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外史话(5)名摊名市

4136560693_e5550d1119_b_副本

道外区的小摊、小铺、小店、小馆、小床子、小作坊太多了,遍地都是,把大街小巷塞得满满的。这些小业主,算不得资本家是肯定的了,甚至其中有相当多的人连小业主也算不上,只能说是城市贫民。用现今的说法,就是在道外的那个环境里,他们都有一些市场经济意识,都会做点买卖,有本钱做大买卖,没本钱就做小买卖,怎么都能混饭吃,活人不能让尿憋死。道外区的老百姓至今仍有这个传统,生活困难不会去找市长,都能从市场上找到出路。

先从日常生活看,方方面面、各色人等,都有人为您服务。吃的有:浆汁馆(浆汁果子豆腐脑)、牛奶馆、饺子馆、混沌馆、包子铺、烧饼铺(烧饼麻花)、馒头铺(馒头花卷)、切面铺、煎饼铺、大饼子铺(苞米面黄饼子高粱面红饼子)、点心铺(糕点)、列巴店(面包)、杂货铺、水馆(烧白开水)、茶馆、酒馆(烧酒黄酒啤酒)、冷饮店(冰糕冰棍)、茶庄。走街串巷的有卖菜的、卖鱼的、吹糖人的、卖糖葫芦的、崩爆米花的。街上摆小摊的有卖水果的、卖瓜子的、卖糖球的、卖冰棍的、卖烟卷的。

穿的有:服装店、成衣铺(裁剪制做)、估衣铺(裁剪制作中式便服)、帽子铺、便鞋店、皮鞋店、布匹店、袜子店、绸缎庄、针织店。

用的有:洋铁铺(制做水桶、水壶、水舀子、围的罗)、木匠铺(制做桌子、椅子、板凳、木璇、兼卖方子板子胶合板)、镜子店、玻璃铺、小百货店、小五金电料店、麻袋铺(卖麻袋缝补麻袋)、棺材铺(解放前只有土葬)、租书铺、小人书(连环画)铺、文具店、剃头棚(理发馆)、画像馆、照相馆。站街的有木工、瓦工、油工、卖老搏地的(力工)、刷石灰水的(刷墙)、修理自行车的、修理钢笔手表的、配眼镜的、擦皮鞋的、代写书信的(多数在邮局外边摆个小桌)。走街串巷的有卖荞麦皮的(吆呼声是“乔—麦皮!)、弹棉花的(吆呼声是“弹—棉花!”)、磨刀磨剪子的(吆呼声是:“磨剪子喽—炝菜刀!”)、卖针头线脑掏耳勺的、推车送煤送绊子送黄土(做煤球)的、蹬三轮拉脚的、收破烂(收废品)的(吆呼声是:“破烂换钱!”)。

道外区的综合和专业市场形成的很早,这是市场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

延爽农贸市场,位于延爽街,这里是道外最早形成的街道。刚一形成的时候就是农贸市场,后来渐渐地成为以干果和山产品为主的交易市场。这条街的西端街口是承德街,是外县进城大车的大车店和进城汽车的终点站,农村老客(商人)下了车背着山货来到延爽街进场交易。朴实的农民带来的全是上等好货,价格又便宜,所以来这个市场买货的人山人海,买和卖都十分兴隆。

北十四道街旧物市场,主要经营旧家具、旧服装、旧鞋帽、旧五金、旧轮胎、旧书刊、旧皮货、旧麻袋、旧首饰、旧瓷器、就金属、旧古董等。进场交易的可以是固定业户,也可以是居民为了互通有无或者等着用钱,把家里的旧物拿到这里摆地摊。也有不少是来寻购文物古迹旧书旧字旧画之类旧物的,也确能发现一些稀世珍宝。

圈里,这是位于南十六道街的历史悠久的综合大市场,实际是以圈里为中心横跨仁里街、兴业街、孝纯街三趟街的大市场。市场中心圈里是直径80余米的圈楼,解放前多是妓院取名“荟芳里”,解放后取缔妓院圈楼变成几十家商业店铺,加上周围三趟街,这里成为日杂、副食、百货、蔬菜、水果、餐饮、娱乐等商业服务业综合大市场。

北三道街副食品市场,经营鱼、肉、蛋、禽、烟、酒、糖、茶、山珍、海味、蔬菜、水果、食杂、糕点、酱菜、调味等高中低档副食和保健品,品种齐全,价格合理。

北市场,位于江边五道街和七道街中间、富锦街以北钱塘街以南的方块区,建立于1913年,是道外区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最繁华的综合大市场,特别是靠近江边的长春街以北地段是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晚饭以后到这里遛弯看热闹的是人挤人,必须手拉手或者盯紧一点,不然一转眼就走散了找不着人,特别是领着孩子去北市场的就怕走丢了、挤伤了。

都有什么热闹这么吸引人?先说这摆地摊的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拉洋片的、变戏法(魔术)的、打把势(武打卖艺)的、耍猴的、演杂技的、演皮影戏的、说相声的、唱大鼓的、说评书的、拉京胡的、唱京戏的、吊嗓子的、摔跤的、舞棒的、打拳的、下象棋的、摆棋式的、支色子(赌博)的、押宝(赌博)的、相面的、算卦的、抽签的(也是占命的一种,有人抽的也有鸟抽的,算卦先生吆喝“抽灵签算灵卦!)、看手相的、批八字的、点痦子的、照快像的、画像的、卖大力丸的、卖狗皮膏药的、卖假药的、卖西瓜的、卖冰棍的、卖茶鸡蛋的、卖大碗茶的、卖烟卷的、卖花的、卖鸟的、卖金鱼的、卖旧书的、卖字画的、卖古玩的、扎堆的(仨人一伙十人一圈说天道地谈古论今)等等。

拉洋片的老人小孩看得多,一个一平米建方的长箱子,底下有四个腿支着,箱子外侧有四个小眼,观众就从这小眼往里面看拉洋片,拉洋片的一面敲锣鼓,一面唱戏文讲解片中内容,一张片大约戏说一两分钟,然后再拉出第二张洋片 ……看完一场总共五张洋片大约十多分钟。看变戏法的人最多,里三层外三层,有个”快手于”名叫于世文,变戏法手疾眼快,空手变碗、变鱼、变扑克牌,把一个球从这个扣碗里变到另一个扣碗里,把手绢打成结再吹口气又把结重新打开,百看不漏。变个十分二十分钟算一个小场,然后开始收钱。他先把话撂给观众:白看不要紧,但是不能扭头走人,留下的都是捧我的场,走的是看不起我。经他这么一说,多数观众不交钱就不好意思走人了。不过他不收小孩的钱。每场演出结束前,他都要鼓动观众去他的驻地学习变戏法,学一招多少钱,学两招多少钱,都有价码。听相声的观众也非常之多,最有名的是冯瞎子冯振生和他的儿子冯大全,俩人说起相声来就不是爷俩了,互相取笑和打闹, 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有的段子还是很健康的。打把式的就有人愿看有人不愿看了,因为有些打把式的把长钉子插到鼻孔里,或者把铁球吞到肚子里,然后拿着铜锣向观众收钱,让人不忍心看下去。演二人转的颇有观众,男女二人身着红绿彩装,手摇彩扇,无论唱腔还是舞蹈都十分夸张火爆,这是纯东北的地方特色。王二姐思夫和蓝桥会、大西厢片断,是观众百看不厌的传统剧目。观众最多的还有说评书的和唱大鼓的。著名评书演员袁阔成和孙阔英都曾在北市场说过评书。唱大鼓的有东北大鼓和西河大鼓,这两种大鼓,说唱各半,通俗易懂。街头京剧清唱的和听唱的人都不少,而且每一伙唱和听的人都比较固定,相互都已经很熟悉。唱的一字一板,听得津津有味。文武小生、花旦武旦、老生老旦,角色齐全,京胡演奏水平也相当之高。这些票友如果化妆登台演出也一点不差。

除了摆地摊的以外,北市场的饭馆、酒馆一家挨一家,说书馆、小戏场也比比皆是。旧社会这里的烟馆、赌场和妓院也不少。在书馆里说书是成本的,如三国、西游、水浒、聊斋、济公、七侠五义。小戏院里京剧评剧地方戏,规模并不大,少则三、四十个座位,多也不超过五、六十个座位.观众一边听书一边喝茶,夏天还有递手巾板的,自在逍遥。说书的是章回,唱戏的是全本,所以来这里听书看戏的阔卓人一坐就是一天。晌午在旁边小饭馆吃饭饮酒十分方便。走在北市场会不停的闻到酒肉的飘香,听到书馆和戏院传出的拍“惊堂木”的声、唱戏的锣鼓声、唱大鼓的弦子声。在五道街和钱塘街口,有个马戏大棚,白天和晚上演好几场马戏,场内传出阵阵的叫好声和鼓乐的伴奏声,撩得场外人心急火燎的,没钱买票的自然进不去,有钱的也得等刹场之后方可入场。五十年代初,北市场建立了木偶剧场,又在江边建立了百花园.

北市场之所以繁华似锦,也是因为它在松花江边。七道街码头来往的旅客和到江边散步的市民,人流密集,车水马龙。

原文发表于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211490100cqha.html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