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往事34:哈尔滨奇迹之谜

美国西部大开发的东方缩影——哈尔滨奇迹之谜

文/刘德基

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一百多年的美国西部大开发,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奇迹。而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30年代前的哈尔滨,由一个小渔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堪称北方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个奇迹是怎么出现的?早就有人将其与美国西部大开发相比,是不是这样呢?经过仔细地对比和研究都不难发现:两者的发展背景、发展环境、内在动力和发展模式都惊人的相似,哈尔滨这个时期的发展就是美国西部大开发的东方缩影!

美国西部大开发(美国称其为“西进运动”),以领土侵略扩张为前提,使得美国成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1776年美国独立时,其领土只限于大西洋西岸80多万平方英里的狭小地带,此后开始不断地向6.5倍于美国本土的西部扩张。仅在1783年美国领土就扩张到密西西比河东岸,而将土著居民印第安人驱赶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到1885年最终扩张到太平洋东岸,领土版图扩大了7倍多,美国由独立时地处大西洋沿岸一隅的小国侵略扩张为一个泱泱世界大国。

美国西部大开发正式启动于1776年美国独立之后,西部新成立的各州一律采取共和制,因此西部开发伊始就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

从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到南北战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是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初步开发时期。辽阔的西部平原全部是北纬45度以南的宜耕土地,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矿产丰富易于开采。美国东部和南部无地或缺 少土地的农民、种植园主、土地投机商和淘金者,纷纷来到美国西部垦荒耕作、开矿淘金 。

拓荒创业的西部牛仔,成为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精神标志。美国政府对西部土地实行国有化,然 后廉价售给自由移民,与南部种植园的奴隶完全不同,所有的农民都是独立的自由民。成百万的独立农民在广阔的西部土地上不受任何封建关系的束缚而自由发展。由于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所以美国西部大开发始终与世界工业革命相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广泛运用于轻工、机械、采矿、冶金等等,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农业和矿业开发。于此同时,城市建设也在不断发展,陆续出现了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等世界级大城市和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

美国西部的农业大开发,使得美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世界棉花供应量的78%来自美国,为美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农业基础,也为美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度积累了雄厚的发展资金。美国西部的矿产大开发,为美国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充分的工业资源,以至于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前就摧毁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美国西部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美国消费中心、人口中心、教育文化中心、科技发展中心的西移,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和人力智力资金支撑。

必须指出,美国西部大开发在1840年以前的70多年,尽管蒸汽机械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农业开发、矿业开发和城市建设速度都是非常缓慢的。这是因为人口稀少和劳动力极度缺乏,特别是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人口奇缺。

美国西部开发的快速发展,是从1830年美国建成巴尔的摩至俄亥俄铁路从而迎来铁路时代开始的。此后铁路建设以平均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到1885年仅干线铁路就长达26万多英里。这时,也只有西部铁路大发展从而带来国内外向美国西部大规模移民的时候,才会有西部农业开发、矿业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这是美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经验。以中西部芝加哥为例,1848年铁路通车后到1900年人口从29.9万人骤增到170万人,其它纯西部的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等大城市更是无一不在铁路建成之后才发展成为超大城市的。当然,铁路大开发只能是在18世纪30年代蒸汽机车应用于铁路运输之后,而不是之前。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西部大铁路,百分之八十的筑路工人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华工,铁路竣工后他们大多数留下继续参加西部大开发,成为早期美国华侨。中国民工对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由于美国的西部大开发给美国带来历史性的跨越,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实力,因此在国内赢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全美统一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国际上很快取代了英国,成为以发电机为引领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主导国家,到19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20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发生了以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为标志的新的技术革命,美国以此而成为世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中心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人说:没有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就没有美国的今天。

我们再来看看哈尔滨的发展历程。

哈尔滨地区历史上金、元、明、清代,都居住的是少数民族,他们以猎为业,不善农耕,土地荒芜。清朝入主中原不久,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便诏令对黑龙江和吉林全面封禁,严禁汉人入此居住和开荒耕种。

此时正值美国西部大开发开始之时,而中国的山东、河北却因为土地兼并和连年灾荒,失去土地的农民和遭灾逃荒的饥民,被迫违禁冒险闯关东,进入吉林黑龙江开荒种地,还有的去金矿淘金,去煤矿挖煤,去林区伐木,以谋生存。到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闯关东的移民已达15万人。他们与美国西部开发初期的牛仔完全一样,勇于吃苦,艰苦创业,扩大了耕地、增产了粮食,复苏了社会和经济。由此可见,我们的开发与美国西部农业大开发同是起步于18世纪中叶,但是由于两者经济开发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美国的西部大开发有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我们是在清廷长期封禁和封建关系束缚下的开发。当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农业开发阶段结束的时候,清政府刚刚对东北地区解禁,原因是1858年中俄签订的《瑷珲条约》,沙俄侵占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乌苏里江以东土地中俄共管,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由中国的内河变成了中俄两国的界江。1860年(咸丰十年)清廷出于屯垦戍边的目的,容许汉人进入东北地区开荒耕种居住。

解禁后到19世纪末沙俄修建中东铁路之前,哈尔滨本地仍然只是个小渔村,但其周边地区乃至黑龙江全省(时称江省)的农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1875年(光绪元年)哈尔滨邻县呼兰放出荒地并垦为民地12.9万垧,成为“江省谷仓”。 1889年(光绪十五年)呼兰续放荒地67万垧,双城放荒12.8万垧,宾州续放荒地169万垧。沿松花江南北两岸土地普遍开垦,官屯、旗屯、民屯不断增加。呼兰成为松花江北岸重镇,双城、宾州、拉林都成为区域中心城镇。哈尔滨地区成为黑龙江省人口密度较大、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

以上情况说明,哈尔滨地区的农业开发和工业资源(矿产)开发,在经历了比美国西部农业开发更长的时间、更艰难的历程之后,到19世纪末已经为哈尔滨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必要的农业基础和工业资源基础。

到了19世纪末,哈尔滨地区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变化首先是由19世纪中叶属于第一次产业革命成果的蒸汽机车的出现,引发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铁路大建设所引起的。沙皇俄国从1881年开始建设世界上最长的西起莫斯科东至海叁崴的长达7800多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而选择这条铁路途径中国东北与俄国东部海叁崴相接,使得这条被称为中东铁路未来中心城市的哈尔滨,获得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沙皇俄国这个选择主要是为了侵占东北,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哈尔滨乃至北满地区的及早开发,这是两个不可以混淆的问题。

与美国西部大铁路建设拉动了西部大开发快速发展一样,1898年开始建设1903年建成通车的中东铁路,使得哈尔滨地区乃至黑龙江省的农业开发、矿业开发和城市建设突然提速,而且是飞速发展,首先使哈尔滨几乎是一夜间变成现代化的国际城市。为什么会是这样?

这是因为中东铁路不只是一般的内陆铁路,甚至也不同于美国西部大铁路仅仅与周边国家墨加相连的国际铁路,而是一条世界上唯一的大国际铁路:通过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欧亚两大洲、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的大国际铁路。

具体地说就是,中东铁路有三条陆陆联运、三条陆海联运路线: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联运可以到达东欧西欧南欧北欧各国;与俄罗斯东部乌苏里斯科铁路联运可以到达俄国滨海和远东地区;与京广铁路联运可以到达中国华北华东华南。与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欧洲铁路相连可以获得德法荷多国大西洋东海岸的出海口,进行陆海联运到达英国;与乌苏里斯科铁路相连从海叁崴出海,进行陆海联运到达太平洋东海岸的美国加拿大;走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到达大连出海口,进行陆海联运到达东太平洋日本、韩国、中国东南沿海和南太平洋的东南亚各国。由此可见,这条中东铁路是怎样把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欧美资本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的。

哈尔滨的崛起,看似中东铁路起了决定性作用,没有中东铁路的建设,就没有作为城市的哈尔滨的诞生。其实质仍然是美国西部开发所走过的农业、矿业、城市、铁路的开发模式。在中东铁路建设之前,哈尔滨地区已经走过了100多年漫长的农业和矿业开发的路程,并且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中东铁路所行驶的不是渺无人烟的蛮荒之地。但是,中东铁路的确把蒸汽机和发电机两个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学技术成果同时带给了哈尔滨,魔术般地改变了哈尔滨的面貌,使人不敢相信。

哈尔滨的崛起,把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模式做一点调整:以铁路开发建设为先导,铁路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时并举,拉动农业和矿业(工业)的开发建设。铁路与城市建设并举的好处是火借风势,风借火威。有了铁路,就有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因而城市建设得快,发展得也快;而城市的发展又拉动了农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铁路运输注入永久的活力。

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建设,沙俄政府从山东河北等地招募了20多万筑路民工,其中在哈尔滨筑路和参加城市建设的中国民工大约有3万多人,随着铁路的建设以俄国侨民为主的各国侨民来到哈尔滨定居的4万多人,俄国在哈尔滨的铁路员工2.5万人,如果加上以护路为名在哈尔滨的驻军人数,到1903年建成通车为止的五、六年间,哈尔滨的常住人口合计大约有10万人,这还不包括流动的内外人口。这算是哈尔滨的第一次内外移民大潮。此后又分别于1907年日俄战争结束哈尔滨辟为国际商埠之后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有两次大的中外移民。到1932年日本侵占哈尔滨之前,哈尔滨常住中外人口有38万。在30多年中,哈尔滨的常住人口中外籍比例为1.5:1,建城之初和1920年外国人口超过半数,外侨最多时达22万人,外侨国籍一直以俄籍为主多达25国国籍。这说明哈尔滨从建城开始就是一个多国籍侨民居住的国际城市。

哈尔滨城市人口的骤增,首先拉动的是对粮食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哈尔滨周边和整个黑龙江省(时称江省)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大增,同时哈尔滨成为最先引进欧洲奶牛的城市,繁殖良种家畜,发展畜牧生产。同时,哈尔滨用先进的电动机械制造代替传统的手工制作,出现了近代加工业,首先在制粉、榨油、制米、酿酒、制糖、肉类加工企业使用先进的电力机械,使粮食和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效率大幅度提高,例如1923年在东北面粉加工总量中哈尔滨加工占66%;哈尔滨的啤酒、白酒、果酒、奶油、奶酪、罐头、肉肠、饮料等具有欧洲风格的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外侨的需求,还能大量出口外销。轻工制造如肥皂、皮革、纺织、毛织等也很发达,裘皮、呢绒、毛毯、地毯、绒被、绒布、哔叽、呢子、等产品畅销内外。

哈尔滨最大的机械制加工企业是中东铁路机械总厂,可以维修火车头和制造车皮,优先生产铁路所需各种机械产品。东北地区很大一部分机械加工工厂都集中在哈尔滨。中东铁路发电厂供给哈尔滨全市用电。船舶制造,建筑施工,汽车修理、印刷设备、医疗器械、木材加工、化工制药等工业齐备。

作为工业资源的矿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早在中东铁路建设之初,就发现了扎来诺尔煤矿,成为中东铁路燃料的主要供应地。1914年曾经出现燃料短缺危机,由于采用斯基杰尔斯基的勘测方法有力地支持了开采,有效解决了危机。1925年穆棱煤矿投产,1927年鹤岗煤矿投产。北部漠河、呼玛等地盛产黄金,采用机械开采增加了黄金的产量。其它如铁、铅、铜、银等矿藏丰富,开采量也逐年增加。

在哈尔滨崛起的这段时间,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时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他十分关注和认真研究了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经验,并于1906年用了一年的时间全面考察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向朝廷奏报了《通筹东三省全局疏》十万言书,以美国西部开发为例:“美利坚造国之初頗患贫困,旋其加利佛尼亚省得旧金山一岛,招工开采不数年遂跻福强至今。……江省(即黑龙江省)一偶与旧金山纬度相近,旧金山能致美于富,则今以江省之矿致中国于富”。随后于1907年正式上任东北总督,提出值此非常,引进外资,之地、非常之时,非改革无以图存,并开始厉行新政:改变多年的 “以治兵之职而辖理民之官”的政治体制,实行总督负责制;以兴办实业为中心,开办银行,设立商埠,聘用洋员,引进外资,但不设租界,确保主权。他积极利用世界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畜牧业、矿产开发和工业生产的近代化进程,发展粮食畜牧业和工商业,发展科学教育,大力招贤重用留学归国人才。他曾亲自从澳大利亚引进良种羊和拖拉机;他还鉴于欧洲人以面包为主食而倡导多种小麦,并提供国内和美国西部良种;他坚决维护松花江航运主权积极发展中国的航运事业,积极推进电力电信和城市建设,倡导现代化城市生活。徐世昌的新政抓住了时代所赋予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对哈尔滨的崛起乃至东三省的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徐世昌1909年离任,民国期间当过多年国务卿,1918年任民国总统。他在东北的后任对其新政大都做了维护。

哈尔滨建城后的30多年,以铁路建设为先导,铁路建聘用设与城市建设并举,拉动农业和矿业(工业)开发发展,创造了犹如美国西部大开发那样的世界发展奇迹。但是,这个发展进程被日本的野蛮侵略所打断。1932年之后,日本在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和哈尔滨解放,哈尔滨才得以恢复与发展。二战之后到50年代末,美国西部又率先进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时代。昨日曾经是美国西部大开发在东方缩影的哈尔滨,应该如何续写自己的今天和明天?

原文发表于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211490101iuao.html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