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犹太、伊斯兰、北欧、现代与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犹太建筑风格

1

俄籍犹太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沙俄修筑中东铁路的队伍一起来到哈尔滨的。此前不久的19世纪80年代沙俄政府曾经掀起一次严重的排犹浪潮,90年代末又乘修建中东铁路之机连诱惑带强制地将俄籍犹太人迁至远东和哈尔滨。这是一箭双雕的事情:既为这里未开垦的“处女地”带来了颇有投资和经营能力的“拓荒者”,又达到了进一步排犹的目的。而对于犹太人来说,来远东和哈尔滨既获得了沙皇向他们承诺的宗教自由,也获取了新的发展空间。犹太人在哈尔滨很快建立中国最大的犹太人社区,同时也拉动了哈尔滨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迅速发展。哈尔滨第一批现代宾馆、洋行、银行、商店、咖啡馆、剧场等等都是犹太人创办的,几乎所有重要企业都是犹太人的或与犹太人密切相关,最豪华的建筑最富有的家族几乎都属于犹太人。

2

对于没有自己祖国的犹太人来说,他们在各地的犹太社区便是他们的社会支柱。哈尔滨的犹太社区是中国最大的犹太社区,地址是埠头区(今道里区)的炮队街(今通江街)、斜纹街(今经纬街)和中央大街,前两者是生活区,后者是商业区。从建筑方面看,哈尔滨犹太人在中央大街商业区的建筑包揽了欧洲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而在炮队街和斜纹街生活区所建的犹太教堂、学校、医院、剧场、墓地等建筑,大多是具有犹太民族特色的建筑。下面介绍的都是犹太风格的建筑。

3

这是犹太人1909年1月在哈尔滨建成开放的第一座犹太教堂也称犹太总会堂,由犹太著名设计师列维金设计,犹太建筑风格。这座教堂的主体是长方形两层厅堂式建筑,门窗饰以圆拱和尖拱,前部顶层是一个巨大的穹顶,顶端是犹太教的六角圣星;主体建筑前端突出的前厅也是两层高的建筑,前厅左右也有两个侧廊,前厅第二层的前脸也雕刻着巨大的六角圣星标识。前厅顶部也有穹顶,与主体建筑的穹顶一前一后、一大一小,相互对应,透着犹太人刚刚从沙皇俄国摆脱宗教歧视和压迫来到哈尔滨的无比欢快、扬眉吐气和踌躇满志的心境。整个建筑雕刻精美,高大气派,与哈尔滨同时期建筑的东正教堂相比毫不逊色,大有与东正教一争天下的气势。

4

从上个世纪初到30年代前,哈尔滨的俄籍犹太人安详地躲过了多少次发生在俄国的排犹浪潮。而1931年 6月的一场大火把犹太总会堂焚烧殆尽(他们怀疑是在哈尔滨的俄国白匪组成的纳粹组织所为),哈尔滨的犹太人仅用半年的时间完成重建(即现在看到的建筑),显示了犹太人顽强不屈的意志和无与伦比的实力。重建后的总会堂更加雄伟气派:从原来的二层增至三层,前厅扩大,增建了两个侧翼,从而使整个平面布局由厅堂式变成拉丁十字形,两个侧翼的圆形楼梯构成拉丁十字的一横,形体更加优美,色彩更加鲜艳,穹顶上面的六角圣星依然闪亮。这是重建后的犹太总会堂。

4

这是1918年12月在炮队街(今通江街)66号落成的犹太中学,犹太建筑风格。从建筑的极尽豪华可以看出犹太人是多么重视自己的教育。建筑二层,平面呈L形。东侧立面为主立面,正中是主入口,一、二层均为马蹄形拱券门窗,两侧饰以细长伸出屋顶的塔柱,顶端是高大饱满的双圆心鼓座和穹顶。一层一律为矩形高窗,二层以尖券高窗收尾,辅以窗间细长的塔柱,加强了立面的纵向垂直感。在一、二层中间饰以犹太风格精美雕刻的釉面砖,檐部饰以蜂窝状钟乳拱。二层窗上部用犹太教六角形圣星符号制成的窗棂,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犹太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建筑的转角处和北立面与东立面的建筑风格完全一致。整个建筑淳朴圣洁、华丽多姿,白色墙体,黄色纹饰,红色穹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示了这个民族的不凡英姿。 学校除了学习公共文化知识外,还要学习犹太历史、犹太文化和犹太民族语言希伯来语。学校除了免学费外,还供给学生校服和膳食。这里后来曾经是东省特区董事会所在地,著名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也曾坐落在这里,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也使哈尔滨成长为一个音乐之城。

6

在哈尔滨犹太社区里医疗救助和服务是十分重要的。1920年哈尔滨的犹太人增至2万多人。1921年犹太社区成立了犹太贫病救济会,并由考夫曼亲自主持在免费食堂楼内开办了施诊所。这是1933年在埠头区西五道街(现在的眼科医院)新建设的犹太医院,犹太建筑风格。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都是犹太富商自动捐助的。 这座建筑在犹太风格的建筑中比较独特:在方方正正的矩形立面当中,包含了不少用红色加以强调的圆额和尖券门窗以及弧状造型,这种”外方内圆”的构图手法,不仅丰富了建筑立面,而且令人过目不忘,甚至会浮想联翩…… 这是不是在显示犹太民族“外刚内柔”的内部团结?当年建成一楼门诊开业,次年建成二楼,1939年全部竣工,内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牙科,手术室、实验室、X光室、药房、病房一应俱全。考夫曼博士是这里的主任医师和首任院长,其他医生也均有很高的学历和医疗经验,医疗水平哈尔滨一流。它接待的患者不仅是犹太人,还有其他民族。治疗有收费的,也有免费的。1935年全年门诊患者达2.6万多人,贫困患者凭券免费就医。

7

这是1920年12月在道里区马街(现在的东风街),由犹太巨商斯基德尔斯基兄弟捐资建成的犹太宗教学校,被命名为斯基德尔斯基塔木德托拉学校(檐部校名特写),也可以说是哈尔滨的犹太”神学院”。这所学校与犹太总会堂仅一道之隔,仍由犹太著名建筑师列维金设计,犹太建筑风格。二层砖混结构,立面结构对称。中央部分是两层高的拱形大门,一层是主入口,二层是圆额高窗。两侧的一层为矩形门窗,二层是两组圆额高窗,窗眉和檐口装饰精美,女儿墙从两端向中央递进升高,中部雕刻着校名。白色墙体配以褐色腰线,透着浓郁的犹太民族宗教色彩,与对面的犹太总会堂相为呼应,十分和谐。

8

“塔木德”是阐述犹太法典的巨著,同时又是论及各个学科的百科全书,仅次于圣经里的”旧约”,是犹太人智慧的源泉。”托拉”专指”旧约”中的摩西五经,把上帝的教导变成指导行动的律法,具有强制性,所以犹太教也是律法主义的宗教。由此可以使人懂得:为什么一个社区有教堂还要有教会学校?为什么犹太民族可以不依附于任何国土,千年漂泊而不散,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犹太民族的独立性和统一性?因为犹太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信仰和精神纽带。

9

这是上世纪1918年始建1921年落成而遗存至今的犹太教新会堂,在一个巨大的方形鼓座之上挺立的硕大无比的圆形穹顶,已经在哈尔滨的天际线上挺立了近一个世纪,显示着犹太民族在哈尔滨乃至在世界的伟大存在;穹顶之上的大卫六角圣星,则是犹太民族灵魂的永恒象征。硕大无比的穹顶和大卫六角圣星,是犹太建筑特别是教堂建筑的重要标志。主入口处为四根粗壮有力的柱式擎起的尖券门廊,进深较大,有很强的光影变化。一层是带有窗眉的尖券高窗和矩形立窗,二层是尖券窄窗。整个建筑造型简洁别致,装饰精美。建筑色彩红白相间,格外分明。

10

为什么早已建立了一个犹太老会堂,现在又建了一个新会堂?老会堂承担着犹太教的教务,而新会堂则不同,它同时还是犹太锡安主义活动的重要场地。

什么是锡安主义组织?锡安是耶路撒冷东面的一座山峰,它代表着犹太人的故乡,锡安主义就是犹太复国主义。犹太民族在它3000多年的历史中至少有2600年在世界各地漂泊流浪,很显然这种流浪除了社会层面的原因而外,还有宗教信仰的原因:他们认为流浪是为了惩罚自己赎回罪过,而这种惩罚来自上帝,是不能拒绝的,赎罪之后是一定要回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在流浪的前600多年是有自己国家时候的流浪,而后2000年是完全没有自己国家了的流浪,吃尽了人间一切苦难,然而越是进入近现代越是频临绝境,直到沙皇的屠犹和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种族灭绝!犹太人贝多芬拼命使本民族“融入”西方世界的幻想破灭了,非民族主义者爱因斯坦1921年公开宣布信仰犹太复国主义!哈尔滨的犹太人也纷纷加入复国主义,把新会堂变成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活动场所,这就是为什么建设新会堂的政治背景。屋顶上硕大的穹顶和六角圣星,昭示着哈尔滨犹太人复国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和多位部长都曾来此瞻仰,他们的不少前辈当年都曾在此参加过锡安主义活动。

11

伊斯兰建筑风格 哈尔滨现有伊斯兰建筑两座。从时间上较早的一座是始建于1906年、1922年重建、1937年建成的位于道里区炮队街北端的土耳其清真寺。俄国建筑师日丹诺夫设计,伊斯兰建筑风格。早在中世纪以前,伊斯兰独特的建筑风格就在阿拉伯半岛上形成,它的主要特征是房顶有各种窗型围合而成的“望月楼”及圆形或半圆形穹顶、长方体状的尖塔——宣礼塔以及穹顶和宣礼塔之上伊斯兰教的弯月标志;各种形状的拱券发达;装饰纹样不可以是动物而只能是植物、几何图案或阿拉伯文字。土耳其清真寺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建筑的屋顶是三层饰有拱券高窗围合的四面体尖塔即宣礼塔,塔顶是高耸云天的弯月,顶端后侧是硕大的圆形穹顶。建筑屋顶的四个角有四个半圆形小穹顶,与大穹顶和宣礼塔遥相呼应,并在空中画了一个优美的天际线。正立面镂空阳台将立面划分成两层:一层主入口两开拱状大门连着四阶梯踏台,两侧是饰有拱券高窗的仰角封闭门廊。二层是饰有窗眉的半圆形大窗,大窗两侧是宽大的平面壁柱。檐口与女儿墙富雕饰丰富。主立面的两侧则是贯通一二层的窄条高窗。两个侧立面也都是饰有贯通上下两层窄条高窗。建筑四周立面上下贯通的窄条高窗与横向深红色条纹宽带,相互交织,红白相间,色彩生动鲜明,显示了伊斯兰教义的崇高与圣洁。

12

土耳其清真寺最初教徒主要是土耳其人和来自俄国的依特尔人,有着弯曲的黑发,被俄国称为鞑靼人,所以这座清真寺也称之为称为鞑靼教堂。

13

另一座是始建于1908年、1935年重建的位于道外区十二道街的阿拉伯清真寺,也是伊斯兰建筑风格,由俄国建筑师克拉勃廖夫兄妹设计。建筑主体大殿的平面呈方形,主立面对称布局,正面主入口前是四根古希腊科林斯柱廊,两进台阶阔卓气派,柱廊的两个侧立面饰有圆头条窗,柱廊上方是一个大的半圆形母券,母券前是六扇圆额高窗围合而成的六面体望月楼,望月楼顶是蔚蓝色的饰有经纬线装饰的硕大圆形穹顶与蓝天相融,穹顶之上高耸着的弯月,与后窰殿饰有条形长窗的尖塔——宣礼塔(内有旋转式楼梯直通塔顶)及塔顶弯月遥相呼应,十分动人。方形主体建筑的四角耸立着四个分别由四个老虎窗围合的四个圆柱鼓座,鼓座之上也是蔚蓝色的饰有经纬线的半圆形穹顶及向上高擎的弯月,与中央大穹顶和长方体宣礼塔,方圆合一、相互辉映。建筑顶部一大四小蔚蓝色穹顶与方形宣礼塔和高耸云天的六个弯月,在蔚蓝色的天空上画出了优美动人的天际线!整个建筑造型独特优雅,稳重端庄,蓝白相间,恬静肃穆,充分表达了伊斯兰教的圣洁与宏伟,阿拉伯文字是这座建筑的主要装饰纹样。

14

 

1980年由人民政府拨款重新修缮和扩建了这座清真寺,修缮后的清真寺主体建筑与1935年的建筑造型基本相同,两侧由一层平房增高到三层楼房,两个侧楼顶部新建了两个高高的宣礼塔,十分引人注目。面积有较大扩展,礼拜堂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五六拜仁做礼拜。内部设施完备,装饰豪华。后殿尖塔望月楼高21米,斋月时可从旋转阶梯登上尖塔仰望新月。尖塔与月牙内装点灯,市区穆斯林以灯亮为开斋时间。建筑门窗均为拱形,内外建筑雕有阿拉伯经文。扩建和修缮后的阿拉伯清真寺占地面积扩了两个街区,从12道街一直打通到14道街,形成了宽阔的穆斯林广场,成为穆斯林和各族人民日常交流和娱乐的广场,一派民族团结和谐的欢乐景象。

15

北欧建筑风格

哈尔滨的北欧建筑也有两座,其中有道外区许公路与承德街交叉路口的基督教路德会。1922年兴建1923年竣工,北欧古典式基督教堂。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一层为石砌立面,二层以上为清水砖立面,建筑造型规整、方正、质朴、肃穆、端庄,浓厚的北欧古典建筑风格。面北为主立面,一层主入口嵌在凸出的半圆形平台中间,平台四周镶嵌着四个圆窗,主入口门额是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三角形造型,两侧是围绕半圆形平台拾级而上的半圆形巴洛克阶梯,进入二层平台中间是高大的古铜色尖券大门,直通可容纳2000人的大礼拜堂。大门上方和女儿墙造型独特、砖饰精美,高高的女儿墙顶端耸立着耶稣十字架。主入口两侧立面宽厚高大,中间嵌有明亮的细窄高窗,使厚重的立面变得活跃、明快、生动起来。两个侧立面的中央均有断口三角形双坡屋顶,其下有两根贯穿二三层的古希腊爱奥尼立柱,中间是两层高窗。两侧中央立面左右对称各有四个贯穿二三层的拱券高窗,十分气派。这所教会建筑是丹麦牧师马德良与哈尔滨工商界信徒共同出资建造的,由丹麦人莫勒设计。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16

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催生下,19世纪下半叶主要以钢铁和水泥为材料的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产生了,它的典型代表是1889年3月31日建成的,法国政府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由埃菲尔工程师设计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埃菲尔铁塔,1887年1月23日动工历时2年2个月零5天。埃菲尔铁塔塔高308米(1959年铁塔顶部增设广播天线,塔高增到328米),1711级台阶,在塔高51米、115米、276米建有平台。除了四个铁腿的基座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外,其余部分全部用钢铁材料构成,总用钢量7000吨。在纽约帝国大厦建成之前,它一直是全世界最高建筑,开辟了世界现代主义建筑的历史先河,是巴黎、法国乃至西方资本主义的历史标志。需要说明的是,早期现代主义建筑与新建筑运动(包括新艺术运动)建筑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有所交叉,但是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受新建筑运动影响较大,学界认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得益于新建筑运动的浇灌。

17

到了20世纪20年代,真正体现工业化和社会机械化大生产为时代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现代主义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普遍使用钢筋水泥玻璃等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结构,并且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采用系统化和标准化技术,进行批量化生产,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加快了建设速度;二是以经济与实用为原则,摈弃了以往古典与传统的建筑样式,普遍采用平屋顶、非对称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带形玻璃窗,很少使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建筑色彩也以黑白灰黄等单纯、中性和建筑材料本身的颜色为主,创建了新的建筑美学。三是受城市建筑用地的限制,建筑向高空和超高空摩天大楼发展,最典型的莫过于建于1931年的纽约曼哈顿岛的帝国大厦。大厦高381米,1950年加建电视塔后增高到443米,不仅高度超过埃菲尔铁塔,更重要的它是超高层办公楼。大厦102层1860步阶梯,64部电梯(后增至73部),总建筑面积25.4万平米。

二战阻断了欧洲现代建筑进程,却促使美国成为现代建筑的中心。二战以后,现代主义建筑在美欧大陆全面登上历史舞台,出现现代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

18

哈尔滨的现代主义建筑在1945年光复前大约有六七座,最典型的是弘报大楼(后来的东北日报社和现在的黑龙江日报社)和邮电大楼。位于南岗义州街(现果戈里大街)的中央电报大楼,建于1936年,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平面为L形,转角处主立面五层,一层主入口宽大气派,四层窗间设壁柱,五层之上设有无线通讯发射塔,更加突出了主立面的统辖地位。主立面两侧为四层建筑,一律窄条高窗,无任何窗眉线脚等装饰,立面采用黄色面砖,简洁、本色、朴素、大方,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1946年哈尔滨解放初期,这里曾是刘亚楼兼任校长的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的校舍,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军事、外交、文化、教育战线的宝贵人才。

19

1938年建成的哈尔滨弘报会馆也是现代主义建筑。这座建筑从落成至今近80年来,一直是报馆报社新闻单位,哈尔滨解放初期这里是《东北日报》社,建国后《东北日报》随东北局迁至沈阳后,这里一直是中共黑龙江省委机关报《黑龙江日报》社。建筑平面为L形,转角处为主立面,一层主入口大门宽阔厚重,大门前是前伸尺度较大的平台式雨搭,雨搭由四个非传统柱式的砖砌立柱支撑,雨搭之下是由方块石砌成的车道。主立面主体建筑四层,塔楼建筑四层,塔楼顶部是八层阶梯式锥形方顶,顶端为旗杆。建筑的两侧均为三层,立面光洁本色、没有任何饰物,却因全部窗口内凹在上下贯通的凹槽里,使整个建筑的垂直感特别强烈,而窗下墙面饰有简单的横向条纹,形成鲜明的虚实对比,为整个建筑平添了活泼飘逸的气氛。

20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主要集中在民族工商业发达的傅家甸(即道外区),这种建筑与欧洲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相似而又不同。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属于欧式建筑风格,不同之处在于折中主义是欧式建筑风格之间相互借鉴与交融,而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中国建筑风格欧式建筑风格之间的借鉴与交融,而且主要是借鉴欧式建筑中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就是说是傅家甸民族资产阶级创造的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建筑,或者说是中国化的巴洛克建筑。这种建筑充分反映了哈尔滨特别是道外区的民族工商业者坚守民族传统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积极心态。具体地说就是,他们选取欧式建筑中最豪华的建筑风格为学习和仿造的对象,但绝不原封不动地拿来,而是舍弃了巴洛克建筑奢靡、夸张、傲气的一面,保留其优美、活泼、典雅的特点,重在楼体外观的精美装饰上:楼顶的女儿墙,或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实体墙,或是整齐排列的立柱长廊,或是通心雕刻的联体,或是一个或几个分布匀称的大的造型。檐口伸缩有度、层次鲜明、造型精美。窗户造型有长方形的、椭圆形的、长条型的,有的在两窗之间用壁柱装饰,格外庄重典雅。所有的窗额和门额都有雕刻或雕塑,除了少数门厅采用立柱而外,大多数门厅采用壁柱装饰。

21

走进楼的后院,全然是另一番中国民族建筑的景象:木制的外走廊,雕刻十分精美,一个回廊连着另一个回廊,檐口、连接扶梯和檐口的立柱,窗额、门额、楼梯、扶梯、甚至走廊底端,均有雕花,都是紫红色的漆面,嫣然一幅大观园的图景。回廊有一面的,也有两面或是三面的,也有四周都是回廊的。走进房间就更看不见一点点西方建筑特色了,完全是传统建筑格局。这就是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最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位于正阳头道街街口的同义庆锦缎庄总号(即现在的纯化医院),专营苏杭绸罗锦缎。1920年初建时为两层,后来扩建为四层,均为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建筑平面L形,转角处为主立面,一层为主入口,主入口两侧各饰有爱奥尼双壁柱,门上二、三层两侧饰有科林斯壁柱,檐口为雕塑精美的半圆形拱券,拱券之上为装饰豪华的女儿墙。主立面两侧的立面通体充满了装饰纹理,细部装饰以自然植物造型为主调,三层檐口出挑较大,光影效果强烈。屋顶女儿墙为排列整齐的立柱长廊,丰富了建筑的天际线。整个建筑色调黄白相间温暖洁净,繁复的装饰极度渲染了建筑的商业气氛。

22

23

24

南头道街天丰源商店也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立面装饰相当豪华。稍微凹进的中间立面与稍微凸起的对称的两侧立面,起伏有序,使本来很长跨度的楼体变得长而不散,静中有动。楼顶同样起伏的连体女儿墙,把整个楼体紧密地连为一体。中央立面主入口两侧均饰有科林斯双壁柱,二三层两侧也饰有雕刻和雕塑精美壁柱与窗眉,与顶端雕刻五星的焰心状墙塑上下贯通,确定对整个楼体的平衡与统辖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中华巴洛克建筑中的民族风格不仅体现在后院,在楼面做繁复精美的巴洛克风格的装饰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二层楼面两窗之间的雕塑物是一串串吊着的甜美葡头!

25

26

上两图也是一座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建于1920年,最初是小世界饭店,后来是东兴顺旅馆。这栋建筑立面装饰十分繁复豪华。一层均为饰有豪华雕刻窗眉的矩形高窗,二层均为饰有精美立柱的窄条高窗,顶部布满雕塑的檐口,房上女儿墙均为雕花立婷婷玉立。主入口立面和次入口立面,从上至下雕塑更加考究,堪称艺术极品,两个半圆形和矩形镂空的铁艺平台,浪漫飘逸。楼体的背面院内自然是中国传统木制外走廊。1932年萧红曾作为人质在此居住了几个月,萧军将其解救并与之产生恋情。

27

PHOT0110.JPG

29

30

1981年萧军、骆宾基、塞克等老作家来哈尔滨参加纪念萧红诞辰70周年活动来到这所萧红住过的旅馆旧地寻访。当时的楼面和楼内均未修缮,他们就在这破败不堪的木制楼梯旁合影留念。尽管破旧却很真实。而今楼面全面修缮,
按照历史原貌修旧复旧,焕然一新,假如萧红萧军等再来旧地重游,想必惊讶无比:看外表还是那栋楼没有错,装饰还是那么精美,只是焕然一新了,可是一进门就会惊叫不已!不仅木制走廊楼梯不见了,整个空间变成了大卖场,商铺柜台连接不暇。原来这栋楼已经变成玛克威商厦的一部分了,他们按照政府的要求总算没有拆除这栋保护建筑,而是保留了它的临街立面按原样修缮,内部空间却只能按照商业需要加以改造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保护历史建筑?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进行保护?探索正在进行中……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颐园街1号的故事

在哈尔滨众多著名建筑中,有几十座精美的别墅建筑,它们犹如灿烂的明星,点缀于城市街巷,令人赏心悦目。因为都是精品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