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往事30:法、英、德、意 四国领事馆

法国领事馆

1907年5月18日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建立,首任领事彼列斯克。关于它的馆址,流行的说法是南岗区齐齐哈尔街39号(即现在的龙江街省信访局所在地),其实这座建筑在法国领事馆建馆之后的第16个年头即1923年才落成,很显然,法领建馆之初并不在这里。

有资料介紹,法国领事馆在哈尔滨曾经另有两处馆址 : 一处是在东大直街与吉林街街口(即解放后的中共南岗区委所在地的二层小楼,现已拆除);另一处是颐园街3号(即犹太人斯基德尔斯基私邸、现在的省老干部活动中心)。

据可靠记载,颐园街3号的建筑年代是1914年,这就是说法国领事馆从1907年建馆之初至少到1914年的馆址不在齐齐哈尔39号,也不在颐园街3号,而只能是大直街与吉林街交口处的那个二层小楼。至于法领什么时候迁至颐园街3号,又什么时候迁至齐齐哈尔街39号?没有确切的资料显示,只能作合理推测。

先说一下颐园街3号的主人——哈尔滨的犹太巨商斯基德尔斯基,他1912年在与吉林街相邻的阿什河街建成了一栋豪华的仿古典复兴风格的私邸。可是为什么在仅仅两年后的1914年,又在颐园街3号建了一栋更加豪华的私邸?很有可能就是为了出租给法国领事馆而建的。1914年颐园街3号建成之后,法领是不是立即迁入的?还是过了一段时间迁入的?不得而知。但是法领从颐园街3号迁出的时间,肯定是在1923年齐齐哈尔街39号新馆址落成前后。法领选择此时迁出颐园街3号,是由于的两个原因:一是因为1921年斯基德尔斯基的儿子担任了葡头牙驻哈尔滨领事馆的领事,而斯基德尔斯基的私邸变成了葡头牙领事馆,老斯基德尔斯基没有住处了;二是法领有了齐齐哈尔街39号新馆址。

法国领事馆在哈尔滨建館比较早,仅次于俄、美、日,是第四个在哈尔滨建立外国领事馆的国家,这是因为法国是华俄道胜银行的最大债主和股东,而华俄道胜银行是中东铁路的投资者。

华俄道胜银行成立于1895年12月,华俄只是名义,实质是法俄。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为了偿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不得不大举借债。沙俄利用与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成功之际,从中国抢走第一笔贷款——“四厘借款”。其实俄国当时财力有限,贷给中国的这“四厘贷款”主要是法国资本,但是在法俄联手侵华当中主动权始终把持在俄国手中。7月6日中俄《四厘借款合同》墨迹未干,沙俄就在彼得堡纠结法国三大银行主密谋,联合出资成立法俄道胜银行,俄國以俄国国家信誉和財政向法国银行做担保,讓法方出資5∕8,而俄国只出资3∕8,俄法总资本为600万卢布。俄方任董事长,占5个懂事席位,法方只占3个席位。为了仰仗俄国的在华势力,法方银 行只能屈尊俄国篱下。银行总部在彼得堡,分部設在中国上海、天津、北京等地。1896年6月,沙俄为了遮挡其它列强的耳目,给俄法道胜银行挂上一个中国的牌子,沙俄正式向清廷提出俄中联合开办中俄银行的建议,并在李鸿章前往圣彼得堡密谈修建中东铁路之机,提交了联办俄中银行的“合同草案”,李极表赞成并立即密报北京,9月2日双方签订协议,从此俄法银行改称中俄道胜银行。中国出资库平银500万两折合756万卢布入股,超过了俄法在筹建银行之初开始认股的总和,而中国人却连一个董事都未捞到。中俄合资后的道胜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为建设中东铁路筹集资金。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建设,当年中俄道胜银行即在哈尔滨落户,开始以哈尔滨为中枢在中东铁路沿线募集资金,由此可见,无论是银行内部资本或是外部资本,道胜银行投资建设中东铁路的资金,主要还是中国人的钱。可是,中东铁路通车之后,中国人并未得到“红利”,甚至清廷慾将“股份”改成“存款”都被拒绝。

更为严重的是,中俄道胜银行趁中国未建国家银行之机,以参与中国国债管理为名,在中国境内代行税收、募集公债、发行股票,甚至发行货币,建设铁路和港口,操纵中国金融和财政,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赤裸裸的经济和金融侵华机构。

哈尔滨的道胜银行就是如此,这是当年它在哈尔滨发行和流行的俄币。据《黑龙江志稿》记载,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华俄道胜银行发行了数以亿计的“羌帖”,“遂通行于路线所经之地,操纵财政,市间不见官帖”。当时,在哈尔滨流通的“羌帖”,有沙皇羌帖(罗曼诺夫纸币)、克伦斯基票、高尔察克票(俗称“黄条子”)、谢米诺夫票(俗称“白条子”),还有中东铁路局长霍尔瓦特发行的霍尔瓦特票等六、七种。中东铁路的收支,工资的发放,甚至市民的日常交易,一律使用“羌帖”。迫使中国的银行、官帖不能正常使用。当时,南岗、道里、道外有五十三家“钱庄”,经营各币种的兑换。由于行情涨落不一,特别是卢布贬值猛烈,“羌帖”顿时变成了一堆废纸,给哈尔滨老百姓带来了不可弥补的灾难。

哈尔滨的中俄道胜银行,是沙皇政府和中东铁路当局的“账房”自不必说了,法国人也自然获利不小。哈尔滨的法国领事馆与其说是领事馆,莫如说是中俄道胜银行的账房“二掌柜”,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哈尔滨的经济和金融形势进行评判,特别是对道胜银行的实际运行进行严密监督,保证法方利益不受任何损失。因而,法国领事馆在哈尔滨一切涉及俄法经济和金融共同利益的领域,坚定地站在俄方、甚至沆瀣一气,是无疑的了。

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法国领事馆仍继续开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向德国投降后,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接受维希政府领导,因此该馆仍在活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6月9日,法国领事馆被日伪当局查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苏军占领当局的协助下,9月20日,该馆曾一度恢复活动。1947年5月15日,哈尔滨特别市政府社会局外侨科奉命将该馆接收,遂闭馆。

英国领事馆

 

哈尔滨的英国领事馆是先有领事后有领事馆。1910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吴理斯为英国驻奉天总领事兼任哈尔滨领事,次年在哈尔滨正式设立领事馆。馆址最初在南岗東大直街56号。

1919年后移至车站街(红军街)69号新馆址。新馆为北欧风格的古典复兴式建筑,外部造型简约且弘大,而尤内部幽深,房间大小高低错落曲径通幽,房间内外暗道相通宛若迷宫,陌生人进难退亦难。有人说英国领事馆有地下通道直通哈尔滨火车站,这个说法可有点玄,一个在高坡上,一个在坡低下,怎么可能挖地道?无非是把英领神秘化而已。

1911年英国政府来到哈尔滨建立领事馆时,虽然这里已经变成为国际商埠,但是这里中东铁路的附属地哈尔滨却仍然独属俄国,俄国人在这块附属地上享有若干特权。作为一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岂能甘于寄人篱下?

果然是个大牌,1914年4月30日,哈尔滨的英国领事斯莱与俄国总领事特拉乌超利特在哈尔滨签订了《英俄协定》,规定中东铁路界内的英国侨民与界内俄国侨民,享受同等自治权利和负有同等的纳税义务。这个协定的实质是,在未经中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将俄属租界变成公共租界,严重地侵犯了中国主权。在此后的两年中,先后有美、法、丹麦、荷兰等10国都沾上了英国的“大光”而纷纷加入了这个协定,享受与俄、英同样的殖民待遇,可见,这一系列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均肇始于英帝国主义!

在英国领事馆的支持和庇护下,英国商人几乎垄断了哈尔滨的金融和保险市场,與美國聯手控股波兰籍犹太人创办的老巴夺卷烟公司变成英美联合菸草公司,與法國聯手利用中東鐵路開通了哈爾濱-莫斯科-柏林-巴黎-倫敦的國際旅遊航線,建立了哈尔滨最大的物产公司——鸡鸭公司专门从事畜禽产品加出口业务。在鸡鸭公司,英国厂主马前雇佣印度人做“保安”,对中国工人非常尖刻无情,中国工人曾经奋起反抗,打死了印度保安,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迫使英国人低头认罪答应了复工条件。原来英国人也是个纸老虎,只要中国人硬起来!

1932年2月,日军侵占哈尔滨以后,英国领事馆仍继续開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英国总领事馆被日伪查封。最后一任领事阿尔切及领事馆其他领职人员,均被软禁在领事馆内,档案、财产均被日伪接管。1942年6月4日,领事馆全体人员被遣送,经南非回国。

德国领事馆

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建于1909年8月21日,馆址先是在道里江沿街,1910年迁至南岗花园街37号(阿什河街与花园街拐角处)。最早担任德国驻哈尔滨领事的是道弥尔,1910年1月5日,韩赐来哈尔滨接任道弥尔担任领事。一战爆发后,中国政府断绝了与德、奥外交关系,哈尔滨德国领事馆被关闭。一战结束后,1920年7月24日,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
恢复办公,领事由原驻奉天领事梯格斯担任。1923年3月,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升格为总领事馆,山吉溥利担任总领事。1929年7月26日至1930年1月,由于哈尔滨发生了“中东路”事件,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关闭,由德国领事馆代行苏联领事馆事务,可见俄德关系到苏联时期仍然不错。

哈尔滨的德国领事馆与法国领事馆都是建馆比较早的,显然是因为俄、德、法三国曾有过甲午战争后联手干日还辽一段历史的缘故,如今在各自的“领地”又互派领事馆。除此一层意思外,还因为德国是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主要技术顾问,中东铁路建设所需电器、电料和机车几乎都是德国制造,哈尔滨的发电厂及电车、点灯、电话、电线等城市设施建设几乎全部依赖德国,早在1904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就已经落户哈尔滨。1927年10月10日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承建的两条市内有轨电车线路竣工,14辆德国制造的有轨电车正式通车,德国领事馆官员参加了通车典礼。在哈尔滨有俄国和德国两大啤酒生产商,俄国啤酒以煞口浓烈誉享大众,而德国啤酒以醇正清爽时尚于上流社会。德国制造在给哈尔滨带来现代化的同时,也给哈尔滨带来西方生活方式。

1932年日军侵占哈尔滨后,特别是二战开始后同盟国驻哈尔滨的领事馆纷纷关闭,而作为德日意轴心国的德国领事馆仍然开馆。1945年5月,苏军占领柏林,德国投降,日伪当局于5月末,封闭了德国领事馆。日本投降后,8月24日苏军搜查了原德国领事馆。领事邦查布等被俘后押往苏联,房屋、财物及档案均由苏军接收。

意大利领事馆

1920年意大利政府在哈尔滨建立了领事代表部,1923年3月正式建立了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意领曾经有三个馆址。最初是在南岗车站街(现南岗区红军街63号)的基别洛索科大楼。1926年迁至南岗长官公署街与吉林街拐角处(现南岗区民益街4号)。其后又迁至南岗区松花江街107号。

首任领事是基别洛索科(Gibello-Socco),使馆是他个人的私邸。基别洛索科是著名的意大利工程师,曾因设计建成极其复杂艰苦的高加索隧道和兴安岭隧道而闻名全俄,1917年应沙俄政府邀请来中东铁路主持大型工程建设,后因十月革命爆发项目搁浅,而定居于哈尔滨从事房地产开发,并成为哈埠著名的房地产商。

1919年,在哈埠众目凝视的核心地带——圣尼古拉大教堂的对面,耸起一栋以巴洛克风格为主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豪华别墅!这是那个大人物的别墅,竟敢建在中央大教堂眼下的地方?它就是基别洛索科凭着自己的威望申得一块钻石之地,亲自为自己设计建设的私邸。

1920-1923年意大利建立哈尔滨领事代表部和领事馆的时候,选人和地利,将极具威望的基别洛索科定为首任领事,将全市最佳位置的基别洛索科大楼定为意大利领事馆。

1925年12月,A.马菲(A.Maffei)被任命为哈尔滨意大利领事,1936年时仍在任。1941年11月30日已无哈尔滨意大利领事。1942年意大利脱离轴心国以后,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因受到日本人的排挤,以患病为由离开哈尔滨,该领事馆也随之自行关闭。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