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航标灯

夜色中的松花江两岸,灯火与满天的繁星交相辉映,构成一幅静谧而迷人的松花江夜景。在两岸飘渺闪烁的灯火中,有一种红色灯光分外耀眼,像燃烧的火焰熠熠生辉,即使在狂风暴雨之夜也不曾熄灭。

你可曾知道,它就是松花江上的航标灯。

据史料载,松花江设置航标的历史,可追溯到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当时,松花江上航业渐次兴盛,中国官员在三姓(现依兰)浅滩设立了3座固定木质航标,引导过往航船绕过浅滩。那时,松花江上并没有航标灯,屈指可数的几座木质航标,仅服务于白天过往的较大型船舶。

图1

早年航行在松花江上的拖轮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后,松花江成为沙俄向哈尔滨输送筑路器材和人员的主要通道,因大批运输船队需在夜间航行,为躲避松花江上的浅滩、沙咀、江底突出物(暗礁)等,除在岸边设置固定航标外,还在航标处设置了航标灯。当时的航标灯是防风式煤油灯,靠人工点燃。在松花江通航期内,每当夜幕降临,灯守者将注满“洋油”(煤油)的防风灯点燃,登高挂在航标板上,保证一夜不熄灭,夜夜如此。当时的航标灯被称为“照”,这种称谓至今仍被沿用。

当年的灯守者多是雇于沿江渔民或农民,由于偏僻江段雇人困难,设灯处只限于沿江靠近村落的险滩,江上航标灯寥寥无几。煤油灯光亮微弱,灯光射程仅1公里,从上世纪初到上世纪50年代初的半个世纪之中,一代代松花江上的夜航人,仅靠这种微弱光亮熬过松花江上的漫漫长夜,搁浅、触礁事故屡见不鲜。

位于群力松花江边的航标灯(“5号照”)

位于群力松花江边的航标灯(“5号照”)

据原黑龙江航运局工程师吴幼民介绍,松花江上设电池航标灯始于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蓬勃发展的松花江航运事业的需要,1953年,黑龙江航运局航道管理处技术人员研制出锰粉干电池航标灯,结束了人工点煤油灯的历史。该航标灯为圆柱型,由干电池组、灯具和自动开闭器组成,照射距离可达3公里,每组电池可发光23—25天,夜亮昼息。自动开闭器由双金属片(铁片与铝片)组成,利用两种金属昼夜膨胀系数不同所形成的弯曲,来控制航标灯的开启,初步实现了航标灯的电气化、自动化。于1954年在松花江干流全线推广使用。

1964年,吴幼民领衔对航标灯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灯光照射距离。当时,29岁的吴幼民风华正茂,是航运局航道管理处的一名科研人员。他们与河南新乡电池厂合作研的空气干电池,可连续使用70天,灯光耀眼,照射距离可达5公里以上。发光时间是1953年研制的锰粉干电池的三倍,而且放电曲线平稳,故障率低。不仅降低了航标灯成本,还减轻了航标员的劳动强度。

松花江畔新型太阳能航标灯

松花江畔新型太阳能航标灯

1970年,吴幼民研制成功半导体自动控制开闭器的航标灯。这种航标灯采用光学自动控制技术,在外界光源500勒克斯(光学单位)光照下即自动断电灭灯,光照小于500勒克斯时,电源自动导通亮灯。电池组使用期限可达到90余天。1984年,吴幼民又与同仁共同研制成功DH96—D型航标灯。该灯具为铝制灯壳,内装抛物线光灯碗,灯座装有聚焦调光、自动开闭装置,照射距离可达6公里以上。这种新型的灯具,船舶驾驶员视感清晰,系国内首创。并在当时松花江及黑龙江各航区推广使用。

如今,昔日松花江上的航标灯早已被新型高科技灯具所取代。当年为松花江航标灯研制作出突出贡献的吴幼民, 1958年毕业于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同年被分配到黑龙江航运局担任技术和科研工作,现已离休去大连。

 

主要参考资料:1、《哈尔滨港务局志》、《哈尔滨志•交通志》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松花江街逸事

松花江街,是一条以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命名的街道。它是哈尔滨建城初期就规划形成的街道,始于上世纪初。它是以哈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