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记录41]老建筑们的老朋友

春节前夕,彩虹、长河跟随曾一智老师去常怀生老师家中拜访,已过耄耋之年的常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哈尔滨历史风貌的发展与演变、哈尔滨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他在呼吁保护历史建筑和拍摄建筑过程中的经历。整个过程轻松愉快,常老师的思路清晰,精神状态一直很好。

截稿之时正值新春佳节,祝愿常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常怀生老师 (彩虹拍摄)

常怀生老师 (彩虹拍摄)

老建筑们的老朋友

——记建筑专家常怀生教授

结缘哈尔滨的老建筑

1950年,青年时代的常怀生教授第一次踏上哈尔滨的土地,从他见到老哈尔滨火车站开始,就被这座新艺术建筑的典范,以及当时哈尔滨完整统一的城市风貌所折服。“当时本想来哈工大学习建筑学,只是预科之后被分到工民建专业”,常怀生教授提起往事,思路还是那么清晰,“还好,后来留校工作一直都没离开喜欢的建筑学专业。”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学科,从业者不仅要具备建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历史文化素养——常怀生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提起哈尔滨的历史,他总是能侃侃而谈。“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始于1898年沙俄修建的中东铁路”,当时的俄国建筑师受法国建筑艺术的影响很大,他们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法国风格的影子,“从那以后,到1920年代,哈尔滨已经逐步发展成国际大都市,有十几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置领事馆。那时候,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建筑思潮会在第一时间传播到哈尔滨,这在当时是连上海都比不了的。”

在建筑风格方面,俄国人起初是为了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以教堂建筑为标志,无论从建筑艺术还是城市街道规划上,都在模仿俄国的城市,于是哈尔滨就有“东方莫斯科”的称谓。尤其是位于博物馆广场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人类建筑艺术的精品,“有许多人误以为这座教堂是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命名,其实不然,它是以圣徒尼古拉的名字命名的”。文革期间被拆除,是对哈尔滨城市风貌的破坏,常老师对此也极为惋惜。提到新艺术运动建筑,常老师认为俄国建筑师将这种建筑风格从法国同步地带到哈尔滨,使哈尔滨的建筑艺术“无论其建设规模还是建筑艺术形式,都不逊色于法国”[1]。尤其是中央大街,是时尚与艺术的代名词,带有法国式的浪漫主义色彩,于是哈尔滨就有了“东方小巴黎”的美称。

同时期内的巴洛克主义、古典复兴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以及现代建筑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种建筑艺术形式,常老师认为在建筑学上没有固定的套路和风格。各种艺术流派互相学习互相融合,起主体作用的风格决定了整栋建筑的建筑流派。比如中央大街上的教育书店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西大直街上的哈尔滨铁路局“大石头房子”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建筑等等。

至于“中华巴洛克”,在学术上没有严格的定义,“这只是简单模仿,算不上一种建筑风格”,常老师如是说。

《哈尔滨建筑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许多精美的建筑陆续变成了人们脑海中的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老师出差去日本的时候,带回来一台广角相机。他看到哈尔滨的城市风貌正在遭受破坏,内心很难过,便产生了留下一些照片给后人作为参考的想法。于是,他从1983年开始,用了三年时间,走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用自己建筑学专家的眼光来判断每栋建筑的艺术价值。

在曾一智老师的文章《抢救城市风貌的建筑专家:常怀生教授》中指出,《哈尔滨建筑艺术》是“哈尔滨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录城市建筑风貌的专著。”[2]在这本书中,常老师精选了拍摄于八十年代中期的367幅照片,以城市建设的历程为编排素材的主要线索,集中展示了哈尔滨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并且在序言部分,作者用中、英、俄、日四种语言,简要地介绍了哈尔滨的发展历程、东西方文化融会的背景、“东方莫斯科”与“东方小巴黎”的来历,以及新艺术、巴洛克、文艺复兴、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建筑流派,以及犹太建筑、俄罗斯建筑、民族传统形式建筑、现代建筑、教堂建筑、公园小品与碑塔等建筑形式在哈尔滨的渊源、特点和代表作品。对哈尔滨的历史建筑做抢救性拍摄的基础上,分门别类,为系统性地开展哈尔滨建筑艺术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张中央大街的照片”常老师指着《哈尔滨建筑艺术》这本书上第89张照片《中央大街》这幅作品讲,为了躲避人流和车辆的遮挡,常老师想过了不少的方法。“这是凌晨四点去拍摄,行人很少的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效果”。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老师早已出门为拍摄作准备了——这说明拍摄建筑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又有一次,常老师邀请曾老师一同去拍摄道外的老银行,“对面四道街正在施工”,常老师为选择一个满意的角度,竟然站在“已无栏杆的二楼外廊的边缘”[2]进行拍摄。如此忘我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我每一张照片都是单独拍摄 ”常老师补充说,“绝不是把照片放大了当做局部图”。在缺乏参考资料的近30年前,常老师以惊人的毅力与社会责任感进行的拍摄记录,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建筑在进行“改造”之前是怎样的原貌;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哈尔滨曾经有过多少美轮美奂的风景;甚至还因可起到确定历史建筑精确位置的功能而具有更多的科研价值。

更重要的,这本书里还蕴含着一位知识分子对城市的热爱。

力争把老建筑们都保下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省电力大厦即将破土动工。在那个年代,这样一座高层建筑被视为“发展的标志”,人们急于想证明自己的城市“与国际接轨”,就要有一流的超高层建筑。常怀生老师是当时旗帜鲜明地反对电力大厦工程的专家之一,他曾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呼吁不要破坏博物馆广场的整体建筑风貌。虽然最终没能阻止那栋建筑拔地而起,但用常老师的话说,“这是我第一次开始唱反调”,也算是常老师在建筑保护事业上的一次重要转折吧。

从那以后,常老师一方面在出席的专家论证会上坚持讲真话,认真完成每一份能够起到保护历史建筑作用的报告;另一方面,继续在报纸,尤其是黑龙江日报《城与人》专栏上发表呼吁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哈尔滨城市风貌的文章,并作为这个专栏的建筑学顾问,为保卫我们生活着的这座城市不懈的努力着。

“建筑要体现时代特征,建筑师要多学习专业和历史文化”,常老师语重心长地表达出对年轻人的期待,“提高城市品味,保护城市风貌,建筑师有这个责任。”

在即将合上《哈尔滨建筑艺术》这本书的时候,常老师无意间说出的他的一个梦想“要是能把圣尼古拉大教堂原址重建该多好,这么精美的建筑,这可是大功一件”。然而他也清楚,任何一座历史建筑,如果被拆除就是一个永远的、无法挽回遗憾了。如今的常老师已经83岁高龄,他为哈尔滨的建筑事业奉献了最宝贵的青春,这位戏称自己是“80后”的老人依然有乐观的心态,依然关注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依然在期待着关于他的老建筑朋友们的好消息。

链接:常怀生教授简介

常怀生教授,1929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同年9月留校任教。先后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建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任教[1]。所教授的课程有建筑学、建筑构造、防务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等。他所研究的课题有环境心理学和老年建筑学[2]。其间,曾任省土建学会理事,省建筑师学会副会长,省暨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3]。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离休教授。

参考文献

[1]常怀生.哈尔滨建筑艺术.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

[2]曾一智.城与人:哈尔滨故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0

[3]百度百科词条:常怀生

左起:彩虹、常怀生老师、长河  曾一智 摄

左起:彩虹、常怀生老师、长河 (曾一智老师拍摄)

长河

大话哈尔滨网站发起人,联系方式: dachanghe@163.com

相关推荐

马忠骏与马家花园

今天是9月23日,1914年的今天,黑龙江巡按使公署委任命马忠骏(原名马德扬)为黑龙江省铁路交涉局总办(驻哈尔滨),即 …

8 条评论

  1. ich

    赞! 看到参考文献中有曾一智老师的《城与人,哈尔滨故事》一书,真应该买本回来看看

  2. @ich 你还没有么?那应该是热爱哈尔滨的人必备参考书啊

  3. 《城与人,哈尔滨故事》、《哈尔滨建筑艺术》这两本书现在能买到吗

    • 这两本书都不好买了,但前者,我们在做读书会的活动,还可以提供绝版书

  4. 能买到,去网上找找,《城与人,哈尔滨故事》30多一本、《哈尔滨建筑艺术》110多一本。

  5. fz

    《哈尔滨建筑艺术》似乎出了新版。

  6. 好像是出新版了,在2010年,这个我没细考过,平装本定价是168元,应是新版的价格。

  7. 殿文说的完全正确,我手里的这个就是新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