哈尔滨的西餐业增添了一份活力,也给那些担心城市历史会丧失的人增太难了一份信心……

传统西餐厅——塔道斯

于2010年9月入职的赵斌先生作为塔道斯西餐厅的经理在塔道斯仅仅工作了半年左右,但是因从小在塔道斯西餐厅所在的中央大街长大,亦对这里的历史和风情甚为熟悉。据1969年出生的赵斌先生讲述,儿时的中央大街曾经还通行汽车(现为步行街),挂着“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标语,而那时的创建于1901年的塔道斯西餐厅因在解放后被收归公有,整座建筑已被用于经营哈尔滨市五金公司。

1901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亚美尼亚人塔道斯?戈里高利耶维奇?捷尔阿科波夫来哈“掘金”,首先在炮队街开办了第一家塔道斯餐厅,后于1920年在别尔科维奇大楼(现址)开办了第二家塔道斯西餐厅。当时的结构是:地下室用于餐厅经营,地面以上的部分则用于经营宾馆。“哈尔滨的历史其实就跟着沙俄和苏联紧密相关。”赵斌先生说。1950年代因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的专家和侨民离开了哈尔滨,塔道斯西餐厅因此被国营化,当年的餐厅被用作仓库,后来又成为国营食堂。在2005年,作为创始人塔道斯先生的后裔的一位俄罗斯人将别尔科维奇大楼的地下室收回,而后开始重新经营祖上的事业。

将店家的历史款款讲述的赵斌先生亦有表示经常给员工做店史培训,旨在让塔道斯的故事流传下去。餐厅目前尽量恢复当年塔道斯的原貌与风范,然而很多器具业已不复存在,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无奈的遗憾。幸运的是:格局与楼体仍然存在,店内用于陈列的器具仍是当年的遗存之物,坐在后经回复的桌椅边的顾客依旧能感受到那些经历过漫长历史的物什透露出的奢华气质。

塔道斯西餐厅创始之时以经营高加索风味为主,在2005年恢复经营之时,亦有聘请来自俄罗斯的厨师掌勺,后因成本过高而转而由本地厨师学习菜肴做法。赵斌先生自豪地说道:“塔道斯应该算得上是哈尔滨西餐的先驱。”先生在两个月前亦有接受日本NHK电视台的采访,该电视台为制作专题片“日俄时期的哈尔滨”特地赶往哈尔滨, 这段长达30分钟的访谈使很多日本游客慕名而来, 赵斌先生得知节目已经播出即是通过两位日本游客提及。赵斌先生在提及日本时流露出了特别的感情,他说:“我的母亲是日本遗孤 ,她在1945年出生,我没有阿姨或者舅舅。”他又说道:“哈尔滨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人,俄罗斯混血和日本遗孤均有很多。哈尔滨的历史基本是日俄的历史,哈尔滨是一座衍生而来的城市。”他还提到近几年刚刚在行政区划中划入哈尔滨的阿城区,他略带感慨地说:“阿城的历史都要比哈尔滨早,那是完颜阿骨打的金代。”

近些年,游客对塔道斯的热情日渐上升。在前不久网络评选中,哈尔滨在旅游城市排行中位列第一,甚至超过三亚。而赵斌先生对此保持着一种可贵的理智,他认为旅游是应当分方向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应当综合评价,不能随意定论。对于塔道斯而言,哈尔滨旅游业的发展着实是一种有利条件,游客逐年增多,塔道斯的生意因之越来越好。在顾客的结构中,有95%是游客,其中国际游客占一半。而国际游客的信息大多经由网络、飞机杂志以及口口相传得知。赵斌先生骄傲地说:“塔道斯在广告上基本是不投入,依靠的是口碑。”提到与中央大街的其他西餐厅相比,1990年代全哈尔滨只有一家华梅西餐厅在经营西餐,而且还是国营企业。私人开办西餐馆的第一家是创办于1997年波特曼西餐厅,赵斌先生高度评价波特曼西餐厅,认为“他们为西餐做了很多贡献,是开拓者,但是差点成为烈士。而塔道斯自家的特色就是店铺的历史。”

这位高中时修习文科的经理,对于维护店家的传统和口碑有着深刻的意识,亦有表示每天都在关注网络上顾客对于塔道斯的评价。他指出:经营这般有着悠久历史的餐厅,需要懂得亚美尼亚和哈尔滨的历史,才能懂得餐厅的历史。店家对于服务的要求同样甚高,所有的服务员均要求掌握俄语和英语,而俄语服务员几乎都是在俄罗斯留学和工作过的人,旨在更便利地向顾客介绍店家历史和提供服务。赵斌先生认为“服务员不只是服务员 也是文化的传播者。顾客抱着兴趣而来,倘若能够了解所好奇的店家历史,自会觉得来此就餐是超值的。”赵斌先生深情地说道:“这里不只是餐厅,还是历史的缩影。饭菜哪里都能吃,服务哪里都差不多,而历史就是塔道斯区别于其他店家的地方。”他类比同仁堂和全聚德,认为经过历史的洗礼的老品牌有着特殊的价值,深谙经营之道。

赵斌先生亦有准备恢复更多高加索风味的菜品。谈及关于高加索风味,他指出因亚美尼亚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新疆,而不是远东地区,类比新疆的烤羊肉串,亚美尼亚作为游牧民族的生活区域也同样以烧烤为主。现在烤肉几乎已经恢复到原有水平,遗憾的是:凉菜很难恢复,比如沙拉。但是俄式西餐的菜几乎都有。赵斌先生还告诉我“干杯”在亚美尼亚语中的说法,读音类似于汉语的“阿奴是”。塔道斯注重传统,在菜品上并不向现代靠拢。赵斌先生已提出想去亚美尼亚考察,但因时间不宽裕,一直未能成行。

据赵斌先生所说:俄罗斯菜很粗糙,因俄罗斯在生活中即不注重细节。烧烤是最原始的烹调方法,有利于保持原汁原味。自1988年开始担任厨师、入行24年的他认为:“俄罗斯菜在欧洲相当于中国的鲁菜,没有粤菜精致,而法国菜则类似于中国的粤菜。俄罗斯菜肴并不需要精密加工,甚至不配盘头(配菜)。俄罗斯人大盘地吃鱼子酱,是奢侈,但不是奢华。奢华应该是不只有量,还很精美。而法国菜向“立体化”发展,如同法国的建筑的建筑一般精致。 但由于俄罗斯的寒冷气候并不允许做特别细腻的菜品,其粗糙已可以理解。

现如今俄罗斯也有大量厨师来中国学习俄烹饪俄罗斯菜,尤其是向业已继承了俄罗斯菜肴的传统的东北厨师学习。赵斌先生曾学习俄式西餐和粤菜,他认为:“哈尔滨菜是俄罗斯菜和山东菜的结合,其中酸甜口 的菜肴受到了俄罗斯的影响,而偏向咸口的菜肴受到山东的影响,由此说明哈尔滨菜是一种融合体。也因此,东北菜缺失独立性,所以一直不能加入八大菜系。香港菜被称作“新派粤菜”,融合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所以风格独特,但哈尔滨吸纳的还很少。

人生经历丰富的赵斌先生最后谈起了他独特的人生轨迹。父亲是哈尔滨市第73中学的校长,他自己自嘲“这其实也算是教育世家”,但是赵斌先生却不是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高考中发挥不佳,所以未能进入大学,跟从外公学习厨艺。当时饱受挫折和打击的赵斌先生一度想探索人生的意义,最终在哲学书籍和《悲惨世界》这本书中获得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一路奋斗,在全国各地闯荡,学习厨艺和积累经验,“这一生做餐饮了,也做到最高级别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被评为“烹饪大师”的他在若干年后坦然地说起当年的坎坷往事。“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坑一个坑地跳,一关一关地过。当你成熟之后,社会才会真正对你说欢迎。”他还引用萨特的名言说:“人活着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有那么一点,就是为了让人生有些意义。”

赵斌先生看见笔者的相机的徕卡镜头也流露出好奇,受曾任哈尔滨摄影社专业摄影师的母亲影响,赵斌先生自己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兴趣广泛。

面对这家有着超越一个世纪的历史的老店和这样一位既有意识保留传统又敢于开拓创新的经理,哈尔滨的西餐业在这里凝结成了一个深富朝气和活力的行业。会有一家又一家这样的店铺在哈尔滨的历史进程中历久弥新,会有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人在哈尔滨的未来中书写辉煌的一页……

栾颖新

栾颖新,哈尔滨人

相关推荐

17 条评论

  1. 阿尔巴特

    胡说八道,错误百出。

  2. 阿尔巴特

    作者无知也就罢了,编辑水平有限,文化底蕴不够。

  3. 殿文

    2000年5月,尼娜忽然发高烧,烧退之后,右侧肋部前后都起了一片通红的疙瘩,疼痛难忍。华俄后裔胡泓和尼古拉·扎伊卡(科利亚)等人带她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为带状疱疹。胡泓的姐姐塔尼娅(中文名字胡茗)是这时开始来照顾她的保姆(由海外俄侨的捐款支付工资)。她不仅体贴入微地服侍尼娜的起居饮食,还为她请了中医,每天喂她喝一副汤药。她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多块,400元的保姆费都花在尼娜身上。她每天换着样给尼娜做一些容易消化又有营养的饭菜,但尼娜从不付菜钱。不过胡泓带尼娜看病的医药费早已找瓦莉亚·韩报销了,这一对华俄后裔姐弟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尼娜阿姨》

  4. 殿文

    黑龙江晨报,2011年9月30日

  5. 殿文

    @殿文 曾老师的文章

  6. @阿尔巴特 您好,本站遵循“文责自负”之原则,编辑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负责。

  7. 殿文

    @阿尔巴特 大家都是业余做这些事,精神可嘉,有错不可怕,我们相互帮助修正,交流中提高彼此。

  8. @长河 这些文章里写的东西我是问过胡先生本人的,文章写好之后也是给他看过的。如果当事人的话都不能相信了的话,那么我也没有办法。曾一智老师的书我是看过的,如果你把那本书正本看过,你会发现里面有提到胡先生参与照顾尼娜的事情。也有尼娜阿姨把物品留给胡先生的事情。
    以及,我是历史科班出身,我做口述史方面也是有原则的。
    露西亚的西餐是否正宗我无从说起,但是我觉得味道不错。
    《露西亚小报》里的文章胡先生后来承认是杜撰的了。
    补充下:塔道斯这个我也是实地采访过两次又查了资料然后才写的,我不会随意地写这些事情,更不会编造。至于有没有常识或者是否是胡说八道,这个不是一个人能说好的。

  9. @阿尔巴特 这些文章里写的东西我是问过胡先生本人的,文章写好之后也是给他看过的。如果当事人的话都不能相信了的话,那么我也没有办法。曾一智老师的书我是看过的,如果你把那本书正本看过,你会发现里面有提到胡先生参与照顾尼娜的事情。也有尼娜阿姨把物品留给胡先生的事情。
    以及,我是历史科班出身,我做口述史方面也是有原则的。
    露西亚的西餐是否正宗我无从说起,但是我觉得味道不错。
    《露西亚小报》里的文章胡先生后来承认是杜撰的了。
    补充下:塔道斯这个我也是实地采访过两次又查了资料然后才写的,我不会随意地写这些事情,更不会编造。至于有没有常识或者是否是胡说八道,这个不是一个人能说好的。

    @长河 这些文章里写的东西我是问过胡先生本人的,文章写好之后也是给他看过的。如果当事人的话都不能相信了的话,那么我也没有办法。曾一智老师的书我是看过的,如果你把那本书正本看过,你会发现里面有提到胡先生参与照顾尼娜的事情。也有尼娜阿姨把物品留给胡先生的事情。
    以及,我是历史科班出身,我做口述史方面也是有原则的。
    露西亚的西餐是否正宗我无从说起,但是我觉得味道不错。
    《露西亚小报》里的文章胡先生后来承认是杜撰的了。
    补充下:塔道斯这个我也是实地采访过两次又查了资料然后才写的,我不会随意地写这些事情,更不会编造。至于有没有常识或者是否是胡说八道,这个不是一个人能说好的。

  10. @殿文 曾老师的文章我看过的。

  11. @栾颖新 我没有质疑你的调研成果。饮食是否地道的说法,我咨询过美食专家,并不是好吃的就一定地道,也并非地道的就一定大家都爱吃,这点咱观点不冲突。口述史是历史的一种参考,在下结论的时候是需要史实资料作为佐证的,比如瞳孔记录中就有人曾采访到一位称道外为填江而成的“口述者”之类。但这篇文章就是对店家的基本介绍,信息只需要符合口述者的本意就可以,而且你也做得很出色。你也知道,历史功过尚且有各种争议,对待一个人的评价,见仁见智比较正常,你也不要对大家的评论过于放在心上就好啦

  12. 阿尔巴特

    对于露西亚,曾老师最清楚;对于塔道斯,请向赵成环老板了解情况。不管对错,要有旁证。自己吹嘘,自我美化,这样低级的计量都无法判断,写出的文章就要误导大家。还是强调向曾老师好好学习,别有一点毛皮就翘尾巴。

  13. 阿尔巴特

    有错不可怕,关键是要端正态度。写文章要有文德,要尊重事实。赵斌早已离开塔道斯,现在老巢维多利亚,他就是职业经理,什么时候懂得哈尔滨历史和西餐;胡泓老师是用2000美元买下的尼娜遗物。曾老师书中的观点不代表她现在的态度。好好请教曾老师,认真学习哈尔滨历史文化。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原谅!

  14. 阿尔巴特

    请不要羞辱北大。既然是学历史的,请好好学学高振凌同学。你可以低调一点,谈哈尔滨历史文化就别拿北大吓唬人。

  15. @阿尔巴特 栾同学只是去做了口述的记录以及查资料核实,这本无错,只是做得好坏之分。您若更清楚,可以廖做补充,并指明出处,所谓“人不知而不愠”,就不必过多强求了吧

  16. @阿尔巴特 栾颖新在研究世界史之余,能在一流学者的带领下研究家乡地方史,难能可贵,且极具潜质。小高我认识,他自己工作努力,帮人说话也卖力。黑大的确与北大不在一个层面上,栾颖新所做的工作,无论从学术水平还是从社会责任感来说都比质疑的人强许多。曾老师为保护历史建筑整天忙碌有目共睹,令人钦佩,根本和我们这些人不在同一频道上。听说以前不错的是阿尔巴特西餐厅,可惜后来不知怎么的就黄了,这说明现在能有人去考察“活下来”的西餐厅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

  17. 博主辛苦了,非常感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