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往事25:日俄议和哈尔滨全面开放

日俄两国在经历了一年半的异常惨烈的交战之后,俄国战败的大局已定,同时又因国内爆发革命而无心恋战,而日本虽属战胜方却也精疲力竭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1905年7月奉天(沈阳)战区的清廷外交官李鸿谟,为了日俄两国的利益,更是为了尽快结束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这场战争,而主动出面调停,得到日俄双方的赞同,为日后的朴茨茅斯和谈奠定了基础。

一个月以后,1905年8月由美英调停的日俄和谈在英国朴茨茅斯举行。中国政府曾经要求参加日俄朴茨茅斯和谈会议,理由是正当的:中国虽然是中立国,但是这场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而且日俄和谈必然涉及被占领土的重新划分,况且日俄议和的先期工作是中国做的,但是中国的要求仍然被无理拒绝后,清政府声明如果朴茨茅斯会谈协议有违中国主权则不予承认。中国的声明,帝国主义列强根本不予理会,而且最终还是逼迫中国政府承认了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中国东北的事实!足见弱国无外交,落后必挨打,殖民无主权!

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在经过了长达25天的讨价还价后,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正式结束了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 沙俄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经济及军事特权,俄国不得干涉。(2) 俄国将从中国取得的旅顺口、大连湾的租界权及其附属特权,转让给日本。(3) 俄国将其所获之中国南满铁路及其支路、利权、煤矿等,无偿地转让给日本。(4) 俄国将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割让给日本,并同意日民在俄国沿岸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经营渔业。(5) 日俄双方在各自的铁路沿线驻扎护路兵队,每公里不超过15名。
在《朴茨茅斯条约》影响下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原来由沙俄独霸的哈尔滨,变成向各帝国主义列强全面开放的国际商埠。

哈尔滨开放为国际商埠,这在《朴茨茅斯条约》里并没有直接的文字表述,却是条约的重要成果。为什么这么说?只要看一下日俄战争是怎么发生的?日俄战争的结果和日俄缔结和约是什么样一个历史背景?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了。

19世纪末,英法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风潮,此时的美国由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而失去瓜分中国的机遇,所以1899年9月,美国政府照会英、法、德、俄、日、意六国,要求六国政府的在华势力范围、利益范围和任何既得利益不受干涉的前提下,实行门户开放。这就是所谓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实际上是美国要挤进来分享中国的贸易市场。

但是由于门户开放政策是以承认各个列强国家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的,仅仅是要求在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内实行同等的关税、入港费和铁路运费,所以除了沙皇俄国而外,其它五国总体上是同意门户开放政策的。唯独沙俄坚决反对门户开放,坚守独霸中国东北地区而不准其它列强染指,甚至借1900年爆发义和团之机、以保卫中东铁路为名出兵占领整个东北,《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沙俄仍然拒绝撤兵。

沙俄的贪婪和粗野大大得罪了美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蓄意挑动和大力支持对沙俄恨之入骨的日本发动对俄战争。其它帝国主义列强也都不愿意看到俄国独霸中国东北的局面,所以明里暗里都支持日本对俄战争,特别是英国还签订了英日同盟,借钱给日本去打沙皇俄国。可见,日俄战争就是因为沙俄拒绝门户开放而惹怒了日美英等国而打起来的,也是因为有美英背后支持日本才打赢的。日俄双方和列强各国对此都很清楚。

日俄和谈的背景,从日俄双方看是都打不下去了,这时,也只有这时,美国才出面调停。调早了,俄国没伤元气不会老实,日本也没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对美国也不会感激;调晚了,日本侵略势力范围膨胀变成第二个沙皇,对美国更是不利,英国也不愿意看到日本取代沙俄独霸中国东北,只有到了日、俄两个列强在东北形成对峙的局面,调停的时候就到了。可见,日俄和谈最大的赢家是美国。

日俄和谈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其本质是打破了沙俄或日本一国独霸东北的局面,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扫清了道路。表面上看,美国承认俄国和日本分别在北满和南满的势力范围,所以俄日没有理由反对在贸易上实现门户开放,俄国开放哈尔滨也就成为自然,尽管心里一百个不痛快。

美国最初讲的门户开放还只是限定在贸易上,不包括投资。但是只要条件成熟,美国是绝不会自缚手脚的。就在1905年9月5日《扑茨茅斯条约》签字的前些天,美国派人去日本国内,以帮助日本修复南满铁路为名做大佬们的工作,险些让美国人窃取日本人用战争从俄国人那里夺到手的南满铁路。但是不管是怎么说,作为中东铁路的中枢和北满的中心城市哈尔滨,从日俄签订《扑茨茅斯条约》开始,迅速成为向世界全面开放的国际商埠,这是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结果。

1905年11月31(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四),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立哈尔滨关道,是中国北方行政中心,辖四府、一厅、两县,首任道台杜学灜,继任者有萨荫图、施肇基、于泗兴、郭宗熙、李家鳌等清廷官员。道台府建在傅家甸(道外区)松花江港口南,民族式建筑,宣示着中国对哈尔滨的主权。

哈尔滨成为国际商埠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到上个世纪20年代,哈尔滨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和港口保持着经常性的商贸联系,19个国家在这里先后设立了总领事馆和领事馆,8个国家在此设立了商会,大小各类外国洋行、公司、商社2000余家,接踵而至的外国银行33家(俄国12家、日本10家、美国4家、法国4家、英国3家),外国保险机构40余家,形成了一个相当庞大而完善的国际贸易体系。这一时期,哈尔滨对俄贸易竟占整个中国对俄贸易总额的85%左右。1928年哈尔滨对苏进出口贸易额已跳过1亿海关两,出超竟达6238万海关两。

这时的哈尔滨进口商品仍以从俄国进口的直接消费品为主,种类达450种以上。莫斯科的布匹、彼得堡的药品、奥德萨的白铁、基辅的砂糖、鄂木斯克的奶油、巴库的煤油、哈尔科夫的种子、伯力的鱼籽、里加的杂货,乃至海参崴的海产品在哈尔滨市场大量出现。

哈尔滨的世界贸易不仅得益于它的连接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大宗货物的运输优势,而且得益于它的陆海联运和江海联运的大宗货物的运输优势。这是哈尔滨所独具的国内其它城市无与伦比的区位优势。

1907年至1908年,日本的三井物产公司、丹麦的宝隆公司、俄国的纳坦松公司,开始从哈尔滨、经海参崴将大豆运往欧洲。中国东北大豆在欧洲市场立刻成为十分畅销的热门货,被誉为“世界性商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哈尔滨通过中东铁路和松花江水道,大量向俄国出口一直保持绝对出超,仅通过松花江水道进行的对俄直接贸易,五年间出超就达700万海关两。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1924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以前这一时期,由于中东铁路的缘故,哈尔滨地区开始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贸易联系。与此同时,日、美为首的各资本主义列强亦在哈尔滨进行激烈的贸易竞争,使哈尔滨对外贸易迅速高涨,并进入其“黄金时代”。1919年当年,双方铁路贸易额即达到3000万海关两,1923年达到5000万海关两,哈尔滨对苏俄直接贸易占整个中国对苏俄贸易总额的89%,这一态势一直持续到1932年以后。1928年,中苏贸易额跳过1亿海关两,哈尔滨对苏联出超额每年均在几千万海关两以上。

除苏联、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外,20年代中期以前,与哈尔滨发生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朝鲜、丹麦、奥地利、匈牙利、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士、瑞典、香港、荷兰、加拿大、比利时,1925年又增加了印度和捷克。1926年,新增加菲律宾、挪威、西班牙、土耳其、伊朗、埃及、波兰。1927年增加新加坡、澳门。1929年增加越南。1930年古巴、泰国、印度尼西亚、拉脱维亚、塞尔维亚、芬兰、希腊加入到与哈尔滨直接贸易的诸国行列中。1931年,巴基斯坦、葡萄牙和罗马尼亚三国也开始与哈尔滨进行直接贸易。这样,在1932年沦陷前,哈尔滨已经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发生直接的贸易关系。哈尔滨同世界市场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外贸易几乎与中国第一大国际都市上海互称伯仲,是东北亚引人注目的国际贸易大都市。

1906年,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 表面上它是一个经营铁路的机构,实际上是日本开始实施其大陆政策、经略对中国东北南部进行殖民统治的军政和情报机构。

1924年沙俄残余势力退出北满之时,日本立即在哈尔滨建立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即“满铁”驻哈尔滨办事处(上图),将侵略的魔爪伸进哈尔滨。这就是建于1925年的日本满铁驻哈尔滨办事处,1932年日本侵占哈尔滨之后,满铁办事处则露出真相,变成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

原文发表于刘德基新浪博客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