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前,请为我拍张照片:陈松中东铁路西线摄影随笔(下)

1.webp

引子

入秋,终得凉爽,再度出发。这次是计划已久的中东铁路西部线之行,即从哈尔滨到满洲里这一段。每天以日志流水账的形式记下所见所感的随笔,自东向西,分为上中下三篇,不想去承载什么沉甸甸的历史,只要结集一套属于自己的中东铁路现状记录就好;更不妄想借此振臂高呼、口诛笔伐,只想安安静静地给贫乏的自己补上历史地理课。

2016年8月14日 哈拉苏 博克图 免渡河 牙克石

今天计划穿越大兴安岭。

继续沿国道302向西北方向行进。山体起伏连成片,边开车边拍了些照片,记载着这开始穿越驶入大兴安岭的兴奋。

途经小镇哈拉苏,这里非此行的目的地。但于车中见到路旁坡下散落有俄式老房,数量还不少,于是停车调头,驶进小镇。还算洁净规矩的小镇,但其规模与一面坡、横道河子没法比。先寻到火车站,步入无人的月台,没有火车经过,寂静得只听到自己的喘息声、脚步声与相机的咔嚓声。以火车站为中心,周边一如既往地分布有几列老房,均为住宅。镇子西头有一栋砖房,形式为封火墙式的砖石山墙,比较独树一帜,这种类型的房子,好像只在横道河子见过。而这一栋也作为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唯一的保护修缮对象,但据房主大姐讲,所谓修缮只是由政府出资更换屋面铁瓦、粉刷外墙的表面内容。

2.webp

3.webp

4.webp

5.webp

6.webp

今天,一路与绥满铁路并行,也一路与嫩江的第一大支流雅鲁河并行。可这几天,包括见到的嫩江在内的河流无一水量丰沛,均浅浅薄薄地贴着沙石河床安静地流淌,雅鲁河的水质倒是挺清澈。

大兴安岭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一是并不高大险峻,一路的山势大多平缓,若与南方的山相比,真的算不上是山了。因为相对平缓,一路上也未经过高架桥的跨越或隧道的穿行,只是有不断上上下下的坡罢了。二者,大兴安岭的林业资源,并非年少的那一曲“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歌中所唱,森林覆盖率并不高,树木并不粗壮,混杂有大面积的草坡、草甸、农田、秃山和被开采的烂山,也有不少成群的羊儿、牛儿被牧人或看守或驱赶,为吃上一口嫩草巡弋于期间。

7.webp

8.webp

博克图镇位于大兴安岭深处,险要的地理位置让其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在中东铁路的历史上,这里最为值得炫耀的便是一百多年的兴安岭隧道。按照标牌的指示,只看到了位于国道旁的“螺旋展线”隧道口及碉堡建筑。

9.webp

镇内座落着几栋非住宅的公共建筑。第一座是博克图宪兵队旧址。长长的一栋建筑,如今被若干商户店铺瓜分,局部更是惨遭被贴上墙砖的装修毒手。走进其中的“第二商店”屋内一探究竟,看到了一排混凝土结合木材的“Y”字形立柱,来实现房子的大跨度结构;也看到了如同穿越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的供销社的场景。

10.webp

11.webp

12.webp

13.webp

在杂乱的一大片民房中找到了镇中唯一一栋两层的砖石老建筑——沙俄护路军司令部旧址,又称“石头楼”。其拥有形式非常特殊的门脸窗洞的装饰,且均为砖块砌筑而成。

14.webp

15.webp

16.webp

17.webp

博克图镇的第三栋公共建筑为警察署旧址,建筑正面中部的山墙带有漂亮的曲线,让其轮廓更加别致动人。而建筑檐口也与普通俄式民宅不同,非屋顶梁外挑延伸的承托,而是用大尺度层叠的木制线角来承托坡屋面,从目前仍保存完好的情况来看,其当年的用料与工艺相当考究。

18.webp

19.webp

20.webp

21.webp

除第二商店之外,另两栋老建筑均为空置状态,对于如何善待利用它们,为它们增寿延年这件事,看来,有些人不愿去想,有些人想不明白,有些人想了也没有用。

22.webp

23.webp

24.webp

25.webp

免渡河,真的是一条免渡之河,镇外流过的河水的确很浅,人畜完全可以趟过去。

这个镇被铁道分隔为泾渭分明的两部分,北侧,火车站周边是俄式老房和平层房舍,街道上难见几个人几辆车;而南侧,多为新建筑,甚至是相当数量的类似于城市住宅小区一样的楼房,商铺林立,人声嘈杂,车流如织。
当然,我的“菜”在北侧一带。参观了免渡河铁道学校旧址在内的好几座各异的纯木结构建筑,每一座上面的西伯利亚风格木雕都不雷同,且与之前其他地方见到的也不同。

26.webp

27.webp

28.webp

29.webp

30.webp

著名的尼古拉耶浦卡娅教堂,又称东正教堂,被严严实实地“封存”于供电公司的大院里,四面包裹着高高的围墙与丑陋的建筑,就连教堂的大门和一层的窗户也被砌上砖,彻彻底底地将其“封存”,让人万般不解。这栋建筑与博克图的石头楼于2010年被有关部门列为“全国重要新发现文物”,而被湮没空置了多久,未来还要这样多久,恐怕无人知晓。不巧的是,因今天是周日,大门紧锁,只能从门外用长焦镜头“拉过来”几幅画面。望着如此一栋建筑精品被这般糟蹋,我能做的只有骂娘了。

31.webp

32.webp

到了牙克石,已行到大兴安岭西坡,山峦渐渐平缓,这一带的树木更少,草甸子的比例更大,穿插于其间的还有一片片麦田,此时已是熟透的金黄色,与山间平地上不同明度、纯度的绿色在一起,具有相当的跳脱感。而空中的云也更显辽阔旷远,体态层次与下面山地的起伏好像依次对应着。这不,眼睁睁见到车行左前方那块游走的乌云,真的带着同等大小的一块薄纱般的雨,洒到下方的山间。

夜宿牙克石,一座找不出太多特点的小城,吃到了用小刀自助切割的手把羊肉。

2016年8月15日 牙克石 呼伦贝尔

一路上,搜寻历史建筑基本依靠三种方式:一是网站上的搜索;二是在当地向一些上年纪的人打听;三便是在可能会出没老建筑的区域进行扫街。

可是,在牙克石市区内用到了上述三种方式,除火车站的老水塔之外,一无所获。那就逛逛当地的集市吧。住的宾馆旁边便是一个大型农贸市场,一大早,天还没亮,就已经人头攒动,开启新的一天的生意。兼具批发与零售的这座市场,经营的全是农贸产品,从果蔬到水产,从干货到熟食,应有尽有。时令的西瓜、香瓜、菇娘、玉米,价格非常便宜。见到我手持相机不停在拍照,好几位爽朗的经营者还摆出pose让我拍个够。

33.webp

34.webp

35.webp

36.webp

37.webp

38.webp

39.webp

40.webp

中午到达呼伦贝尔。

在市中心不远的地方住下,宾馆房价不便宜,看出了夏季旅游对这座城市的影响。从宾馆前广场停放汽车的牌照也可看出,来自各地的自驾游客不在少数。

2016年8月16日 呼伦贝尔 额尔古纳

上午参观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展览内容详尽,有趣,加深了对这里的了解,只是觉得,当下的这里,已完全被“时代”大同,除了旅游景点之外,民族传统、服饰、习俗仿佛都在现实生活中隐没不见了。

41.webp

一直没有看过真正的大草原,决定向北前往额尔古纳。可是,从呼伦贝尔到额尔古纳的一百多公里长的唯一一条的省道全线在修路,全程颠簸,要不断减速刹车,虐心至极,一百多公里,竟开了四个多小时,也是对耐心的极大挑战。好在不急着赶路,尽量慢些通过坑坑包包,路上几乎所有的车都超过了我。

临近额尔古纳,带有慢坡的山丘草场上有车辙印,还看到远处有车已开上山头,有些犹豫是否也尝试开上去体验一下,后来决定别留遗憾,上!开到坡顶,下车拍照,可草原风光真的只可远观不能近瞧,上来才知,由于今年干旱,草很短矮很稀疏,还有许多碎石和鼠洞,一阵阵的风吹来了黄沙。

42.webp

43.webp

44.webp

终于到达额尔古纳。市中心有许多仿俄式的建筑,其中一酒店的屋顶竟然顶着多达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各色“洋葱头”。

2016年8月17日 额尔古纳 满洲里

额尔古纳之行,即从呼伦贝尔向北,偏离一下中东铁路的航线,出于几位朋友的推荐,这一带的草原、湿地及中俄边境的景观据说不赖。清晨,到额尔古纳西北处不远的山坡,远观城边的大片草原。此时,一大群羊被羊倌驱赶着从坡下浩浩荡荡地走上来,羊的咩咩叫声中夹杂着羊倌的吆喝声,早出晚归的他们,这是要奔向另一座草丰水美的山头。又是全新的一天。

45.webp

46.webp

47.webp

整装出发,向西行进。这一路路况良好,车不多不少,驶得顺畅。中途择时择地停下来,因为被美景打动。尤其驶过黑山头镇后的那一段路,再次清清楚楚地见到,远处那乌黑乌黑的大面积云团,如同巨大轮船底部一般暗沉而凝重,而其下方中间的位置,雨如同深灰色的纱帘从云底落到地上。这场景也像一双巨大无比的手,捧着黑灰色的沙子撒到地上。因为有风吹动,雨的边际是雾化的、不甚清晰的,若仔细看,甚至有一缕一缕的动感飘摆的水柱在落下。恐怕这幅震撼而真切的自然场景,只有在这旷远平阔的大草原上才能亲眼目睹。

48.webp

49.webp

50.webp

51.webp

这个季节,草原上的蝗虫和苍蝇甚多,呼哧呼哧振翅乱飞的蝗虫是同牛、马、羊争夺口粮的大军,而穷凶极恶的苍蝇见到人畜便疯狂叮咬,以至于原计划在途中路边的浪漫午餐,不得不改为边开车边吃些面包香肠的简单充饥。

这条路,已被当地人民彻底开发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路:平均几公里便有一处搭设蒙古包及马棚的区域,通常取名某某“部落”,兼具骑马、射箭、餐饮、住宿的经营项目,吸引过往游客来体验草原风情。就连八大关、圈河一代中俄边境的山头或水域边,也被当地人圈围承包下来,登上山头赏景或远眺俄罗斯或走近水边拍照,均是收费项目。这些当然都不是我想要的,走过路过看几眼而已。

这条公路不宽,但路况良好,又有不断闪过的风景相伴,比起走在昨天的那条呼伦贝尔到额尔古纳的正在施工中的路上,要幸福多少倍呢。

终于到达满洲里,这座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是此行的折返点,也是中东铁路最西面的端点。绕至额尔古纳开了两天“小差”,再度回到中东铁路这条线上,回到主题,言归正传。

2016年8月18日 满洲里

计划在满洲里顺带完成一个半程马拉松,为十天后的哈马做最后的准备,也选在这中东铁路之行的最西端,蛮有意义的。

天气作美,风和日丽,冷热适宜。六点开跑,向西面“国门”方向。这也可作为这座城市的“观光跑”,因为具有代表的地标建筑物差不多都位于这条路两侧:套娃广场、套娃酒店、国际会展中心、体育馆、体育场、大马戏馆等,在套娃酒店对面,正在兴建目测面积至少几十万平米的大型旅游度假园区。

52.webp

下午到满洲里的铁路南北两侧沿线区域搜寻老房子。之前在网络上的相关介绍少之又少,只能靠打听与扫街。首先在一道街上,发现了沙俄铁路商务办公楼的旧址和正在改造施工的一栋木刻楞老房。

53.webp

54.webp

55.webp

56.webp

57.webp

在靠近铁路的另一栋木刻楞老房前,见我们拍照,过来一位大叔,先自我介绍是这栋房子四户的主人之一,之后便是痛斥有关部门对老房的无作为,年久失修,造成外墙木料的腐烂,而旁边几年前新建的住宅楼更是挤占了老建筑原有相关配套的厕所、花园、仓房等设施。

其实这里与光鲜亮丽的满洲里市中心商业区仅几条街之隔,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让人费解,而在我看来,满洲里绝对称得上在中国贩卖仿真洋古董最为大张旗鼓、风生水起的城市,可对待货真价实的老古董却是如此态度。

痛心的还在后面。火车站对面的一个院落里,一栋雕工精美的木刻楞建筑虽被包围在另外几栋房子之间,但被眼力刁钻的我一眼发现,忙进入院子,绕过挂着“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房子,踩着躲着遍地的垃圾杂物,终于见到其包括一座高挑的钟楼在内的亮丽的真容。挂有铭牌,看过才知是当年满洲里的五座教堂中仅存的一座,名叫谢拉菲姆教堂,作为满足当年建设中东铁路之时寄托信仰所建。

58.webp

教堂规模不大,小巧精致,虚实得当。但周围的杂草快长到一个人高,教堂又被死死地夹在两栋普通的房子之间,一般人真的难以发现。而最为可气的是,从教堂的每一扇窗子都可以看到,内里竟被红砖砌筑封死,估计可能是防止建筑变形倾倒,于是用这种简易拙劣的极具伤害的手法进行“加固”,可叹可悲。

远远地被位于南三道街的高挑秀美的建筑吸引,形象与哈尔滨上游街哈尔滨教育局那栋楼极为神似,线条丰富的屋顶,凹凸有致的墙体,灵动多变的曲线造型,以及那点睛提神的镶嵌琉璃花砖。近前才知,这座楼为满洲里市博物馆,进入参观,展出的内容却只有民间人士的“红色记忆”的主题收藏,并不见与市级博物馆相对应的展陈。但建筑内部空间除地面之外保存比较完好,还有一部分空间仍在不紧不慢地修复施工中。该建筑面积四千余米,地上二层,局部三层,地下一层,后方还有一个内庭院。始建于1903年,最初为中东铁路技术学校,日伪时期,还曾作为日本铁路警护团驻地,建国后,又先后作为满洲里铁路局、铁路技工学校、铁路医院的所在地。保存如此完好的建筑,真是难得,真心期待它能够被妥善地利用。

59.webp

60.webp

61.webp

火车站前东侧,还有一大片俄式住宅建筑,多为石砌。其中一栋虽饱经风霜,韶华难现,但毛石与红砖相间的砌筑形式是那么的独具个性,之前从未见过,而这个区域也仅此一栋。这种个性化并非需要耗费更多的金钱或依靠更高超的技术,只有两种质朴常见的材质,简简单单地并置穿插对比,便让人过目难忘。一股股难闻的垃圾满地的气味进入鼻腔,这也是此区域被人遗忘的标志。

62.webp

63.webp

64.webp

65.webp

66.webp

对于满洲里的城市建设,我不想过多地评价,因为恐怕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或那座城市会如此大规模地复制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化产物与民族符号,而这种高歌猛进的复制和仿造目前甚至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那么,无暇顾及破败不堪的百年遗存并施以拯救,好像也是顺理成章的。不知是不是这个逻辑?

2016年8月19日 满洲里 伊列克得 兴安岭

满洲里今日雾霾,在房间里就能闻得到呛人的气味,而蓝天与昨日之蓝的纯度降低了许多,灰蒙蒙。酒店服务员听我们讨论这雾霾,解释道:“只是雾。”不知这位小女子是被愚骗了,还是麻木得没了知觉。

今日开始折返。

几天前行到博克图时,并没有发现真正的兴安岭隧道,在国道边见到的只是当年盘山的“螺旋展线”的隧道口。留下的遗憾总是让我心里不甘,又努力在网上找到相对准确的位置,原来是在兴安岭站附近,而兴安岭村来的时候路过,当时并没有注意而被错过。于是决定回程的路上专程再去找寻看个究竟。

过了免渡河,先是发现了来时同样错过的伊列克得村,据说这里也有老房子。其实只有四座,一座石砌水塔,另三座是建在村子尽头高岗上,被刷成艳黄色的住宅。因为建于坡地,形成上下两层,上层为纯木结构,下层为石砌结构。

67.webp

68.webp

69.webp

70.webp

兴安岭隧道所穿越的大兴安岭中部主峰,是最为艰险的地段,也是连接大兴安岭东西的咽喉要塞。而关于兴安岭隧道的传奇故事,更让我对其趋之若鹜。当年中东铁路修建至此处,地形的复杂、营造的难度令工程一筹莫展,而一位名叫莎丽娃的俄国女工程师临危请缨,大胆提出开凿隧道的设计方案并且得以实施。然而,女工程师终没有顶住内心的巨大压力,来自于可能由于误差造成的长达3千多米的隧道无法合龙贯通而带来的巨大损失,就在隧道成功贯通的前一天自尽。这段历史告诉我,作为设计师一定要时刻保持自信,而自信的前提是拥有强大无敌的能力。

兴安岭隧道几乎全部由天然石材筑构叠砌,当时俄国石匠匮乏,在中国又找不到相应的技工,故从意大利招募了500名石匠。但工程进展了一年后,无法忍受艰苦的生活条件,这批背井离乡的石匠们大多数人相继回国,最后仅留下150人。

兴安岭隧道也曾两度险些被炸毁,一次是1932年的海满抗战时期,为防止日军乘火车穿越大兴安岭,抗日军民计划炸毁隧道,后经苏联东省铁路局阻止,没有实施;另一次是1945年,苏军出兵东北时,日军为阻止苏军进攻,在隧道内埋下1500多颗地雷,后被苏军排除。

71.webp

72.webp

73.webp

众多的历史故事牵引着我的神经,不顾劳顿,不顾又得绕行一大段尚在施工中的破烂公路,虔诚地前往兴安岭。
到了兴安岭,经打听后到了铁路兴安岭段的大院,远远就看到隧道建筑。还好这次的这个院子没有锁门,也没有人阻拦我们进入,随即还幸运地同铁路工作人员一同进入到隧道的军事防御工事中,从外到内看个仔细、透彻。外部石材砌筑得严实细密,久经风雨不见损伤;而内部空间也是严谨规矩,无论是厚重的铁门、铁窗,还是外小内大的碉堡射击口。

如愿以偿看过此次中东铁路之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

74.webp

75.webp

76.webp

77.webp

78.webp

79.webp

80.webp

81.webp

这一带的山林十分壮美,这才是大兴安岭该有的模样。继续向东穿越大兴安岭,向着家的方向。

82.webp

83.webp

84.webp

并非一路坦途的此行,走访了21个地市乡镇村屯,粗略计算一下沿途走访的中东铁路老建筑,数量仅仅300栋左右而已,若加上错过的一些小站的老建筑,外加一些日伪时期的建筑,以及算不上正式建筑的俄式木仓房的话,总量也不过500栋,可以说是少得可怜,濒临灭绝的边缘。而这其中,称得上善待、恰当利用、整修比较到位的,却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中东铁路历史遗存如此的现状,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而我能做的,也只是站在它们的身旁,长时间地注视着它们,并在离开前,为它们拍张照片。

陈松

1975年生于哈尔滨,号泉斋主人,独立设计师,自由撰稿人。自幼师从艺术家胡梅生先生学习国画﹑书法。1997年大学毕业后从事室内设计至今,曾任黑龙江国光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近年主攻水彩画创作,并实践将原创艺术与空间设计相结合,作品被众多业主收藏。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黑龙江省室内设计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高级工程师;全国资深室内建筑师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