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往事8: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教堂

上个世纪20年代前在东大直街老墓地发生了一件宗教盛事,流传至今已近百年依然使人激动不已。

1902年俄国人在东大直街秋林洋行以东的位置辟建了一块墓地并建了一座木结构东正教堂(见上图)。

1907年波兰人在紧邻俄罗斯墓地的北侧,隔道建起了一座斯坦尼斯拉夫波兰天主教堂。

1916年德国人在紧邻俄罗斯墓地的东侧又建起一座尼埃拉伊基督教堂。

于是出现了基督教三大教派三足鼎立、和睦共存的宗教奇观。

后来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和波兰天主教堂都进行了重建,但是依然在一起,依然共同见证着哈尔滨自由信仰的传统。

 

上图是三足鼎立之一的1903年建成的东正教堂和1928年原地重建的东正教堂。

三足鼎立之二的1907年建成的波兰天主教堂。

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砖石结构,一楼是经堂,二楼是唱诗班,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主入口上方是高耸的尖塔钟楼,钟楼四面镂空。

钟楼和屋顶的四周竖有多个带小型十字架的尖塔。一层的门窗全部带有尖券,连四周围栏的立柱柱头也是尖塔状的,透着教徒对上帝和天堂的诚挚向往。

中东铁路开工后,参与建筑中东铁路的波兰侨民有3000余人,大部分都是天主教徒。1906年,波兰教徒集资在东大直街建造这座斯坦尼斯拉夫天主教堂,1907年落成,建筑师卡兹依基雷。教堂有教徒2000人。后来又在教堂东院建楼房一座,成立波兰中学;在教堂东侧临大直街处建一座三层楼房,作为波兰侨民的宿舍,现在看到的是2004年重建的波兰天主教堂,也称耶稣圣心主教堂,目前是黑龙江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塔尖高51.6米。

这是三足鼎立之三的1916年建成的德国尼埃拉伊基督教堂。由建筑师奥罗布设计,是北欧风格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向上垂直高耸,陡峭的尖顶直指天空,宛若与上帝拉手。

门窗尖角细长,内部空间高旷,渲染着神秘崇高的气氛,而教堂内部的彩色玻璃将自然光转化为神秘的媒介,似乎证实了上帝在此刻的存在。

哥特式的尖顶、尖拱、尖窗,显示了向上无限伸展的气势,非常适合于表达基督徒对上帝的仰慕心情和心神收敛向往天国的宗教精神。这座教堂在外形上朴实无华,外壁极少雕饰物。

而它红色的墙体、白色的线脚和绿色的屋顶,相互映衬,简洁明快。整体规模小巧合理,整体形象挺拔秀丽。

这座教堂当初仅供德国侨民和各国领事馆的教徒使用。教堂主持是德国路德会牧师贾乐天。1966年关闭,1980年修复,同年12月25日重新开放。

右图是另一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波兰天主教堂,它的最大特点是建筑正立面有两座钟楼。
钟楼上方是带十字架的帐篷顶。钟楼和一层都有尖券高窗。入口处有四层台阶。整个建筑挺拔、高雅、厚重,令人肃穆。

这座教堂是1925年因为信奉天主教的波兰侨民增加,而在波兰侨民聚居的道里药铺街(今中医街)增建的一座波兰天主教堂——圣约瑟天主教堂,教徒有1000人。

哈尔滨的基督教堂要比天主教堂多一些。这是1929年建于新阳路158号的基督教福临安息日教堂。这个教派的特点是,确定每周的第七日为上帝的安息圣日,相信耶稣因在十字架上的赎罪牺牲和在天上圣所中的服务,将很快复临人间。

这座教堂建筑与其教义完全吻合,建筑呈宝塔形越往上越高耸,第一层平淡无奇、质朴无华,第二层向上收缩,出现尖拱高窗,第三层不是独立的一层房屋而是带有高窗的尖拱山花,中间托起一个四面体尖塔和较一般教堂更为抢眼的顶端十字架,喻示着替人赎罪的耶稣和教徒亟待复临的心情,而黄白相间的建筑色调能使人感受到由于信仰的坚定而体现出的平静。

这是位于许公路与承德街交口处的基督教路德会教堂,建筑风格显然与众不同,因为它最初是由丹麦人开办的,所以把它建成了哈尔滨欧式建筑当中少有的北欧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主要特点是基座很高,大约占一层楼的高度。正立面是宽大的长方体,中央入口处门前是宽大的半圆形平台,两侧是通向地面的环形阶梯。从中央入口算起主建筑是两层,主建筑之上山墙也有一层高。主入口是尖拱大门,门上墙面装饰古朴文雅,山花雕刻精美,顶端方形鼓座在上竖立着红十字架。教堂两侧是两层高的尖券高窗,说明内厅是非常高大明亮的。

 

这所教堂建于1923年,教堂楼上大礼拜堂可容2000人。1925年,丹麦信义会东北大会将哈尔滨基督教路德教会改称“信义会”,教会活动按上级决定办理,引起哈尔滨中国信徒的不满,1927年分裂为自立会和信义会,教堂由两会共同使用。1943年,伪满当局强制将两教会合并。

这座建筑风格十分独特的教堂,就是位于道里区通江街108号的土耳其清真寺。1906年始建时是一层木结构建筑。目前的建是1922年重建,1937年建成,砖木结构。建筑师日丹诺夫设计,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主体建筑两层呈方形,屋顶前部两端是带月牙的小穹顶相互对称,中央是三层鼓座托起的宣礼塔峭拔挺立,顶端是伊斯兰月牙标志。后面是硕大的穹顶,顶端也有伊斯兰教徽标。建筑的正、侧面和后端半圆形祭坛均有尖券拱形的高窗,白色的墙面与褐色的腰线,表现了土耳其清真寺的建筑特色,洋溢着庄严肃穆、静谧厚重的伊斯兰宗教气氛。
因为这里的教徒主要是土耳其人和来自俄国的依特尔人,有着弯曲的黑发,被俄国称为鞑靼人,所以也把这座清真寺称为鞑靼清真寺。

这座极其典型的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就是位于道外区十三道街54号的伊斯兰清真寺,建于1935年,砖木结构。由俄国建筑师克拉勃廖夫兄妹设计。

清真寺礼拜堂平面为方形,面积426平米,高13米。殿顶上有一大四小5个隆起的绿色圆顶,竖有月牙,分

前后两排。前排并列3个圆顶,中间大的直径为4.5米,小的2.5米。后窑殿尖塔高21米,俗称望月楼。斋月时,从旋转的阶梯登上尖塔仰望新月。尖塔上装饰透明的月牙(内装电灯),市区内穆斯林以灯亮为开斋时间。望月楼和每个穹顶的顶端都高耸着一弯新月,是伊斯兰教特有的标志,它们互相辉映,构成丰富的立面造型和建筑垂直轴线。整体建筑稳重端庄肃穆,是阿拉伯式教堂建筑的经典之作。

后来,在礼拜殿的南侧和北侧建起了三层砖结构附属建筑,分别作为教长室和四掌教办公室。1996年,为了满足伊斯兰教徒礼拜的需要,政府重新修整并建起了高高的宣礼塔,还辟建了门前广场,使这座老建筑焕然一新。

在哈尔滨的教堂建筑中,还有十分独特而美丽的犹太教堂,就不在这一章介绍了,在下一章《犹太家园》里将专门介绍。

在结束这一章的时候,必须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哈尔滨并非只有外国教堂,还有中国的佛教、道教和儒教寺庙,而且西方教堂的钟声和和中国寺庙的竽声和谐悠扬,自立共处。

在中国人聚居的道外区,中国寺庙多一些,但是也有基督教侵信会和路德会教堂,教徒也主要是中国人。同样的现象是,在外侨和外国教堂聚集的道里区和南岗区也有中国的佛教寺庙穿插其中,例如在外国教堂最集中的南岗区东大直街也是中国寺庙最集中的地方。

右图是东大直街的东端建筑豪华的中国儒家孔庙——文庙,与西端的圣尼古拉大教堂遥遥相对。

这是文庙南面哈尔滨最大的佛教寺庙——极乐寺,西面紧邻俄罗斯新墓地和圣母升天教堂。
中国人在东边的极乐寺烧香磕头祭祀已逝亲人求佛保佑平安,而俄国人在西边的墓地和圣母升天教堂祷告故人安息求得上帝宽恕。佛佑和天佑,信仰不同,却能相互尊重,甚至互有往来。特别是在逛庙会的时候,在熙攘的人群中不乏西方人拥挤其中,其乐无穷。

这是俄罗斯人饶有兴致地在极乐寺八大金刚塑像前的留影。

在哈尔滨,不仅有西方各教派和平共处,而且长期共存着东、西方两大宗教派系,这是个信仰完全自由的城市。

刘德基

本名刘德基,上个世纪60年代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一生工作了两个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各18年。政策研究和新闻工作者。原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正厅级巡视员,黑龙江省政策学会会长。点击进入刘德基新浪博客

相关推荐

3 条评论

  1. 刘东明

    真是好帖

  2. 刘东明

    真是好帖

  3. 刘东明

    真是好帖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