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红小学的历史

提起哈尔滨继红小学,哈尔滨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一所最知名的小学,那是适龄入学儿童家长最想往的学校。每当有人提起继红小学,我便骄傲的告诉他,那是我的母校。1964年上学,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了。那时学校的校名为“哈尔滨市霁虹小学校”与霁虹桥的“霁虹”是同一字。文化大革命中才改为“继红小学”。它的前身是“东北烈士子弟校”。继红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那时哈尔滨已经解放,但当时解放战争还没结束,国家正处在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当时很多烈士子女无家可归,深深触动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冯仲云。

冯仲去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仍不忘那些牺牲的烈士。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由他和周保中等提议,经过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批准,在哈尔滨建立“东北烈士纪念馆”和“东北烈士子弟学校”——这就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所烈士子弟学校。办学经费以募捐的方式取得,把各地招收的烈士遗孤二三百人集中到了东北烈士馆旁边的一座白楼。它是一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历史悠久的学校。当时主要招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烈士子弟入学,学生全部住校,学生实行供给制,吃穿住都由国家包下来。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了胜似母爱般的关爱。

寻找烈士遗孤工作是很艰难的,冯仲云亲自给烈士家乡政府发函并派人去县、乡镇、村屯寻找,有的父母都牺牲了,寄养在老乡家。经过两个多月时间,寻找到大约三百左右的孩子并全部接到了哈尔滨入学。有一个小女孩儿她父亲在战场上牺牲了,母亲随四野南下,将她托付给奶奶,学校将她和奶奶一起接到学校。她为孩子们缝补浆洗,成为学校所有烈士遗孤的奶奶。国家和政府对学校师生的十分关心,朱德元帅曾亲临学校慰问师生,把温暖送给为国流血牺牲烈士的儿女们,告诉他们一定要继承烈士的遗志,好好学习,将来成功国家的栋梁。

1955年由于在校烈士子弟绝大部分已经毕业,东北烈士子弟校改名为“哈尔滨市霁虹小学”,(文革中改为“继红小学”)对社会招生。但学校一直保持着优良革命传统良好态势,仍是一所名校。

继红校操场

现在的哈尔滨市电大校址原来是一座小灰楼,那是烈士子女们的宿舍。由于地势原因,学校操场是错层的,形成上下二个操场。

继红小学校一楼有一个大教室,约有二,三个普通教室大,是当时的学校礼堂,有活动都在这举行。记得刚入学时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在这里为我们讲述学校的历史,由于年龄小,懵懵懂懂的只记住了学校前身是烈士子弟校。

学校门前一曼街是为纪念赵一曼而命名的。那时由道外开往发电厂的摩电车每天叮叮当当的在学校门前行驶。个别顽皮的男生课余时间跑到烈士馆旁边坡路上等待摩电车在上坡缓慢行驶时,登上摩电车的尾部。当车行驶到学校门前时,他们一手拽着车,一手向大家挥手并高呼着:“我是铁道游击队”。如果被老师看到了,一定会把他带进教研室,一顿批评,还要找家长。

继红校门前在建的毛主席语录板前合影

还有的男生捡到一颗铁钉,把它放在摩电车轨道上,当摩电车驶过去,小铁钉成了一把小刀。

转眼离开继红校几十年了,每当路过时,都要多看它几眼。如今的继红小学校舍己在2006年重新翻盖,错层的操场己平为一层了。一曼街摩电车轨道早己拆除,1987年摩电车在哈尔滨退出了历史舞台。无论有多大变化,继红小学是我心中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当年的老照片

傅琴

联系方式:654877796@qq.com

相关推荐

松花江街逸事

松花江街,是一条以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命名的街道。它是哈尔滨建城初期就规划形成的街道,始于上世纪初。它是以哈 …

海城街往事

前言: 《海城街往事》一文曾荣获“东方小巴黎”哈尔滨市地名展播系列活动之“地名文化故事”优秀作品奖,并获得黑龙江省第 …

“书记楼”背后的故事

南岗区吉林街54号院里有一栋二层住宅楼,被哈尔滨人习惯地称为“书记楼”。以前有多任省委书记住过这里,如欧阳钦、杨易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