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纲峰手绘:画忆消失得老教堂

哈尔滨,一座随着中东铁路开通和运营而形成得近代新兴城市,因其独特得地域特点及复杂的时代性而独具魅力。

二十世纪初以沙皇俄国为首,德、日、意、美、英等多个国家近二十多万侨民生活在这里,外国侨民得大量涌入,使它们信仰得宗教也在这座城市中兴盛起来。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源源不断得流入,与本埠佛教、道教等诸神共处,哈尔滨成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心“一座教堂之城”。

在哈尔滨的教堂中,数东正教的教堂最多。有这么一种说法,“只要这个地方出现了俄国人,那么他们在这个地方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教堂”。

哈尔滨香坊尼古拉教堂,原址位于西香坊军官街(今香坊区香顺街),1898年由东清铁路工程局利用民房改建得简易教堂。该教堂也是俄国东正教在中国东北设立的第一所教堂。拆除时间不详。

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老人们俗称喇嘛台,伪满时期称中央寺院,原址位于秦家岗中心广场,即今天南岗区红博广场中心。

圣· 尼古拉教堂是一座木结构的教堂,由东正教教会建筑师设计,并由列夫捷耶夫主持修建。教堂设计方案在俄国圣·彼得堡完成的,木材是从大洋彼岸运来得加拿大红松。钟楼上得七口大钟出自俄罗斯的造钟圣地秋明。经过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批准,以城市主保圣徒尼古拉的名字命名,目的是保佑这座城市平安。1899年10月13日,这座圣·尼古拉大教堂举行了奠基仪式。在奠基纪念铜牌上,用俄文雕刻了铭文:“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也为纪念我们神圣的主教大人尼古拉·米尔里基斯基圣徒,并以他的名义,于创世纪七千四百七十年夏季,自耶稣诞生之日起一千八百九十九年十月一日尊耶稣之意,在松花江地区铁路之村兴建这座教堂。工程师阿列克谢伊·克列门奇耶维伊·列夫捷耶夫建造,边防警卫军神父阿列克桑德勒·彼得洛夫·茹拉夫斯基和斯捷潘·米哈伊洛夫·别林斯基神父祝圣”。

从此,一座由圆木垒成得典型的古典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教堂诞生了。

如今原来得圣·尼古拉大教堂已经淡出我们得视线了,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教堂被当成“四旧”拆除。

哈尔滨船坞尼古拉教堂,其原址位于今天得松北区太阳岛临江街的东端。1924年始建,1928年竣工,砖瓦结构,欧式风格,是一座典型得俄罗斯东正教教堂。拆除时间不详。

哈尔滨圣母领报教堂,原址位于埠头区警察街(今道里区友谊路117号)。此教堂曾经过数次重大改建。

第一座圣母领报教堂最初兴建于1900年,地基濒临松花江,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划拨。当时有大批修筑中东铁路的俄国教徒聚居在江岸,他们经常要往返于道里与南岗之间,非常不方便,于是1903年第一座木结构圣母领报教堂建成。该教堂是北京东正教总会驻哈尔滨代表驻地。

1918年2月一场大火将木结构的第一座圣母领报教堂焚烧殆尽。

1919年第二座砖石结构得圣母领报教堂修建而成,十年后教堂出现裂缝于是1930年9月14日决定修建第三座圣母领报教堂,第三座圣母领报教堂的建造时间长达10年,教堂全体为钢筋水泥结构,于1940年竣工并举行祝圣仪式。设计师是Б.М. 图斯塔诺夫斯基 ,建筑呈典型得拜占廷式风格。该教堂可容1200人做礼拜,气势恢宏,建筑精美,被称为远东地区最宏伟、最壮观的教堂。文革期间关闭 。1970年教堂部分被拆毁,残存的部分被包裹砌筑进新建的楼体内。(即为今天得友谊路117号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哈尔滨述福音约翰教堂,原址位于马家沟无线电街。建于1923年,是“俄人之家”教养院附属教堂。教堂形似古堡,造型敦厚古朴。拆除时间不详。

哈尔滨圣母慈心院教堂,原址位于马家沟营部街24号(今南岗区营部街),1927年由涅斯托尔主教创办,水泥砖石结构。教堂为流落在哈尔滨的孤苦老人提供帮助和收养无依无靠的孤幼儿童,1978年拆除。

哈尔滨圣母安息教堂,原址位于今南岗区东大直街文化公园西南门附近。1908年9月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出资和教徒捐款修建,教堂为砖木结构,该教堂最大特色是主体与钟楼相分离 ,文革期间被破坏。

教堂西侧有一座钟楼,建于1930年,地上三层,砖木结构,对称布局,造型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挺拔向上。文革期间两座洋葱顶和十字架被拆除。教堂附近(今文化公园)曾经是俄侨墓地,被称为“新墓地”,(旧墓地为圣母帡幪教堂周边)是当时哈尔滨及中东铁路附属地区内最大的东正教墓地。而这座圣母安息教堂,就是为死者举行祭奠活动的宗教场所。自1902年始至1958年止,共埋葬俄国东正教徒44226人。1958年教堂周围土地划拨给哈军工,墓地牵往东郊荒山嘴子新墓地(今皇山公墓)。当年由于国民经济急转直下,哈军工扩建工程下马,改建为文化公园。1993年改造为游乐园。

哈尔滨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教堂,设计师是卡兹——基列依,教堂原址位于今南岗区东大直街211号。1906年9月1日奠基,1907年9月27日竣工并投入使用,该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风格,砖石铁盖。钟楼在前礼拜堂在后,是当时哈尔滨市内唯一的有暖气设施的教堂。拆除时间不详。

哈尔滨圣•约瑟芬教堂,位于埠头区药铺街(今道里区中医街、上游街及无名胡同中间位置),中东铁路管理局免费拨付地皮,建设经费由教徒集资捐献。1924年9月奠基,1925年6月15日建成。教堂为木结构哥特式建筑。文革期间关闭,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拆除。

哈尔滨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旧址位于马家沟教堂街,今南岗区士课街47号、果戈里大街与革新街交汇处。原为设在公主岭的俄军随军教堂,后迁至哈尔滨懒汉屯,1912年随军队迁至阿列克谢耶夫卡村(今香坊区东部小北屯),因此而得名。1921年迁往士课街现址,堂前街道当时被命名为教堂街(今改名为今革新街)。起初只是一座木结构小教堂,1930年教徒们在西侧筹建新教堂,1931年动工,1935年建成。新老教堂曾长期并存,小教堂用于东正教神品学校。文革期间被关闭,木结构教堂拆毁时间不详。

哈尔滨老圣·索菲亚教堂,原址位于今天道里菜市场(八杂市)。

1907年由俄国茶叶商人契斯恰科夫出资六万卢布加上希尔科夫公爵资助,在此地建设了一座木质结构教堂。一年后,教堂重建为砖石结构,工程于1912年完工。1932年在与老圣·索菲亚教堂一街之隔得广场上,修建了今天得新圣·索菲亚教堂,老教堂被用于神职人员居所,拆除时间不详。

哈尔滨圣·伊维尔教堂,建于1908年,旧址位于今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7-4号(原军官街)。教堂原为驻哈尔滨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东正教教堂,折衷主义建筑,砖木结构。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的五个“洋葱头”圆顶被拔除,并且在教堂的外部加建了混凝土的室外楼梯。但建筑本体得以保留,曾作为哈尔滨市服装厂仓库。

随着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改造规划,将对圣·伊维尔教堂周边进行改造,建成以教堂为主体,集旅游、休闲和景观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展示哈尔滨历史风貌、建筑文化。

哈尔滨带着独有得包容性文化氛围,使东西方文化在这座城市里碰撞与融合,受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得影响,宗教在这里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得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人类灵魂得精神家园。

黎纲峰

雕塑家,黑龙江省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联系方式:155205144@qq.com 。

相关推荐

6 条评论

  1. 飞哥不一班

    文章写的有两处错误:一处是圣尼古拉大教堂拆毁时间1968年, 具体的时间是1966.8.23。一处是老索菲亚教堂位置不是在是八杂市,实际是八杂市对面,在水道街上,挨着原来市立医院的旁边,现在索菲亚广场的铁架子处。江北尼古拉教堂拆除时间是1969年;教堂街的老木教堂是2000年改进露出教堂时拆除的;还有药铺街的波兰天主堂肯定不是90年代拆除的,应该比这个年代早,88年我就在附近上高中,没有发现这个建筑!

  2. 真的爱你

    中国人不懂得保护历史建筑。白瞎了!!!

  3. 紫枫@芳芳

    一笔笔勾勒出哈尔滨的老教堂,画出老哈尔滨的美,引起了老哈尔滨的思念。

  4. 张大博

    许多经典宗教文明.随着建筑物的被拆除.消逝于人们的视野.令生活在现代的人无法感受到他们美好。

  5. A好想你西大直街店13936245090

    最应该重建的是圣尼古拉教堂!那才是哈尔滨真正的地标性建筑,和老哈站遥相呼应!

  6. 花无缺

    此作品出套明信片或笔记本吧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