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旅行:丹巴之美

文章目录[隐藏]

作者:刘文军(好望角),选自作者游记《边缘旅行》(人民交通出版社,2016年7月),联系方式:QQ2677018332。

藏寨

到达丹巴甲居藏寨,天已擦黑,藏民司机米嘎把我们放在班安阿妹客栈门口,说好明天中午来接我们,然后回身上了车。普拉多越野车驶上崎岖不平的山路,很快就消失在藏寨的夜色中。

班安阿妹走起路来有些跛脚,话语不多,但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待丈夫扎西与我们谈好价钱,她二话不说,拎起行李,径直把我们带进客房,然后转身去预备晚饭。

早就听说嘉绒藏族民居漂亮,如今置身其中,果然让人眼前一亮。借着院内的灯光,细细打量,客栈的外墙用黄泥和石头垒成,红白黑三色涂刷,屋檐、门口和窗户均绘有鲜艳的图案,画工细腻精美,让人疑心是到了艺术家的画室。

扎西说,年前刚请人来画过一次,花了一万多块钱,寨子里有一个风俗,家里再穷,也要攒下钱,把房子装饰好,不画不行,旧了也不行。“那样要被人看不起的。”扎西笑笑说。

终于明白,为什么丹巴藏寨能在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名列榜首。一个地处高山河谷的藏族村落,对居住环境这样重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说什么也不会相信。

带着崇尚心理,翌日,早早起床,在扎西夫妇的指引下,院里院外,楼上楼下,继续欣赏。

扎西家养了三头牛,圈养在一层的牛圈里。说是牛圈,从外面看与住人的房屋没什么差别,依然是彩绘的大门和窗户,如果不说,任谁都看不出这是牲口住的地方,如果不问清楚,走错了门,也是保不准的事儿。

1

图4-1 甲居藏寨客栈,艳丽多姿

扎西两口子住在二层,这一层除居室外,还有厨房和储藏室,近年游人增多,又辟出两间客房。在扎西的招呼下,我走进他们两口子的居室。微弱的灯光下,摆放着一张双人木床,一张木桌,几个长条木凳,除此之外几乎见不到别的家具,我脑子里顿时冒出一个词:家徒四壁。

这些藏民省吃俭用,花那么大精力来描绘他们的房子,对用的东西却不重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三层坐北朝南有两间客房,坐东朝西有一个较大的房间,门窗紧闭,这是藏民的诵经房,平时不开,外人不能进入。四层只在东北角有一间房子,小得不能再小,让人疑心这是不是房子,扎西说,这是他们的“拉吾则”。

“拉吾则”,藏语的意思是“曾经建造碉楼的地方”。我顺着一个搭在房檐上的铁梯子小心翼翼爬上去,看到房顶四角各有一尊塔状柱角,每尊柱角都插着一面玛尼旗,五颜六色,随风舞动。四下环顾,发现这里视野很好,整个藏寨一览无余,由此不难推断它的最初功能是用于瞭望和传递信息的,如今它只具有象征意义和装饰作用了。
由于越往上房间越少,平台越往上就越大。秋收刚过,平台上晾满了黄灿灿的苞谷,房檐下挂着几串火红的辣椒,在漆成红、白、黑的墙壁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

2

图4-2 漫山遍野的民居建筑

这就是栖居在高山河谷中的嘉绒藏民,他们将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审美融入民居建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几千年来从未改变。

高天流云下,一幢幢这样的民居建筑点缀在碧绿的山坡上,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如同一幅多彩的画卷。

碉楼

扎西,典型的康巴汉子,身材敦实,古铜色的脸膛,头发卷曲,他年轻时在外面当过兵,打过工,近几年丹巴声名鹊起,于是他回到老家,翻盖房子,扩大面积,做起了旅游生意。

“这是家碉。”扎西告诉我们。家碉,顾名思义,既可以住人,又可以防御,遇有外敌入侵或者村寨械斗,民居就是堡垒。

我几年前在广东见过开平碉楼,同样的精美,同样的养眼。不过,相比之下,开平碉楼的防御功能更强一些,几乎每一层都有瞭望口和射击孔,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东北老家看到的日本人留下的炮楼。

3

图4-3

在寨子里走了一圈,发现丹巴家碉防御功能不强是有原因的,原来,这里还有一种寨碉,是专门用于防御的碉楼。寨碉完全由石块和石片砌成,多为四角形,上窄下宽,高二三十米。碉楼内部分为五至七层,每层之间用独木梯相连,碉墙上开有扇面形射击孔,顶端有堞。这些寨碉或立于山坡高处,或端坐河谷低地,在漫山遍野的藏民居中,显得十分突兀。

在川西,除家碉和寨碉外,还有一种官碉,也就是守护土司官寨的碉楼。结束在丹巴的行程后,我们驱车前往四姑娘山,路过小金县,遇到一处规制宏阔的建筑,来自成都的向导李贤说,这是沃日土司官寨,川西藏区有名的土司寨子。

赫然入目的是官寨旁的碉楼,高近40米,四角形的每边长6米左右,墙体厚实,结构牢固,气势非凡。让人惊叹的是高高悬起的碉门,距离地面至少有4米,可想而知,敌人要想上去,难上加难。不知道这座碉楼是不是川西藏区之最。

4

图4-4 沃日土司官碉

丹巴位于汉区和藏族交界处,战乱年代,这些碉楼为保护藏寨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清乾隆年间的两次大小金川战役中,土司的军队就是凭借这些军事和准军事堡垒,与清军周旋,给来犯者以重创,搞得乾隆爷坐卧不安,龙庭大怒,数名前线将领被杀头或革职。

如今,到了和平年代,这些雄奇、凝重、沉稳的石砌建筑成了丹巴人的符号,引得众多游人千里迢迢来到大渡河畔,一睹“千碉之国”的芳容,这是当初的设计建造者绝对想象不到的。

美人谷

“古碉和藏寨,是那稀世的桃花源,青青的高山下,有迷人的美人谷。”丹巴碉楼美,藏寨美,女人更美。当地人有一句口头禅,叫“康巴的汉子,丹巴的美女。”丹巴位处康巴藏区,男子彪悍勇猛,女子温柔漂亮。

追溯历史,1000多年前,丹巴是东女国的所在地,女性文化弥漫在墨尔多神山脚下,大渡河畔。据唐代《通典》记载,在东女国,“妇人为吏职,男人为军士”。也就是说,女人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男性只能当兵打仗。更有甚者,在这个国家里,女子可以娶多个丈夫,并有侍男伺候。

有人考证,成吉思汗灭掉西夏后,原西夏国的大批皇亲国戚、后宫妃嫔经甘肃迁徙至川西大渡河畔的丹巴一带,因这里山高谷深、山美水秀,气候适宜,便定居于此,他们将美丽与高贵的气质带到这一方土地,与东女国的后裔结合,久而久之,造就了闻名于世的丹巴美人谷。据说,丹巴历史上出过多个女土司,个个魅力十足,精明强干,这显然是受了东女国遗风的影响。

丹巴地处深山峡谷,气候温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盛产水果,女孩子皮肤白皙,身材苗条,再加上自小受到的女性文化熏陶,天性爱美,擅长打扮,能歌善舞。据说甘孜州歌舞团中,女演员差不多有一半来自丹巴。要问丹巴女子到底有多美,甘孜州旅游局的小册子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深厚的文化积淀,秀丽的山水,养育了丹巴一代又一代玉雕佳丽,她们稍加梳洗,便气韵毕现,曲线天成……”

扎西告诉我,他们乡每两年搞一次选美比赛,每次选出六名“丹巴之花”——金花一名、银花两名、石榴花三名。村里的女孩子自小就在父母的辅导下练习女红——绣花、织布、缝补,一到节假日或有重要活动,便梳妆打扮起来没完,她们日夜期盼的大事就是能在嘉绒藏族风情节上盛装登场,一展芳容。

嘉绒女子的服饰更是别具一格,服饰面料一般用金丝绒,头上一片,身前一片,身后一片,俗称“三片布”。头上的那片就是她们的帽子,老年女子戴白色,中年女子戴黑色,未婚女子戴花色。

想象中,丹巴既然被称为“美人谷”,就应该到处是美女,可是我们在丹巴,一路上除了在旅游景点遇到几个美女导游外,并没有见到几个美少女,上年纪的藏族妇女倒是见了不少。在甲居藏寨,我问扎西是何缘故,他笑笑说:“都被县上的人给领走了,要么进了歌舞团,要么到宾馆当了服务员。”

“如今村里的女孩子都想往外走,拦都拦不住,也不知图个啥?”50岁的扎西坐在木板床上,吸着纸烟,喃喃自语地说。昏暗的房间里,烟头发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如同扎西的心思。

刘文军

网名“好望角”。生于小兴安岭林区,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徒步网理事、国际古道网理事、中东铁路历史研究学会会员、大话哈尔滨网站专栏作家。出版游记《边缘旅行》(入选“2016年十大旅游图书”)《西域游历》《一路向北》《丝路漫记》。联系方式:QQ2677018332。

相关推荐

边缘旅行:后记

作者:刘文军(好望角),选自作者游记《边缘旅行》(人民交通出版社,2016年7月),联系方式:QQ2677018332。 — “此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