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站的变迁

哈尔滨最早的火车站,始建于1898年10月,位于现在道里中央大街以西的松花江边(小九站附近),称松花江站。当时,中东铁路刚刚开工,沙俄从美国、比利时购置船舶组成庞大的水上运输队,将大量的筑路器材和机车车辆(散件)由水陆运抵哈埠江边码头。沙俄在码头旁铺铁路,修车站,建临时工厂,组装火车头和车辆,忙得热火朝天。在修建车站的同时,向阿什河(今阿城站)方向铺轨,途经现香坊时也设置了车站,时称哈尔滨站。

1、1900的哈站站内

1900的哈站站内

翌年8月,中东铁路开始修建南支线(哈尔滨——旅顺),起点在当时的松花江站与香坊站之间,哈尔滨遂成为中东铁路干线(满洲里——绥芬河)与南支线的枢纽站。同年10月开始向南铺轨,接轨地点就在现霁虹桥内原哈站老行李房址.。沙俄在此搭起一排木板房,作为临时车站。 那时, 沙俄正居心叵测地将哈尔滨冠名“ 松花江市”。所以,给这个车站起名为松花江站。中国人对此站名非常反感,当时在火车站一带地名称秦家岗,故中国人称此站为秦家岗站,这一站名后来得到沙俄的认可。早期哈尔滨站舍的照片上,秦家岗三字清晰可见。1900年,在现一站台南端建起一栋俄式平房候车室;1901年,在现出口南侧建起一幢砖石结构的小二楼,作为候车室和车站办公处(该建筑1988年拆除)。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正式通车时,秦家岗站改称为哈尔滨站,江边的松花江站改称码头站(道里站),位于现香坊的哈尔滨站,改称老哈尔滨站,1924年改称香坊站。

2、始建于1903年的原哈站老站舍_副本

始建于1903年的原哈站老站舍

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时,共有104个车站,哈尔滨站是唯一的一等站, 也称总站、中央火车站。为把车打造成地道的俄罗斯建筑精品,沙俄煞费苦心。站舍设计者是俄国著名建筑师基特维奇,设计方案完成于俄国圣彼得堡。1903年春天动工,1904年12月告峻,总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采用当时风靡俄罗斯及西欧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造型舒展大方,优美脱俗。站舍以宽敞明亮的中央大厅为核心,左侧为一、二等候车室和餐厅;右侧为售票室、三等候车室。以后又曾建了贵宾室和四等候车室。每个候车室都有各自的入口和检票口,便于人流聚散,设计非常合理。

作为中东铁路总枢纽,站内设南北两个线群:北线群(现站台处线路)有11条线路,供东(哈至海参崴)、西(哈至满洲里)、南(哈至旅顺口)三部线的旅客列车到发用;南线群有9条线路,供货物列车编组和调车用。据《哈尔滨站志》载,哈尔滨站建站之初,客流量并不大,每天开行客车6对,混合列车3对,日均乘降旅客185人。

1901年3月3日,哈尔滨至海参崴通车;1903年2月18日,大连至莫斯科通车;1906年3月14日,哈尔滨至俄国依尔库茨克通车。1910年开始发售站台票;1911年2月16日,发售至俄国、日本的联运客票。那时的哈站洋味十足,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俄罗斯味道。火车司机是俄国人,站务员是俄国人,建筑物和所有的招牌上是俄文字。风流倜傥的俄国人在哈站下车,仿佛到本国另一个城市办事,丝毫没有出国的感觉;而中国人在哈站下车,见到什么都陌生,仿佛到了异国他乡。俄国人歧视中国人,普通中国旅客只能在三、四等候车室候车。

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日伪时期的哈站,全部业务都置于关东军严密监督之下。日军为加大掠夺,对哈站进行了扩建。先后修建了一站台至三站台地下人行通道(现北侧老地下通道),和通往双合盛、东和油坊、福兴恒等8条铁专用线和2条铁路支线。自1935年8月31日至1937年6月17日,先后将中东铁路宽轨距(1524毫米)全部改为准轨距(1435毫米),哈站内轨距随之改动。 1936年12月31日,又改正标准时刻,将当日23时拨为零时,与日本本土时间统一。1937年10月,又将哈尔滨站改称哈尔滨驿.。

车站主要岗位均由日本人担任,工作用语一律讲日语。以1938年为例,车站管理人员30名,其中日本人23名,中国人仅7名;事务员22名,日本人17名,中国人2名,朝鲜人2名,俄国人1名。日本人十分凶残,可随意对中国员工进行体罚,稍有反抗,马上投进监狱。日本驿长(站长)将每月16日定为车站总点名日,先由庶务主任向驿长报告情况,后由驿长训话。日本上级可对下级不满,可当众进行煽脸,下级丝毫不敢分辨。车站的服务对象只限于贵宾室和一、二等候车室的日本旅客,而对于在三等、四等候车室的中国旅客不屑一顾,在日本人眼里,中国旅客候车必须守规矩,受他们“管”。1945年日寇投降后,平时耀武扬威的日本驿长和管理人员威风扫地,统统变成丧家之犬。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攻东北,一群占领哈站的苏军空降兵战士,手持锋枪站在哈站门前雨搭上,留下一张标志着占领哈尔滨的著名照片。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任命朱子明为军事代表,接管哈尔滨站。饱经磨难的哈站回到人民的怀抱。建国初期,哈站客流猛增,秩序混乱。1951年10月新建了军人候车室和母婴火候车室。1956年,哈站在站舍北端建起占地面积763平方米的售票厅。同时, 在候车室设广播室、问事处、小件物品寄存处;为旅客准备饮用开水、设旅客意见簿等。哈尔滨站女广播员蓝宁飞标准、甜美的播音,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称赞,全国闻名。

3、1945年8月苏联红军占领哈尔滨站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占领哈站

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哈站旅客运量不断上升,老站舍再也无法适应需要,于1960年3月8日至28日拆除。据说老站舍十分坚固,拆除时使用了炸药和坦克(撞墙)。新站舍于同年5月6日破土动工, 最初的新站舍由天津大学承担设计,哈尔滨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由于种种原因,新站舍建设时断时续, 先后经4次扩建,历时29年,于1989年10月1日最后完成。由于车站候车室十几年间只有两侧配楼,没有主楼,外地旅客戏称哈站候车室:“哈尔滨一大怪,候车室两边盖”。新站舍有4个主候车大厅,6个辅助候车厅,总建筑面积42122平方米,大于1904年的老站舍近16倍,且现代化设施齐备,成为国内著名大型火车站之一。

哈尔滨火车站

今日哈尔滨站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2 条评论

  1. 文章里提到了换时区。关于哈尔滨的时区变迁史想请教—下。之前在一本日本大正年间出版的《鮮满旅行案內》(好像是这个名)里面介绍说,哈尔滨用单独的时区“东支铁道时刻 哈尔滨标准时”,是现在的北京时区加23分钟。后来昭和年间出版的案內里又改成加26分钟。到了30年代末才统—成满洲时区,即东九区。具体地关于哈尔滨时区的历史,网上沒找到相关资料,有沒有高人介绍说明—下?先拜谢了!

  2. 我来留下脚印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