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苏联外交官女儿的回忆

哈尔滨—-松花江上的一座城市(节选),本文转载自远东网

1

记得那是九月里宁静而温暖的一天。玛拉琦卡陪着我去马冠家做客。

马冠是我们家的好朋友。他在中东铁路上工作,好像是董事会的董事。他打电话,请我妈妈允许我去他那里采摘水果。他住的房子距离领事馆不远。他是独身一人住在那里。在广场的教堂附近我们转向一个胡同。一走近胡同里,立刻感到树荫带来的凉爽。结实的砖房淹没在绿荫中,只有它们的屋顶,隐隐约约地从厚重而结实的木板障上露出。这些房子和十月革命以前在俄罗斯一些省会城市建造的房子一模一样。这些房子都很宽敞、舒适,都有明亮的大玻璃窗和带有石阶的门廊。房子上没有特殊的装饰,只是在屋檐下和墙角处可以看到典型的用砖砌成的锯齿形的装饰。现在这种样式的房子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些铁路站点上还可以看到。当时,中东铁路领导阶层居住的那些房子,都是从中东铁路的先驱—沙皇时代的官员那里承袭下来的。

2

我们敲了敲木板障上的大门。门打开了,出来一个穿着单排扣立领白制服的男孩儿—仆人。晒的黝黑,穿着浅颜色茧绸装的主人微笑着,急忙迎过来。我们在他的引领下 ,在长满树木和花草的后花园里漫步。这个后花园与其相邻的所有园子一样年久。后花园里的树木很茂盛,但修剪得很整齐。我们走到后花园的后园。后园里,用沙土夯实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这里真是秩序井然。一侧是饲养小家畜和家禽的圏舍。我抱起一个像灰色绒团儿的小兔崽儿,小心翼翼地把它贴近我的脸。我幸福地闭上眼睛。我特别不想和它分开。后园深处的禽栏里,一群大鹅循规蹈矩地走来走去;一群母鸡在咯咯地叫着,忙碌着;一群火鸡抱有敌意地做着伸脖子的动作。主人自豪地向我们展示他的几只漂亮的孔雀。那几只孔雀,好像凝铸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等着人们的欣赏。我们进到房子里。呆了一会儿,仆人郑重地端出一个装着水果的小篮子。这个小水果栏儿包装得十分精美,就像水果店里做的包装一样。浅浅的篮子,底上铺垫着有亮光的丝线。水果摆放得也很生动。水果上面覆盖了一层玻璃纸,在用漂亮的丝带把整个水果栏儿从外面扎起来,并且在上面还打了个蝴蝶结。主人吧水果栏递给了玛拉琦卡。我们道了謝,告别了主人,小心地拿着这个“艺术作品”踏上了回家的路。

3

好像是在我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和玛拉琦卡分手了。当时,妈妈对我说:“你已经长大了,现在该自己照顾自己了。需要适应没有保姆、没有家庭教师的生活。”当时我很伤心。和玛拉琦卡的分手使我感到郁闷,同时为童年的结束,为今后的自立感到有些害怕。在我们告别的时候我哭了。想必玛拉琦卡心里也不好受(当时她拿着不错的薪水。对于每个月三十块银元的收入,她该是十分满意的),但是她勇敢地对我们说:“这没什么,反正我和我妈妈已经打算去苏联了。”

1940年在莫斯科,在练马场的附近,我遇见了玛拉琦卡。我高兴地向她跑过去。可是玛拉琦卡却心不在焉地看着我。穿着朴素的玛拉琦卡,看上去有些蜷缩,有些消瘦,两眼无神。她甚至连我们家的电话号码都没有问,我们就这样分手了。晚些时候我明白了,可怜的玛拉很可能是从位于练马场对面的加里宁接待处出来。不知道是由多少被镇压人员的亲属,怀着绝望的心情,从苏联的四面八方踏出了一条条通往那个接待处的路。大部分从哈尔滨回到苏联的人,都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

注-该书作者A.M.斯拉乌茨卡娅讲述了她的父亲一位苏联外交官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斯拉乌茨基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在东北哈尔滨发生的事情。

彭旭东

远东露西亚文化沙龙经营者,哈尔滨俄侨文化传播者,侨民瓦利亚·韩的学生,哈尔滨吉他吟诗第一人,远东网创始人,大话专家后援团成员,QQ:1147914771

相关推荐

2 条评论

  1. 遠東露西亞文化沙龍

    感谢大话的平台赞赞赞

  2. 了解哈尔滨地域文化只有大话哈尔滨这个平台,非他莫属????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