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三见列宁的旅俄华工刘泽荣在哈故居

文章目录[隐藏]

联发街64号

联发街64号

文/摄 曾一智

日前,记者接到一封来信,信中说,他是刘泽荣之子刘仁,听说记者找到了刘泽荣在哈尔滨的住宅,非常想看到照片。因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立题编写刘泽荣的传记,他们已经完成了这部书,但很想把这座建筑的照片收入书中。

刘泽荣——不仅是哈尔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国际共运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十月革命之后曾作为旅俄华工联合会会长,两次出席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三次被列宁接见。他在哈尔滨工作、居住的时间是1921年至1931年,曾任中东铁路稽核局局长、中东铁路监事会监事长。记者曾多次在哈尔滨档案馆查找资料时发现与刘泽荣有关的内容。2005年夏天的一次查阅中,发现了刘泽荣的家庭住址:花园街与耀景街拐角40号。记者恰好在紧邻这里的院落中住过34年,因此清楚地记得周边那些建筑的分布和形态,认为应该就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类保护建筑,中东铁路管理局副局长阿法纳西耶夫官邸(现使用单位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一时十分激动。但由于始终找不到更为确切的依据,因此一直没有公布这个发现,只是与一些专家、友人谈起过。

记者急忙按信中的电话号码拨打电话,接电话的是刘泽荣的儿媳王易女士。经过简短的交谈,互相传递了照片。记者看到了刘仁寄来的70多年前的照片,两个男孩子(刘仁和他的弟弟)站在木质外楼梯上,身后是一个半圆形的窗户。在记者的记忆中,那座新艺术运动的楼房是有半圆形的窗户的,然而,刘仁看了记者的照片却说不太像他记忆中的房子。原来,刘仁离开哈尔滨的时候只有6岁,他只记得住在一座二层楼房里,有一部分是三层的。

他这么一说,记者心里没了底,再次来到现场,由于是周六,大门紧锁,只得绕着楼房走了一圈,的确没有发现印象中的半圆形窗户,一时心存疑虑。只好从各个角度将此楼拍摄一遍,希望刘仁能够从细节中回忆起当年的形状。记者又向中东铁路历史研究专家郑琦请教,他也说在花园街与耀景街拐角只有这一座楼房。

记者在一遍遍观察楼房外部照片时,忽然想到,半圆形的窗户会不会在一层的会议室中,被外部接建的小屋遮挡了?便又再次来到现场,怀着一线希望用力敲门,果然,收发室的人闻声出来了。听记者说明来意,他说,由于省社科联已经搬走,会议室的门打不开。但他带领记者来到会议室门口,从门缝里向里张望,果然看到了刘仁照片中和记者记忆里的半圆形的窗户。

至此,刘泽荣在哈尔滨的故居终于得到了确认。记者已将这一消息通知了王易女士。

记者在21日19时接到王易女士的短信,他们终于找到了这座楼全貌的老照片,与记者提供的完全一致。

背景资料

刘泽荣(1892-1970),原名刘绍周。广州市人。1897年随父母前往俄国高加索定居。1917年4月,他在彼得堡联络中国留学生,组建了中华旅俄联合会,他被选为会长,1918年底改名旅俄华工联合会。仍任会长。为解决旅俄华工生活的困难和遣送回国做了大量工作。其间,从1919年3月至1920年8月,他被邀请列席了共产国际第一次、第二次代表会议,曾三次受到列宁的接见。1920年7月1日,任苏共(布)华人中央委员会委员(苏共中央批准)。1920年11月18日,他携眷回国,在哈尔滨落户。先在铁路交涉局做翻译,后任中东铁路稽核局局长,中东铁路监事会监事长。他为人正直,精通俄语。1921年被推选为哈尔滨市公议会议员。当时该会仍被白俄所控制,此后,他与其他中国议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多次展开维护中国人主权和收回市政权的斗争。终于将俄人把持的市公议会解散,成立了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同时成立市监察委员会,他被推选为市监察委员会委员长。1930年曾参加中苏谈判。“九一八”事变后去北平,1930年至1937年为北京大学法商学院俄语教授,1937年为西南联大俄语教授。1940年6月随驻苏大使邵力子赴苏担任使馆参赞。1945年初,从苏联调往新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驻新疆特派员。1949年9月,他支持陶峙岳将军起义,为新疆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全国解放后,他被周恩来总理聘请,一直担任外交部条约委员会的法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并主编了《俄汉大辞典》。1956年,他由陈毅做介绍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7月18日病逝于北京。

( 文章发表于2009年6月22日《黑龙江日报》)

授权发布

本文为经原作者授权发布的文章或文化活动信息。其中文章的版权与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媒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