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三商店忆旧 排队百米为买几斤青菜 啤酒屋里傲娇的杂拌

摄影+文字=张澍 #寻找城市记忆#

曾经繁华的北三道街 约三分之一属于北三商店

北三副食品商店,百姓叫做北三商店,曾经是哈尔滨市道外区北三道街上最大的“字号”,占据着北三道街从升平街口直到省评胡同路两侧的位置,经营面积约占北三道街经营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老道外人的眼中,北三商店就是北三道街,早二十年,您要是在道外听人说:“您去哪?”“我去北三。”这北三,指的多半就是北三商店。

为何要去北三?因为——

副食要买全 请您到北三

北三商店占据北三道街三分之一的区域

那时候,没有缺斤少两的

哈尔滨北三副食品商店,成立于1952年,曾经是与道里菜市场、南岗奋斗副食齐名的龙头副食品企业。“1980年前后我刚进商店的时候,商店的酱菜就上千种,蔬菜组的营业员有四十多人,我们的塑料购物袋上都印着:副食要买全 请您到北三。”北三商店的经理王家俊回忆说。

王家俊,北三商店经理,1979年就在北三商店工作

1957年公私合营之后,中国社会实行供给制,生活所需物品,皆由国家统一按人口分配。鱼肉蛋菜、烟酒糖茶、水果糕点、咸菜调料、山珍海味都由各地的副食品商店统一供应。在1969年之前,每年春节时,哈尔滨市民每户得到政府供应的鸡一只,每户每人分到猪肉一斤(平常每个月每人半斤)、鸡蛋半斤(产妇一人十斤),鱼,一般是海杂鱼,一人一斤。虽是偏口、黄花、带鱼等常见鱼,但平常是吃不到的。东西不多,但必须到居住地附近的副食品商店去买。

年前,北三道街附近的居民们,手里攥着发下来的肉票、蛋票等各种票,怀里揣着钱,一大早就到北三商店来排队。买蔬菜,要排队,买鸡,要排队,买蛋,要排队,买肉,更要排队。早来的,能早买到。土豆、豆角、茄子等菜,营业员都拿着笸箩直接搓着卖。顾客想挑挑,说:“这豆角烂了”,“茄子不新鲜了,给我换换,”那是没门的事儿,顾客在菜前稍一迟疑,营业员在柜台后就不耐烦地高喊了:“下一位”。无论好坏,营业员给你啥样你就得受着。顾客,那时候还不叫上帝。而身穿蓝大褂的营业员,可是当时的社会四大名角之一,与白大褂护士、听诊器医生、方向盘司机,合称四大牛人。

年前买菜来晚了的,那就得排大队,几百人排着的,都是过年离不开的肉、蛋、鱼的柜台。人多,摩擦难免,挤出来的火气,先是用污言喷射,最后都是靠拳头发泄。每到过年,年年这样,在老道外人的回忆中,这时候去北三,是“去抢菜。”

排队一两个小时买一样菜,的确使人头疼,但北三的货品却实实在在的品质优良,从无缺斤少两,更无掺杂使假。“在那,买啥都放心。”老道外孙二哥说。

租用北三蔬菜市场的张宏伟大姐,是在北三商店工作三十余年的老职工

北三熟食部,堪称啤酒屋

北三松光电影院胡同口南侧那屋,当年是北三商店的熟食部。北三商店有自己的熟食加工厂,做哈尔滨人爱吃的粉肠、小肚、红肠、猪头肉、鸡丝卷、叉烧肉,还有北三的特色辣汁豆腐、蜜汁豆腐,有几十个品种。

曾经的北三商店啤酒屋

熟食部卖的都是下酒菜,同时也卖酒,酒是啤酒。屋内有几张桌子,桌子旁是长条板凳,买完酒、菜,就可以坐下来喝。这屋里卖的东西,可以不用票买。那时还没有瓶装啤酒,大家喝的都是“散装啤酒”,如今叫做生啤。北三商店里,有一个装啤酒的大桶,啤酒厂的罐车来后,有一个软管直接插进商店墙里留出的口子中,室内有人把管子口与大桶口对接,罐车里的的啤酒就全部灌进桶里。

北三商店墙壁上,为插进啤酒管子而留出的口

有和罐车司机或是商店管酒的人熟悉的,看到罐车来,就自己拿着罐头瓶子接那管子里流出的啤酒。这时候的啤酒,是深深的琥珀红,喝到嘴里,油滑爽口。而熟食店里的啤酒,就已经不是这个味道了。因为商店的啤酒桶要经常用水刷,那桶里难免不兑些水,再喝,口感淡了。

散啤,要先打在洗脸盆或是喂得罗里,专业的啤酒杯那时还是稀罕物,在北三喝酒的,都是用的是玻璃的水果罐头瓶子,喝完一杯,再舀一杯。这种罐头瓶子啤酒,1950年代末期是八分钱一杯,后来涨到一毛五、两毛。啤酒的生产厂家,一些老人说是哈啤,而一些中年人清楚记得是松江罐头厂的啤酒厂。在1980年代中期,这酒已经是两毛七一杯。
1965年,北大六道街上的贾二哥考上了高中——道外的四中。他的同学,有一半没有考上。临近开学时,家里来了五个同学——都是没考上的,说要请他吃饭,庆贺一下。大家商量,就来到了北三商店的熟食部。六个人,要了素鸡干豆腐、辣汁豆腐、红肠、杂拌等几个菜,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有的同学喝着喝着就哭了,有的同学越喝越面无表情。说好的同学请他,但都是贾哥花的钱。这顿饭一共花了三块四毛五,正好花光了家里给他的高中学费。

熟食部最有名的菜,是杂拌。所谓杂拌,就是选择四五熟食,比如粉肠、小肚、鸡丝卷、猪头肉,每样少要一点,营业员切好好,拌一盘。品种可以任意选,所以叫杂拌。1960年时最贵的杂拌是四毛钱一盘,比单买要便宜些。经常有附近的居民,在单位开完工资后,顺道在北三熟食买好杂拌带回家去。68岁的张大哥,清楚记得自己的邻居王叔拿着杂拌进入院子后,举着杂拌,高声对楼上的妻子喊:“你看看我买啥了!”在那个年代,一盘杂拌,就是一顿傲娇邻里的美味。

北三商店外

充满正能量的乔木经理

已经过世的乔木(音),是北三商店1960、1970年代的经理,全国劳动模范。如今北三员工在回忆他时,没有不翘大拇指的,说他“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富强大骨棒老板姚长生的妻子,是北三商店的老员工,她说乔木在北三做了一辈子领导,没在店里买过一样东西,“他家住大方里,老婆天天在大方里附近的商店买菜。”因为身子正,商店里的职工在乔木那“没有敢支了毛的”。

1990年前后的北三商店的烟酒柜台 啥都有

1998,北三的休止符

做为北三商店的“现任”经理,王家俊每天还来北三商店“上班”。北三的房产,有的已经为还银行欠款而抵债拍卖了,一楼的门市,都出租给个人做买卖。王家俊的办公室在二楼,空荡的房间里,立着点着煤火的小炉子,炉筒子边上,挂着新灌好的干肠。

“1995年我们就开始没落了,这是谁也决定不了的自然规律。那时候北环路开始改造,北三道街附近的人流开始分散。之后随着城市的拓宽,购物人群在稀释。”同时,道外购物人群的经济实力也在下降。1990年代初,道里副食开始卖60元一斤的美国蛇果,北三商店跟风也进了两箱。道里副食的蛇果,总能在保持新鲜时卖掉,而这蛇果摆到北三商店的柜台后,“连问的人都没有,最后都放成了木乃伊”,一个都没卖掉。1990年代初期,同样的青菜,道里卖的就比道外一斤贵两三毛钱。每当南岗、道里的蔬菜公司的蔬菜,因积压变质后,都会来找王家俊,拉到道外,“扒堆都能卖了。”

“1996年,北三商店开始承包到柜组,1998年,我们企业已经没有自己的经营能力了,只好彻底退出。”王家俊说。
“当年你们商店的牌匾挂在哪了?”我问王家俊。

他想了想,带我来到办公室外的阳台上,指了指楼下——一个后接出来的小棚子。“我们的商店的牌匾一直挂那,没摘。肯定是这家接门头的时候,砌在里面了。”

北三商店所属北三菜市场

北三旧影

北三道街北三商店前 已经被承包出去的小门市

张澍

黑龙江晨报记者,联系方式:14880870@qq.com,个人原创今日头条号:吃喝玩乐张师傅。原创作品,授权大话哈尔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

相关推荐

老道外·贰

【老道外·贰】 (南十八道街·太古街·靖宇街·崇俭街·仁里街·南十七道街·南十六道街·礼化街·南十五道街·南十四道街·南十 …

光阴70载·你的哈尔滨

回顾光阴,找寻你记忆中的哈尔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是国的七十年,是家的七十年,是每个哈尔滨人拼搏奋斗、追逐梦想的七十年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