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霁虹桥”最后的样子吗?

图片拍摄于雯虹桥拆建之前。

虽然立春已过,可冬天的枯枝仍与桥灯交错着,给人沧桑萧瑟之感。

高中时,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霁虹桥上走过。那时候,心中忧虑的只是学业,觉得某一天,再也没有考试的日子将会无比幸福。

谁会在意每天都走过的桥?只知道,过了桥,也就到了学校。放了学再慢慢走回家,顺着桥一直走,走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就能看到兆麟街口那幢日本小楼,从地平线上缓缓地呈现。

看到那条优美的弧线了吗?仿佛姿态优雅的挥手

桥上的行人和落寞发呆的环卫大姐,已经开始改造了,她是不是心里也带着几分留恋呢?

如果说,在这个城市里,还有什么是天荒地老的话,我首先想到的,也只有这座桥了。可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早就明白,没有考试的日子并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幸福,而这座桥也将不复存在——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

无声的、寂寞之感,漫延在心头。一种无力的惆然,仿佛你的心缺了那么一块儿,霁虹桥下的风呼呼地灌了进来,我迷失于一片荒芜。不论新落成的桥有多么宽敞、平坦、漂亮,不论原来的桥头堡、带翅膀的飞轮图案是否能被完整保留,再重新组装上,我们心里的那座桥没了,它不复存在。

是我们老了吗?思维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的需要了吗?

不,只因为我们是有记忆的人。并且,珍视自己的记忆。

十九世纪末,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野蛮侵略,并开始修建中东铁路。在修筑滨洲干线工程中,临到交通枢纽地时,发现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原野和低洼地形成的水沟。

由于修建铁路,迫切需要将松花江上运来的器材物资转运到香坊地区去,当务之急便是就地建个大型木桥,木桥建起来了,并起名为秦家岗大桥。

网络资料图片

自1901年10月2日大桥通车起,这座木桥就承担起桥下通火车、桥上行车行人的功能。后来木桥需要维修和大修,根据铁路发展和市政交通的需要,政府决定在原址上修建个永久性桥梁——霁虹桥。

当时的中方理事、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的刘哲为桥题名,援引杜牧《阿房宫赋》中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句中霁虹二字,将之定名为霁虹桥

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欧式桥梁建筑,经建筑师斯维利道夫和桥梁设计师符·阿巴力的合作,桥呈弓形,犹如长蛇之势,是典型的欧式桥梁建筑。桥长51米、宽27.6米、车行道宽21.4米、两侧人行道宽各3.1米。

桥的两侧有斜对称的塔式建筑,塔座为长方形,四周各有24个花环状装饰的浮雕,秀丽挺拔的花盏灯座,镂空嵌花的铁栏杆。

镶嵌的“飞轮”标志,是中东铁路路徽,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丰富了桥梁建筑的艺术性。

整个霁虹桥没有一个铆钉,没有一个螺栓,建筑风格独特。这座桥在哈尔滨建筑群体中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1926年11月,霁虹桥从诞生到如今,已历经91年的岁月沧桑

带着与之告别的心情,再次来到正在改建中的霁虹桥

踏上那熟悉的桥面,心情却有些复杂。也许,很多古迹都终将湮灭于历史的车轮中,我是幸运的,曾与这座桥共同生活过几十年,后来的人们,则只能凭借照片去想象它昔日的风采。

关于这座桥要不要被拆掉,一直在官方与民间争论不休。但这一切,并不是我们所能够决定的。关于这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是否因为危桥就要被变通地“保护”起来,我们无法得到透明、准确、科学的信息论证,更无从参与意见。

无法满足承载需要、设计规格不再适应高铁等等,所有该动它的理由似乎都与民生有关,但是,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呢?这些是否也已经被充分考虑进去了呢?

桥下仍时闻列车轰鸣,绿皮火车、城际高铁,如蛇贯龙般从这里经过

铁轨两旁堆放着颜色缤纷的玻璃丝水泥沙袋子,还有许多身着黄和橘色马甲的工人们——真的已经开始动工了

望着这交错的铁轨,心中涌起莫名的哀愁

思绪再次把我拉回到1926年,俄国专家在设计和建造这座桥梁时,充分考虑了地势、交通、外观等各方面因素,桥面和下面的桥柱浇筑为一体。桥面宽阔可并行4辆大卡车,人性化设计照顾到行人通行的需求。桥下三个桥拱,平行分布的12个弓形梁,分散了来自上面的压力,保护桥梁的安全。并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需求,预留了火车道线空间,这在国内都是非常罕见的。霁虹桥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桥梁建筑精品。

霁虹桥,不仅仅具有重要交通的枢纽和咽喉通道的实用价值,实际上,它更像是哈尔滨的一个标志和灵魂。承载着太多人的岁月记忆。从审美上看,它带着异域的风情、沧桑的味道,优雅的格调,驻立桥上,看车流人往,眼前时空交错般呈现出电影似的一幕幕:当时行驶过的咣当咣当的有轨电车,蹄声笃笃的马车,一辆辆战时的军车,早晚高峰时在风雪中焦急跳脚御寒的乘客们……桥下,不时有火车轰鸣着驶过,卷起阵阵白色的烟雾,巨轮铿锵有力地向前行进着,路轨两旁是灰的白的厚厚的积雪,再远处,是错落的高低不平的房屋。

桥后身的房子,早就没有人居住了,在积雪中一片狼藉破败的样子

吊车也开始工作了,春暖花开时候,这里一定会是更为忙碌的景象

透过桥上的围栏鸟瞰桥下施工的场景

已经拆除的部分桥体

这座桥,每天要印证多少人间的繁忙与悲欢。不留心时,你也许只是行色匆匆的过客,但若留心,你便能越发体会到当初设计的匠心之美:墨绿和暗金色彩的搭配、飞轮上精细的花纹,桥头堡上花盏状的灯饰……这座桥的整体是最美的,从桥的南岗一侧,哈尔滨第三中学往道里区方向看去,非常有味道,虽然,后来陆续盖起的高楼,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视觉的整体美感,但这座桥本身,仍默默守候着历史的变迁,从未进行过大修,亦可窥见当年的建筑水平和工程质量。

这是在施工现场张贴的重建后的霁虹桥效果图

从图中看,一些标志性的东西还在,但老味道肯定会变的。

桥上装饰的细节艺术之美

如果说,松花江是哈尔滨人的母亲河,那么,霁虹桥就是哈尔滨人的家乡桥。这座桥横在每个哈尔滨人的心里,枕在每个哈尔滨人的梦里,贯穿在每个哈尔滨人的故事里。

她从风华正茂到风霜鬓染,从美丽优雅到饱尝磨难。而最终,霁虹桥就要与我们告别了。以后,再重新看到的,将不再是她最初的风貌。

也许,我们可以修复;也许,我们能够保留。可除了过度地使用它、榨取它、奴隶它,我们似乎什么都没有为它做过。

一直是这样。到最后,失去了她,只余下幻灭后历史的荒芜。

而我们的记忆,从此也再无处安放。

 

烟若

董璐,传统媒体职业编辑,微信号:yannuo630

相关推荐

松花江街逸事

松花江街,是一条以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命名的街道。它是哈尔滨建城初期就规划形成的街道,始于上世纪初。它是以哈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