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我的松花江——Macrooz手机摄影赏析

Macrooz并非职业摄影师,作为一名跑步爱好者,他曾参加过30多场全程马拉松比赛,连续四届挑战并完赛一百公里越野跑。这些照片,大部分是在他跑步过程中随手拍摄的。所用设备仅是一部红米手机,不到千元的那种。没错,红米手机,连苹果都不是。

Macrooz早年曾留学于俄罗斯基辅大学,毕业后从事中俄经贸工作,求学期间,他的课余生活主要内容是养小猫、买唱片、买书、逛博物馆和拿着小相机到处走走拍拍。

回国后,扎实的语言基础,可以使他无障碍阅读大量文学、艺术类俄文原版书籍,为了让更多人能进一步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他开通了《苏俄风情》微信公众号平台。

不仅如此,凭着兴趣、爱好和热情,Macrooz还利用点滴时间,默默进行着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目前已完成约十几万字的译作,包括《放逐的俄餐》《一个苏维埃家庭的伟大旅行》《金牛犊》等,——都是国内尚未见中译本的优秀俄罗斯文学作品。

他说,“只不过有一个精神世界。不是多精彩、不是多丰富、不是多高尚,但它能让我保有自己。”

Macrooz的手机摄影,视角独特,充满故事性。擅于对生活瞬间进行捕捉,有着对美的朴素理解。

他的照片里有生活,并在岁月深处提炼出拍摄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纯真的热爱以及冷静的审视。

人物的情态、表情、动作,在镜头里鲜活、生动、自然。

江边的捕鱼者

这幅照片近景中,身着迷彩装的男子手持易拉罐啤酒正惬意畅饮,中间蓝衣人则默默观察着水面的动静,远方一名白衣钓者正奋力掷杆。阳光将渔人们晒得黝黑,江水汩汩流淌,动静结合,充满生趣。

红帽老者拉网的姿态有拉丁风范,他在与自然共舞。

画面中,两人背向而坐,远方船只上的小红旗和堆在地上的红色衣物一角相呼应,深秋初寒的天气,似乎能感受到冷风吹打江面,一人已经将羽绒服的帽子扣在头上,正低着专注地整理着渔网。主画面中的老者,手指夹着烟卷,棒球帽遮住了脸上的一部分光,地面上白色塑料盒子,有的已经空了,有的还装着打氧的江鱼,而他正抬头向远处看去,在想什么呢?画面左上方停泊的一艘小渔船,已经盖上了苫布,暗示着捕鱼季即将过去。

这张照片以开阔的江面为主,左斜下角的渔人正在用力撒网。远方的江岸树影依稀,有版画的风格。

这张照片中,明黄色冲锋衣的主色调,冲淡调和了深秋的萧瑟与万物凋零的沉闷。几位渔人一边起网一边交谈着。远处身着墨绿棉衣的售卖江鱼者,蜷缩着身体抱紧双臂,给人寒冷的逼近感,整个人的神情都带着几分麻木和如常的萧索。

冬捕者正在用力收网,手指似乎已经僵硬,渔网也因冰雪和冻土而显得格外沉重,雪地里挣扎着一只肥大鲜活的鲤鱼,人物脚旁扔着一只特制的能漏水的带洞眼的铁锹。

这两张是正在取冰用来制作冰雕的人们工作的场景。冬季的雾霾使大地一片昏沉,模糊的身影给人一种沉重和无奈感。

天空阴雨密布,江面水涛翻滚,而一只色彩鲜明的小舟似即将破浪而出,舟上凌乱的渔网和编织袋子等物品,展示出真实又顽强的生活状态。

不知为何,这些江边独自一人的垂钓者,总给我一种孤独寂寞哀愁之感。而三张垂钓者给人的感觉也不尽相同。

第一张水面有波纹,看得出是有些寒冷的大风天,老人的衣服与岸边的岩石同色调,有种格外难言的孤单与郁结。

第二张水面平静如镜,女子花色的头巾,蓝色小折叠椅和桔色塑料盆的色调点缀,为画面增添了明快的诗意。

第三张是日落时分,垂钓者正在收拾准备回家,仿佛是电影中的某个镜头,带着淡淡的感伤与安祥,远方钢筋铁道桥的现代化与硬朗的线条,与钓鱼者的自然状态形成对比,令人思索起自然、工业发展与人类的关系。

二、日落黄昏

不论是出于显像技术的局限性,还是故意营造出怀旧的,像久远的印刷品的岁月陈旧感,Macrooz对色彩的设定,是出于一种时代意境的考虑。无论何时看这些照片,都有恍若隔世的错觉。

这张照片里,冬季的江面已经冰封,但天边如火的夕阳,游人半蹲着,抚摸江上拉爬犁的爱犬的一幕,却使人感受到寒冷冬季的温馨与暖意。

寻觅。

落日熔金。

余辉。

力与美。

江畔落日。

归棹。

江畔的一人一物,一情一景,都在夕阳的映照下被勾勒出华美的金色剪影。

这张似网出一江的波光。

欢跃。

晚归。

梦江。

远方。

对白。

看到这些照片,我总在惊叹,这是我熟悉的城市哈尔滨么?它不是其它什么地方吗?如果是,为什么这些镜头里的“司空见惯”我没有发现?因是采用手机拍摄,无法放大观赏,像素也并不高,这也许是种遗憾。但也正因此,他的照片给人一种粗粝感,正是这种感觉,反而还原了生活中的某种真实,正如唱机中的曲调,没有CD信号还原的完美,但那种不稳定的单调和唱针划过黑胶的轻微哔波声,却有另外一种时光沧桑的味道。

三、明媚夏日

如果你留心观察,不难发现,Macroozr的许多照片的视角,是平视甚至仰视的。这就给人一种悲悯感。一种人间的苍生与我共存的情愫。

这张照片看似普通,却有种王家卫电影的色调。格衣红裤女子,一手打伞,一手提塑料袋,戴着墨镜正穿行过江畔的人流向前走去。带着与世相隔的疏离感、陌然和洒脱。

Macrooz喜欢看云,奇妙的是,他照片中云的状态,常与照片中所要表达的意境相吻合。比如这张照片中的云像一朵朵棉絮,让画面中的孩子更有童话感。

这张照片中云呈散射状,正与堤岸上阅读的男子形成一种开阔视野的对比关系,而云的舒展与似乎喻示着读书带给人的胸襟与智慧的力量。

夏日的色调明艳欢快了许多,阳光将畅游的人们晒成健康的古铜色、嬉戏的孩童、闪着波光的水面、微笑致意的人们、奔跑的小狗、安静读书的少年,专注写生的画者、孤独的小号手,傍晚夕阳下的余辉,迷茫的、沉醉的、清醒的人间百态,水粉的色彩,勾勒出的整体基调是欢快的,梦境的,带着阳光的炙热感和消夏的惬意,那热烈中的寂寞,沸腾中的宁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多彩的、炎热的、清凉的、动感的、落寞的、欢快的松花江畔……

四、黑白映像

黑白照片有着更为干净、绝对,清静与梦幻的感觉。

天空时而彤云密布,时而艳阳刺目,风呼啸着从四面八方涌来,江面翻滚着波浪,几枚风筝被人们手中细细的白线牵着,飞得并不高。玩滑板的嘻哈少年,异域风情的江畔小屋,自拍的的游人,姿态优美的雕塑、跳着快节奏舞蹈的大妈们,江边侃侃而谈的纳凉的人们、口琴声阵阵、安静垂钓的老人,踉跄学步的孩童,卖啤酒和烤肉的餐馆,迈着大步的旅行者者……我看到了很多人的生活,而我自己也在这生活里。

这张特别有舞台感。两名男子吹奏着口琴,让人联想起七十年代、样板戏和知青生活。

这几张孩童嬉戏的照片,动感自然,黑白色调更突出了光影的美感,孩童面部的高光处理,朦胧、恍惚间使人也仿佛随之穿越回自己的梦幻童年时代。

照片中年黑衣轻男子与朋友正在散步。朋友的小狗甩了他一身水,而他故作嗔怪,佯装要打它。画面右上角纳凉的男子也似乎被场景吸引,正遥遥相望。

这位骑行者的面容状态是略显疲惫的,而这恰恰于头顶上胜开的春花形成一种反差与对比。似乎在说,一个人的青春,他的春天可能已经逝去了。但是季节的春天却每年都会来。作者似乎要表达,虽然有些疲惫,可还是要努力生活,要表达对春天的欣喜,车子的前筐里装着啤酒,便是或要自饮,或是准备邀上老友共酌的。

这张新铁路桥,巧妙地利用桥面玻璃的反射,营造出镜面映照的效果。

这张江上俱乐部的照片,采用大面积天空的留白,表达出一种历史的时代感与安静的状态。是在怀念哈尔滨的天际线吗?

一位脚步铿锵有力的徙步者,正在大踏步前行着。觉得他像是经历了什么疾患,或是触动,他走得很急,那似乎是一种不甘,一种挣扎和决心。他的正前面,两扇雕花铁栅门半开着,似乎喻示着他正迈入新世界的大门,走向更为美好的明天。

这张照片中,亭檐下,一名男子谈兴正浓高举起双手,其他几人也饶有兴趣地听着。远方则是静静流淌的江水。色调的黑白处理与竖向的大面积留白,似乎过滤掉了热闹的话语,仿佛上演着一出无声的默片,让人禁不住去猜想其中的内容。

屠龙的勇士,几十年如一日,以英勇的姿态屹立在江边。

好的照片胜在意境,而看似手机随意拍摄的背后,是作者从几百张照片中甄选出来的定稿,照片的色调,也根据内容和情境在后期进行过一些调整,由此可见拍摄者的用心。同时也令人不禁遐思照片背后的故事。

是的,这些照片带着生命的呼吸,它们时而欢快,时而凝重,不论是明媚的,还是沉郁的,无一不体现出拍摄者的意境设定、审美格局和慧眼独具。

一年四季,Macrooz镜头里的松花江风情、人物和人文情怀,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诉求和表达,不难看出对家乡,对松花江深厚的热爱与情感。而他所拍摄的不仅是照片,也是语言、是绘画,是流动的音乐。

 

烟若

董璐,传统媒体职业编辑,微信号:yannuo630

相关推荐

渐行渐远的秋林记忆

本文原载2023年12月29日《新晚报》“人世间”版 ,标题有变。 作者题记:散落在秋林的美好记忆,仿佛是金黄色的落叶,轻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