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不新不老的哈尔滨之喝啤酒的地儿

甲继海

图片来源

哈尔滨是全国最早的啤酒生产地,哈尔滨人喝酒的豪爽也是世人皆知。有资料显示,1950年哈尔滨被誉为啤酒之城,全国人一年喝的啤酒加起来都不如哈尔滨人一天喝的多,可见啤酒已成为哈尔滨人精神上的图腾,身体里的血液。

上世纪五十年代哈尔滨有许多喝啤酒的地儿。一是副食品商店一般都会辟出一块地方,专卖啤酒加副食,再就是随处可见的冷食部。南岗主要还是秋林周边。果戈里大街的老南岗公安局旁边有栋小二楼,原为铁路售票所。一楼有两个门归秋林管理,当年那里是一个不错的地儿。一进门还要上几阶木楼梯,浅苹果绿的桌椅整齐地摆在一侧,很显眼、很洋气。印象比较深的是一进门就看见高高在上的酒头,因为楼梯、柜台、酒头加起来有我两个多高。

哈尔滨人喝啤酒离不开酒肴,现在回想起来南岗、道里、道外吃的都不一样。可能西欧人大多居住在南岗,他们一般就是肉灌制品、甚至奶酪、鱼子酱等,品种不多,但很讲究。

南岗副食品商店,现在的奋斗副食,格局一点没变,只是窄了许多,有现在的一半宽。即便是一长溜,它也在中后段放了一个柜台,旁边整齐地摆放着装啤酒的木桶。对面放了一个长条桌子,中间留了一条一米多的过道。边喝啤酒边看着来来去去的逛商店的人们。

道里老毛子多一些,喝酒的地儿也多一些。一副食的冷食部(地段街与石头道街交口东南角一楼),既宽敞又气派。四人卡台式餐位被高靠背沙发隔开,闪烁的粉红色霓虹灯带着浓浓的酒吧味道。端着日本大泡儿啤酒杯,透过地段街上的窗户直视哈一百,熙熙攘攘的行人、琳琅满目的橱窗,给这里罩上一种令人神往的节日般的色彩。

道里的酒肴大都是红肠、香肠、酸黄瓜、酸白菜。好像那时候在冷食部里买这些东西都不要称,你说要多少钱的,掰一块、捏一点就是了。

道里副食品商店(中央大街与红砖街交口西南角二楼),每天都聚集着很多人,老毛子居多,空旷的大厅除了中间立的一根柱子和几个柜台外,好像没有桌椅,他们端着酒杯,攥块香肠,或靠墙、或倚着窗户、或靠柱子,三三两两,说着听不懂的外国话。我记得有个老毛子,穿着灰色的尼子大衣,戴着大沿帽,佩带着帽徽、肩章,一副军人的样子。要了大约二两白酒,一仰脖,一饮而尽,转身离去。那派头,真男人,真军人。

轮到道外,那该说的太多了。道外没有那么多外国人,酒肴也丰富多了,也更民族化了。到北三冷食部(松光电影院门洞北侧),必须带两个正阳楼熏猪脑,切几片松仁小肚,一块北三的素鸡,打上两杯生啤,唠着老道外的故事,惬意十分。

北十二道街菜市场也叫大白楼,从十二道街的门进来,再过一道门的右侧就是冷食部,这里是酒友聚集较多的地方。绑着一块白纱布的酒头整天不停的放啤酒,就是换桶的那个功夫,也急的不得了。它家卖的好像是正规的肉制品,猪拐肉,肥廋带皮微微一卷,用线绳捆起来,红红的外皮一块能有十来斤;酱肉、炸丸子,粉肠、肉饼,最好吃的是酥炸肉,五花三层、弯弯曲曲,不用多,剁它两块下酒没问题。

靖宇十三道街回民商店冷食部,宝盛东对过,每天上午开门以后,送副食的车一到,一个个木箱往里一抬,那味道,简直香极了。现在很多上点岁数的人都有这个记忆,但就是找不到,全哈尔滨都没有。啥也别说了,趁新鲜,切两刀牛头肉、切点沙肝,来两个羊蹄……

我认为道外喝啤酒最神的地方当属靖宇六道街、老公安局对过,现在这个房子还有。小屋不大,十多米,进门左侧的柜台占据了一些空间,余下的地方摆了三、四个小桌,别的菜没有,就是一种:红肠、小肚、鸡丝卷三样杂拌,要多少钱的,小撮子一撮,往黄色包装纸上一扔,根本不用称。这三样里你乐意吃什么,可以告诉他,他会给你多盛点,但红肠不行。然后自己捧着放到桌角,回身打啤酒。不大的屋,人挨人、人挤人,一般的都是端着酒杯,站在人家大腿旁边,三口两口”周“进去走人。

今天说的这些地方都是比较典型的和朋友们熟悉的地方,真要是唠起哈尔滨的吃吃喝喝,就是三天三宿也说不完。

魁君

50后,哈尔滨文史爱好者,微信公众号:魁君,联系方式:dearlaoba@163.com

相关推荐

渐行渐远的秋林记忆

本文原载2023年12月29日《新晚报》“人世间”版 ,标题有变。 作者题记:散落在秋林的美好记忆,仿佛是金黄色的落叶,轻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