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小兴安岭北麓。黑龙江右岸,白崖村。
一天,一个名叫马纳金的俄国服役上校到郊外打猎。中午,他坐在江边的一座小山坡上休息,无意中被身边一块石头吸引。他顺手拾起,细细打量,发现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更像是一块动物骨骼。很快,他又发现了第二块、第三块……带着疑问和好奇,他把这些疑似动物骨骼的“石头”带回俄国。鉴定结果令人吃惊,原来,它们是恐龙化石。这些恐龙生活在6500万年前,属白垩纪中晚期。
很快,俄国人派出专家,来到黑龙江畔那个叫白崖的小渔村。经过持续挖掘,大批恐龙化石面世。1924年,俄国人将挖到的化石残骸组装起来,一架高4米、长8米的鸭嘴龙站立在人们面前,俄国人将其命名为“满洲龙”。
龙骨山,恐龙化石发现地
白崖,在如今的嘉荫县境内,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如今叫龙骨山。说起来,我国多地都有恐龙发现,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黑龙江畔嘉荫县境内发现的恐龙是第一条。遗憾的是,这条龙刚刚复显于世,还没等人们看清它的真面貌,即被俄国人打包装船,运到圣彼得堡,陈列在地质博物馆内。
“神州第一龙”的出土震动了国内外地质学界。但由于连年战乱,以及地处偏远等缘故,随着恐龙远走高飞,人们一度激发起来的热情慢慢平淡,龙骨山重新归于沉寂。
上世纪70年代初期,黑龙江中游连发大水。当地渔民发现,被江水冲刷过的龙骨山,岩石剥落处露出一些灰褐色物体。年轻人不明就里,而老辈人则很快联想到50多年前“老毛子”在这里挖掘出的“什么龙”。消息一经传开,即引起国内地质专家的兴趣。1977年,黑龙江省地质勘测队将在此采集到的数十箱恐龙化石标本,运到北京的中国地质博物馆,经过专家研究,它们属于恐龙族群中的鸭嘴龙。
经过挖掘,又有1000多块恐龙化石在龙骨山出土。专家将这些化石组装成三具完整的恐龙骨架,一具存放在哈尔滨;一具存放在武汉;还有一具,1994年在吉林市展出时被火焚毁。与它一起接受“烈火考验”的,还有那块1976年落在吉林市郊区、重达1770公斤的世界最大陨石。
嘉荫恐龙博物馆大厅里,陈列着两具醒目的鸭嘴龙骨架,一大一小,专家推测应为母子关系。母亲身长9米,高4米,儿子身长5米,高2米。看它们的姿势,应该是正在向前奔跑,相互顾盼中。由于一场突然降临的灾难,母子均被深埋地下。
鸭嘴龙属素食类动物,以植物为食。专家认为,它们能够在此大量存活,说明那个时候的黑龙江流域气候温暖潮湿,植物茂密繁盛。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嘉荫相当于现在的海南岛。
展厅内陈列着一具霸王龙,高高扬起的脖子和凶猛的捕食姿势让人联想到这些巨无霸当年在地球上不可一世的场景。6500万年前,恐龙是这个地球上的主人,如同人类是今天这个地球上的主人一样。如果比较一下,人类的身高(长)远远无法与恐龙相比。
那么体重呢?在一个展厅里,我站上一台电子秤,和一条中等个头的恐龙做了个PK,结果显示,相差68倍,天壤之别。如果穿越时空,设想我们赤手空拳与恐龙来一场决斗,下场一定是会被恐龙肥硕的身体碾成齑粉。在恐龙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只蚂蚁。
想和我比试,没门儿
但说到智力,恐龙显然归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列,看看它那与庞大身躯不相匹配的头颅就知道了。不过这也好,如果它的头脑同样发达,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把地球折腾成什么样。
在英语里,“恐龙”(dinosaur)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但嘉荫人却以恐龙为自豪。中国人自称是龙的故乡,嘉荫人自称是“恐龙的故乡”。“沾龙气、结龙缘、走龙运”是嘉荫县吸引游人和招商引资的口号。他们把恐龙雕像摆放在江边的草地上,取名“侏罗纪公园”;把恐龙形象描绘在江堤护墙的大理石上;甚至连江边的那座抽象派风格的县城城徽也是由恐龙演变而来的。用作家张抗抗的话说,在嘉荫这块土地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和远古的生灵相遇”。
大江横流,沧海桑田。站在龙骨山上,望着滔滔逝去的黑龙江水,让人思绪万千。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1.5亿年,而人类的历史充其量只有600万年。人类的文明史呢?更短,只有区区的五六千年。诚如张抗抗所说,人类“有史以来”的文明史,与“地球生物史”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啊!
选自作者游记《一路向北》(人民交通出版社),略有修订。文中照片均为作者实地拍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