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哈尔滨,西八道街国营饭店的饕餮岁月

国营饭店,这个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经营模式曾经占据中国饭店行业的大半江山。

那时,能够在国营饭店工作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国营饭店的职业与今天饭店里的职业不可同日而语。在那个年代,无论厨师还是面点师,甚至服务员都需要考证。服务员那时候的地位绝不亚于今天的公务员。

据说,八十年代政府部门甚至在国营饭店里贴出“不许打骂顾客”的警示牌,这也侧面反映了国营饭店的地位之高。

国营饭店,可能是上世纪60、70年代生人的普遍记忆。

七八十年代,中国绝大多数的饭店都是国营的。那时去饭店吃饭,除了花钱,还必须出示粮票。没有粮票,或许你连一碗汤都喝不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老百姓一年都去不了一次国营饭店。只有逢年过节或者遇到他人吃请才有机会“下馆子”沾光。当时如果能去一次国营饭店吃饭,是很值得吹上一两个月的大事情。

虽说当时国营饭店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但是饭菜的质昰确实是又保证的。没有人会想着弄虚作假,缺斤少两,以次充好。

囯营饭店大概火了有2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90年个体饭店开始兴起。国营饭店在价格、服务等多种竞争压力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今天,我们在某些城市仍能看到一些国营饭店,但是他们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一般的个体饭店并没有什么不同了。

浓浓的六、七十年代感觉,要吃先开票

阿城:你没吃过的好味道:中央大街西八道街的饕餮岁月

西八道街曾是饮食一条街,它的西头是中央大街,东头顶着尚志大街。这条约一华里的短街上饭店特别多,而且每家的生意都很兴隆,像老都一处、魁元阁、清真饭店,还有类似今天自助餐形式的“六国饭店”(这家饭店夏天卖高粱米饭,鲜菜蘸大酱,冬天卖大馇子粥,炒豆腐)、街角处的山西刀削面馆等,都是那种半俄半中式的平房,只有“福泰楼”一家是二层楼饭店。

哈尔滨八十年代老照片:西八道街尚志大街一侧,曾经的大牌楼是多少哈尔滨人记忆中的美好回忆

八道街是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哈尔滨的吃客们经常光顾的一条街。这条街不仅给他们提供了美食,提供了好滋味,还提供了欢乐。

先说魁元阁。据讲,魁元阁不仅排骨包子很有名,山东风味的菜肴也同样受到吃客的青睐,山东炒肉、山东杂烩、山东烧鸡、山东海参,还有夏天才做的拌生鱼,冬天做的血炒肉等,都是有滋有味上讲究的菜。

二层楼的福泰楼无疑是这条街上的大饭店,主要经营溜炒。1966年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经常和汽校的同学去这家饭店吃饭。那时汽车厂发给每人一件大沙毛的羊皮大氅,十几个年轻司机在福泰楼的二楼雅座围坐成一圈儿,大沙毛的羊皮大氅挂在各位的椅背上,有一种威虎厅土匪的架势。

那时我们年轻,做事特别冲,要了一桌子炒菜,有熘肉段、樱桃肉、粉条炒芹菜,边白肉、摊黄菜等,冷荤则有大拉皮儿、炸花生米、炝海带丝。当时我们点的最高级的菜是醋溜鲤鱼,整条鱼炸得脆脆的,服务员端到桌上当众浇汁儿,然后用一只干净的平瓷碟,将全鱼一段一段地切开,再请在座的诸位吃,吃起来又香又脆(有点像松鼠鳜鱼的样子)。这道菜现在很少能见到,可能是烹制方法太麻烦。那时喝的是大桶的生啤酒,两毛钱一大杯,冒着白色的啤酒花,非常诱人。年轻人十几个大杯一碰,转眼就都干了,一个个兴高采烈,别提有多豪爽。

这张照片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记录了哈尔滨人在道里青年饭店吃饭的影像。当时青年饭店墙上刷着“墙围子”,餐桌是大圆桌,喝水的杯子是搪瓷缸。桌上有四盘菜,加上服务员手端的一盘,三个人吃五盘菜在那个时代也算丰富了。

青年饭店地址在道里西八道街,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建立的国营饭店,前身应该是一家私营饭店。

七十年代,青年饭店还是道里八大国营饭店核算点之一,下辖10个饭店网点,青年饭店停业于九十年代,约在1990年后。

其实,八道街上名气最大的饭店,当属“老都一处”。

老都一处是一家饺子馆,解放前的老字号,经理叫李保增,这个人很有经营头脑,也是一个讲究服务质量的老板。客人到这家饭店就餐感觉非常好,饭前有热手巾擦手、擦脸、擦脖子,还备有不错的茉莉花茶,都是免费的。餐具也讲究,银吃碟、银酒壶、银酒杯,一一地陈列在您的面前,让您有一种贵族感。餐桌上还备有酱油、醋、油炸辣椒、芥末、蒜泥、香油,调料一应俱全,顾客随己之好任意选用。其中蒜泥最棒,淡青色的蒜泥细腻且辣,很爽口,特别开胃。

饺子粉均为上好的沙子面,馅是秘方配制的三鲜馅,水嫩嫩的,吃起来真是不同寻常。而且,这里不论您吃一碗饺子还是半碗饺子(那时吃饺子论碗),一律免费上高汤,高汤由香菜、紫菜、葱花、味素与热饺子汤勾兑而成,绝对让您原汤化原食。

1966年文革时,老都一处被改为“太阳升饺子馆”,1972年又改成“哈尔滨饺子馆”,1979年11月恢复“老都一处 ”这个老字号。

听说,美国乐琪公司总经理李其成,加拿大森林专家雷丁?莱特到哈尔滨公干,吃过这里的饺子后赞美说是“美妙的食品”。1985年秋天,相声大师侯宝林品尝这里的饺子后,秉笔题词“果然不差”。

年轻的时候我常去“老都一处”吃饺子,觉得老都一处的饺子不仅是一种上佳的美味,还是一剂调剂精神的良方。吃过之后,感到精神面貌特别好,胃肠也舒服,俨然有热水澡的功效。

老国营饭店的经营模式,需要开了票自己去领食物

我也很喜欢吃八道街街角处的山西刀削面。那是一家很小的馆子,大锅就支在街上,师傅用一种特殊的刀刷刷地往沸锅里削面,那简直是一种艺术表演。

我每次逛街的时候,到了中午(口袋里的钱又很薄),便到那儿来一碗刀削面。后来这家刀削面馆黄了,改成了锅烙,我也去吃过,但和刀削面相比是两回事,性质完全不同,绝对没有那个好吃的感觉。

而今的西八道街已不再是吃客光顾的重点街区了,现在,这座城市里的大酒家数都数不清,吃客可选择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我们永远不可能回到从前的生活中去了,再见了,西八道街。

后记

西八道街曾是哈尔滨著名的美食街。解放前,西八道街上就饭馆云集,据《哈尔滨饮食服务业资料简编》记载,先后有北平张包铺、老独一处、魁元阁、同庆园、大顺元、联合居、同顺兴、天德号、宴鸿园、昌庆馆、天津包铺、武家馆、宝华春、双茂盛、小华梅西餐等大小饭店。其中最早的当属1925年开业的老独一处饺子馆,创办人为杨保荣。

解放后历经公私合营,至八十年代初,西八道街上有魁元阁包子铺、北江村、新春饭店、日日新饭店、松江鱼肉馆、盛宾饭店等国营饭店。西八道街真正被规划成风味饮食街是在1986年,于当年8月23日正式建成开业,还特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工程队修建一座市场牌楼,作为饮食街的标志,古色古香,颇为壮观。

西八道街不长,但据《哈尔滨饮食服务志》记载,在200延长米马路人行道上,有80台流动风味食品摊车和简单的布棚、桌椅等设施。夏季每天早晨6时左右开始营业到晚间八九点钟。经营的小吃主要有:眼炉芝麻肉火勺、鸡丝馄饨、三鲜水饺、天津包子、圆笼蒸包、山东抻面、蒸饺、水煎包、糖皮果子、砂锅豆腐。还有西安扯面、兰州牛肉拉面、龙口拉面等共30多个品种,集中了外地的著名小吃,体现了哈尔滨的食品风格。夏季日客流量5千多人次。

风味饮食街的两侧还有30家国营、集体、个体饭店,共有餐桌约150张,连同饮食摊床的简易桌凳,座位约1600个,是哈尔滨饭店业密度最大的饮食市场。

孙名齐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