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白:哈工大选址的选址人

读罢《老楼里的哈工大博物馆》一文,想到一位与这所世界知名学府联系最紧密的人——陈康白先生。他是哈工大建国后的第一位校长,也是哈工大现校址的选址人。

1

1、远眺哈工大楼群建筑

陈康白(1898-1981),湖南长沙人,中国教育家。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留校任教,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后回延安,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1951—1953期间,他曾担任哈工大校长一职。此间,他致力于哈工大的建设和发展,哈工大现校址(西大直街校址)就是由他选定的。

1951年6月25日,中共中央任命陈康白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陈康白到任时,哈工大除少数苏联教师外,校内缺乏有经验有水平的中国教师。如果不解决培养中国教师问题,向苏联专家学习将成为空谈。为此,陈康白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选拔和调任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国教师,并建立起一系列教育教学机制,为日后哈工大的师资力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

2、哈工大主楼夜景

陈康白到任后,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哈工大校区规划问题。当时,在校苏联专家,有一部分人根据全世界范围内不少大学都建在城市郊区的惯例,提出哈工大搬迁王兆屯一带的计划;而另一部分则根据学校当时已经临近市区中心的实际,提出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规划。在苏联专家中产生的“市内建校”和“市外建校”的意见分歧,是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陈康白主持会议讨论学校基建规划问题,根据多数苏联专家提出的“在市内建校可以让学生与社会广泛接触”的建校思想,陈康白最后明确提出要以“市内建校”为指导思想,全面规划校园区域发展规划,即采用现址方案。并将规划方案上报中央。经中央批准,将喇嘛台(现南岗博物馆广场)到和兴路西大直街以南一侧都划归哈工大。

当时,在划归哈工大的基地中,既有菜田,也有混乱杂居的居民区。其中,在现教化广场一带,是当时著名的“八杂市”(俄语露天小市场的译音),居住着两千多户居民,其中“钉子户”居多,动迁困难重重。陈康白积极与哈尔滨市政府联系,一边在市区其它地区盖起“迁移房”,一边做好动迁户的说教工作,经一年努力,一举将“八杂市”居民全部迁出。从1952年开始,哈工大在“八杂市”原址上,启动了机械楼、电机楼、学生宿舍等设施的大规模建设。现位于西大直街的哈工大建筑工程学院(原哈工大土木工程系,俗称“土木楼”),就是那时建成的。这一成功举措,连令当时的哈军工陈赓院长都深为叹服。

3

3、哈工大建筑学院“土木楼”

4

4、哈工大校园林荫道

同时,校区内还建起全国最大、也是全国第一流的结构试验室,连后来北京清华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高校的结构试验室,都是仿造这个实验室建起来的。由此,陈康白成为哈工大校史上著名“八百壮士”(教师力量)中的佼佼者。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李昌与哈工大

中国有这样一所大学:目前有近百位两院院士都是在这所学校毕业的, 40多位创造世界航天奇迹的领军人物也都曾经是这所学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