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空间换个频率发声——陈松水彩艺术创作感言

1-webp

一直在追求原创,一直在追求属于自己的诠释空间的方式,而设计作品最终的格调往往需要艺术的介入:从外在的标签化到内在的气质化,从直观的物质到无形的精神,从工程的“周期化”到可以传世的“去周期化”,从工业产品的批量复制到心手合作的独一无二……

愈发深知艺术的重要与必要,于是近几年,除本行的设计之外,一直在用艺术的方式叙述设计,一直在探求原创艺术与空间设计的结合。

2-webp

在国际收藏界拥有很高地位的水彩画这种艺术形式,用“水”作为介质加以创作,注定了它的清新、直觉与率意,而水的介入,又令画作拥有即时性、偶发性、不可复制性等特质,一气呵成,直抒胸臆,不动声色中浑然天成,是其他画种无法取代的,但亦可融汇油画与国画的理念和技法。水彩画可写实,也可写意,同时更具“情感重于理性,灵感重于技巧”的价值观念,恰恰是这“情感”与“灵感”,也是常规意义的室内设计难以企及的,因为艺术最能够接近完美。

这个“便利”的时代,唾手可得的、同质化的样板间似的装修,流水线上的家具,以及批量仿制的装饰品不应该是我们拥有的全部,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元的、有归属感的、关照内心的行为,为自己添加美感,寄放想象,投射认同。

3-webp

《致过往》系列

曾经多次的外出游历,为了采集最为感动人的素材与资讯,然而当设计完成之后,最先前的初心多被忘记或忽视,对于过往的那般美好若不被记录下来,真的感到难以释怀。《致过往》系列作品便是因此蕴育而生,每一幅正投影构图的画作中均饱含着最值得珍藏的经典建筑片段,而被画下来的这些建筑有些难逃被拆的厄运,但它们的生命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那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一门一窗,甚至老院落外的一辆破自行车,旧屋檐下挂着的一只红灯笼,抑或横七竖八的竹子晾衣杆,都写满各自过往的密码,需要你我来解读,也正所谓“源其实﹑承其脉﹑取其形﹑立其意”。

4-webp

5-webp

6

7

8

9

10

11

《匠心》系列

设计师眼中的世界变幻无穷,斑斓多彩,而行走过的地方又由于空间与时间的迥异,从而造就了作品中多维度个性的原创基因。

《匠心》系列作品描绘的皆为传统建筑中精美的手工艺构件,细腻的刻画配以大面积的留白,有羊城西关大屋的木趟栊,有蜀地青城山的石雕拦河,有岭南书院的木刻泥塑,还有闽南祠堂燕尾飞檐下的彩绘……面对大自然赠与的素材,传统手工艺人固执﹑缓慢﹑少量﹑辛劳,一切看似平凡,但背后却是专注﹑技艺,及对完美的追求,甚至一生为一善意执念推动前行。这种当下所稀缺的情怀与态度,不正是可以潜移默化到我们的日常之中吗?

12

13

14

15

16

17

18

《存在》系列

陈丹青曾说过“懂得艺术,没有穷尽。我们要的不是懂,而是启示。”带着浓重乡愁味道的《存在》系列作品,表现对象是我的故乡冰城哈尔滨的主要分布于道里区和道外区的老建筑。存在于这座城市,虽然其中许多建筑已奄奄一息,被人遗忘,却不是许多人误解中的那样陈旧、迂腐或破落,其实它们展现给我们另外一种永不落伍的“时尚”、持久的经典,以及不常见的故人的智慧,也是作为这座城市的后代自我认知、自我定义的文化依据。有时,看得惯残破,也是历练,是豁达,是成熟,是一种人生境界。

19

20

21

22

23

24-webp

《静虑》系列

近年众多国人逐渐热衷国学,将古人的处世哲学为我所用,但更重要的是在纷繁的当下换得一颗清静心。《静虑》系列作品取材于千年佛教石窟,虽然岁月无情,风残霜酷,在佛像的面容和身体上留下了无数蚀痕,但穹顶之下依然丝毫不减那安详凝神的微笑,正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的安放尘缘的心灵意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忙碌奔波中的你我,首先要有善念,而你我栖身的环境也应是充满正能量的清净之地。

25

26

27

28

29

30

 

陈松

1975年生于哈尔滨,号泉斋主人,独立设计师,自由撰稿人。自幼师从艺术家胡梅生先生学习国画﹑书法。1997年大学毕业后从事室内设计至今,曾任黑龙江国光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近年主攻水彩画创作,并实践将原创艺术与空间设计相结合,作品被众多业主收藏。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黑龙江省室内设计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高级工程师;全国资深室内建筑师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