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阁与双合盛

张廷阁,号凤亭。1875年10月4日( 清光绪元年九月初六)出生于山东省掖县石柱栏村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其父张典顺在兄弟分家时分到土地一亩六分,张廷阁幼年家境贫寒。

早期生活 初涉商海

张廷阁在兄弟四人之中天资最好,因而父母在他八、九岁时送他进了本村的私塾读书。父亲因病去世之后,张廷阁被迫辍学务农。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侵入山东半岛,战乱、掠夺使老百姓困苦不堪。张廷阁全家的生活也难以维持,他被迫离开母亲,随同比自己年长的侄子张天纲(张天纲比张廷阁年岁大,以前到过海参崴,人头熟地也熟),走上了“闯崴子(海参崴),淘金”的路。海参崴是沙俄在亚洲最大的军港兼商港。是西伯利亚铁路的终点,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异常发达。许多山东流民都到海参崴出苦力、设摊床、开店铺、做买卖。

初到海参崴时,张廷阁是两手空空,但他并不觉得生疏,因为有许多山东同乡在海参崴。后来到这里的山东人有一些人设摊床,开了店铺。张廷阁发现那里的人们不善于商业经营,他感到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经侄子张天纲的介绍,张廷阁进入海参崴一家叫做“福长兴”的菜床学做生意。从此开始了经商生涯。

长袖善舞 蓄势待发

张廷阁遇事肯动脑筋,再加上他能吃苦又勤奋,在“福长兴”菜床三年期间,不仅学习和领会到了商业上的生意经,还学会了俄语。当时,有很多的中国商人不会俄语,影响了经营。后来,张廷阁在商业交往中结识了“双合盛”杂货铺的掌柜郝升堂。郝升堂也是山东掖县人,他的家乡柳行村离张廷阁家所在的石柱栏村只有几里路的路程。郝升堂比张廷阁大六岁。来海参崴的时间也比较长,刚到海参崴时,郝升堂从他父亲那里拿了点烟土(郝升堂的父亲在海参崴附近种大烟),后来,又从亲友处借了点钱作小本生意。贩卖简单商品,从事行商活动,1898年,郝升堂的小本生意有了些积蓄,于是他邀请同乡方来云入伙,两人共凑了2000卢布(其中郝升堂1500,方来云500)在海参崴的市场内开设了一个小型杂货铺。取名“双合盛”,其含义是郝方二人合伙共同经营为双合,盛是兴盛之义。开业后五六年期间营业上也没有什么起色,为此,郝方二人意见不合,方来云抽资撤股,由李梦令、杜尚志二人入股。

张廷阁有经商的才干,郝升堂十分赏识张廷阁,邀张廷阁入伙经营。1898年,张廷阁离开“福长兴”,入股“双合盛”,凭他的干练与精明,很快就当上了“双合盛”副经理。张廷阁的经商手段灵活,善于把握机会。在这个期间,他广泛结交俄国军需要员与地方权贵,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俄国远东地区的海上运输线被封锁,海参崴的货源断绝,物价飞涨。张廷阁派人去哈尔滨以每斤4分钱价格购入大批食盐,运到海参崴后以每斤五角、六角的高价抛售,获得暴利。他又靠给俄军提供军需食品大赚一把,资本迅速膨胀。有了资金,他在海参崴租地建房、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并在莫斯科、大阪、横滨、香港、新加坡等地派驻专人进行业务往来联系,生意顿时红火。在他的主持下,同英、德等国厂家签订长期订货合同,确保其货源广泛、渠道畅通,张廷阁生意日益兴隆,成为海参崴当地商界的首富。

双合盛的发展

清末民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罗斯政局动荡,张廷阁劝说郝升堂及其他股东抽资回国转商为工,发展中国民族工业。1912年,张廷阁携带巨款游历了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考察工商,伺机购厂办实业。1914年,张廷阁在北京收买了瑞士人开办的啤酒汽水厂。这个啤酒汽水厂坐落在北京广安门外南观音寺11号。总面积14000平方米,共有生产用房612间。除总厂外还有西、南两个分厂。总厂及两个分厂均设有轻便铁路,机器设备一应俱全。北京啤酒汽水厂是双合盛由商转工的第一个工厂。1915年,张廷阁在哈尔滨用50万日本金元收买了俄国人经营的地烈金火磨,办起了双合盛制粉厂。翌年,张廷阁升任“双合盛”经理,将在海参崴的“双合盛”总账房迁至哈尔滨。他还收买了前永胜公司的双城堡火磨。1919年,张廷阁又买进了哈尔滨香坊的双盛泰油坊。1920年,张廷阁投资100万现大洋,在松花江边兴建了一座大型制革厂。这是哈尔滨民族资本大规模投资皮革工业的开始。同年,张廷阁还花了130万哈大洋从德国订购了整套精油设备,准备在制革厂旁兴建硬化油厂。1924年,奉系军阀张作霖与苏联关系恶化,为防止外国人控制松花江航运事业,下令收回内河主权,一律禁止外国轮船在松花江航行。为此,张作霖要求国内资本投资松花江航运业,他指名由“双合盛”等三家企业合资收买并接办俄国人索斯金公司的轮船,1927年,奉天航运公司正式成立,张廷阁任经理。1925年,双合盛正式成立了“双合盛无限公司”,张廷阁任总经理。双合盛啤酒厂是北京第一家啤酒厂,也是京华生产名优啤酒的老字号企业。张廷阁让郝升堂负总责。双合盛啤酒厂初期仅有糖化室一所、烤原料设备一所和酒窖三处。1921年和1930年进行了两次扩建,添置自动式烤原料设备一所,更换大型装酒机两部,扩充酒窖八处;同时,又自造酒瓶与包装箱子,每年产量达3000吨。双合盛以生产五星啤酒著名。五星啤酒口感醇厚、“杀口”力强,具有浓郁的麦芽香味,1937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至1930年,“双合盛无限公司”总资本达247万元,而且还在各地投资房地产。双合盛无限公司已经成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中资本雄厚、产业多样、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

双合盛的兴盛

双合盛由商转工之后,张廷阁先后对买进的企业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对各工厂的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修,使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北京啤酒汽水厂在经过调整、检修后,产品有所增加,啤酒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北京啤酒汽水厂过去生产的 五星牌啤酒信誉挺好,张廷阁买下这个工厂后仍然使用这个老商标。除了巩固国内市场,张廷阁还在国内外设立了代理批发处。这样一来,五星牌啤酒不仅行销内地,而且还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各地打开了销路,产品供不应求。

双合盛制粉厂刚买的时候,仅仅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木制三阶段的小厂,生产能力刚刚达到日产3.3万公斤。但是这个工厂生产的红雄鸡牌面粉曾在欧洲面粉展览会上获奖,因而在哈尔滨及东北地区信誉较高。张廷阁在购买这个工厂的时候就是看中了这个工厂的面粉质量和信誉,所以将其商标及面粉袋图案也一并买下。从1916年1月,“双合盛制粉厂”正式开工生产,日产量由原来的3.3万公斤增至4.85万公斤。那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俄两国都到我国东北地区采购军粮。面粉的需要量急剧增加,张廷阁不失时机地增添设备,增加生产能力,使日产量上升到7.28万公斤。当时的北京政府对双合盛企业也十分重视,并予以嘉奖。据史料记载,1919年3月“农商部称:哈埠双合盛火磨资本雄厚,为华商之冠,农商部为奖励实业起见,特呈请国务院发给匾额一方,借资提倡。”

双合盛的红雄鸡牌面粉一直供不应求。张廷阁看准行情,决定扩大生产规模。1928年,又从德国、瑞士购进了一批先进的机器,并修建了新厂房。1929年4月,新厂房动工,并于年底建成。次年初,机器设备运到后开始安装。1930年底投产,使面粉日产量达15.4万公斤。这时,双合盛制粉厂共有27盘碾子(进口25盘,旧厂移过2盘),双合盛制粉厂在哈尔滨制粉业中成为设备最先进、机器最多、产量最大、产品质量最好、信誉最高的厂家。二十多年来,双合盛制粉厂一直是双合盛无限公司各企业中赚钱最多的工厂。

双合盛皮革厂是张廷阁转办工业后唯一自己动手兴建的企业。民国初年,张廷阁在考察国内工商业情况时,曾顺道去张家口一带考察毛皮业情况。当他看到外国商人廉价在我国收购毛皮,制成皮革后又高价在我国销售的情况后,就产生了创办皮革厂的念头。但是当时他尚未有建厂经验,各方面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就没有贸然动手。1920年时,他已成为资本雄厚的实业家了,便开始筹划皮革厂的兴建工作。首先建成的是一座7000多平方米的宽大厂房,接着又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仓库、办公室、宿舍等设施。张廷阁平生最信服德国、瑞士的机器,这次又是从德国订购了全套的新式制革机。1922年,机器设备全部安装完毕,正式开工生产。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双合盛皮革厂属于国内最先进的制革厂之一,最大日加工能力为底皮80张、软硬皮50张、法兰皮50张、羊皮200张。

此外,双合盛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经营房地产,双合盛名下的房产遍布东北及北京等地,共几十处。每年仅房租就有几万元的进项。
双合盛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中资金最雄厚、实力最强的资本集团,远远超过了哈尔滨的其它民族资本集团,张廷阁处于哈尔滨民族资本集团的首富地位。

双合盛的经营理念

“双合盛”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主要是张廷阁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手段有独到之处。他注重长远利益,不断积累资金,抢抓机遇,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他大胆使用有管理能力的高级职员和技术人员,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千方百计创名牌、保名牌。他亲自检查红雄鸡牌面粉的质量,几十年如一日。张廷阁经常说:“双合盛的名气,就是红雄鸡给叫出来的。”

张廷阁是靠经商起家的商人,海参崴20年的经商生涯已使他锻炼得眼光独特,气魄非凡。他富于冒险精神又能谨慎从事,大胆灵活又能审时度势。他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完成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变,这中间不仅股东们心里没底,就连外人也觉得会有风险。其实,张廷阁对此事早已权衡再三了。他转商为工并没有向制造业投资,而是接办了许多加工业工厂。他的这个经营方针是经过对中国工商业现状的考察后决定的。当时,国内的制造业由于科技落后、设备原始、原料无保证,很难与进口品竞争。而加工业却不同,技术要求不高,原料来源充足,产品都是生活必须品,销路不愁。结果证明,张廷阁面向加工业投资的方针是明智的,可行的。

张廷阁在管理生产和组织生产的手段上有独到之处。他重视机器设备的选用,张廷阁认为,“没有好鸡下不了大鸡蛋”。 不惜重金购置国外的先进机器设备。他对德国的机器十分信服,制粉厂、皮革厂的设备都是从德国购置的。但他也不迷信德国的所有机器,看到瑞士产的制粉机好他就用瑞士货,双合盛制粉厂的新机器中有一半是德国产品一半是瑞士产品。

张廷阁在用人方面也很独特。在双合盛各企业各要害部门负责人的人选方面,他所任用的大部分都是海参崴时期的高级职员和股东们的亲属。张廷阁特别重视技术人员的任用。盘进地烈金火磨后,他留用了原厂的外籍技师,扩建新厂时他又聘用德国技师,皮革厂建成后他高薪聘用三个外籍技师。这样,双合盛各企业中的技术力量较强,生产一直很稳定。

张廷阁在经营管理中很重视产品质量。他抓生产技术、抓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产品质量。从他接办的第一个工厂开始,就从提高产品质量上入手整修设备,制定管理制度。在双合盛制粉厂,他更是从不放松对产品质量的检查。他每天早上到办公室坐下,磨头就端上打好的面样子请他检查,三十年来风雨无阻。他听到人们称赞五星啤酒和双合盛沙子面时是很得意的。几十年来,双合盛的五星牌啤酒和红雄鸡牌面粉一直是同行业产品中的佼佼者,在用户心中树立了不倒的信誉。这和张廷阁重视质量问题,亲手抓产品质量是分不开的。

张廷阁有很强的事业心。他办企业的欲望也是无止境的。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有些人往往在企业积累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方面放不开手脚。合资企业更由于股东们分红心切而顾不上积累资金和扩大再生产。张廷阁在这个方面则能看重长远利益并有其独特的手段。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加大公积金、缩小表面盈余额、少分红利和分后少支出或不支出红利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加速资金积累,扩大生产规模。

双合盛各企业在原料采购方面也有独特的方法。特点之一就是抓住原料大量上市的季节在价格最低的时候大量订购,大批储存。当时,哈尔滨制粉业各厂采购原料的方法有四种;一是委托经济人代购。二是期货。三是派员到外地采购。四是集市采购。双合盛制粉厂主要采用前两种方法。这样做不仅省去了许多麻烦,而且还能不受非产麦期小麦涨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双合盛企业庞大、资本雄厚,在银行的信用也很好。哈尔滨的一些主要银行都乐于为其贷款。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张廷阁的签名便可以在各银行贷款、透支。双合盛本来就资金雄厚,加上银行的支持,使它很少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

热心公益 积极尽社会义务

张廷阁是一位富有正义感、民族感并热心公益事业的资本家。张廷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担任过很多社会职务。最早在 1914年,他曾被推举为海参崴中华总商会会长,为维护华商的各种权益竭尽全力。1918年,他当选为哈尔滨市公议会议员。1923年任哈尔滨总商会会长。1925年他主张捐赠现款和面粉救济五卅运动中的上海工人。1926年,他带头同沙俄在中国的残余势力作斗争,为民请命,要求改组俄人把持下的公议会,收回哈尔滨市政权,维护国家主权。他的爱国行动获得各界的支持,也让他成为哈埠商界重量级人物。1926年11月1日,中国政府取消了公议会,成立了哈尔滨市自治会,他被推选为会长。1931年,他在哈尔滨工商界中多次率先捐献大批款项和物资,支援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日伪时期,日本人为了拉拢张廷阁,让他留任哈尔滨总商会会长。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张廷阁在政权无人接收的情况下,出任哈尔滨市临时代理市长。同时,他还参加了哈尔滨市政参议会、中苏友好协会等组织。

张廷阁担任的这些社会职务,有些属于虚设,有些却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对此,张廷阁是能够认真对待的。除了在日伪时期他多数是应付差事以外,其它时期他都能够利用自己的影响去做一些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在一些重要关头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不忘自己的社会义务。
1931年11月,黑龙江代理主席马占山率部在嫩江江桥与日本侵略者接火,爆发了驰名中外的“江桥抗战”。当时,哈尔滨各界纷纷声援马占山抗日,张廷阁在工商界中率先捐款。他以无名氏的名义向马占山的驻哈联络站捐赠了大笔款项。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哈尔滨市政无人接收。地方绅商有意推举张廷阁任临时市长,张廷阁对此举棋不定。为此,他特意前去拜会李兆麟将军,请李兆麟将军为他出主意。李兆麟将军支持他出任临时市长,并且两次登门双合盛,向张廷阁晓以中国革命的道理及中国革命的意义等。张廷阁虽然对政治不太明白,但有了李兆麟将军的支持,他心里有了依靠。1945年9月,张廷阁出任哈尔滨市临时市长,随后,组成临时治安维持会。

1951年,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全国各族各界人民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军烈属。哈尔滨市工商联立即在全市工商界开展了捐献飞机大炮的动员。张廷阁时年七十有五,但爱国热情不减当年。在6月27日市工商联召开的工商界代表联席会议上,双合盛制粉厂代表提出独资捐献“双合盛”号飞机一架,在全市工商界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双合盛的衰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东北。这对正处在兴盛时期的双合盛和张廷阁是个巨大的打击。日伪当局对张廷阁采取了政治上拉拢,经济上限制,资财上勒索的手段,让他继续充任哈尔滨总商会会长、滨江省实业银行董事、哈尔滨松江胶合板株式会社社长等职。他虽任伪职,却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做些有益于民族的事。此时,双合盛无限公司被迫改名为“合名会社”。1938年,日伪为掠夺面粉,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实行全面控制。从此,“双合盛”的面粉产量骤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亏损局面。1939年,奉天航运公司、兴记航业公司等被日伪当局强行低价收买。还巧立名目,以兜售股票、推销公债等手段,公开勒索“双合盛”,使其损失资金达400万元,约占全部资本的39%。加上航业和精油设备的损失,“双合盛”的财产损失几乎达到50%。到了1945年“八一五”光复的时候,“双合盛”已经处于资金短缺、无力开工生产的地步。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张廷阁开始筹划双合盛制粉厂复工事宜。但是由于流动资金不足,不得不靠借款来开工。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双合盛制粉厂渡过了资金不足的难关,开始为人民政府加工面粉。

1954年1月24日(星期日),上午11时30分,双合盛制粉厂起火,大火激烈燃烧一个半小时,除锅炉和动力室外,六层磨坊和机器设备全部烧毁。据专家鉴定,起火原因系高温暖风管无隔热材料,棚板上粉尘在高温下自燃,引起火灾。张廷阁站在大街上眼看着这场大火烧没了他的全部寄托。火灾发生后,根据火灾保险条例的规定,哈尔滨市保险公司应赔款92万元(920072元),但由于双合盛制粉厂忽视防火保安工作,违反了政府的防火法令,根据火灾保险条款中第八条的规定,保险公司对该厂不积极施救所加重的损失部分应予拒赔,因而市保险公司按80%赔偿,实际赔款为70万元(703646元)。后来,考虑到哈尔滨制粉业生产能力过剩,将保险赔款分别投资修建了香坊浴池、乳粉厂、新阳路浴池。这些企业和双合盛火灾后残存的机器设备都在改造高潮时实行了公私合营。

双合盛制粉厂失火之后不久,张廷阁在哈尔滨病故,终年79岁。

姚福顺

一九七二届中学毕业生,一九七三年下乡,插队知青。一九七八年考上黑龙江大学,经济系本科生,毕业后分配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曾任哈尔滨市工商联、哈尔滨市总商会史志办负责人。热衷于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在多家媒体刊发相关文章。大话哈尔滨网站专栏作家。联系方式 QQ 1215968887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