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俄罗斯情结

1992年9月,我在莫斯科红场留影

图1、1992年9月,我在莫斯科红场留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次日,前苏联第一个承认我国政府,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10月5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在北京成立。随之,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中苏友好协会。当时,我在双城县兆麟中学读初书,16岁。学校成立了中苏友好协会机构,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

10月21日,学校张榜公布首批中苏友协会员,贴在黑板报上的红纸榜上有我的名字。我在入会大会上,得到一本会员证、一枚有毛泽东和斯大林头像的红旗证章。这两样珍贵的纪念品我保留至今。我订了一份《中苏友好》半月刊报,同学争相传阅。它是由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编印的,报头是红色的,2个版面呈蓝色,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我一直保留至今。

70年前的“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

图2、70年前的“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

会员每半个月活动一次,学唱前苏联歌曲、开展读书活动和看前苏联影片,同学们都盼望这一天。我们学会唱《共青团员之歌》《红梅花开》等歌曲;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书籍;观看了《列宁在十月》《乡村女教师》等影片。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我的革命意志坚强了起来;看过电影《乡村女教师》,我立志做一名乡村男教师。特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保尔的名言“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愧疚”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

当时青年人都向往前苏联,我报考了东北师范大学俄罗斯语言系,并且如愿以偿。教俄语女教师叫维拉,她长得很漂亮,喜欢穿布拉吉(连衣裙)、长筒小皮靴,女同学都学她穿着,打扮得很漂亮。维拉老师既严格又耐心,课堂对话一律用俄语;班里有6名辽宁同学,说话口音“十、四”不分,维拉老师天天纠正他们发音,直到发音准确为止。她还提倡收听电台俄语广播,我们通过收听提高表达能力。维拉老师任教四年,我们受益匪浅。

会员红旗证章和列宁头像胸章

图3、会员红旗证章和列宁头像胸章

1954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省建设厅工作,办公地点离秋林公司很近,秋林公司有一些苏联籍女售货员,头扎白方巾浓妆艳抹,汉语说得很流利。我每周去秋林公司一次,借购物之际与苏联籍女售货员说俄语,她们性格开朗,说话风趣,每逢见到我总会说,又是给哪位女孩买礼品?见我面红耳赤她们大笑不止。我们用俄语交流时,顾客纷纷驻足热闹。

参加工作后,我继续保留听《莫斯科之音》广播习惯,记得中央电台女播音员叫费季平,她汉语说得十分流利、语调亲切,听她播音是一种享受。1957年10月,中央电台举办“纪念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征文”活动,我报名参加把写好的稿件寄往莫斯科。一个半月后,我收获奖通知和奖品。记得那天下大雪,我因过度兴奋竟在雪地里打了一个滚。奖品有两样:一枚列宁头像的胸章、一张“莫斯科—北京”宣传画。我十分珍惜这份奖品,一直保留至今。

获奖的“莫斯科—北京”宣传画

图4、获奖的“莫斯科—北京”宣传画

1968年我被调到黑龙江省展览馆工作。1992年9月筹备第四届“哈洽会”期间,我以省展“哈洽会”筹委会主任身份,带领4人前往俄罗斯考察,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俄罗斯这片热土。

我们从黑河坐船跨过黑龙江,来到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这座城市人口不多,市容整洁绿化好。车辆虽少,但行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即便是深夜行人过道,也静静地站在街口等绿灯亮起。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们看到一辆黑色轿车停在列宇塑像下,一对身着礼服新婚青年手挽手下车,把手中洁白的鲜花放在列宁像前,深深鞠躬后离去。俄罗斯新婚青年到列宁塑像或烈士墓献花,已经成为新婚青年崇尚的一种仪式。当时我深受感动,想起列宁那句名言:“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观众在展厅参观

图5、观众在展厅参观

我们又飞到了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市,叶尼塞河从市中心穿过,城市风景如画。我们一行在市中心广场拍照时,一位素不相识的中年俄罗斯女子走过来,她挎住我的胳膊要与我合影,还笑着说 “快拿回家给太太看,看她怎么想?哈哈!”俄罗斯女子大方我早有耳闻,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在莫斯科期间,我们去了红场、参观了克里姆林宫,还特意乘坐了一次莫斯科地铁列车。红场的鸽子不怕人,我们坐在椅子上休息时,鸽子在我们脚下觅食吃。

俄罗斯尊重妇女,这是我亲眼所见。一次展销会上,主席台上三位男士都站着,一位女士却坐在那里。在商店门前和公共车上,有“女士先行”提示。另外,俄罗斯就餐特别文明,餐厅近百人就餐,几乎听不到说话声音,连勺、刀、叉碰到陶瓷、玻璃器皿的声音也没有。

我们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参观、考察了一个月,开阔了眼界,为日后成功举办“洽谈会”积累了经验。

我收藏了许多俄罗斯照片、书刊和工艺品等,但随着藏品增多,产生举办家庭展览的想法。2009年,为纪念中俄友好60周年,我腾出80平米的住房,举办了第一次《中俄情》主题展览,受到参观者称赞!今年中俄友好70周年来临之际,我又举办了《中俄情一览》精品展览。我愿做一名中俄友谊的使者,架起俄友谊的桥梁。

 

本文获《哈尔滨日报》“中俄建交70周年征文奖”

《中国展览》杂志退休总编:朱俊峰

2019年11月26日

朱俊峰

编审、高级记者,原中国展览馆协会副秘书长兼《中国展览》杂志总编辑,哈尔滨著名文史资料收藏家,黑龙江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相关推荐

渐行渐远的秋林记忆

本文原载2023年12月29日《新晚报》“人世间”版 ,标题有变。 作者题记:散落在秋林的美好记忆,仿佛是金黄色的落叶,轻 …

沟畔风景

我曾在何家沟畔的居住了十余个春秋,前几年亲历目睹了顾乡屯何家沟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后沿岸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一场针 …

姥爷的修鞋铺

打我记事起,看见他修鞋的地方,是在安国街的安国商店旁,一个矮小的偏厦子里面。屋子里面有三个几乎和姥爷同样岁数的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